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志第七 禮儀七

關燈
蒼玉,艾绶,八十首,長一丈六尺,獸爪鞶囊。

    自良娣等,準宋大明六年故事而損益之。

     諸王太妃、妃、長公主、公主、三公夫人、一品命婦,褕翟之服,繡為九章。

     首飾花九钿,佩山玄玉,獸頭鞶囊。

    绶同夫色。

     公夫人,縣主、二品命婦,亦服褕翟,繡為八章。

    首飾八钿。

    侍從親桑,同用鞠衣。

    自此之下,佩皆水蒼玉。

     侯、伯夫人、三品命婦,亦服祃翟,繡為七章。

    首飾七钿。

     子夫人、四品命婦,服阙翟之衣,刻赤缯為翟,綴于服上,以為六章。

    首飾六钿。

     男夫人、五品命婦,亦服阙翟之衣,刻缯為翟,綴于服上,以為五章。

    首飾五钿。

    若當從侍親桑,皆同鞠衣。

     議既定,帝幸修文殿覽之,乃令何稠、起部郎閻毗等造樣上呈。

    二年總了,始班行焉,軒冕之盛,貫古今矣。

      三年正月朔旦,大陳文物。

    時突厥染幹朝見,慕之,請襲冠冕。

    帝不許。

    明日,率左光祿大夫、褥但特勤阿史那職禦,左光祿大夫、特勤阿史那伊順,右光祿大夫、意利發史蜀胡悉等,并拜表,固請衣冠。

    帝大悅,謂弘等曰:“昔漢制初成,方知天子之貴。

    今衣冠大備,足緻單于解辮,此乃卿等功也。

    ”弘、恺、善心、世基、何稠、閻毗等賜帛各有差,并事出優厚。

     是後師旅務殷,車駕多行幸。

    百官行從,唯服袴褶,而軍旅間不便。

    至六年後,诏從駕涉遠者,文武官等皆戎衣。

    貴賤異等,雜用五色。

    五品已上,通着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綠,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皁,士卒以黃。

     卓彼上天,宮室混成,玄戈居其左,上将居其右,弧矢揚威,羽林置陳。

    《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

    ”昔軒轅氏之有天下也,以師兵為營衛,降至三代,其儀大備。

    西漢武帝,每上甘泉,則列鹵簿,車千乘,騎萬匹。

    其居前殿,則植戟懸楯,以戒不虞。

    其所由來者尚矣。

     梁武受禅于齊,侍衛多循其制。

    正殿便殿閣及諸門上下,各以直閤将軍等直領。

     又置刀钐、禦刀、禦楯之屬,直禦左右。

    兼有禦仗、铤槊、赤氅、角抵、勇士、青氅、衛仗、長刀、刀劍、細仗、羽林等左右二百七十六人,以分直諸門。

    行則儀衛左右。

    又有左右夾毂、蜀客、楯劍、格獸羽林、八從遊蕩、十二不從遊蕩、直從細射、廉察、刀戟、腰弩、大弩等隊,凡四十九隊,亦分直諸門上下。

    行則量為儀衛。

      東西掖、端、大司馬、東西華、承明、大通等門,又各二隊,及防殿三隊,雖行幸不從。

    又有八馬遊蕩、馬左右夾毂、左右馬百騎等各二隊,及騎官、閱武馬容、雜伎馬容及左右馬騎直隊,行則侍衛左右,分為警衛。

    車駕晨夜出入及涉險,皆作函。

     鹵簿應宿衛軍騎,皆執兵持滿,各當其所保護方面。

    天明及度險,乃奏解函,撾鼓而依常列。

    乘輿行則有大駕、法駕、小駕。

    大賀以郊飨上天,臨馭九伐。

    法駕以祭方澤,祀明堂,奉宗廟,藉千畝。

    小駕以敬園陵,親蒐狩。

    大駕則公卿奉引,大将軍骖乘,太搢馭。

    法駕小駕,皆侍中骖乘,奉車郎馭,公卿不引。

    其餘行幸,送往勞旋,則槊仗。

    近宴則隊仗。

    三駕法天,二仗法地,其動也參天而兩地也。

    陳氏承梁,亦無改革。

     齊文宣受禅之後,警衛多循後魏之儀。

    及河清中定令,宮衛之制,左右各有羽林郎十二隊。

    又有持钑隊、铤槊隊、長刀隊、細仗隊,楯铩隊、雄戟隊、格獸隊、赤氅隊、角抵隊、羽林隊、步遊蕩隊、馬遊蕩隊。

    又左右各武贲十隊,左右翊各四隊,又步遊蕩、馬遊蕩左右各三隊,是為武贲。

    又有直從武贲,左右各六隊,在左者為前驅隊,在右者為後拒隊。

    又有募員武贲隊、強弩隊,左右各一隊,在左者皆左衛将軍總之,在右者皆右衛将軍總之,以備警衛。

    其領軍、中領将軍,侍從出入,則著兩裆甲,手執柽杖。

    左右衛将軍、将軍則兩裆甲,手執檀杖。

    侍從左右,則有千牛備身、左右備身刀劍備身之屬。

    兼有武威、熊渠、鷹揚等備身三隊,皆領左右将軍主之,宿衛左右,而戎服執仗。

    兵有斧钺弓箭刀槊,旌旗皆囊首,五色節文,旆悉赭黃。

    天子禦正殿,唯大臣夾侍,兵仗悉在殿下。

    郊祭鹵簿,則督将平巾帻,绯衫甲,大口袴。

     後周警衛之制,置左右宮伯,掌侍衛之禁,各更直于内。

    小宮伯貳之。

    臨朝則分在前侍之首,并金甲,各執龍環金飾長刀。

    行則夾路車左右。

    中侍,掌禦寝之禁,皆金甲,左執龍環,右執獸環長刀,并飾以金。

    次左右侍,陪中侍之後,并銀甲,左執鳳環,右執麟環長刀。

    次左右前侍,掌禦寝南門之左右,并銀甲,左執師子環,右執象環長刀。

    次左右後侍,掌禦寝北門之左右,并銀甲,左執犀環,右執兕環長刀。

    左右騎侍,立于寝之東西階,并銀甲,左執罴環,右執熊環長刀,十二人,兼執師子彤楯,列左右侍之外。

    自左右侍以下,刀并以銀飾。

    左右宗侍,陪左右前侍之後,夜則衛于寝庭之中,皆服金塗甲,左執豹環,右執貔環長刀,并金塗飾,十二人,兼執師子彤楯,列于左右騎侍之外。

    自左右中侍已下,皆行則兼帶黃弓矢,巡田則常服,帶短刀,如其長刀之飾。

    左右庶侍,掌非皇帝所禦門閣之禁,并服金塗甲,左執獬豸環,右執獜環長劍,并金飾,十二人,兼執師子彤楯,列于左右宗侍之外。

    行則兼帶皓弓矢。

    左右勳侍,掌陪左右庶侍而守出入,則服金塗甲,左執吉良環,右執猙環長劍,十二人,兼執師子彤楯,列于左右庶侍之外。

    行則兼帶盧弓矢,巡田則與左右庶侍俱常服,佩短劍,如其長劍之飾。

    諸侍官,大駕則俱侍,中駕及露寝半之,小駕三分之一。

    左右武伯,掌内外衛之禁令,兼六率之士。

    皇帝臨軒,則備三仗于庭,服金甲,執金钅口杖,立于殿上東西階之側。

    行則列兵于帝之左右,從則服金甲,被繡袍。

    左右小武伯各二人,貳之,服執同于武伯,分立于大武伯下及露門之左右塾。

    行幸則加錦袍。

    左右武贲,率掌武贲之士,其隊器服皆玄,以四色飾之,各總左右持钅及之隊。

    皇帝臨露寝,則立于左右三仗第一行之南北。

    出則分在隊之先後。

    其副率貳之。

    左右旅贲,率掌旅贲士,其隊器服皆青,以硃為飾,立于三仗第二行之南北。

    其副率貳之。

    左右射聲,率掌射聲之士,其器服皆硃,以黃為飾,立于三仗第三行之南北。

    其副率貳之。

    左右骁騎,率掌骁騎之士,器服皆黃,以皓為飾,立于三仗第四行之南北。

    其副率貳之。

    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其隊器服皆皓,以玄為飾,立于三仗第五行之南北。

    其副率貳之。

    左右遊擊,率掌遊擊之士,其器服皆玄,以青為飾。

    其副率貳之。

    武贲已下六率,通服金甲師子文袍,執銀钅口檀杖。

    副率通服金甲獸文袍。

    各有亻卒長、帥長,相次陪列。

    行則引前。

    亻卒長通服銀甲豹文袍,帥長通服銀甲鹖文袍。

    自副率已下,通執獸環銀飾長刀。

    凡大駕則盡行,中駕及露寝則半之,小駕半中駕。

    常行軍旅,則衣色尚烏。

     高祖受命,因周、齊宮衛,微有變革。

    戎服臨朝大仗,則領左右大将軍二人,分在左右廂。

    左右直寝、左右直齋、左右直後、千牛備身、左右備身等,夾侍供奉于左右及坐後。

    左右衛大将軍、左右直閤将軍、以次左右衛将軍,各領儀刀,為十二行。

    内四行親衛,行别以大都督領。

    次外四行勳衛,以帥都督領。

    次外四行翊衛,以都督領。

    行各二人執金花師子?盾、猨刀。

    一百四十人,分左右,帶橫刀。

    後監門直長十二人,左青龍旗,右白獸旗。

    左右武衛開府,各領三仗六行,在大仗内,行别六十人,大都督一人領之,帥都督一人後之。

    大駕則執黃麾仗。

    其次戟二十四,左青龍幢,右白獸幢,蒨、畢各一,钑金二十四,金節十二道,蓋獸,又绛引幡,硃幢,為持钑前隊,應跸,大都督二人領之,在禦前橫街南。

    左右武衛大将軍,領大仗左右廂,各六行,行别三百六十人,大都督一人領之。

      及大業四年,炀帝北巡出塞,行宮設六合城。

    方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二尺。

    六合,以木為之,方六尺,外面一方有闆,離合為之,塗以青色。

    壘六闆為城,高三丈六尺,上加女牆闆,高六尺。

    開南北門。

    又于城四角起樓敵二,門觀、門樓檻皆丹青绮畫。

    又造六合殿、千人帳,載以槍車,車載六合三闆。

    其車軨解合交叉,即為馬槍。

    每車上張幕,幕下張平一弩,傅矢,五人更守。

    兩車之間,施車軨馬槍,皆外其轅,以為外圍。

    次内布鐵菱,次内施蟄鞬。

    每一蟄鞬,中施弩床,長六尺,闊三尺。

    床桄陛插鋼錐,皆長五寸,謂之蝦須。

    皆施機關,張則錐皆外向。

    其床上施旋機弩,以繩連弩機,人從外來,觸繩則弩機旋轉,向觸所而發。

    其外又以矰周圍行宮,二丈一鈴一柱,柱舉矰,去地二尺五寸。

    當行宮南北門,施槌磬,連矰,以機發之。

    有人觸矰,則衆鈴發響,槌擊兩磬,以知所警,名為擊警。

    八年征遼,又造鈎陳,以木闆連如帳子。

    張之則绮文,卷之則直焉。

    帝禦營與賊城相對,夜中設六合城,周回八裡。

    城及女垣合高十仞,上布甲士,立仗建旗。

    又四隅有阙,面别一觀,觀下開三門。

    其中施行殿,殿上容侍臣及三衛仗,合六百人。

    一宿而畢,望之若真,高麗旦忽見,謂之為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