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志第十二 律曆中

關燈
玄信情置閏,《命曆序》及《傳》氣朔并差。

    又宋元嘉冬至影有七,張賓曆合者五,差者二,亦在前一日。

    張胄玄曆合者三,差者四,在後一日。

    元嘉十二年十一月甲寅朔,十五日戊辰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戊辰冬至,張胄玄曆己巳冬至,差後一日。

    十三年十一月己酉朔,二十六日甲戌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癸酉冬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曆合甲戌冬至。

    十五年十一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冬至,日影長。

    二曆并合甲申冬至。

    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朔,二十九日己醜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己醜冬至,張胄玄曆庚寅冬至,差後一日。

    十七年十一月乙酉朔,十日甲午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甲午冬至,張胄玄曆乙未冬至,差後一日。

    十八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一日己亥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己亥冬至,張胄玄曆庚子冬至,差後一日。

    十九年十一月癸卯朔,三日乙巳冬至,影長。

    張賓曆甲辰冬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曆合乙巳冬至。

     又周從天和元年丙戌至開皇十五年乙卯,合得冬夏至日影一十四。

    張賓曆合得者十,差者四,三差前一日,一差後一日。

    張胄玄曆合者五,差者九,八差後一日,一差前一日。

    天和二年十一月戊戌朔,三日庚子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庚子冬至,張胄玄曆辛醜冬至,差後一日。

    三年十一月壬辰朔,十四日乙巳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乙巳冬至,張胄玄曆丙午冬至,差後一日。

    建德元年十一月己亥朔,二十九日丁卯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丙寅冬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曆合丁卯冬至。

    二年五月丙寅朔,三日戊辰夏至,日影短。

    張賓曆己巳夏至,差後一日,張胄玄曆庚午夏至,差後二日。

    三年十一月戊午朔,二十日丁醜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丁醜冬至,張胄玄曆戊寅冬至,差後一日。

    六年十一月庚午朔,二十三日壬辰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壬辰冬至,張胄玄曆癸巳冬至,差後一日。

    宣政元年十一月甲午朔,五日戊戌冬至,日影長。

    兩曆并合戊戌冬至。

    開皇四年十一月己未朔,十一日己巳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己巳冬至,張胄玄曆庚午冬至,差後一日。

    五年十一月甲寅朔,二十二日乙亥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甲戌冬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曆合庚辰冬至。

     七年五月乙亥朔,九日癸未夏至,日影短。

    張賓曆壬午夏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曆合癸未夏至。

    十一月壬申朔,十四日乙酉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乙酉冬至,張胄玄曆丙戌冬至,差後一日。

    十一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八日丙午冬至,日影長。

    張賓曆合丙午冬至,張胄玄曆丁未冬至,差後一日。

    十四年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

    張賓曆合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張胄玄曆十一月辛酉朔,二日壬戌冬至,差後一日。

     建德四年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見東方。

    張賓曆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見東方,張胄玄曆四月小、乙酉朔,五月大,甲寅朔,月晨見東方。

      宜案影極長為冬至,影極短為夏至,二至自古史分可勘者二十四,其二十一有影,三有至日無影。

    見行曆合一十八,差者六。

    旅騎尉張胄玄曆合者八,差者一十六,二差後二日,一十四差後一日。

    又開皇四年,在洛州測冬至影,與京師二處,進退絲毫不差。

    周天和已來案驗并在後。

    更檢得建德四年,晦朔東見;張胄玄曆,五月朔日,月晨見東方。

    今十七年,張賓曆閏七月,張胄玄曆閏五月。

    又審至以定閏,胄玄曆至既不當,故知置閏必乖。

    見行曆四月、五月頻大,張胄玄曆九月、十月頻大,為胄玄朔弱,頻大在後晨,故朔日殘月晨見東方。

     宜又案開皇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癸卯,依曆月行在鬼三度,時加酉,月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虧起西北。

    今伺候,一更一籌起食東北角,十五分之十,至四籌還生,至二更一籌複滿。

    五年六月三十日,依曆太陽虧,日在七星六度,加時在午少強上,食十五分之一半強,虧起西南角。

    今伺候,日乃在午後六刻上始食,虧起西北角,十五分之六,至未後一刻還生,至五刻複滿。

    六年六月十五日,依曆太陰虧,加時酉,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弱,虧起西南,當其時陰雲不見月。

    至辰巳,雲裡見月,已食三分之二,虧從東北,既還雲合。

    至巳午間稍生,至午後,雲裡暫見,已複滿。

    十月三十日丁醜,依曆太陽虧,日在鬥九度,時加在辰少弱上,食十五分之九強,虧起東北角。

    今候所見,日出山一丈,辰二刻始食,虧起正西,食三分之二,辰後二刻始生,入巳時三刻上複滿。

    十年三月十六日癸卯,依曆月行在氐七度,時加戌,月在辰太半上,食十五分之七半強,虧起東北。

    今候,月初出卯南,帶半食,出至辰初三分,可食二分許,漸生,辰未已複滿。

    見行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時加醜,月在未半強上,食十分之三半強,虧起正東。

    今伺候,月以午後二刻,食起正東,須臾如南,至未正上,食南畔五分之四,漸生,入申一刻半複滿。

    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曆月行在室七度,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虧起西北。

    今伺候,一更三籌起西北上,食準三分之二強,與曆注同。

    十三年七月十六日,依曆月在申半強上,食十五分之半弱,虧起西南。

    十五日夜,從四更候月,五更一籌起東北上,食半強,入雲不見。

    十四年七月一日,依曆時加巳弱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強。

    至未後三刻,日乃食,虧起西北,食半許,入雲不見,食頃暫見,猶未複生,因即雲鄣。

    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庚午,依曆月行在井十七度,時加亥,月在巳半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強,虧西北。

    其夜一更四籌後,月在辰上起食,虧東南,至二更三籌,月在巳上,食三分之二許,漸生,至三更一籌,月在丙上,複滿。

    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乙醜,依曆月行在井十七度,時加醜,月在未太弱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虧起東南。

    十五日夜伺候,至三更一籌,月在丙上,雲裡見,已食十五分之三許,虧起正東,至丁上,食既,後從東南生,至四更三籌,月在未末,複滿。

    而胄玄不能盡中。

     疊相駁難,高祖惑焉,逾時不決。

    會通事舍人顔慜楚上書雲:“漢落下闳改《颛顼曆》作《太初曆》,雲後八百歲,此曆差一日。

    ”語在胄玄傳。

    高祖欲神其事,遂下诏曰:“朕應運受圖,君臨萬宇,思欲興複聖教,恢弘令典,上順天道,下授人時,搜揚海内,廣延術士。

    旅騎尉張胄玄,理思沉敏,術藝宏深,懷道白首,來上曆法。

    令與太史舊曆,并加勘審。

    仰觀玄象,參驗璇玑,胄玄曆數與七曜符合,太史所行,乃多疏舛,群官博議,鹹以胄玄為密。

    太史令劉晖,司曆郭翟、劉宜,骁騎尉任悅,往經修造,緻此乖謬。

    通直散騎常侍、領太史令庾季才,太史丞邢俊,司曆郭遠,曆博士蘇粲,曆助教傅俊、成珍等,既是職司,須審疏密。

    遂虛行此曆,無所發明。

    論晖等情狀,已合科罪,方共飾非護短,不從正法。

    季才等附下罔上,義實難容。

    ”于是晖等四人,元造詐者,并除名;季才等六人,容隐奸慝,俱解見任。

    胄玄所造曆法,付有司施行。

    擢拜胄玄為員外散騎侍郎,領太史令。

    胄玄進袁充,互相引重,各擅一能,更為延譽。

    胄玄言充曆妙極前賢,充言胄玄曆術冠于今古。

    胄玄學祖沖之,兼傳其師法。

    自茲厥後,克食頗中。

    其開皇十七年所行曆術,命冬至起虛五度。

    後稍覺其疏,至大業四年劉焯卒後,乃敢改法,命起虛七度,諸法率更有增損,朔終義甯。

    今錄戊辰年所定曆術著之于此雲。

      自甲子元至大業四年戊辰,百四十二萬七千六百四十四年,算外。

     章歲,四百一十。

     章閏,百五十一。

      章月,五千七十一。

     日法,千一百四十四。

     月法,三萬三千七百八十三。

     辰法,二百八十六。

     歲分,一千五百五十七萬二千九百六十三。

     度法,四萬二千六百四十。

     沒分,五百一十九萬一千三百一十一沒法,七萬四千五百二十一。

     周天分,一千五百五十七萬四千四百六十六。

     鬥分,一萬八百六十六。

     氣法,四十六萬九千四十。

     氣時法,一萬六百六十。

     周日,二十七。

     日餘,一千四百一十三。

      周通,七萬二百九。

     周法,二千五百四十八。

      推積月術:置入元已來至所求年,以章月乘之,如章歲得一,為積月,餘為閏餘。

    閏餘三百九十七巳上,若冬至不在其月,加積月一推月朔弦望術:以月法乘積月,如法得一,為積日,餘為小餘。

    以六十去積日,餘為大餘,命以甲子算外,為所求年天正月朔日。

    天正月者,建子月也,今為去年十一月。

    凡朔小餘五百四十七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