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志第七 禮儀七
關燈
小
中
大
宋志》,謂籠冠是也。
《禮圖》曰:“武士服之。
”董巴《輿服志》雲:“諸常侍、内常侍,加黃金附蟬、毦尾,謂之惠文冠。
”今制,天子金博山,三公已上玉冠枝,四品已上金枝。
侍臣加附蟬,毦豐貂,文官七品已上毦白筆,八品已下及武官,皆不毦筆。
其乘輿武弁之服,衣、裳、绶如通天之服。
講武、出征、四時蒐狩、大射、祃、類、宜社、賞祖、罰社、纂嚴,皆服之。
弁之制,案《五經通義》“高五寸,前後玉飾。
”《詩》雲:“璯弁如星。
” 董巴曰:“以鹿皮為之。
”《尚書顧命》:“四人綦弁,執戈。
”故知自天子至于執戈,通貴賤矣。
《魏台訪議》曰:“天子以五采玉珠十二飾之。
”今參準此,通用烏漆紗而為之。
天子十二琪,皇太子及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五品五琪,六品已下無琪。
唯文官服之,不通武職。
案《禮圖》,有結纓而無笄導。
少府少監何稠,請施象牙簪導。
诏許之。
弁加簪導,自茲始也。
乘輿鹿皮弁服,绯大襦,白羅裙,金烏皮履,革帶,小绶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白玉佩一雙。
視朝聽訟則服之。
凡弁服,自天子已下,内外九品已上,弁皆以烏為質,并衣袴褶。
五品已上以紫,六品已下以绛。
宿衛及在仗内,加兩裆,螣蛇绛褠衣,連裳。
典谒贊引,流外冗吏,通服之,以缦。
後制鹿皮弁,以賜近臣。
帽,古野人之服也。
董巴雲:“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帽皮。
”以此而言,不施衣冠明矣。
案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其制不定。
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
後周之時,鹹著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又文帝項有瘤疾,不欲人見,每常著焉。
相魏之時,著而谒帝,故後周一代,将為雅服,小朝公宴,鹹許戴之。
開皇初,高祖常著烏紗帽,自朝貴已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
今複制白紗高屋帽,其服,練裙襦,烏皮履。
宴接賓客則服之。
白帢,案《傅子》:“魏太祖以天下兇荒,資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為之。
”蓋自魏始也。
《梁令》,天子為朝臣等舉哀則服之。
今亦準此。
其服,白紗單衣,承以裙襦,烏皮履。
舉哀臨喪則服之。
帻,案董巴雲:“起于秦人,施于武将,初為绛袙,以表貴賤焉。
至漢孝文時,乃加以高顔。
”孝元帝額有壯發,不欲人見,乃始進帻。
又董偃召見,綠帻傅韝。
《東觀記》雲:“诏賜段颎赤帻大冠一具。
”故知自上已下,至于皁隸,及将帥等,皆通服之。
今天子畋獵禦戎,文官出遊田裡,武官自一品已下,至于九品,并流外吏色,皆同烏。
廚人以綠,卒及馭人以赤,舉辇人以黃。
駕五辂人,逐其車色。
承遠遊、進賢者,施以掌導,謂之介帻。
承武弁者,施以笄導,謂之平巾。
其乘輿黑介帻之服,紫羅褶,南布袴,玉梁帶,紫絲鞋,長靿靴。
畋獵豫遊則服之。
皇太子服六等,衮冕九旒,硃組纓,青纩珫耳,犀簪導。
绀衣,纁裳,去日月星辰為九章。
白紗内單,黼黻領,青褾、襈、裾。
革帶,金鈎灊,大帶,“X二章,玉具劍。
侍從祭祀,及谒廟、加元服、納妃,則服之。
據晉鹹甯四年故事,衣色用玄,改用绀。
舊章用織成,降以繡。
玉具劍,故事以火珠镖首,改以白珠。
開皇中,皇太子冕同天子,貫白珠。
及仁壽元年,炀帝為太子,以白珠太逼,表請從青珠。
于是太子衮冕與三公王等,皆青珠九旒。
旒短不及髆,降天子二寸。
遠遊冠,金附蟬,加寶飾珠翠,九首,珠纓翠緌,犀簪導。
绛紗袍,白紗内單,皁領、褾、襈、裾。
白假帶,方心曲領,绛紗蔽膝。
襪,舄,革帶,劍,佩,绶同衮冕。
未冠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帻,雙玉導,加寶飾珠翠,二首。
谒廟還,元日、朔旦入朝,釋奠,則服之。
始後周采用《周禮》,皇太子朝駕,皆衮冕九章服。
開皇初,自非助祭,皆冠遠遊冠。
至此,牛弘奏雲:“皇太子冬正大朝,請服衮冕。
” 帝問給事郎許善心曰:“太子朝谒,著遠遊冠,有何典故?”對曰:“晉令皇太子給五時朝服、遠遊冠。
至宋泰始六年,更議儀注,儀曹郎丘仲起議:‘案《周禮》,公自衮冕已下,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之服也。
伏尋古之公侯,尚得服衮,以入朝見,況皇太子儲副之尊,謂宜式遵盛典,服衮朝賀。
’兼左丞陸澄議:‘服冕以朝,實著經典,自秦除六冕之制,後漢始備古章。
魏、晉以來,非祀宗廟,不欲令臣下服于衮冕,位為公者,必加侍官,故太子入朝,因亦不著。
但承天作副,禮絕群後,宜遵前王之令典,革近代之陋制,皇太子朝,請服冕。
’自宋以下,始定此儀。
至梁簡文之為太子,嫌于上逼,還冠遠遊,下及于陳,皆依此法。
後周之時,亦言服衮入朝。
至于開皇,複遵魏、晉故事。
臣謂衮冕之服,章玉雖差,一日而觀,頗欲相類。
臣子之道,義無上逼。
故晉武帝太始三年,诏太宰安平王孚著侍内之服,四年,又賜趙、燕、樂安王等散騎常侍之服。
自斯以後,台鼎貴臣,并加貂珰武弁,故皇太子遂著遠遊,謙不逼尊,于理為允。
”帝曰:“善。
”竟用開皇舊式。
遠遊三梁冠,從省服,绛紗單衣,革帶,金鈎灊,假帶,方心,佩一隻,紛長六尺四寸,闊二寸四分,色同于绶。
金縷鞶囊,白襪,烏皮履,金飾。
五日常朝則服之。
鹿皮弁,九琪,服绛羅襦,白羅裙,革帶,履,襪,佩,紛,如從省服。
在宮聽政則服之。
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飾,犀簪導,紫羅褶,南布袴,玉梁帶,長靿靴。
侍從田狩則服之。
白帢,素單衣,烏皮履。
為宮臣舉哀吊喪則服之。
諸王三公已下,為服之制,衮冕九章服。
三公攝祭及諸王初受冊、執贽、入朝、助祭、親迎,則服之。
绶各依其色。
冕,案《禮圖》:“王祭先公及卿之服。
”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
侯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
新制依此。
服七章。
三品及公侯助祭則服之。
毳冕,案《禮圖》:“王祀四望山川之服。
”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
子男服以助祭,五旒,用玉五十。
新制依此。
服五章。
四品及伯助祭則服之。
衤黹冕,案《禮圖》:“王者祭社稷五祀之服。
”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
孤卿服以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
新制依此。
服三章。
五品及子男助祭則服之。
玄冕,案《禮圖》:“王祭群小祀及視朝服。
”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
諸侯服以祭其宗廟,三旒,用玉十八。
新制依此。
服三章。
通給庶姓。
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自制于家,祭其私廟。
三品省衣粉米,加三重;裳黼黻,加二重。
四品減黼一重,五品減黻一重。
禮自玄冕以上,加旒一等,天子祭祀,節級服之。
開皇以來,天子唯用衮冕,自?之下,不施于尊,具依前式。
而六等之冕,皆有黈纩,黃綿為之,其大如橘。
自皇太子以下,三犀導,青纓爵弁。
案董巴《志》:“同于爵形,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
”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舞人服之。
《禮》雲:“硃幹玉戚,冕而舞《大夏》。
”此之謂也。
《禮圖》雲:“士助君祭服之,色如爵頭,無旒有纩。
”新制依此。
角為簪導,衣青,裳縓,并缦,無章。
六品已下,皆通服之。
遠遊冠服,王所服也。
衣裳内單。
如皇太子,佩山玄玉,金章龜鈕。
宋孝建故事亦謂之玺,今文曰印。
又并歸于官府,身不自佩,例以銅易之。
大绶四采,小绶同色,施二玉環,玉具劍,烏皮舄,舄加金飾。
唯帝子宗室封國王者服之。
進賢冠,案《漢官》雲:“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兩梁,千石以下一梁。
”梁别貴賤,自漢始也。
董巴釋曰:“如缁布冠,文儒之服也。
” 前高七寸而卻,後高三寸而立。
王莽之時,以帻承之。
新制依此。
内外文官通服之。
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兩梁,九品已上一梁,用明尊卑之等也。
其朝服,亦名具服。
绛紗單衣,白紗内單,玄領、裾、襈、袖,革帶,金鈎灊,假帶,曲領方心,绛紗蔽膝,白襪,烏皮舄。
雙佩、绶,如遠遊之色。
自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衣服盡同,而绶依其品。
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皆服之。
六品、七品,去劍、佩、绶。
八品、九品,去白筆、内單,而用履代舄。
其五品已上,一品已下,又有公服,亦名從省服。
并烏皮履,去曲領、内單、白筆、蔽膝。
開皇故事,亦去鞶囊、佩、绶。
何稠請去大绶,而偏垂一小绶,綴于獸頭鞶囊,獨一隻佩,正當于後。
诏從之。
一品已下,五品已上,同。
高山冠,案董巴《志》雲:“一曰側注,谒者仆射之所服也。
”胡伯始以為齊王冠,秦滅齊,以賜谒者。
《傅子》曰:“魏明帝以高山冠似通天,乃毀變其形,除去卷筒,令如介帻。
帻上加物,以象山峰,行人使者,通皆服之。
”新制參用其事,形如進賢,于冠前加三峰,以象魏制。
谒者大夫已下服之。
梁依其品。
獬豸冠,案《禮圖》曰:“法冠也,一曰柱後惠文。
”如淳注《漢官》曰:“惠,蟬
《禮圖》曰:“武士服之。
”董巴《輿服志》雲:“諸常侍、内常侍,加黃金附蟬、毦尾,謂之惠文冠。
”今制,天子金博山,三公已上玉冠枝,四品已上金枝。
侍臣加附蟬,毦豐貂,文官七品已上毦白筆,八品已下及武官,皆不毦筆。
其乘輿武弁之服,衣、裳、绶如通天之服。
講武、出征、四時蒐狩、大射、祃、類、宜社、賞祖、罰社、纂嚴,皆服之。
弁之制,案《五經通義》“高五寸,前後玉飾。
”《詩》雲:“璯弁如星。
” 董巴曰:“以鹿皮為之。
”《尚書顧命》:“四人綦弁,執戈。
”故知自天子至于執戈,通貴賤矣。
《魏台訪議》曰:“天子以五采玉珠十二飾之。
”今參準此,通用烏漆紗而為之。
天子十二琪,皇太子及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五品五琪,六品已下無琪。
唯文官服之,不通武職。
案《禮圖》,有結纓而無笄導。
少府少監何稠,請施象牙簪導。
诏許之。
弁加簪導,自茲始也。
乘輿鹿皮弁服,绯大襦,白羅裙,金烏皮履,革帶,小绶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白玉佩一雙。
視朝聽訟則服之。
凡弁服,自天子已下,内外九品已上,弁皆以烏為質,并衣袴褶。
五品已上以紫,六品已下以绛。
宿衛及在仗内,加兩裆,螣蛇绛褠衣,連裳。
典谒贊引,流外冗吏,通服之,以缦。
後制鹿皮弁,以賜近臣。
帽,古野人之服也。
董巴雲:“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帽皮。
”以此而言,不施衣冠明矣。
案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其制不定。
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
後周之時,鹹著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又文帝項有瘤疾,不欲人見,每常著焉。
相魏之時,著而谒帝,故後周一代,将為雅服,小朝公宴,鹹許戴之。
開皇初,高祖常著烏紗帽,自朝貴已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
今複制白紗高屋帽,其服,練裙襦,烏皮履。
宴接賓客則服之。
白帢,案《傅子》:“魏太祖以天下兇荒,資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為之。
”蓋自魏始也。
《梁令》,天子為朝臣等舉哀則服之。
今亦準此。
其服,白紗單衣,承以裙襦,烏皮履。
舉哀臨喪則服之。
帻,案董巴雲:“起于秦人,施于武将,初為绛袙,以表貴賤焉。
至漢孝文時,乃加以高顔。
”孝元帝額有壯發,不欲人見,乃始進帻。
又董偃召見,綠帻傅韝。
《東觀記》雲:“诏賜段颎赤帻大冠一具。
”故知自上已下,至于皁隸,及将帥等,皆通服之。
今天子畋獵禦戎,文官出遊田裡,武官自一品已下,至于九品,并流外吏色,皆同烏。
廚人以綠,卒及馭人以赤,舉辇人以黃。
駕五辂人,逐其車色。
承遠遊、進賢者,施以掌導,謂之介帻。
承武弁者,施以笄導,謂之平巾。
其乘輿黑介帻之服,紫羅褶,南布袴,玉梁帶,紫絲鞋,長靿靴。
畋獵豫遊則服之。
皇太子服六等,衮冕九旒,硃組纓,青纩珫耳,犀簪導。
绀衣,纁裳,去日月星辰為九章。
白紗内單,黼黻領,青褾、襈、裾。
革帶,金鈎灊,大帶,“X二章,玉具劍。
侍從祭祀,及谒廟、加元服、納妃,則服之。
據晉鹹甯四年故事,衣色用玄,改用绀。
舊章用織成,降以繡。
玉具劍,故事以火珠镖首,改以白珠。
開皇中,皇太子冕同天子,貫白珠。
及仁壽元年,炀帝為太子,以白珠太逼,表請從青珠。
于是太子衮冕與三公王等,皆青珠九旒。
旒短不及髆,降天子二寸。
遠遊冠,金附蟬,加寶飾珠翠,九首,珠纓翠緌,犀簪導。
绛紗袍,白紗内單,皁領、褾、襈、裾。
白假帶,方心曲領,绛紗蔽膝。
襪,舄,革帶,劍,佩,绶同衮冕。
未冠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帻,雙玉導,加寶飾珠翠,二首。
谒廟還,元日、朔旦入朝,釋奠,則服之。
始後周采用《周禮》,皇太子朝駕,皆衮冕九章服。
開皇初,自非助祭,皆冠遠遊冠。
至此,牛弘奏雲:“皇太子冬正大朝,請服衮冕。
” 帝問給事郎許善心曰:“太子朝谒,著遠遊冠,有何典故?”對曰:“晉令皇太子給五時朝服、遠遊冠。
至宋泰始六年,更議儀注,儀曹郎丘仲起議:‘案《周禮》,公自衮冕已下,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之服也。
伏尋古之公侯,尚得服衮,以入朝見,況皇太子儲副之尊,謂宜式遵盛典,服衮朝賀。
’兼左丞陸澄議:‘服冕以朝,實著經典,自秦除六冕之制,後漢始備古章。
魏、晉以來,非祀宗廟,不欲令臣下服于衮冕,位為公者,必加侍官,故太子入朝,因亦不著。
但承天作副,禮絕群後,宜遵前王之令典,革近代之陋制,皇太子朝,請服冕。
’自宋以下,始定此儀。
至梁簡文之為太子,嫌于上逼,還冠遠遊,下及于陳,皆依此法。
後周之時,亦言服衮入朝。
至于開皇,複遵魏、晉故事。
臣謂衮冕之服,章玉雖差,一日而觀,頗欲相類。
臣子之道,義無上逼。
故晉武帝太始三年,诏太宰安平王孚著侍内之服,四年,又賜趙、燕、樂安王等散騎常侍之服。
自斯以後,台鼎貴臣,并加貂珰武弁,故皇太子遂著遠遊,謙不逼尊,于理為允。
”帝曰:“善。
”竟用開皇舊式。
遠遊三梁冠,從省服,绛紗單衣,革帶,金鈎灊,假帶,方心,佩一隻,紛長六尺四寸,闊二寸四分,色同于绶。
金縷鞶囊,白襪,烏皮履,金飾。
五日常朝則服之。
鹿皮弁,九琪,服绛羅襦,白羅裙,革帶,履,襪,佩,紛,如從省服。
在宮聽政則服之。
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飾,犀簪導,紫羅褶,南布袴,玉梁帶,長靿靴。
侍從田狩則服之。
白帢,素單衣,烏皮履。
為宮臣舉哀吊喪則服之。
諸王三公已下,為服之制,衮冕九章服。
三公攝祭及諸王初受冊、執贽、入朝、助祭、親迎,則服之。
绶各依其色。
冕,案《禮圖》:“王祭先公及卿之服。
”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
侯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
新制依此。
服七章。
三品及公侯助祭則服之。
毳冕,案《禮圖》:“王祀四望山川之服。
”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
子男服以助祭,五旒,用玉五十。
新制依此。
服五章。
四品及伯助祭則服之。
衤黹冕,案《禮圖》:“王者祭社稷五祀之服。
”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
孤卿服以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
新制依此。
服三章。
五品及子男助祭則服之。
玄冕,案《禮圖》:“王祭群小祀及視朝服。
”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
諸侯服以祭其宗廟,三旒,用玉十八。
新制依此。
服三章。
通給庶姓。
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自制于家,祭其私廟。
三品省衣粉米,加三重;裳黼黻,加二重。
四品減黼一重,五品減黻一重。
禮自玄冕以上,加旒一等,天子祭祀,節級服之。
開皇以來,天子唯用衮冕,自?之下,不施于尊,具依前式。
而六等之冕,皆有黈纩,黃綿為之,其大如橘。
自皇太子以下,三犀導,青纓爵弁。
案董巴《志》:“同于爵形,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
”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舞人服之。
《禮》雲:“硃幹玉戚,冕而舞《大夏》。
”此之謂也。
《禮圖》雲:“士助君祭服之,色如爵頭,無旒有纩。
”新制依此。
角為簪導,衣青,裳縓,并缦,無章。
六品已下,皆通服之。
遠遊冠服,王所服也。
衣裳内單。
如皇太子,佩山玄玉,金章龜鈕。
宋孝建故事亦謂之玺,今文曰印。
又并歸于官府,身不自佩,例以銅易之。
大绶四采,小绶同色,施二玉環,玉具劍,烏皮舄,舄加金飾。
唯帝子宗室封國王者服之。
進賢冠,案《漢官》雲:“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兩梁,千石以下一梁。
”梁别貴賤,自漢始也。
董巴釋曰:“如缁布冠,文儒之服也。
” 前高七寸而卻,後高三寸而立。
王莽之時,以帻承之。
新制依此。
内外文官通服之。
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兩梁,九品已上一梁,用明尊卑之等也。
其朝服,亦名具服。
绛紗單衣,白紗内單,玄領、裾、襈、袖,革帶,金鈎灊,假帶,曲領方心,绛紗蔽膝,白襪,烏皮舄。
雙佩、绶,如遠遊之色。
自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衣服盡同,而绶依其品。
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皆服之。
六品、七品,去劍、佩、绶。
八品、九品,去白筆、内單,而用履代舄。
其五品已上,一品已下,又有公服,亦名從省服。
并烏皮履,去曲領、内單、白筆、蔽膝。
開皇故事,亦去鞶囊、佩、绶。
何稠請去大绶,而偏垂一小绶,綴于獸頭鞶囊,獨一隻佩,正當于後。
诏從之。
一品已下,五品已上,同。
高山冠,案董巴《志》雲:“一曰側注,谒者仆射之所服也。
”胡伯始以為齊王冠,秦滅齊,以賜谒者。
《傅子》曰:“魏明帝以高山冠似通天,乃毀變其形,除去卷筒,令如介帻。
帻上加物,以象山峰,行人使者,通皆服之。
”新制參用其事,形如進賢,于冠前加三峰,以象魏制。
谒者大夫已下服之。
梁依其品。
獬豸冠,案《禮圖》曰:“法冠也,一曰柱後惠文。
”如淳注《漢官》曰:“惠,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