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志第六 禮儀六
關燈
小
中
大
英、遠、勝、銳、命、勇、武、野等十光将軍,飚勇、猛、烈、銳、奇、決、起、略、勝、出等十飚将軍,并銀章鹿鈕,青绶,獸頭鞶,武冠,朝服。
龍骧、武視、雲旗、風烈、電威、雷音、馳、銳、進銳、羽騎、突騎、折沖、冠武、和戎、安壘、起猛、英果、掃虜、掃狄、武銳、摧鋒、開遠、略遠、貞威、決勝、清野、堅銳、輕銳、拔山、雲勇、振旅等三十号将軍,銀印菟鈕,青绶,獸頭鞶,朝服,武冠。
超武、鐵騎、樓船、宣猛、樹功、克狄、平虜、棱威、戎昭、威戎、伏波、雄戟、長劍、沖冠、雕騎、佽飛、勇騎、破敵、克敵、威虜、前鋒、武毅、開邊、招遠、全威、破陣、蕩寇、殄虜、橫野、馳射等三十号将軍,銅印環鈕,墨绶,獸頭鞶,朝服,武冠。
并左十二件将軍,除并假給章印绶,闆則止硃服、武冠而已。
其勳選除,亦給章印。
建威、牙門、期門已下諸将軍,并銅印環鈕,墨绶,獸頭鞶,硃服,武冠。
闆則無印绶,止冠服而已。
其在将官,以功次轉進,應署建威已下諸号,不限闆除,悉給印绶。
若武官署位轉進,登上條九品馳射已上諸戎号,亦不限闆除,悉給印绶。
千人督、校督司馬,武贲督、牙門将、騎督督、守将兵都尉、太子常從督别部司馬、假司馬,假銅印環鈕,硃服,武冠,墨绶,獸頭鞶。
武猛中郎将、校尉、都尉,銅印環鈕,硃服,武冠。
其以此官為千人司馬、道贲督已上及司馬,皆假墨绶,獸頭鞶。
已上陳制,梁所無及不同者。
陛長、甲仆射、主事吏将騎、廷上五牛旗假吏武贲,在陛列及備鹵簿,服錦文衣,武冠,毼尾。
陛長者,假銅印環鈕,墨绶,獸頭鞶。
假旄頭羽林,在陛列及備鹵簿,服绛單衣,上著韋畫腰襦,假旄頭。
輿辇、迹禽、前驅、由基強弩司馬,給绛科單衣,武冠。
其本位佩武猛都尉已上印者,假墨绶,别部司馬已下假墨绶,并獸頭鞶。
殿中冗從武贲、殿中武贲、持钑戟冗從武贲,假青绶,绛科單衣,武冠。
《陳令》:绛科單衣,其本位職佩武猛、都尉等印,假鞶绶,依前條。
持椎斧武騎武贲、五騎傳诏武贲、殿中羽林、太官尚食武贲、稱飯宰人、諸宮尚食武贲,假墨绶,給绛褠,武冠。
其佩武猛、都尉等位印,皆依上條假鞶绶之例。
其在陛列及備鹵簿,五騎武贲,服錦文衣,毼尾。
宰人服離支衣。
領軍捉刃人,烏總帽,袴褶,皮帶。
絓是羽葆毦鼓吹,悉改著進賢冠,外給系毦。
鼓吹著武冠。
諸官鼓吹,尚書廊下都坐門下使守藏守閣、殿中威儀驺,武贲常直殿門雲龍門者、門下左右部武贲羽林驺,給傳事者諸導驺門下中書守閣、尚書門下武贲羽林驺,蘭台五曹節藏仆射廊下守閣、威儀發符驺,都水使者廊下守給驺,谒者威儀驺,諸宮谒者驺,绛曈,武冠,衣服如舊。
大誰、天門士,皁科單衣,樊哙冠。
衛士,涅布曈,卻敵冠。
諸将軍、使持節、都督執節史,硃衣,進賢一梁冠。
自此條已下皆陳制,梁所無。
持節節史,單衣,介帻。
其纂戎戒嚴時,同使持節。
制假節節史,單衣,介帻。
凡節趺,以石為之。
持節皆刻為鞶螭形,假節及給蠻夷節,皆刻為狗頭趺。
諸王典簽帥,單衣,平巾帻。
典簽書吏,袴褶,平巾帻。
諸王書佐,單衣,介帻。
公府書佐,硃衣,進賢冠。
諸王國舍人、司理、谒者、閤下令史、中衛都尉,硃衣,進賢一梁冠。
司理假銅印,谒者高山冠,令史已下武冠。
太子太傅五官功曹、主簿,皁朝服,進賢一梁冠。
太子二傅門下主記、錄事、功曹書佐,門下書佐,記室帳下督、都督省事,法曹書佐,太傅外都督,皁衣,進賢一梁冠。
太子妃家令,绛朝服,進賢一梁冠。
太子三校、二将,積弩、殿中将軍,衣服皆與上宮官同。
太子正員司馬督、題閣監,銅印墨绶三校内主事、主章、扶侍,守舍人,衣帶仗局、服飾衣局、珍寶朝廷主衣統,奏事幹,内局内幹,硃衣,武冠。
諸公府禦屬及省事,錄尚書省事,太子門下及内外監丞、典事、導客、算書吏,次功、典書函、典書、典經、五經典書諸守宮舍人,市買清慎食官督,内直兵吏,宣華、崇賢二門舍人,諸門吏,硃衣,進賢一梁冠。
太子妃傳令,硃衣,武冠,執刀,烏信幡。
太子二傅騎吏,玄衣,赤帻,武冠,常行則袴褶。
執儀、齋帥、殿帥、典儀帥、傳令、執刀戟、主蓋扇麾傘、殿上持兵、車郎、扶車、注疏、萌床、齋閣食司馬、唱導飯、主食、殿前帥、殿前威儀、武贲威儀、散給使、閣将、鼓吹士帥副,武冠,〓。
案轭、小輿、持車、轺車給使,平巾帻,黃布袴褶,赤罽帶。
太子諸門将,涅布曈,樊哙冠。
太子鹵簿戟吏,赤帻,武冠,绛褠。
廉帥、整陣、禁防,平巾帻,白布袴褶。
铫角五音帥、長麾,青布袴褶,岑帽,绛絞帶。
都伯,平巾帻,黃布袴褶。
文官曹幹,白紗單衣、介帻。
尚書二台曹幹亦同。
武官問訊、将士給使,平巾帻,白布袴褶。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斜卻,乃直下,鐵為卷梁,前有展筒,冠前加金博山、述。
乘輿所常服。
遠遊冠,制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筒,橫于冠前。
皇太子及王者後、諸王服之。
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唯太子及王者後常冠焉。
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
其餘但青絲而已。
進賢冠,古缁布冠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
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
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之别。
五梁唯天子所服,其三梁已下,為臣高卑之别雲。
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籠冠,即古惠文冠也。
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
今左右侍臣及諸将軍武官通服之。
侍中常侍,則加金珰附蟬焉,插以貂尾,黃金為飾雲。
高山冠,一名側注,高九寸,鐵為卷梁。
制似通天,頂直豎,不斜,無山述展筒。
高山者,取其矜莊賓遠,中外谒者仆射服之。
法冠,一名柱後,或謂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為展筒,鐵為柱卷,取其不曲撓也。
侍禦史、廷尉正監平,凡執法官皆服之。
鹖冠,猶大冠也,加雙鹖尾,豎插兩邊,故以名焉。
武贲中郎将、羽林監、節騎郎,在陛列及鹵簿者服之。
長冠,一名齋冠。
高七寸,廣三寸,漆“O為之。
制如版,以竹為裡。
漢高祖微時,以竹皮為此冠,所謂劉氏冠。
後除竹,用漆“O焉。
司馬彪曰:“長冠,楚制也。
人間或謂之鵲尾冠,非也。
”後代以為祭服,尊敬之也。
至天監三年,祠部郎沈宏議:“案竹葉冠,是高祖為亭長時所服,安可綿代為祭服哉?《禮》:‘士弁祭于公。
’請令太常丞、博士奉齋之服,宜改用爵弁。
”明山賓同宏議。
司馬褧雲:“若必遵三王,則懼所改非一。
長冠謂宜仍舊。
案今之宗丞博士之服,未有可非。
”帝竟不改。
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
祀天地、五郊、明堂,舞人服之。
樊哙冠,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制似平冕。
凡殿門司馬衛士服之。
卻敵冠,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制似進賢冠。
凡宮殿門衛士服之。
卻非冠,高五寸,制似長冠。
宮殿門吏仆射冠之。
帻,尊卑貴賤皆服之。
文者長耳,謂之介帻;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帻。
各稱其冠而制之。
尚書令、仆射、尚書帻,收方三寸,名曰納言。
未冠童子帻,無屋,施假髻者,示未成人也。
幍,《傅子》雲:“先未有歧,荀文若巾觸樹成歧,時人慕之,因而弗改。
” 今通為慶吊之服。
白紗為之,或單或裌。
初婚冠送餞亦服之。
巾,國子生服,白紗為之。
晉太元中,國子生見祭酒博士,單衣,角巾,執經一卷,以代手版。
宋末,阙其制。
齊立學,太尉王儉更造。
今形如之。
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
以白紗者,名高頂帽。
皇太子在上省則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
又有缯皁雜紗為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
袴褶,近代服以從戎。
今纂嚴,則文武百官鹹服之。
車駕親戎,則縛袴,不舒散也。
中官紫褶,外官绛褶,腰皮帶,以代鞶革。
笏,中世以來,唯八座尚書執笏。
笏者白筆綴其頭,以紫囊裹之。
其餘公卿,但執手版。
荷紫者,以紫生為裌囊,綴之服外,加于左肩。
周遷雲:“昔周公負成王,制此衣,至今以為朝服。
”蕭驕子雲:“名契囊。
”案《趙充國傳》雲:“張子孺持囊簪筆,事孝武帝。
”張晏雲:“囊,契囊也。
近臣負囊簪筆,從備顧問,有所記也。
” 入殿門,有籠冠者著之,有纓則下之。
緣廂行,得提衣。
省閣内得著履、烏紗帽。
入齋閣及橫度殿庭,不得人提衣及捉服飾。
入閣則執手闆,自摳衣。
幾席不得入齋正閣。
介帻不得上正殿及東西堂。
儀仗傘扇,有幰牽車,不得入台門。
台官問訊皇太子,亦皆硃服,著襪;谒諸王,單衣,帻;庶姓,單衣,帢。
詣三公,必衣帢。
至黃閣,下履,過閣還,著履。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序,绶者,所以貫佩相承受也。
又上下施“X,如蔽膝,貴賤亦各有殊。
五霸之後,戰兵不息,佩非兵器,“X非戰儀,于是解去佩“X,留其系禭而已。
“X佩既廢,秦乃以采組連結于禭,轉相結受,又謂之绶。
漢承用之。
至明帝始複制佩,而漢末又亡絕。
魏侍中王粲識其形,乃複造焉。
今之佩,粲所制也。
皇後谒廟,服袿衤屬大衣,蓋嫁服也,謂之袆衣,皁上皁下。
親蠶則青上缥下。
皆深衣制,隐領袖,緣以條。
首飾則假髻、步搖,俗謂之珠松是也。
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缪。
八爵九華,熊、獸、赤罴、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
諸爵獸皆以翡翠為華。
绶佩同乘輿。
貴妃、貴嫔、貴姬,是為三夫人,金章龜紐,紫绶,八十首佩于阗玉,獸
龍骧、武視、雲旗、風烈、電威、雷音、馳、銳、進銳、羽騎、突騎、折沖、冠武、和戎、安壘、起猛、英果、掃虜、掃狄、武銳、摧鋒、開遠、略遠、貞威、決勝、清野、堅銳、輕銳、拔山、雲勇、振旅等三十号将軍,銀印菟鈕,青绶,獸頭鞶,朝服,武冠。
超武、鐵騎、樓船、宣猛、樹功、克狄、平虜、棱威、戎昭、威戎、伏波、雄戟、長劍、沖冠、雕騎、佽飛、勇騎、破敵、克敵、威虜、前鋒、武毅、開邊、招遠、全威、破陣、蕩寇、殄虜、橫野、馳射等三十号将軍,銅印環鈕,墨绶,獸頭鞶,朝服,武冠。
并左十二件将軍,除并假給章印绶,闆則止硃服、武冠而已。
其勳選除,亦給章印。
建威、牙門、期門已下諸将軍,并銅印環鈕,墨绶,獸頭鞶,硃服,武冠。
闆則無印绶,止冠服而已。
其在将官,以功次轉進,應署建威已下諸号,不限闆除,悉給印绶。
若武官署位轉進,登上條九品馳射已上諸戎号,亦不限闆除,悉給印绶。
千人督、校督司馬,武贲督、牙門将、騎督督、守将兵都尉、太子常從督别部司馬、假司馬,假銅印環鈕,硃服,武冠,墨绶,獸頭鞶。
武猛中郎将、校尉、都尉,銅印環鈕,硃服,武冠。
其以此官為千人司馬、道贲督已上及司馬,皆假墨绶,獸頭鞶。
已上陳制,梁所無及不同者。
陛長、甲仆射、主事吏将騎、廷上五牛旗假吏武贲,在陛列及備鹵簿,服錦文衣,武冠,毼尾。
陛長者,假銅印環鈕,墨绶,獸頭鞶。
假旄頭羽林,在陛列及備鹵簿,服绛單衣,上著韋畫腰襦,假旄頭。
輿辇、迹禽、前驅、由基強弩司馬,給绛科單衣,武冠。
其本位佩武猛都尉已上印者,假墨绶,别部司馬已下假墨绶,并獸頭鞶。
殿中冗從武贲、殿中武贲、持钑戟冗從武贲,假青绶,绛科單衣,武冠。
《陳令》:绛科單衣,其本位職佩武猛、都尉等印,假鞶绶,依前條。
持椎斧武騎武贲、五騎傳诏武贲、殿中羽林、太官尚食武贲、稱飯宰人、諸宮尚食武贲,假墨绶,給绛褠,武冠。
其佩武猛、都尉等位印,皆依上條假鞶绶之例。
其在陛列及備鹵簿,五騎武贲,服錦文衣,毼尾。
宰人服離支衣。
領軍捉刃人,烏總帽,袴褶,皮帶。
絓是羽葆毦鼓吹,悉改著進賢冠,外給系毦。
鼓吹著武冠。
諸官鼓吹,尚書廊下都坐門下使守藏守閣、殿中威儀驺,武贲常直殿門雲龍門者、門下左右部武贲羽林驺,給傳事者諸導驺門下中書守閣、尚書門下武贲羽林驺,蘭台五曹節藏仆射廊下守閣、威儀發符驺,都水使者廊下守給驺,谒者威儀驺,諸宮谒者驺,绛曈,武冠,衣服如舊。
大誰、天門士,皁科單衣,樊哙冠。
衛士,涅布曈,卻敵冠。
諸将軍、使持節、都督執節史,硃衣,進賢一梁冠。
自此條已下皆陳制,梁所無。
持節節史,單衣,介帻。
其纂戎戒嚴時,同使持節。
制假節節史,單衣,介帻。
凡節趺,以石為之。
持節皆刻為鞶螭形,假節及給蠻夷節,皆刻為狗頭趺。
諸王典簽帥,單衣,平巾帻。
典簽書吏,袴褶,平巾帻。
諸王書佐,單衣,介帻。
公府書佐,硃衣,進賢冠。
諸王國舍人、司理、谒者、閤下令史、中衛都尉,硃衣,進賢一梁冠。
司理假銅印,谒者高山冠,令史已下武冠。
太子太傅五官功曹、主簿,皁朝服,進賢一梁冠。
太子二傅門下主記、錄事、功曹書佐,門下書佐,記室帳下督、都督省事,法曹書佐,太傅外都督,皁衣,進賢一梁冠。
太子妃家令,绛朝服,進賢一梁冠。
太子三校、二将,積弩、殿中将軍,衣服皆與上宮官同。
太子正員司馬督、題閣監,銅印墨绶三校内主事、主章、扶侍,守舍人,衣帶仗局、服飾衣局、珍寶朝廷主衣統,奏事幹,内局内幹,硃衣,武冠。
諸公府禦屬及省事,錄尚書省事,太子門下及内外監丞、典事、導客、算書吏,次功、典書函、典書、典經、五經典書諸守宮舍人,市買清慎食官督,内直兵吏,宣華、崇賢二門舍人,諸門吏,硃衣,進賢一梁冠。
太子妃傳令,硃衣,武冠,執刀,烏信幡。
太子二傅騎吏,玄衣,赤帻,武冠,常行則袴褶。
執儀、齋帥、殿帥、典儀帥、傳令、執刀戟、主蓋扇麾傘、殿上持兵、車郎、扶車、注疏、萌床、齋閣食司馬、唱導飯、主食、殿前帥、殿前威儀、武贲威儀、散給使、閣将、鼓吹士帥副,武冠,〓。
案轭、小輿、持車、轺車給使,平巾帻,黃布袴褶,赤罽帶。
太子諸門将,涅布曈,樊哙冠。
太子鹵簿戟吏,赤帻,武冠,绛褠。
廉帥、整陣、禁防,平巾帻,白布袴褶。
铫角五音帥、長麾,青布袴褶,岑帽,绛絞帶。
都伯,平巾帻,黃布袴褶。
文官曹幹,白紗單衣、介帻。
尚書二台曹幹亦同。
武官問訊、将士給使,平巾帻,白布袴褶。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斜卻,乃直下,鐵為卷梁,前有展筒,冠前加金博山、述。
乘輿所常服。
遠遊冠,制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筒,橫于冠前。
皇太子及王者後、諸王服之。
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唯太子及王者後常冠焉。
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
其餘但青絲而已。
進賢冠,古缁布冠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
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
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之别。
五梁唯天子所服,其三梁已下,為臣高卑之别雲。
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籠冠,即古惠文冠也。
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
今左右侍臣及諸将軍武官通服之。
侍中常侍,則加金珰附蟬焉,插以貂尾,黃金為飾雲。
高山冠,一名側注,高九寸,鐵為卷梁。
制似通天,頂直豎,不斜,無山述展筒。
高山者,取其矜莊賓遠,中外谒者仆射服之。
法冠,一名柱後,或謂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為展筒,鐵為柱卷,取其不曲撓也。
侍禦史、廷尉正監平,凡執法官皆服之。
鹖冠,猶大冠也,加雙鹖尾,豎插兩邊,故以名焉。
武贲中郎将、羽林監、節騎郎,在陛列及鹵簿者服之。
長冠,一名齋冠。
高七寸,廣三寸,漆“O為之。
制如版,以竹為裡。
漢高祖微時,以竹皮為此冠,所謂劉氏冠。
後除竹,用漆“O焉。
司馬彪曰:“長冠,楚制也。
人間或謂之鵲尾冠,非也。
”後代以為祭服,尊敬之也。
至天監三年,祠部郎沈宏議:“案竹葉冠,是高祖為亭長時所服,安可綿代為祭服哉?《禮》:‘士弁祭于公。
’請令太常丞、博士奉齋之服,宜改用爵弁。
”明山賓同宏議。
司馬褧雲:“若必遵三王,則懼所改非一。
長冠謂宜仍舊。
案今之宗丞博士之服,未有可非。
”帝竟不改。
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
祀天地、五郊、明堂,舞人服之。
樊哙冠,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制似平冕。
凡殿門司馬衛士服之。
卻敵冠,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制似進賢冠。
凡宮殿門衛士服之。
卻非冠,高五寸,制似長冠。
宮殿門吏仆射冠之。
帻,尊卑貴賤皆服之。
文者長耳,謂之介帻;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帻。
各稱其冠而制之。
尚書令、仆射、尚書帻,收方三寸,名曰納言。
未冠童子帻,無屋,施假髻者,示未成人也。
幍,《傅子》雲:“先未有歧,荀文若巾觸樹成歧,時人慕之,因而弗改。
” 今通為慶吊之服。
白紗為之,或單或裌。
初婚冠送餞亦服之。
巾,國子生服,白紗為之。
晉太元中,國子生見祭酒博士,單衣,角巾,執經一卷,以代手版。
宋末,阙其制。
齊立學,太尉王儉更造。
今形如之。
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
以白紗者,名高頂帽。
皇太子在上省則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
又有缯皁雜紗為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
袴褶,近代服以從戎。
今纂嚴,則文武百官鹹服之。
車駕親戎,則縛袴,不舒散也。
中官紫褶,外官绛褶,腰皮帶,以代鞶革。
笏,中世以來,唯八座尚書執笏。
笏者白筆綴其頭,以紫囊裹之。
其餘公卿,但執手版。
荷紫者,以紫生為裌囊,綴之服外,加于左肩。
周遷雲:“昔周公負成王,制此衣,至今以為朝服。
”蕭驕子雲:“名契囊。
”案《趙充國傳》雲:“張子孺持囊簪筆,事孝武帝。
”張晏雲:“囊,契囊也。
近臣負囊簪筆,從備顧問,有所記也。
” 入殿門,有籠冠者著之,有纓則下之。
緣廂行,得提衣。
省閣内得著履、烏紗帽。
入齋閣及橫度殿庭,不得人提衣及捉服飾。
入閣則執手闆,自摳衣。
幾席不得入齋正閣。
介帻不得上正殿及東西堂。
儀仗傘扇,有幰牽車,不得入台門。
台官問訊皇太子,亦皆硃服,著襪;谒諸王,單衣,帻;庶姓,單衣,帢。
詣三公,必衣帢。
至黃閣,下履,過閣還,著履。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序,绶者,所以貫佩相承受也。
又上下施“X,如蔽膝,貴賤亦各有殊。
五霸之後,戰兵不息,佩非兵器,“X非戰儀,于是解去佩“X,留其系禭而已。
“X佩既廢,秦乃以采組連結于禭,轉相結受,又謂之绶。
漢承用之。
至明帝始複制佩,而漢末又亡絕。
魏侍中王粲識其形,乃複造焉。
今之佩,粲所制也。
皇後谒廟,服袿衤屬大衣,蓋嫁服也,謂之袆衣,皁上皁下。
親蠶則青上缥下。
皆深衣制,隐領袖,緣以條。
首飾則假髻、步搖,俗謂之珠松是也。
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缪。
八爵九華,熊、獸、赤罴、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
諸爵獸皆以翡翠為華。
绶佩同乘輿。
貴妃、貴嫔、貴姬,是為三夫人,金章龜紐,紫绶,八十首佩于阗玉,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