卷二十四志第十九 食貨

關燈
,百姓取之,皆稅焉。

    司倉掌辨九谷之物,以量國用。

    國用足,即蓄其餘,以待兇荒;不足則止。

    餘用足,則以粟貸人。

    春頒之,秋斂之。

     闵帝元年,初除市門稅。

    及宣帝即位,複興人市之稅。

    武帝保定元年,改八丁兵為十二丁兵,率歲一月役。

    建德二年,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

     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宣帝時,發山東諸州,增一月功為四十五日役,以起洛陽宮。

     并移相州六府于洛陽,稱東京六府。

     武帝保定二年正月,初于蒲州開河渠,同州開龍首渠,以廣溉灌。

    高祖登庸,罷東京之役,除人市之稅。

    是時尉迥、王謙、司馬消難相次叛逆,興師誅讨,賞費钜萬。

    及受禅,又遷都,發山東丁,毀造宮室。

    仍依周制,役丁為十二番,匠則六番。

    及頒新令。

    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

    保五為闾,闾四為族,皆有正。

    畿外置裡正,比闾正,黨長比族正,以相檢察焉。

    男女三歲已下為黃,十歲已下為小,十七已下為中,十八已上為丁。

    丁從課役。

    六十為老,乃免。

    自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給永業田,各有差。

    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

    其丁男、中男永業露田,皆遵後齊之制。

    并課樹以桑榆及棗。

    其園宅,率三口給一畝,奴婢則五口給一畝。

    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調以絹絁,麻土以布,絹絁以匹,加綿三兩。

    布以端,加麻三斤。

    單丁及仆隸各半之。

    未受地者皆不課。

    有品爵及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并免課役。

    京官又給職分田。

    一品者給田五頃。

    每品以五十畝為差,至五品,則為田三頃,六品二頃五十畝。

    其下每品以五十畝為差,至九品為一頃。

    外官亦各有職分田,又給公廨田,以供公用。

      開皇三年正月,帝入新宮。

    初令軍人以二十一成丁。

    減十二番每歲為二十日役。

     減調絹一疋為二丈。

    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鹽池鹽井,皆禁百姓采用。

     至是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遠近大悅。

    是時突厥犯塞,吐谷渾寇邊,軍旅數起,轉輸勞敝。

    帝乃令朔州總管趙仲卿,于長城以北大興屯田,以實塞下。

    又于河西勒百姓立堡,營田積谷。

    京師置常平監。

    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奸僞,避役惰遊者十六七。

    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

    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

    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隐。

      于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高颎又以人間課輸,雖有定分,年常征納,除注恆多,長吏肆情,文帳出沒,複無定簿,難以推校,乃為輸籍定樣,請遍下諸州。

    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人,各随便近,五黨三黨,共為一團,依樣定戶上下。

    帝從之。

    自是奸無所容矣。

     時百姓承平日久,雖數遭水旱,而戶口歲增。

    諸州調物,每歲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坂,達于京師,相屬于路,晝夜不絕者數月。

    帝既躬履儉約,六宮鹹服浣濯之衣。

    乘輿供禦有故敝者,随令補用,皆不改作。

    非享燕之事,所食不過一肉而已。

      有司嘗進幹姜,以布袋貯之,帝用為傷費,大加譴責。

    後進香,複以氈袋,因笞所司,以為後誡焉。

    由是内外率職,府帑充實,百官祿賜及賞功臣,皆出于豐厚焉。

     九年,陳平,帝親禦硃雀門勞凱旋師,因行慶賞。

    自門外夾道列布帛之積,達于南郭,以次頒給。

    所費三百餘萬段。

    帝以江表初定,給複十年。

    自餘諸州,并免當年租賦,十年五月,又以宇内無事,益寬徭賦。

    百姓年五十者,輸庸停防。

    十一年,江南又反,越國公楊素讨平之,師還,賜物甚廣。

    其餘出師命賞,亦莫不優隆。

    十二年,有司上言,庫藏皆滿。

    帝曰:“朕既薄賦于人,又大經賜用,何得爾也?” 對曰:“用處常出,納處常入。

    略計每年賜用至數百萬段,曾無減損。

    ”于是乃更辟左藏之院,構屋以受之。

    下诏曰:“既富而教,方知廉恥,甯積于人,無藏府庫。

     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

    ” 時天下戶口歲增,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衆,衣食不給。

    議者鹹欲徙就寬鄉。

      其年冬,帝命諸州考使議之。

    又令尚書以其事策問四方貢士,竟無長算。

    帝乃發使四出,均天下之田。

    其狹鄉,每丁才至二十畝,老小又少焉。

     十三年,帝命楊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壽宮。

    素遂夷山堙谷,營構觀宇,崇台累榭,宛轉相屬。

    役使嚴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築為平地。

    死者以萬數。

    宮成,帝行幸焉。

    時方暑月,而死人相次于道,素乃一切焚除之。

    帝頗知其事,甚不悅。

    及入新宮遊觀,乃喜,又謂素為忠。

    後帝以歲暮晚日登仁壽殿,周望原隰,見宮外磷火彌漫,又聞哭聲。

    令左右觀之,報曰:“鬼火。

    ” 帝曰:“此等工役而死,既屬年暮,魂魄思歸耶?”乃令灑酒宣敕,以咒遣之,自是乃息。

     開皇三年,朝廷以京師倉廪尚虛,議為水旱之備,于是诏于蒲、陝、虢、熊、伊、洛、鄭、懷、邵、衛、汴、許、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運米丁。

    又于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陝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

    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

    又遣倉部侍郎韋瓚,向蒲、陝以東募人能于洛陽運米四十石,經砥柱之險,達于常平者,免其征戍。

    其後以渭水多沙,流有深淺,漕者苦之。

    四年,诏曰:京邑所居,五方輻湊,重關四塞,水陸艱難,大河之流,波瀾東注,百川海渎,萬裡交通。

    雖三門之下,或有危慮,但發自小平,陸運至陝,還從河水,入于渭川,兼及上流,控引汾、晉,舟車來去,為益殊廣。

    而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

    計其途路,數百而已,動移氣序,不能往複,泛舟之役,人亦勞止。

    朕君臨區宇,興利除害,公私之弊,情實愍之。

    故東發潼關,西引渭水,因藉人力,開通漕渠,量事計功,易可成就。

    已令工匠,巡曆渠道,觀地理之宜,審終久之義,一得開鑿,萬代無毀。

    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運,沿溯不停,旬日之功,堪省億萬。

    誠知時當炎暑,動緻疲勤,然不有暫勞,安能永逸。

    宣告人庶,知朕意焉。

      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