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志第七 禮儀七
關燈
小
中
大
也,細如蟬翼。
”今禦史服之。
《禮圖》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
法官服之。
”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
”蔡邕雲:“如麟,一角。
”應劭曰:“古有此獸,主觸不直,故執憲者,為冠以象之。
秦滅楚,以其冠賜禦史。
” 此即是也。
開皇中,禦史戴卻非冠,而無此色。
新制又以此而代卻非。
禦史大夫以金,治書侍禦史以犀,侍禦史已下,用羚羊角,獨禦史、司隸服之。
巾,案《方言》雲:“巾,趙、魏間通謂之承露。
”《郭林宗傳》曰:“林宗嘗行遇雨,巾沾角折。
”又袁紹戰敗,幅巾渡河。
此則野人及軍旅服也。
制有二等。
今高人道士所著,是林宗折角;庶人農夫常服,是袁紹幅巾。
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後襆發,俗人謂之襆頭。
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于貴賤矣。
簪導,案《釋名》雲:“簪,建也,所以建冠于發也。
一曰笄。
笄,系也,所以拘冠使不墜也。
導,所以導擽鬓發,使入巾帻之裡也。
”今依《周禮》,天子以玉笄,而導亦如之。
又《史記》曰:“平原君誇楚,為玳瑁簪。
”班固《與弟書》雲:“今遺仲升以黑犀簪。
”《士燮集》雲:“遣功曹史貢皇太子通天犀導。
”故知天子獨得用玉,降此通用玳瑁及犀。
今并準是,唯弁用白牙笄導焉。
貂蟬,案《漢官》:“侍内金蟬左貂,金取剛固,蟬取高潔也。
”董巴《志》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銀附蟬,内書令亦同此。
”今宦者去貂,内史令金蟬右貂,納言金蟬左貂。
開皇時,加散騎常侍在門下者,皆有貂蟬,至是罷之。
唯加常侍聘外國者,特給貂蟬,還則輸納于内省。
白筆,案徐氏《雜注》雲:“古者貴賤皆執笏,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
今之白筆,是遺象也。
”《魏略》曰:“明帝時大會而史簪筆。
”今文官七品已上,通毦之。
武職雖貴,皆不毦也。
纓,案《儀禮》曰:“天子硃纓,諸侯丹組纓。
”今冕,天子已下皆硃纓。
又《尉缭子》曰:“天子玄纓,諸侯素纓。
”别尊卑也。
今不用素,并從冠色焉。
佩,案《禮》,天子佩白玉。
董巴、司馬彪雲:“君臣佩玉,尊卑有序,所以章德也。
”今參用杜夔之法,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山玄玉。
自公已下,皆水蒼玉。
绶,案《禮》:“天子玄組绶,侯伯硃組绶,大夫純組绶,世子綦組绶。
” 《漢官》雲:“蕭何為相國,佩綠绶,公侯紫,卿二千石青,令長千石黑。
”今大抵準此。
天子以雙绶,六采,玄黃赤白缥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闊一尺;雙小绶,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間施四玉環。
開皇用三,今加一。
皇太子,硃雙绶,四采,赤白缥绀,純硃質,長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闊九寸;雙小绶,長一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
開皇用二,今加一。
三公,綠綟绶,四采,綠黃缥紫,純綠質,黃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與親王绶俱施二玉環。
諸王,纁硃绶,四采,赤黃缥绀,純硃質,纁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
公,玄硃绶,四采,赤缥玄绀,純硃質,玄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
侯、伯,青硃绶,四采,青赤白缥,純硃質,青文織,長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闊八寸。
子、男,素硃绶,三采,青赤白,純硃質,素文織之,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七寸。
二品已上,纁紫绶,四采,纁紫赤黃,純紫質,纁文織之,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八寸。
三品,绀紫绶,四采,紫绀黃缥,純紫質,绀文織之,長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闊八寸。
四品,青绶,三采,青白紅,純青質,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七寸。
五品,墨绶,二采,青绀,純绀質,長一丈二尺,百二十首,闊六寸。
自王公已下,皆有小绶二枚,色同大绶,而首半之。
正、從一品,施二玉環。
凡有绶者,皆有紛,并長六尺四寸,闊二寸四分,随于绶色。
鞶囊,案《禮》:“男鞶革,女鞶絲。
”《東觀書》:“诏賜鄧遵獸頭鞶囊一枚。
”班固《與弟書》:“遺仲升獸頭旁囊,金錯鈎也。
”古佩印皆貯懸之,故有囊稱。
或帶于旁,故班氏謂為旁囊,绶印鈕也。
今雖不佩印,猶存古制,有佩绶者,通得佩之。
無佩則不。
今采梁、陳、東齊制,品極尊者,以金織成,二品以上服之。
次以銀織成,三品已上服之。
下以綖織成,五品已上服之。
分為三等。
革帶,案《禮》“博二寸”。
《禮圖》曰:“珰綴于革帶。
”阮谌以為有章印則于革帶佩之。
《東觀記》:“楊賜拜太常,诏賜自所著革帶。
”故知形制尊卑不别。
今博三寸半,加金縷灊,螳?良鈎,以相拘帶。
自大裘至于小朝服,皆用之。
劍,案漢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刀。
蔡谟議雲:“大臣優禮,皆劍履上殿。
非侍臣,解之。
”蓋防刃也。
近代以木,未詳所起。
東齊著令,謂為象劍,言象于劍。
周武帝時,百官燕會,并帶刀升座。
至開皇初,因襲舊式,朝服登殿,亦不解焉。
十二年,因蔡征上事,始制凡朝會應登殿坐者,劍履俱脫。
其不坐者,敕召奏事及須升殿,亦就席解劍乃登。
納言、黃門、内史令、侍郎、舍人,既夾侍之官,則不脫。
其劍皆真刃,非假。
既合舊典,弘制依定。
又準晉鹹康元年定令故事,自天子已下,皆衣冠帶劍。
今天子則玉具火珠镖首,餘皆玉镖首。
唯侍臣帶劍上殿,自王公已下,非殊禮引升殿,皆就席解而後升。
六品以下,無佩绶者,皆不帶。
曲領,案《釋名》,在單衣内襟領上,橫以雍頸。
七品已上有内單者則服之,從省服及八品已下皆無。
珽,案《禮》:“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
”又《五經異義》:“天子笏曰珽,珽直無所屈也。
”今制準此,長尺二寸,方而不折。
以球玉為之。
笏,案《禮》:“諸侯以象,大夫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
”凡有指畫于君前,受命書于笏,笏畢用也。
《五經要義》曰:“所以記事,防忽忘。
”《禮圖》雲:“度二尺有六寸,中博二寸,其殺六分去一。
”晉、宋以來,謂之手闆,此乃不經,今還謂之笏,以法古名。
自西魏以降,五品已上,通用象牙,六品已下,兼用竹木。
履、舄,案《圖》雲:“複下曰舄,單下曰履。
夏葛冬皮。
”近代或以重皮,而不加木,失于乾臘之義。
今取乾臘之理,以木重底。
冕服者色赤,冕衣者色烏,履同烏色。
諸非侍臣,皆脫而升殿。
凡舄,唯冕服及具服著之,履則諸服皆用。
唯褶服以靴。
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
諸建華、絺鸃、鹖冠、委貌、長冠、樊哙、卻敵、巧士、術氏、卻非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
皇後服四等,有袆衣、鞠衣、青服、硃服。
袆衣,深青質,織成領袖,文以翚翟,五采重行,十二等。
首飾花十二钿,小花毦十二樹,并兩博鬓。
素紗内單,黼領,羅縠褾、襈,色皆以硃。
蔽膝随裳色,以緅為緣,用翟三章。
大帶随衣裳,飾以硃綠之錦,青緣。
革帶,青襪、舄,舄以金飾。
白玉佩,玄組,绶,章采尺寸同于乘輿。
祭及朝會,凡大事皆服之。
鞠衣,黃羅為質,織成領袖,小花十二樹。
蔽膝,革帶及舄,随衣色。
餘準袆衣,親蠶服也。
青服,去花、大帶及佩绶,金飾履。
禮見天子則服之。
硃服,制如青服。
宴見賓客則服之。
有金玺,盤螭鈕,文曰“皇後之玺”。
冬正大朝,則并黃琮,各以笥貯,進于座隅。
皇太後服,同于後服。
而貴妃以下,并亦給印。
貴妃、德妃、淑妃,是為三妃。
服褕翟之衣,首飾花九钿,并二博鬓。
金章龜鈕,文從其職。
紫绶,一百二十首,長一丈七尺,金縷織成獸頭鞶囊,佩于阗玉。
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嫔。
服阙翟之衣,首飾花八钿,并二博鬓。
金章龜鈕,文從其職。
紫绶,一百首,長一丈七尺,金縷織成獸頭鞶囊,佩采瓄玉。
婕妤,銀縷織成獸頭鞶囊,首飾花七钿。
他如嫔服。
美人、才人,服鞠衣,首飾花六钿,并二博鬓。
銀印珪鈕,文從其職。
青绶,八十首,長一丈六尺。
彩縷織成獸爪鞶囊,佩水蒼玉。
寶林,服展衣,首飾花五钿,并二博鬓。
銀印環鈕,文如其職。
艾绶,八十首,長一丈六尺。
鞶囊,佩玉,同于婕妤。
承衣刀人、采女,皆服褖衣,無印绶。
參準宋泰始四年及梁、陳故事,增損用之。
皇太子妃,服褕翟之衣,青質,五采織成為搖翟,以備九章。
首飾花九钿,并二博鬓。
金玺龜鈕,文如其職。
素紗内單,黼領,羅褾、襈,色皆用硃,蔽膝二章。
大帶,同袆衣,青綠革帶,硃襪,青舄,舄加金飾。
佩瑜玉,纁硃绶,一百六十首,長二丈,獸頭鞶囊,凡大禮見皆服之。
唯侍親桑,則用鞠衣之服,花钿佩绶,與褕衣同。
準宋孝建二年故事而增損之。
良娣,鞠衣之服,銀印珪鈕,文如其職。
佩采瓄玉,青绶,八十首,長一丈六尺,獸爪鞶囊。
餘同世婦。
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銅印環鈕,文如其職。
佩水
”今禦史服之。
《禮圖》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
法官服之。
”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
”蔡邕雲:“如麟,一角。
”應劭曰:“古有此獸,主觸不直,故執憲者,為冠以象之。
秦滅楚,以其冠賜禦史。
” 此即是也。
開皇中,禦史戴卻非冠,而無此色。
新制又以此而代卻非。
禦史大夫以金,治書侍禦史以犀,侍禦史已下,用羚羊角,獨禦史、司隸服之。
巾,案《方言》雲:“巾,趙、魏間通謂之承露。
”《郭林宗傳》曰:“林宗嘗行遇雨,巾沾角折。
”又袁紹戰敗,幅巾渡河。
此則野人及軍旅服也。
制有二等。
今高人道士所著,是林宗折角;庶人農夫常服,是袁紹幅巾。
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後襆發,俗人謂之襆頭。
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于貴賤矣。
簪導,案《釋名》雲:“簪,建也,所以建冠于發也。
一曰笄。
笄,系也,所以拘冠使不墜也。
導,所以導擽鬓發,使入巾帻之裡也。
”今依《周禮》,天子以玉笄,而導亦如之。
又《史記》曰:“平原君誇楚,為玳瑁簪。
”班固《與弟書》雲:“今遺仲升以黑犀簪。
”《士燮集》雲:“遣功曹史貢皇太子通天犀導。
”故知天子獨得用玉,降此通用玳瑁及犀。
今并準是,唯弁用白牙笄導焉。
貂蟬,案《漢官》:“侍内金蟬左貂,金取剛固,蟬取高潔也。
”董巴《志》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銀附蟬,内書令亦同此。
”今宦者去貂,内史令金蟬右貂,納言金蟬左貂。
開皇時,加散騎常侍在門下者,皆有貂蟬,至是罷之。
唯加常侍聘外國者,特給貂蟬,還則輸納于内省。
白筆,案徐氏《雜注》雲:“古者貴賤皆執笏,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
今之白筆,是遺象也。
”《魏略》曰:“明帝時大會而史簪筆。
”今文官七品已上,通毦之。
武職雖貴,皆不毦也。
纓,案《儀禮》曰:“天子硃纓,諸侯丹組纓。
”今冕,天子已下皆硃纓。
又《尉缭子》曰:“天子玄纓,諸侯素纓。
”别尊卑也。
今不用素,并從冠色焉。
佩,案《禮》,天子佩白玉。
董巴、司馬彪雲:“君臣佩玉,尊卑有序,所以章德也。
”今參用杜夔之法,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山玄玉。
自公已下,皆水蒼玉。
绶,案《禮》:“天子玄組绶,侯伯硃組绶,大夫純組绶,世子綦組绶。
” 《漢官》雲:“蕭何為相國,佩綠绶,公侯紫,卿二千石青,令長千石黑。
”今大抵準此。
天子以雙绶,六采,玄黃赤白缥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闊一尺;雙小绶,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間施四玉環。
開皇用三,今加一。
皇太子,硃雙绶,四采,赤白缥绀,純硃質,長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闊九寸;雙小绶,長一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
開皇用二,今加一。
三公,綠綟绶,四采,綠黃缥紫,純綠質,黃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與親王绶俱施二玉環。
諸王,纁硃绶,四采,赤黃缥绀,純硃質,纁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
公,玄硃绶,四采,赤缥玄绀,純硃質,玄文織之,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
侯、伯,青硃绶,四采,青赤白缥,純硃質,青文織,長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闊八寸。
子、男,素硃绶,三采,青赤白,純硃質,素文織之,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七寸。
二品已上,纁紫绶,四采,纁紫赤黃,純紫質,纁文織之,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八寸。
三品,绀紫绶,四采,紫绀黃缥,純紫質,绀文織之,長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闊八寸。
四品,青绶,三采,青白紅,純青質,長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闊七寸。
五品,墨绶,二采,青绀,純绀質,長一丈二尺,百二十首,闊六寸。
自王公已下,皆有小绶二枚,色同大绶,而首半之。
正、從一品,施二玉環。
凡有绶者,皆有紛,并長六尺四寸,闊二寸四分,随于绶色。
鞶囊,案《禮》:“男鞶革,女鞶絲。
”《東觀書》:“诏賜鄧遵獸頭鞶囊一枚。
”班固《與弟書》:“遺仲升獸頭旁囊,金錯鈎也。
”古佩印皆貯懸之,故有囊稱。
或帶于旁,故班氏謂為旁囊,绶印鈕也。
今雖不佩印,猶存古制,有佩绶者,通得佩之。
無佩則不。
今采梁、陳、東齊制,品極尊者,以金織成,二品以上服之。
次以銀織成,三品已上服之。
下以綖織成,五品已上服之。
分為三等。
革帶,案《禮》“博二寸”。
《禮圖》曰:“珰綴于革帶。
”阮谌以為有章印則于革帶佩之。
《東觀記》:“楊賜拜太常,诏賜自所著革帶。
”故知形制尊卑不别。
今博三寸半,加金縷灊,螳?良鈎,以相拘帶。
自大裘至于小朝服,皆用之。
劍,案漢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刀。
蔡谟議雲:“大臣優禮,皆劍履上殿。
非侍臣,解之。
”蓋防刃也。
近代以木,未詳所起。
東齊著令,謂為象劍,言象于劍。
周武帝時,百官燕會,并帶刀升座。
至開皇初,因襲舊式,朝服登殿,亦不解焉。
十二年,因蔡征上事,始制凡朝會應登殿坐者,劍履俱脫。
其不坐者,敕召奏事及須升殿,亦就席解劍乃登。
納言、黃門、内史令、侍郎、舍人,既夾侍之官,則不脫。
其劍皆真刃,非假。
既合舊典,弘制依定。
又準晉鹹康元年定令故事,自天子已下,皆衣冠帶劍。
今天子則玉具火珠镖首,餘皆玉镖首。
唯侍臣帶劍上殿,自王公已下,非殊禮引升殿,皆就席解而後升。
六品以下,無佩绶者,皆不帶。
曲領,案《釋名》,在單衣内襟領上,橫以雍頸。
七品已上有内單者則服之,從省服及八品已下皆無。
珽,案《禮》:“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
”又《五經異義》:“天子笏曰珽,珽直無所屈也。
”今制準此,長尺二寸,方而不折。
以球玉為之。
笏,案《禮》:“諸侯以象,大夫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
”凡有指畫于君前,受命書于笏,笏畢用也。
《五經要義》曰:“所以記事,防忽忘。
”《禮圖》雲:“度二尺有六寸,中博二寸,其殺六分去一。
”晉、宋以來,謂之手闆,此乃不經,今還謂之笏,以法古名。
自西魏以降,五品已上,通用象牙,六品已下,兼用竹木。
履、舄,案《圖》雲:“複下曰舄,單下曰履。
夏葛冬皮。
”近代或以重皮,而不加木,失于乾臘之義。
今取乾臘之理,以木重底。
冕服者色赤,冕衣者色烏,履同烏色。
諸非侍臣,皆脫而升殿。
凡舄,唯冕服及具服著之,履則諸服皆用。
唯褶服以靴。
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
諸建華、絺鸃、鹖冠、委貌、長冠、樊哙、卻敵、巧士、術氏、卻非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
皇後服四等,有袆衣、鞠衣、青服、硃服。
袆衣,深青質,織成領袖,文以翚翟,五采重行,十二等。
首飾花十二钿,小花毦十二樹,并兩博鬓。
素紗内單,黼領,羅縠褾、襈,色皆以硃。
蔽膝随裳色,以緅為緣,用翟三章。
大帶随衣裳,飾以硃綠之錦,青緣。
革帶,青襪、舄,舄以金飾。
白玉佩,玄組,绶,章采尺寸同于乘輿。
祭及朝會,凡大事皆服之。
鞠衣,黃羅為質,織成領袖,小花十二樹。
蔽膝,革帶及舄,随衣色。
餘準袆衣,親蠶服也。
青服,去花、大帶及佩绶,金飾履。
禮見天子則服之。
硃服,制如青服。
宴見賓客則服之。
有金玺,盤螭鈕,文曰“皇後之玺”。
冬正大朝,則并黃琮,各以笥貯,進于座隅。
皇太後服,同于後服。
而貴妃以下,并亦給印。
貴妃、德妃、淑妃,是為三妃。
服褕翟之衣,首飾花九钿,并二博鬓。
金章龜鈕,文從其職。
紫绶,一百二十首,長一丈七尺,金縷織成獸頭鞶囊,佩于阗玉。
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嫔。
服阙翟之衣,首飾花八钿,并二博鬓。
金章龜鈕,文從其職。
紫绶,一百首,長一丈七尺,金縷織成獸頭鞶囊,佩采瓄玉。
婕妤,銀縷織成獸頭鞶囊,首飾花七钿。
他如嫔服。
美人、才人,服鞠衣,首飾花六钿,并二博鬓。
銀印珪鈕,文從其職。
青绶,八十首,長一丈六尺。
彩縷織成獸爪鞶囊,佩水蒼玉。
寶林,服展衣,首飾花五钿,并二博鬓。
銀印環鈕,文如其職。
艾绶,八十首,長一丈六尺。
鞶囊,佩玉,同于婕妤。
承衣刀人、采女,皆服褖衣,無印绶。
參準宋泰始四年及梁、陳故事,增損用之。
皇太子妃,服褕翟之衣,青質,五采織成為搖翟,以備九章。
首飾花九钿,并二博鬓。
金玺龜鈕,文如其職。
素紗内單,黼領,羅褾、襈,色皆用硃,蔽膝二章。
大帶,同袆衣,青綠革帶,硃襪,青舄,舄加金飾。
佩瑜玉,纁硃绶,一百六十首,長二丈,獸頭鞶囊,凡大禮見皆服之。
唯侍親桑,則用鞠衣之服,花钿佩绶,與褕衣同。
準宋孝建二年故事而增損之。
良娣,鞠衣之服,銀印珪鈕,文如其職。
佩采瓄玉,青绶,八十首,長一丈六尺,獸爪鞶囊。
餘同世婦。
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銅印環鈕,文如其職。
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