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志第七 禮儀七

關燈
,試見之日,皆假進賢一梁冠,绛公服。

     隐居道素之士,被召入谒見者,黑介帻,白單衣,革帶,烏皮履。

     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大将軍、領左右大将軍,并武弁,绛朝服,劍,佩,绶。

    侍從則平巾帻,紫衫,大口袴褶,金玳瑁裝兩裆甲。

    唯左右武衛大将軍執赤柽杖。

    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将軍、領左右将軍、左右監門衛将軍、太子左右衛、左右宗衛、左右内等率、左右監門郎将及諸副率,并武弁,绛朝服,劍,佩,绶。

    侍從則平巾帻,紫衫,大口袴,金裝兩裆甲。

    唯左右武衛将軍、太子左右宗衛率,執白檀杖。

     直閣将軍、直寝、直齋、太子直閣,武弁,绛朝服,劍,佩,绶。

    侍從則平巾帻,绛衫,大口袴褶,銀裝兩裆甲。

      皇後首飾,花十二樹。

    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師、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婦,并九樹。

    侯夫人,二品命婦,并八樹。

    伯夫人,三品命婦,并七樹。

    子夫人,世婦及皇太子昭訓,四品已上官命婦,并六樹。

    男夫人,五品命婦,五樹。

    女禦及皇太子良娣,三樹。

    自皇後已下,小花并如大花之數,并兩博鬓也。

     皇後袆衣,深青織成為之。

    為翚翟之形,素質,五色,十二等。

    青紗内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随裳色,用翟為章,三等。

    大帶,随衣色,硃裡,纰其外,上以硃錦,下以綠錦。

    紐約用青組。

    以青衣,革帶,青襪、舄舄加金飾白玉佩,玄組、绶。

    章采尺寸,與乘輿同。

    祭及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鞠衣,黃羅為之。

    應服者皆同其蔽膝、大帶及衣、革帶、舄,随衣色。

    餘與袆衣同,唯無雉。

    親蠶則服之。

    應服者皆以助祭青衣,青羅為之,制與鞠衣同。

    去花、大帶及佩绶。

    以禮見皇帝,則服之。

     硃衣,绯羅為之,制如青衣。

    宴見賓客則服之。

     皇太後服與皇後同。

    皇太後玺,不行用,若封令書,則用宮官之印。

     皇後玺,不行用,若封令書,則用内侍之印。

     皇太子妃褕翟,青織成為之。

    為搖翟之形,青質,五色,九等。

    青紗内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随衣色,以搖翟為章,三等。

    大帶,随衣色,下硃裡,纰其外,上以硃錦,下以綠錦。

    紐約用青組。

    以青衣,革帶,青襪、舄,舄加金飾瑜玉佩,純硃绶。

    章采尺寸,與皇太子同。

    助祭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亦有鞠衣。

     皇太子妃玺,不行用,若封書,則用典内之印。

     公主,王妃,三師、三公及公侯伯夫人,服褕翟。

    繡為之。

    公主,王妃,三師三公及公夫人為九等,侯夫人八等,伯夫人七等。

    助祭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亦有鞠衣。

     子、男夫人,服阙翟。

    绯羅為之。

    刻赤缯為翟形,不繡,綴于服上。

    子夫人六等,男夫人五等。

    助祭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亦有鞠衣。

     諸王、公、侯、伯、子、男之母,與妃、夫人同。

    其郡縣君,各視其夫及子。

     若郡縣君品高及無夫、子者,準品。

     嫔及從三品已上官命婦,青服。

    制與褕翟同,青羅為之,唯無雉。

    助祭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亦有鞠衣。

     世婦及皇太子昭訓,從五品已上官命婦,服青服。

    助祭從蠶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女禦及皇太子良媛,硃服。

    制與青服同,去佩绶。

    助祭從蠶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六尚,硃絲布公服。

    助祭從蠶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六司、六典及皇太子三司、三典、三掌,青紗公服。

    助祭從蠶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佩绶,嫔同九卿,世婦及皇太子昭訓同五品,公主、王妃同諸王,三師、三公、五等國夫人及從五品已上官命婦,皆準其夫。

    無夫者準品。

      定令訖。

      高祖元正朝會,方禦通天服,郊丘宗廟,盡用龍衮衣,大裘毳衤黹,皆未能備。

     至平陳,得其器物,衣冠法服,始依禮具。

    然皆藏禦府,弗服用焉。

    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省。

    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

    蓋取于便事。

    及大業元年,炀帝始诏吏部尚書牛弘、工部尚書宇文恺、兼内史侍郎虞世基、給事郎許善心、儀曹郎袁朗等,憲章古制,創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皁,服章皆有等差。

    若先所有者,則因循取用,弘等議定乘輿服,合八等焉。

     大裘冕之制,案《周禮》,大裘之冕,無旒。

    《三禮衣服圖》:“大裘而冕,王祀昊天上帝及五帝之服。

    ”至秦,除六冕,唯留玄冕。

    漢明帝永平中,方始創制。

     董巴《志》雲:“漢六冕同制皆闊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

    ”于是遂依此為大裘冕制,青表,硃裡,不施旒纩,不通于下。

    其大裘之服,案《周官》注“羔裘也”。

     其制,準《禮圖》,以羔正黑者為之,取同色缯以為領袖。

    其裳用纁,而無章飾,绛襪,赤舄。

    祀圓丘、感帝、封禅、五郊、明堂、雩、蠟,皆服之。

     衮冕之制,案《禮·玉藻》“十有二旒”。

    《大戴禮》雲:“冕而加旒,以蔽明也,琇纩塞耳,以蔽聰也。

    ”又《禮含文嘉》:“前後邃延,不視邪也,加以黈纩,不聽讒也。

    ”三王之冕,既不通制,故夫子雲:“行夏之時,服周之冕。

    ”今以采綖貫珠,為旒十二。

    邃延者,出冕前後而下垂之,旒齊于髆,纩齊于耳,組為纓,玉笄導。

    其為服之制,案《釋名》雲:“衮,卷也”,謂畫龍于上也。

    是時虞世基奏曰:後周故事,升日月于旌旗,乃阙三辰,而章無十二。

    但有山、龍、華蟲作繪,宗彜、藻、火、粉米、黼、黻,乃與三公不異。

    開皇中,就裡欲生分别,故衣重宗彜,裳重黼黻,合重二物,以就九章,為十二等。

    但每一物,上下重行。

    衮服用九,?服用七,今重此三物,乃非典故。

    且周氏執謙,不敢負于日月,所以綴此三象,唯施太常,天王衮衣,章乃從九。

    但天子譬日,德在照臨,辰為帝位,月主正後,負此三物,合德齊明,自古有之,理應無惑。

    周執謙道,殊未可依,重用宗彜,又乖法服。

    今準《尚書》:“予欲觀古人之服,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具依此,于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後領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

    又近代故實,依《尚書大傳》:“山龍純青,華蟲純黃,作會;宗彜純黑,藻純白,火純赤。

    ”以此相間,而為五采。

    鄭玄議已自非之,雲:“五采相錯,非一色也。

    ”今并用織成于繡,五色錯文。

    準孔安國,衣質以玄,加山、龍、華蟲、火、宗彜等,并織成為五物,裳質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

    衣裳通數,此為九章,兼上三辰,而備十二也。

    衣褾、領上各帖升龍,漢、晉以來,率皆如此。

    既是先王法服,不可乘于夏制,征而用之,理将為允。

      墨敕曰:“可。

    ”承以單衣。

    又案董巴《輿服志》宗廟冕服雲:“绛領、袖為内單衣。

    ”又《車服雜記》曰:“天子釋奠、郊祭而單衣,以绛緣。

    ”今用白紗為内單,黼領,绛褾,青裾及襈。

    革帶,玉鈎灊,大帶硃裡,纰其外。

    紐約用組,上加硃“X。

    又案《說文》:“韠,“X也。

    所以蔽前。

    ”《禮記》曰:“有虞氏“X,夏後氏山,殷火,周龍章。

    ”鄭玄曰:“冕之“X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

     禹、湯至周,增以文飾。

    ”《禮記》曰:“君硃韠。

    ”鄭曰:“韠象裳色。

    ”今依《白武通注》,以蔽裳前,上闊一尺,象天數也;下闊二尺,象地數也;長三尺,象三才也;加龍章山火,以備三代之法也。

    于是制衮冕之服,玄衣,纁裳,合九章為十二等。

    白紗内單,黼領,青褾、襈。

    革帶,玉鈎灊,大帶,“X,鹿盧玉具劍,火珠镖首,白玉雙佩,玄組,大、小绶。

    硃襪,赤舄,舄飾以金。

    宗廟、社稷、籍田、方澤、朝日、夕月、遣将授律、征還飲至、加元服、納後、正冬受朝、臨軒拜爵,皆服之。

     通天冠之制,案董巴《志》:“冠高九寸,形正豎,頂少邪卻,後乃直下為鐵卷梁,前有高山。

    ”故《禮圖》或謂之高山冠也。

    《晉起居注》,成帝鹹和五年,制诏殿内曰:“平天、通天冠,并不能佳,可更修理之。

    ”雖在《禮》無文,故知天子所冠,其來久矣。

    又徐氏《輿服注》曰:“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

    ” 徐爰亦曰:“博山附蟬,謂之金顔。

    ”今制依此,不通于下,獨天子元會臨軒服之。

     其服绛紗袍,深衣制,白紗内單,皁領、褾、裾、襈,绛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

    其劍、佩、绶、舄、革帶,皆與上同。

    元冬飨會、諸祭還,則服之。

    四時視朔,則内單、領、襈,各随其方色。

    唯秋方色白,以綠代之。

     遠遊冠之制,案《漢雜事》曰:“太子諸王服之。

    ”故《淮南子》曰:“楚莊王冠通梁,組纓。

    ”注雲:“通梁,遠遊也。

    ”晉令:“皇太子諸王,給遠遊冠。

    ” 徐氏《雜注》曰:“天子雜服,遠遊五梁。

    太子諸王三梁。

    ”董巴《志》曰:“制如通天,有展筒,橫之帻上。

    ”今制依此,天子加金博山,九首,施珠翠,黑介帻,金緣,以承之。

    翠緌纓,犀簪導。

    太子親王加金附蟬,宗室王去附蟬,并不通于庶姓。

    其乘輿遠遊冠服,白紗單衣,承以裙襦,烏皮履。

    拜山陵則服之。

     武弁之制,案徐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