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志第六 禮儀六
關燈
小
中
大
頭鞶。
淑嫒、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是為九嫔,金章龜鈕,青绶,八十首獸頭鞶,佩采瓄玉。
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五職,亞九嫔,銀印珪鈕,艾绶,獸頭鞶。
美人、才人、良人三職,散位,銅印環鈕,墨绶,獸頭鞶。
皇太子妃,金玺龜鈕,纁硃绶,一百六十首佩瑜玉,獸頭鞶。
良娣,銀印珪鈕,佩采瓄玉,青绶,八十首獸爪鞶。
保林,銀印珪鈕,佩水蒼玉,青绶,八十首獸爪鞶。
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龜鈕,紫绶,八十首佩山玄玉,獸頭鞶。
開國公、侯太夫人,銀印珪鈕,青绶,八十首佩水蒼玉,獸頭鞶。
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钿蔽髻。
九嫔及公夫人,五钿;世婦,三钿。
其長公主得有步搖。
公主、封君已上,皆帶绶。
以彩組為绲帶,各以其绶色。
金辟邪,首為帶玦。
公、特進、列侯、卿、校、中二千石夫人,绀缯帼,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
入廟佐祭者,皁絹上下,助蠶者,缥絹上下,皆深衣制,緣自二千石夫人已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自晉左遷,中原禮儀多缺。
後魏天興六年,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舊制。
至太和中,方考故實,正定前謬,更造衣冠,尚不能周洽。
及至熙平二年,太傅、清河王怿、黃門侍郎韋廷祥等,奏定五時朝服,準漢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
及後齊因之。
河清中,改易舊物,著令定制雲。
乘輿,平冕,黑介帻,垂白珠十二旒,飾以五采玉,以組為纓,色如其绶,黈纩,玉笄。
白玉玺,黃赤绶,五采,黃赤缥綠绀,純黃質,長二丈九尺,五百首,廣一尺二寸。
小绶長三尺二寸,與绶同采,而首半之。
衮服,皁衣,绛裳,裳前三幅,後四幅,織成為之,十二章,緣绛中單,織成绲帶,硃绂,佩白玉,帶鹿盧劍,绛袴襪,赤舄。
未加元服,則空頂介帻。
又有通天金博山冠,則绛紗袍,皁緣中單。
其五時服,則五色介帻,進賢五梁冠,五色紗袍。
又有遠遊五梁冠,并不通于下。
四時祭廟、圓丘、方澤、明堂、五郊、封禅、大雩、出宮行事、正旦受朝及臨軒拜王公,皆服衮冕之服。
還宮及齋,則服通天冠。
籍田則冠冕,璪十二旒,佩蒼玉,黃绶,青帶,青襪,青舄。
拜陵則黑介帻,白紗單衣。
釋奠則服通天金博山冠,玄紗袍。
春分朝日,則青紗朝服,青舄,秋分夕月,則白紗朝服,缃舄,俱冠五梁進賢冠。
合朔,服通天金博山冠,绛紗袍。
季秋講武、出征告廟,冠武弁,黃金附蟬,左貂。
祃類宜社,武弁,硃衣。
纂嚴升殿,服通天金博山冠,绛紗袍。
入溫、涼室,冠武弁,右貂附蟬,绛紗服。
征還飲至,服通天冠。
廟中遣上将,則衮冕,還宮則通天金博山冠。
賞祖罰社,則武弁,左貂附蟬。
元日、冬至大小會,皆通天金博山冠。
四時畋、出宮,服通天冠,并赤舄。
明堂則五時俱通天冠,各以其色服。
東、西堂舉哀,服白帢。
天子六玺:文曰“皇帝行玺”,封常行诏敕則用之。
“皇帝之玺”,賜諸王書則用之。
“皇帝信玺”,下銅獸符,發諸州征鎮兵,下竹使符,拜代征召諸州刺史,則用之。
并白玉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
“天子行玺”,封拜外國則用之。
“天子之玺”,賜諸外國書則用之。
“天子信玺”,發兵外國,若征召外國,及有事鬼神,則用之。
并黃金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
又有傳國玺,白玉為之,方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隐起鳥篆書。
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凡八字。
在六玺外,唯封禅以封石函。
又有督攝萬機印一鈕,以木為之,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五分。
背上為鼻鈕,鈕長九寸,厚一寸,廣七分。
腹下隐起篆書為“督攝萬機”,凡四字。
此印常在内,唯以印籍縫。
用則左戶郎中、度支尚書奏取,印訖輸内。
皇太子平冕,黑介帻,垂白珠九旒,飾以三采玉,以組為纓,色如其绶,金玺,硃绶,四采,赤黃缥绀。
绶硃質,長二丈一尺,三百二十首,廣九寸。
小绶長三尺二寸,與绶同色,而首半之。
衮服,同乘輿而九章,绛绂,佩瑜玉,玉具劍、火珠标首,绛袴襪,赤舄。
非谒廟則不服。
未加元服,則空頂黑介帻,雙童髻,雙玉導。
中舍人執遠遊冠以從。
其遠遊三梁冠,黑介帻,翠緌纓,绛紗袍,皁緣中單,黑舄。
大朝所服,亦服進賢三梁冠,黑介帻,皁朝服,绛緣中單,玄舄。
為宮臣舉哀,白帢,單衣,烏皮履。
未加元服,則素服。
皇太子玺,黃金為之,方一寸,龜鈕,文曰“皇太子玺”。
宮中大事用玺,小事用門下典書坊印。
諸公卿平冕,黑介帻,青珠為旒,上公九,三公八,諸卿六,以組為纓,色如其绶。
衣皆玄上纁下。
三公山龍八章,降皇太子一等,九卿藻火六章,唯郊祀天地宗廟服之。
遠遊三梁,諸王所服。
其未冠,則空頂黑介帻。
開國公、侯、伯、子、男及五等散爵未冠者,通如之。
進賢冠,文官二品已上,并三梁,四品已上,并兩梁,五品已下,流外九品已上,皆一梁。
緻事者,通著委貌冠。
主兵官及侍臣,通著武弁。
侍臣加貂珰。
禦史、大理著法冠。
諸谒者、太子中導客舍人,著高山冠。
宮門仆射、殿門吏、亭長、太子率更寺、宮門督、太子内坊察非吏、諸門吏等,皆著卻非冠。
羽林、武贲,著鹖冠。
錄令已下,尚書以上,著納言帻。
又有赤帻,卑賤者所服。
救日蝕,文武官皆免冠,著赤介帻,對朝服。
賤者平巾,赤帻,示威武,以助于陽也。
止雨亦服之。
請雨則服缃帻,東耕則服青帻,庖人則服綠帻。
印绶,二品已上,并金章,紫绶;三品銀章,青绶;三品已上,凡是五省官及中侍中省,皆為印,不為章。
四品得印者,銀印,青绶;五品、六品得印者,銅印,墨绶,四品已下,凡是開國子、男及五等散品名号侯,皆為銀章,不為印。
七品、八品、九品得印者,銅印,黃绶。
金銀章印及銅印,并方一寸,皆龜鈕。
東西南北四籓諸國王章,上籓用中金,中籓用下金,下籓用銀,并方寸,龜鈕。
佐官唯公府長史、尚書二丞,給印绶。
六品已下,九品已上,唯當曹為官長者給印。
餘自非長官,雖位尊,并不給。
諸王纁硃绶,四采,赤黃缥绀,純硃質,纁文織,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
開國郡縣公、散郡縣公,玄硃绶,四采,玄赤缥绀,硃質,玄文織,長一丈八尺,百八十首,廣八寸。
開國縣侯伯、散縣侯伯,青硃绶,四采,青赤白缥,硃質,青文織,長一丈六尺,百四十首,廣七寸。
開國縣子男、散縣子男、名号侯、開國鄉男,素硃绶,三采,青赤白,硃質,白文織,長一丈四尺,百二十首,廣六寸。
一品、二品,紫绶,三采,紫黃赤,純紫質,長一丈八尺,百八十首,廣八寸。
三品、四品,青绶,三采,青白紅,純青質,長一丈六尺,百四十首,廣七寸。
五品、六品,墨绶,二采,青绀,純绀質,長一丈四尺,百首,廣六寸。
七品、八品、九品,黃绶,二采,黃白,純黃質,長一丈二尺,六十首,廣五寸。
官品從第二已上,小绶間得施玉環。
凡绶,先合單紡為一絲,絲四為一扶,扶五為一首,首五成一文。
采純為質。
首多者絲細,首少者絲粗。
官有绶者,則有紛,皆長八尺,廣三寸,各随绶色。
若服朝服則佩绶,服公服則佩紛。
官無绶者,不合佩紛。
鞶囊,二品已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鞶。
官無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
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
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雖四、五品,并銀裝劍,佩水蒼玉。
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像劍。
帶真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劍。
一品及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
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皆雙佩。
绶亦如之。
百官朝服公服,皆執手闆。
尚書錄令、仆射、吏部尚書,手闆頭複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朝服綴紫荷,錄令、左仆射左荷,右仆射、吏部尚書右荷。
七品已上文官朝服,皆簪白筆。
正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職,并不簪。
朝服,冠、帻各一,绛紗單衣,白紗中單,皁領袖,皁襈,革帶,曲領,方心,蔽膝,白筆、舄、襪,兩绶,劍佩,簪導,鈎灊,為具服。
七品已上服也。
公服,冠、帻,紗單衣,深衣,革帶,假帶,履襪,鈎灊,謂之從省服。
八品已下,流外四品已上服也。
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皆著褠衣為公服。
皇後玺、绶、佩同乘輿,假髻,步搖,十二钿,八雀九華。
助祭朝會以袆衣,祠郊禖以褕狄,小宴以阙狄,親蠶以鞠衣,禮見皇帝以展衣,宴居以褖衣。
六服俱有蔽膝、織成绲帶。
皇太後、皇後玺,并以白玉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文各如其号。
玺不行用,有令,則太後以宮名衛尉印,皇後則以長秋印。
内外命婦從五品已上,蔽髻,唯以钿數花钗多少為品秩。
二品已上金玉飾,三品已下金飾。
内命婦、左右昭儀、三夫人視一品,假髻,九钿,金章,紫绶,服褕翟,雙佩山玄玉。
九嫔視三品,五钿蔽髻,銀章,青绶,服鞠衣,佩水蒼玉。
世婦視四品,三钿,銀印,青绶,服展衣,無佩。
八十一禦女視五品,一钿,銅印,墨绶,服褖衣。
又有宮人女官服制,第二品七钿蔽髻,服阙翟;三品五钿,鞠衣;四品三钿,展衣;五品一钿,褖衣;六品褖衣;七品青紗公服。
俱大首髻。
八品、九品,俱青紗公服,偏髾髻。
皇太子妃玺、绶、佩同皇太子,假髻,步搖,九钿,服褕翟。
從蠶則青紗公服。
皇太子妃玺,以黃金,方一寸,龜鈕,文曰“皇太子妃之玺”。
若有封書,則用内坊印。
郡長公主、公主、王國太妃、妃,纁硃绶,髻章服佩同内命
淑嫒、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是為九嫔,金章龜鈕,青绶,八十首獸頭鞶,佩采瓄玉。
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五職,亞九嫔,銀印珪鈕,艾绶,獸頭鞶。
美人、才人、良人三職,散位,銅印環鈕,墨绶,獸頭鞶。
皇太子妃,金玺龜鈕,纁硃绶,一百六十首佩瑜玉,獸頭鞶。
良娣,銀印珪鈕,佩采瓄玉,青绶,八十首獸爪鞶。
保林,銀印珪鈕,佩水蒼玉,青绶,八十首獸爪鞶。
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龜鈕,紫绶,八十首佩山玄玉,獸頭鞶。
開國公、侯太夫人,銀印珪鈕,青绶,八十首佩水蒼玉,獸頭鞶。
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钿蔽髻。
九嫔及公夫人,五钿;世婦,三钿。
其長公主得有步搖。
公主、封君已上,皆帶绶。
以彩組為绲帶,各以其绶色。
金辟邪,首為帶玦。
公、特進、列侯、卿、校、中二千石夫人,绀缯帼,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
入廟佐祭者,皁絹上下,助蠶者,缥絹上下,皆深衣制,緣自二千石夫人已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自晉左遷,中原禮儀多缺。
後魏天興六年,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舊制。
至太和中,方考故實,正定前謬,更造衣冠,尚不能周洽。
及至熙平二年,太傅、清河王怿、黃門侍郎韋廷祥等,奏定五時朝服,準漢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
及後齊因之。
河清中,改易舊物,著令定制雲。
乘輿,平冕,黑介帻,垂白珠十二旒,飾以五采玉,以組為纓,色如其绶,黈纩,玉笄。
白玉玺,黃赤绶,五采,黃赤缥綠绀,純黃質,長二丈九尺,五百首,廣一尺二寸。
小绶長三尺二寸,與绶同采,而首半之。
衮服,皁衣,绛裳,裳前三幅,後四幅,織成為之,十二章,緣绛中單,織成绲帶,硃绂,佩白玉,帶鹿盧劍,绛袴襪,赤舄。
未加元服,則空頂介帻。
又有通天金博山冠,則绛紗袍,皁緣中單。
其五時服,則五色介帻,進賢五梁冠,五色紗袍。
又有遠遊五梁冠,并不通于下。
四時祭廟、圓丘、方澤、明堂、五郊、封禅、大雩、出宮行事、正旦受朝及臨軒拜王公,皆服衮冕之服。
還宮及齋,則服通天冠。
籍田則冠冕,璪十二旒,佩蒼玉,黃绶,青帶,青襪,青舄。
拜陵則黑介帻,白紗單衣。
釋奠則服通天金博山冠,玄紗袍。
春分朝日,則青紗朝服,青舄,秋分夕月,則白紗朝服,缃舄,俱冠五梁進賢冠。
合朔,服通天金博山冠,绛紗袍。
季秋講武、出征告廟,冠武弁,黃金附蟬,左貂。
祃類宜社,武弁,硃衣。
纂嚴升殿,服通天金博山冠,绛紗袍。
入溫、涼室,冠武弁,右貂附蟬,绛紗服。
征還飲至,服通天冠。
廟中遣上将,則衮冕,還宮則通天金博山冠。
賞祖罰社,則武弁,左貂附蟬。
元日、冬至大小會,皆通天金博山冠。
四時畋、出宮,服通天冠,并赤舄。
明堂則五時俱通天冠,各以其色服。
東、西堂舉哀,服白帢。
天子六玺:文曰“皇帝行玺”,封常行诏敕則用之。
“皇帝之玺”,賜諸王書則用之。
“皇帝信玺”,下銅獸符,發諸州征鎮兵,下竹使符,拜代征召諸州刺史,則用之。
并白玉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
“天子行玺”,封拜外國則用之。
“天子之玺”,賜諸外國書則用之。
“天子信玺”,發兵外國,若征召外國,及有事鬼神,則用之。
并黃金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
又有傳國玺,白玉為之,方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隐起鳥篆書。
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凡八字。
在六玺外,唯封禅以封石函。
又有督攝萬機印一鈕,以木為之,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五分。
背上為鼻鈕,鈕長九寸,厚一寸,廣七分。
腹下隐起篆書為“督攝萬機”,凡四字。
此印常在内,唯以印籍縫。
用則左戶郎中、度支尚書奏取,印訖輸内。
皇太子平冕,黑介帻,垂白珠九旒,飾以三采玉,以組為纓,色如其绶,金玺,硃绶,四采,赤黃缥绀。
绶硃質,長二丈一尺,三百二十首,廣九寸。
小绶長三尺二寸,與绶同色,而首半之。
衮服,同乘輿而九章,绛绂,佩瑜玉,玉具劍、火珠标首,绛袴襪,赤舄。
非谒廟則不服。
未加元服,則空頂黑介帻,雙童髻,雙玉導。
中舍人執遠遊冠以從。
其遠遊三梁冠,黑介帻,翠緌纓,绛紗袍,皁緣中單,黑舄。
大朝所服,亦服進賢三梁冠,黑介帻,皁朝服,绛緣中單,玄舄。
為宮臣舉哀,白帢,單衣,烏皮履。
未加元服,則素服。
皇太子玺,黃金為之,方一寸,龜鈕,文曰“皇太子玺”。
宮中大事用玺,小事用門下典書坊印。
諸公卿平冕,黑介帻,青珠為旒,上公九,三公八,諸卿六,以組為纓,色如其绶。
衣皆玄上纁下。
三公山龍八章,降皇太子一等,九卿藻火六章,唯郊祀天地宗廟服之。
遠遊三梁,諸王所服。
其未冠,則空頂黑介帻。
開國公、侯、伯、子、男及五等散爵未冠者,通如之。
進賢冠,文官二品已上,并三梁,四品已上,并兩梁,五品已下,流外九品已上,皆一梁。
緻事者,通著委貌冠。
主兵官及侍臣,通著武弁。
侍臣加貂珰。
禦史、大理著法冠。
諸谒者、太子中導客舍人,著高山冠。
宮門仆射、殿門吏、亭長、太子率更寺、宮門督、太子内坊察非吏、諸門吏等,皆著卻非冠。
羽林、武贲,著鹖冠。
錄令已下,尚書以上,著納言帻。
又有赤帻,卑賤者所服。
救日蝕,文武官皆免冠,著赤介帻,對朝服。
賤者平巾,赤帻,示威武,以助于陽也。
止雨亦服之。
請雨則服缃帻,東耕則服青帻,庖人則服綠帻。
印绶,二品已上,并金章,紫绶;三品銀章,青绶;三品已上,凡是五省官及中侍中省,皆為印,不為章。
四品得印者,銀印,青绶;五品、六品得印者,銅印,墨绶,四品已下,凡是開國子、男及五等散品名号侯,皆為銀章,不為印。
七品、八品、九品得印者,銅印,黃绶。
金銀章印及銅印,并方一寸,皆龜鈕。
東西南北四籓諸國王章,上籓用中金,中籓用下金,下籓用銀,并方寸,龜鈕。
佐官唯公府長史、尚書二丞,給印绶。
六品已下,九品已上,唯當曹為官長者給印。
餘自非長官,雖位尊,并不給。
諸王纁硃绶,四采,赤黃缥绀,純硃質,纁文織,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
開國郡縣公、散郡縣公,玄硃绶,四采,玄赤缥绀,硃質,玄文織,長一丈八尺,百八十首,廣八寸。
開國縣侯伯、散縣侯伯,青硃绶,四采,青赤白缥,硃質,青文織,長一丈六尺,百四十首,廣七寸。
開國縣子男、散縣子男、名号侯、開國鄉男,素硃绶,三采,青赤白,硃質,白文織,長一丈四尺,百二十首,廣六寸。
一品、二品,紫绶,三采,紫黃赤,純紫質,長一丈八尺,百八十首,廣八寸。
三品、四品,青绶,三采,青白紅,純青質,長一丈六尺,百四十首,廣七寸。
五品、六品,墨绶,二采,青绀,純绀質,長一丈四尺,百首,廣六寸。
七品、八品、九品,黃绶,二采,黃白,純黃質,長一丈二尺,六十首,廣五寸。
官品從第二已上,小绶間得施玉環。
凡绶,先合單紡為一絲,絲四為一扶,扶五為一首,首五成一文。
采純為質。
首多者絲細,首少者絲粗。
官有绶者,則有紛,皆長八尺,廣三寸,各随绶色。
若服朝服則佩绶,服公服則佩紛。
官無绶者,不合佩紛。
鞶囊,二品已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鞶。
官無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
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
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雖四、五品,并銀裝劍,佩水蒼玉。
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像劍。
帶真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劍。
一品及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
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皆雙佩。
绶亦如之。
百官朝服公服,皆執手闆。
尚書錄令、仆射、吏部尚書,手闆頭複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朝服綴紫荷,錄令、左仆射左荷,右仆射、吏部尚書右荷。
七品已上文官朝服,皆簪白筆。
正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職,并不簪。
朝服,冠、帻各一,绛紗單衣,白紗中單,皁領袖,皁襈,革帶,曲領,方心,蔽膝,白筆、舄、襪,兩绶,劍佩,簪導,鈎灊,為具服。
七品已上服也。
公服,冠、帻,紗單衣,深衣,革帶,假帶,履襪,鈎灊,謂之從省服。
八品已下,流外四品已上服也。
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皆著褠衣為公服。
皇後玺、绶、佩同乘輿,假髻,步搖,十二钿,八雀九華。
助祭朝會以袆衣,祠郊禖以褕狄,小宴以阙狄,親蠶以鞠衣,禮見皇帝以展衣,宴居以褖衣。
六服俱有蔽膝、織成绲帶。
皇太後、皇後玺,并以白玉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文各如其号。
玺不行用,有令,則太後以宮名衛尉印,皇後則以長秋印。
内外命婦從五品已上,蔽髻,唯以钿數花钗多少為品秩。
二品已上金玉飾,三品已下金飾。
内命婦、左右昭儀、三夫人視一品,假髻,九钿,金章,紫绶,服褕翟,雙佩山玄玉。
九嫔視三品,五钿蔽髻,銀章,青绶,服鞠衣,佩水蒼玉。
世婦視四品,三钿,銀印,青绶,服展衣,無佩。
八十一禦女視五品,一钿,銅印,墨绶,服褖衣。
又有宮人女官服制,第二品七钿蔽髻,服阙翟;三品五钿,鞠衣;四品三钿,展衣;五品一钿,褖衣;六品褖衣;七品青紗公服。
俱大首髻。
八品、九品,俱青紗公服,偏髾髻。
皇太子妃玺、绶、佩同皇太子,假髻,步搖,九钿,服褕翟。
從蠶則青紗公服。
皇太子妃玺,以黃金,方一寸,龜鈕,文曰“皇太子妃之玺”。
若有封書,則用内坊印。
郡長公主、公主、王國太妃、妃,纁硃绶,髻章服佩同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