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志第六 禮儀六
關燈
小
中
大
婦一品。
郡長君七钿蔽髻,玄硃绶,阙翟,章佩與公主同。
郡君、縣主,佩水蒼玉,餘與郡長君同。
太子良娣視九嫔服。
縣主青硃绶,餘與良娣同。
女侍中五钿,假金印、紫绶,服鞠衣,佩水蒼玉。
縣君銀章,青硃绶,餘與女侍中同。
太子孺人同世婦。
太子家人子同禦女。
鄉主、鄉君,素硃绶,佩水蒼玉,餘與禦女同。
外命婦章印绶佩,皆如其夫。
若夫假章印绶佩,妻則不假。
一品、二品,七钿蔽髻,服阙翟。
三品五钿,服鞠衣。
四品三钿,服展衣。
五品一钿,服褖衣。
内外命婦、宮人女官從蠶,則各依品次,還著蔽髻,皆服青紗公服。
如外命婦,绶帶鞶囊,皆準其夫公服之例。
百官之母诏加太夫人者,朝服公服,各與其命婦服同。
後周設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
祀昊天上帝,則蒼衣蒼冕;祀東方上帝及朝日,則青衣青冕;祀南方上帝,則硃衣硃冕;祭皇地祇、祀中央上帝,則黃衣黃冕;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則素衣素冕;祀北方上帝,祭神州、社稷,則玄衣玄冕;享先皇、加元服、納後、朝諸侯,則象衣象冕。
十有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在衣,火宗彜藻粉米黼黻六章在裳,凡十二等。
享諸先帝、大貞于龜、食三老五更、享諸侯、耕籍,則服衮冕,自龍已下,凡九章十二等。
宗彜已下五章在衣,藻、火已下四章在裳,衣重宗彜。
祀星辰、祭四望、視朔、大射、飨群臣、巡犧牲、養國老,則服山冕,八章十二等。
衣裳各四章,衣重火與宗彜。
群祀、視朝、臨太學、入道法門、宴諸侯與群臣及燕射、養庶老、适諸侯家,則服?冕,七章十二等。
衣三章,裳四章,衣重三章。
衮、山、?三冕,皆裳重黼黻,俱十有二等。
通以升龍為領褾。
冕通十有二旒。
巡兵即戎,則服韋弁,謂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裳衣也。
田獵行鄉畿,則服皮弁,謂以鹿子皮為弁,白布衣而素裳也。
皇帝兇服斬衰。
父母之喪上下達其吊服,錫衰以哭三公,缌衰以哭諸侯,皆十五升抽其半。
錫者,浣其布,不浣其縷,哀在内,缌者皆素弁,如爵弁之數環绖。
一服纏绖。
凡大疫、大荒、大災則素服缟冠。
凡疫病、荒饑、年災水旱也。
諸公之服九:一曰方冕。
二曰衮冕,九章,宗彜已上五章在衣,藻已下四章在裳。
三曰山冕,八章,衣裳各四章,衣重宗彜,為九等。
四曰?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衣重火與宗彜。
五曰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衣重宗彜及藻,裳重黻。
六曰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藻粉米,裳重黼黻。
山冕已下俱九等,皆以山為領褾,冕俱九旒。
七曰韋弁。
八曰皮弁。
九曰玄冠。
諸侯服,自方冕而下八,無衮冕。
山冕八章,衣裳各四章。
?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衣重宗彜。
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衣重藻,裳重黻。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
?冕已下俱八等,皆以華蟲為領褾。
冕俱八旒。
諸伯服,自方冕而下七,又無山冕。
?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
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裳重黻。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裳重黼黻。
火冕已下俱七等,皆以火為領褾。
冕俱七旒。
諸子服,自方冕而下六,又無?冕。
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裳重黻。
毳冕已下俱六等,皆以宗彜為領褾。
冕俱六旒。
諸男服,自方冕而下五,又無火冕。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
以藻為領褾。
冕五旒。
三公之服九:一曰祀冕。
二曰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衣重宗彜與藻,裳重黻。
三曰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
四曰藻冕,四章,衣裳俱二章,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
五曰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
俱九等,皆以宗彜為領褾。
六曰爵弁。
七曰韋弁。
八曰皮弁。
九曰玄冠。
三孤之服,自祀冕而下八,無火冕。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
藻冕四章,衣裳各二章,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俱八等,皆以藻為領褾。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八等。
公卿之服,自祀冕而下七,又無毳冕。
藻冕四章,衣裳各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七等,皆以粉米為領褾,各七。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七等。
上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六,又無藻冕。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為六等。
中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五,又無皮弁。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為五等。
下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四,又無爵弁。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為四等。
士之服三:一曰祀弁,二曰爵弁,三曰玄冠。
玄冠皆玄衣。
其裳,上士以玄,中士以黃,下士雜裳,謂前玄後黃也。
庶士之服一:玄冠。
庶士,庶人在官,府史之屬。
其服缁衣裳。
後令文武俱著常服,冠形如魏帢,無簪有纓。
其兇服皆與庶人同。
其吊服,諸侯于其卿大夫,錫衰;同姓,缌衰;于士,疑衰。
其當事則弁绖,否則皮弁。
公孤卿大夫之吊服,錫衰弁绖,皮弁亦如之。
士之吊服,疑衰素裳,當事弁绖,否則徒弁。
皇後衣十二等。
其翟衣六,從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後,則服翚衣。
素質,五色。
祭陰社,朝命婦,則服騑衣。
青質,五色。
祭群小祀,受獻繭,則服?衣。
赤色采桑則服鳪衣。
黃色從皇帝見賓客,聽女教,則服鵫衣。
白色食命婦,歸甯,則服衣。
玄色俱十有二等,以翚雉為領褾,各有二。
臨婦學及法道門,燕命婦,有時見命婦,則蒼衣。
春齋及祭還,則青衣。
夏齋及祭還,則硃衣。
采桑齋及采桑還,則黃衣。
秋齋及祭還,則素衣。
冬齋及祭還,則玄衣。
自青衣而下,其領褾以相生之色。
諸公夫人九服,其翟衣雉皆九等,俱以騑雉為領褾,各九。
自騑衣已下五,曰騑衣、?衣、鳪衣、鵫衣、衣,并硃衣、黃衣、素衣、玄衣而九。
自硃衣而下,其領褾亦同用相生之色。
諸侯夫人,自?而下八。
其翟衣雉皆八等,俱以?雉為領褾。
無騑衣。
諸伯夫人,自鳪而下七。
其翟衣雉皆七等,俱以鳪雉為領襟,又無鵫衣。
諸子夫人,自鵫而下六。
其翟衣俱以鵫雉為領褾。
又無鳪衣。
諸男夫人,自而下五。
其翟衣雉皆五等,俱以雉為領褾。
又無鳪衣。
三妃,三公夫人之服九:一曰鳪衣,二曰鵫衣、三曰衣,四曰青衣,五曰硃衣,六曰黃衣,七曰素衣,八曰玄衣,九曰?衣。
似發華皆九樹。
其雉衣亦皆九等,以褾雉為領褾,各九。
三弋,三孤之内子,自鵫衣而下八。
雉衣皆八等,以鵫雉為領褾,各八。
六嫔,六卿之内子,自衣而下七。
雉衣皆七等,以雉為領褾,各七。
上媛,上大夫之孺人,自青衣而下六。
中媛,中大夫之孺人,自硃衣而下五。
下媛,下大夫之孺人,自黃衣而下四。
禦婉士之婦人,自素衣而下三。
中宮六尚,緅衣。
其色赤而微玄諸命秩之服,曰公服,其餘常服,曰私衣。
皇後華皆有十二樹。
諸侯之夫人,亦皆以命數為之節。
三妃,三公夫人已下,又各依其命。
一命再命者,又俱以三為節。
皇後及諸侯夫人之服,皆舄履。
三妃,三公夫人已下,翟衣則舄,其餘皆屦。
舄、履各如其裳之色。
皇後之兇服,斬衰、齊衰,降旁期已下吊服。
為妃、嫔、三公之夫人、孤卿内子之喪,錫衰。
錫者,十五升去其半。
無事其縷,有事其布,哀在内也。
為諸侯夫人之喪,缌衰。
缌亦十五升去其半。
有事其縷,無事其布,哀在外也。
為媛、禦婉及大夫孺人、士之婦人之喪,疑衰。
十四升,疑于吉。
皆吉笄,無首。
象笄,去首飾。
太陰虧則素服。
蕩天下之陰事諸侯之夫人及三妃與三公之夫人已下兇事,則五衰:自缌已上皆服之其吊,諸侯夫人于卿之内子、大夫孺人,錫衰。
于己之同姓之臣,缌衰。
于士之婦人,疑衰。
皆吉笄,無首。
其三妃已下及媛,三公夫人已下及孺人,其吊服錫衰。
禦婉及士之婦人,吊服疑衰,疑衰同笄。
九族已下皆骨笄韠,皇帝三章,龍、火、山;諸侯二章,去龍;卿大夫一章,以山。
皆織彩以成之。
皇帝八玺,有神玺,有傳國玺,皆寶而不用。
神玺明受之于天,傳國玺明受之于運。
皇帝負扆,則置神玺于筵前之右,置傳國玺于筵前之左。
又有六玺。
其一“皇帝行玺”,封命諸侯及三公用之。
其二“皇帝之玺”,與諸侯及三公書用之。
其三“皇帝信玺”,發諸夏之兵用之。
其四“天子行玺”,封命蕃國之君用之。
其五“天子之玺”,與蕃國之君書用之。
其六“天子信玺”,征蕃國之兵用之。
六玺皆白玉為之,方一寸五分,高寸,螭獸鈕。
皇後玺,文曰“皇後之玺”,白玉為之,方寸五分,高寸,麟鈕。
三公諸侯皆金印,方寸二分,高八分,龜鈕。
七命已上銀,四命已上銅,皆龜鈕。
三命已上,銅印銅鼻。
其方皆寸,其高六分,文曰“某公官之印”。
皇帝之組绶以蒼,以青,以硃,以黃,以白,以玄,以纁,以紅,以紫,以緅,以碧,以綠,十有二色。
諸公九色,自黃以下。
諸侯八色,自白以下。
諸伯七色,自玄以下。
諸子六色,自纁已下。
諸男五色,自紅已下。
三公之绶,如諸公。
三孤之绶,如諸侯。
六卿之绶,如諸伯。
上大夫之绶,如諸子。
中大夫之绶,如諸男。
下大夫绶,自紫已下。
士之绶,自緅已下。
其玺印之绶,亦如之。
保定四年,百官始執笏,常服上焉。
宇文護始命袍加下襕。
宣帝即位,受朝于路門,初服通天冠,绛紗袍。
群臣皆服漢魏衣冠。
大象元年,制冕二十四旒,衣服以二十四章為準。
二年下诏,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绮缋繡為緣,名曰品色衣。
有大禮則服冕。
内外命婦皆執笏,其拜俯伏方興。
郡長君七钿蔽髻,玄硃绶,阙翟,章佩與公主同。
郡君、縣主,佩水蒼玉,餘與郡長君同。
太子良娣視九嫔服。
縣主青硃绶,餘與良娣同。
女侍中五钿,假金印、紫绶,服鞠衣,佩水蒼玉。
縣君銀章,青硃绶,餘與女侍中同。
太子孺人同世婦。
太子家人子同禦女。
鄉主、鄉君,素硃绶,佩水蒼玉,餘與禦女同。
外命婦章印绶佩,皆如其夫。
若夫假章印绶佩,妻則不假。
一品、二品,七钿蔽髻,服阙翟。
三品五钿,服鞠衣。
四品三钿,服展衣。
五品一钿,服褖衣。
内外命婦、宮人女官從蠶,則各依品次,還著蔽髻,皆服青紗公服。
如外命婦,绶帶鞶囊,皆準其夫公服之例。
百官之母诏加太夫人者,朝服公服,各與其命婦服同。
後周設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
祀昊天上帝,則蒼衣蒼冕;祀東方上帝及朝日,則青衣青冕;祀南方上帝,則硃衣硃冕;祭皇地祇、祀中央上帝,則黃衣黃冕;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則素衣素冕;祀北方上帝,祭神州、社稷,則玄衣玄冕;享先皇、加元服、納後、朝諸侯,則象衣象冕。
十有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在衣,火宗彜藻粉米黼黻六章在裳,凡十二等。
享諸先帝、大貞于龜、食三老五更、享諸侯、耕籍,則服衮冕,自龍已下,凡九章十二等。
宗彜已下五章在衣,藻、火已下四章在裳,衣重宗彜。
祀星辰、祭四望、視朔、大射、飨群臣、巡犧牲、養國老,則服山冕,八章十二等。
衣裳各四章,衣重火與宗彜。
群祀、視朝、臨太學、入道法門、宴諸侯與群臣及燕射、養庶老、适諸侯家,則服?冕,七章十二等。
衣三章,裳四章,衣重三章。
衮、山、?三冕,皆裳重黼黻,俱十有二等。
通以升龍為領褾。
冕通十有二旒。
巡兵即戎,則服韋弁,謂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裳衣也。
田獵行鄉畿,則服皮弁,謂以鹿子皮為弁,白布衣而素裳也。
皇帝兇服斬衰。
父母之喪上下達其吊服,錫衰以哭三公,缌衰以哭諸侯,皆十五升抽其半。
錫者,浣其布,不浣其縷,哀在内,缌者皆素弁,如爵弁之數環绖。
一服纏绖。
凡大疫、大荒、大災則素服缟冠。
凡疫病、荒饑、年災水旱也。
諸公之服九:一曰方冕。
二曰衮冕,九章,宗彜已上五章在衣,藻已下四章在裳。
三曰山冕,八章,衣裳各四章,衣重宗彜,為九等。
四曰?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衣重火與宗彜。
五曰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衣重宗彜及藻,裳重黻。
六曰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藻粉米,裳重黼黻。
山冕已下俱九等,皆以山為領褾,冕俱九旒。
七曰韋弁。
八曰皮弁。
九曰玄冠。
諸侯服,自方冕而下八,無衮冕。
山冕八章,衣裳各四章。
?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衣重宗彜。
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衣重藻,裳重黻。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
?冕已下俱八等,皆以華蟲為領褾。
冕俱八旒。
諸伯服,自方冕而下七,又無山冕。
?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
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裳重黻。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裳重黼黻。
火冕已下俱七等,皆以火為領褾。
冕俱七旒。
諸子服,自方冕而下六,又無?冕。
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裳重黻。
毳冕已下俱六等,皆以宗彜為領褾。
冕俱六旒。
諸男服,自方冕而下五,又無火冕。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
以藻為領褾。
冕五旒。
三公之服九:一曰祀冕。
二曰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衣重宗彜與藻,裳重黻。
三曰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
四曰藻冕,四章,衣裳俱二章,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
五曰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
俱九等,皆以宗彜為領褾。
六曰爵弁。
七曰韋弁。
八曰皮弁。
九曰玄冠。
三孤之服,自祀冕而下八,無火冕。
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
藻冕四章,衣裳各二章,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俱八等,皆以藻為領褾。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八等。
公卿之服,自祀冕而下七,又無毳冕。
藻冕四章,衣裳各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七等,皆以粉米為領褾,各七。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七等。
上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六,又無藻冕。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為六等。
中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五,又無皮弁。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為五等。
下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四,又無爵弁。
繡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為四等。
士之服三:一曰祀弁,二曰爵弁,三曰玄冠。
玄冠皆玄衣。
其裳,上士以玄,中士以黃,下士雜裳,謂前玄後黃也。
庶士之服一:玄冠。
庶士,庶人在官,府史之屬。
其服缁衣裳。
後令文武俱著常服,冠形如魏帢,無簪有纓。
其兇服皆與庶人同。
其吊服,諸侯于其卿大夫,錫衰;同姓,缌衰;于士,疑衰。
其當事則弁绖,否則皮弁。
公孤卿大夫之吊服,錫衰弁绖,皮弁亦如之。
士之吊服,疑衰素裳,當事弁绖,否則徒弁。
皇後衣十二等。
其翟衣六,從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後,則服翚衣。
素質,五色。
祭陰社,朝命婦,則服騑衣。
青質,五色。
祭群小祀,受獻繭,則服?衣。
赤色采桑則服鳪衣。
黃色從皇帝見賓客,聽女教,則服鵫衣。
白色食命婦,歸甯,則服衣。
玄色俱十有二等,以翚雉為領褾,各有二。
臨婦學及法道門,燕命婦,有時見命婦,則蒼衣。
春齋及祭還,則青衣。
夏齋及祭還,則硃衣。
采桑齋及采桑還,則黃衣。
秋齋及祭還,則素衣。
冬齋及祭還,則玄衣。
自青衣而下,其領褾以相生之色。
諸公夫人九服,其翟衣雉皆九等,俱以騑雉為領褾,各九。
自騑衣已下五,曰騑衣、?衣、鳪衣、鵫衣、衣,并硃衣、黃衣、素衣、玄衣而九。
自硃衣而下,其領褾亦同用相生之色。
諸侯夫人,自?而下八。
其翟衣雉皆八等,俱以?雉為領褾。
無騑衣。
諸伯夫人,自鳪而下七。
其翟衣雉皆七等,俱以鳪雉為領襟,又無鵫衣。
諸子夫人,自鵫而下六。
其翟衣俱以鵫雉為領褾。
又無鳪衣。
諸男夫人,自而下五。
其翟衣雉皆五等,俱以雉為領褾。
又無鳪衣。
三妃,三公夫人之服九:一曰鳪衣,二曰鵫衣、三曰衣,四曰青衣,五曰硃衣,六曰黃衣,七曰素衣,八曰玄衣,九曰?衣。
似發華皆九樹。
其雉衣亦皆九等,以褾雉為領褾,各九。
三弋,三孤之内子,自鵫衣而下八。
雉衣皆八等,以鵫雉為領褾,各八。
六嫔,六卿之内子,自衣而下七。
雉衣皆七等,以雉為領褾,各七。
上媛,上大夫之孺人,自青衣而下六。
中媛,中大夫之孺人,自硃衣而下五。
下媛,下大夫之孺人,自黃衣而下四。
禦婉士之婦人,自素衣而下三。
中宮六尚,緅衣。
其色赤而微玄諸命秩之服,曰公服,其餘常服,曰私衣。
皇後華皆有十二樹。
諸侯之夫人,亦皆以命數為之節。
三妃,三公夫人已下,又各依其命。
一命再命者,又俱以三為節。
皇後及諸侯夫人之服,皆舄履。
三妃,三公夫人已下,翟衣則舄,其餘皆屦。
舄、履各如其裳之色。
皇後之兇服,斬衰、齊衰,降旁期已下吊服。
為妃、嫔、三公之夫人、孤卿内子之喪,錫衰。
錫者,十五升去其半。
無事其縷,有事其布,哀在内也。
為諸侯夫人之喪,缌衰。
缌亦十五升去其半。
有事其縷,無事其布,哀在外也。
為媛、禦婉及大夫孺人、士之婦人之喪,疑衰。
十四升,疑于吉。
皆吉笄,無首。
象笄,去首飾。
太陰虧則素服。
蕩天下之陰事諸侯之夫人及三妃與三公之夫人已下兇事,則五衰:自缌已上皆服之其吊,諸侯夫人于卿之内子、大夫孺人,錫衰。
于己之同姓之臣,缌衰。
于士之婦人,疑衰。
皆吉笄,無首。
其三妃已下及媛,三公夫人已下及孺人,其吊服錫衰。
禦婉及士之婦人,吊服疑衰,疑衰同笄。
九族已下皆骨笄韠,皇帝三章,龍、火、山;諸侯二章,去龍;卿大夫一章,以山。
皆織彩以成之。
皇帝八玺,有神玺,有傳國玺,皆寶而不用。
神玺明受之于天,傳國玺明受之于運。
皇帝負扆,則置神玺于筵前之右,置傳國玺于筵前之左。
又有六玺。
其一“皇帝行玺”,封命諸侯及三公用之。
其二“皇帝之玺”,與諸侯及三公書用之。
其三“皇帝信玺”,發諸夏之兵用之。
其四“天子行玺”,封命蕃國之君用之。
其五“天子之玺”,與蕃國之君書用之。
其六“天子信玺”,征蕃國之兵用之。
六玺皆白玉為之,方一寸五分,高寸,螭獸鈕。
皇後玺,文曰“皇後之玺”,白玉為之,方寸五分,高寸,麟鈕。
三公諸侯皆金印,方寸二分,高八分,龜鈕。
七命已上銀,四命已上銅,皆龜鈕。
三命已上,銅印銅鼻。
其方皆寸,其高六分,文曰“某公官之印”。
皇帝之組绶以蒼,以青,以硃,以黃,以白,以玄,以纁,以紅,以紫,以緅,以碧,以綠,十有二色。
諸公九色,自黃以下。
諸侯八色,自白以下。
諸伯七色,自玄以下。
諸子六色,自纁已下。
諸男五色,自紅已下。
三公之绶,如諸公。
三孤之绶,如諸侯。
六卿之绶,如諸伯。
上大夫之绶,如諸子。
中大夫之绶,如諸男。
下大夫绶,自紫已下。
士之绶,自緅已下。
其玺印之绶,亦如之。
保定四年,百官始執笏,常服上焉。
宇文護始命袍加下襕。
宣帝即位,受朝于路門,初服通天冠,绛紗袍。
群臣皆服漢魏衣冠。
大象元年,制冕二十四旒,衣服以二十四章為準。
二年下诏,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绮缋繡為緣,名曰品色衣。
有大禮則服冕。
内外命婦皆執笏,其拜俯伏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