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志第四 禮儀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公,臣也,太子,子也。
周公為冢宰,太子為儲貳。
明堂尊于别第,朝諸侯重于宴臣賓,南面貴于東面。
臣疏于子,冢宰輕于儲貳。
周公攝政,得在明堂南面朝諸侯。
今太子監國,不得于别第異宮東面宴客,情所未安。
且君行以太子監國,君宴不以公卿為賓,明父子無嫌,君臣有嫌。
案《儀注》,親王受诏冠婚,皇子皇女皆東面。
今不約王公南面,而獨約太子,何所取邪?議者南尊改就西面,轉君位,更非合禮。
方面既少,難為節文。
東西二面,君臣通用,太子宜然,于禮為允。
魏收議雲:去天保初,皇太子監國。
冬會群官于西園都亭,坐從東面,義取于向中宮台殿故也。
二年于宮冬會,坐乃東面,收竊以為疑。
前者遂有别議,議者同之。
邢尚書以前定東面之議,複申本懷,此乃國之大禮,無容不盡所見。
收以為太子東宮,位在于震,長子之義也。
案《易》八卦,正位向中。
皇太子今居北城,于宮殿為東北,南面而坐,于義為背也。
前者立議,據東宮為本。
又案《東宮舊事》,太子宴會,多以西面為禮,此又成證,非徒言也。
不言太子常無東南二面之坐,但用之有所。
至如西園東面,所不疑也。
未知君臣車服有同異之議,何為而發?就如所雲,但知禮有同者,不可令異。
不知禮有異者,不可令同。
苟别君臣同異之禮,恐重紙累劄,書不盡也。
子才竟執東面,收執西面,授引經據,大相往複。
其後竟從西面為定。
時議又疑宮吏之姓與太子名同。
子才又謂曰:“案《曲禮》‘大夫士之子,不與世子同名。
’《鄭注》雲:‘若先之生,亦不改。
’漢法,天子登位,布名于天下,四海之内,無不鹹避。
案《春秋經》‘衛石惡出奔晉’,在衛侯衎卒之前。
衎卒,其子惡始立。
明石惡于長子同名。
諸侯長子,在一國之内,與皇太子于天子,禮亦不異。
鄭言先生不改,蓋以此義。
衛石惡、宋向戌皆與君同名,《春秋》不譏。
皇太子雖有儲貳之重,未為海内所避,何容便改人姓。
然事有消息,不得皆同于古。
宮吏至微,而有所犯,朝夕從事,亦是難安,宜聽出宮,尚書更補他職。
”制曰:“可。
” 後周制,正之二日,皇太子南面,列軒懸,宮官朝賀。
及開皇初,皇太子勇準故事,張樂受朝,宮臣及京官北面稱慶。
高祖诮之。
是後定儀注,西面而坐,唯宮臣稱慶,台官不複總集。
炀帝之為太子,奏降章服,宮官請不稱臣。
诏許之。
後齊立春日,皇帝服通天冠、青介帻、青紗袍,佩蒼玉,青帶、青袴、青襪舄,而受朝于太極殿。
尚書令等坐定,三公郎中詣席,跪讀時令訖,典禦酌酒卮,置郎中前,郎中耑,還席伏飲,禮成而出。
立夏、季夏、立秋讀令,則施禦座于中楹,南向。
立冬如立春,于西廂東向。
各以其時之色服,儀并如春禮。
後齊每策秀孝,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考貢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皇帝常服,乘輿出,坐于朝堂中楹。
秀孝各以班草對。
其有脫誤、書濫、孟浪者,起立席後,飲墨水,脫容刀。
後齊宴宗室禮,皇帝常服,别殿西廂東向。
七廟子孫皆公服,無官者,單衣介帻,集神武門。
宗室尊卑,次于殿庭。
七十者二人扶拜,八十者扶而不拜。
升殿就位,皇帝興,宗室伏。
皇帝坐,乃興拜而坐。
尊者南面,卑者北面,皆以西為上。
八十者一坐。
再至,進絲竹之樂。
三爵畢,宗室避席,待诏而後複位。
乃行無算爵。
正晦泛舟,則皇帝乘輿,鼓吹至行殿。
升禦坐,乘版輿,以與王公登舟,置酒。
非預泛者,坐于便幕。
仲春令辰,陳養老禮。
先一日,三老五更齋于國學。
皇帝進賢冠、玄紗袍,至璧雍,入總章堂。
列宮懸。
王公已下及國老庶老各定位。
司徒以羽儀武贲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國學。
并進賢冠、玄服、黑舄、素帶。
國子生黑介帻、青衿、單衣,乘馬從以至。
皇帝釋劍,執珽,迎于門内。
三老至門,五更去門十步,則降車以入。
皇帝拜,三老五更攝齊答拜。
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升自右階,就筵。
三老坐,五更立。
皇帝升堂,北面。
公卿升自左階,北面。
三公授幾杖,卿正履,國老庶老各就位。
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
不拜五更。
乃坐,皇帝西向,肅拜五更。
進珍羞酒食,親袒割,執醬以饋,執爵以酳。
以次進五更。
又設酒酏于國老庶老。
皇帝升禦坐,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
皇帝虛躬請受,禮畢而還。
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已上,賜鸠杖黃帽。
有敕即給,不為常也。
後周保定三年,陳養老之禮。
以太傅、燕國公于謹為三老。
有司具禮擇日,高祖幸太學以食之。
事見謹傳。
周公為冢宰,太子為儲貳。
明堂尊于别第,朝諸侯重于宴臣賓,南面貴于東面。
臣疏于子,冢宰輕于儲貳。
周公攝政,得在明堂南面朝諸侯。
今太子監國,不得于别第異宮東面宴客,情所未安。
且君行以太子監國,君宴不以公卿為賓,明父子無嫌,君臣有嫌。
案《儀注》,親王受诏冠婚,皇子皇女皆東面。
今不約王公南面,而獨約太子,何所取邪?議者南尊改就西面,轉君位,更非合禮。
方面既少,難為節文。
東西二面,君臣通用,太子宜然,于禮為允。
魏收議雲:去天保初,皇太子監國。
冬會群官于西園都亭,坐從東面,義取于向中宮台殿故也。
二年于宮冬會,坐乃東面,收竊以為疑。
前者遂有别議,議者同之。
邢尚書以前定東面之議,複申本懷,此乃國之大禮,無容不盡所見。
收以為太子東宮,位在于震,長子之義也。
案《易》八卦,正位向中。
皇太子今居北城,于宮殿為東北,南面而坐,于義為背也。
前者立議,據東宮為本。
又案《東宮舊事》,太子宴會,多以西面為禮,此又成證,非徒言也。
不言太子常無東南二面之坐,但用之有所。
至如西園東面,所不疑也。
未知君臣車服有同異之議,何為而發?就如所雲,但知禮有同者,不可令異。
不知禮有異者,不可令同。
苟别君臣同異之禮,恐重紙累劄,書不盡也。
子才竟執東面,收執西面,授引經據,大相往複。
其後竟從西面為定。
時議又疑宮吏之姓與太子名同。
子才又謂曰:“案《曲禮》‘大夫士之子,不與世子同名。
’《鄭注》雲:‘若先之生,亦不改。
’漢法,天子登位,布名于天下,四海之内,無不鹹避。
案《春秋經》‘衛石惡出奔晉’,在衛侯衎卒之前。
衎卒,其子惡始立。
明石惡于長子同名。
諸侯長子,在一國之内,與皇太子于天子,禮亦不異。
鄭言先生不改,蓋以此義。
衛石惡、宋向戌皆與君同名,《春秋》不譏。
皇太子雖有儲貳之重,未為海内所避,何容便改人姓。
然事有消息,不得皆同于古。
宮吏至微,而有所犯,朝夕從事,亦是難安,宜聽出宮,尚書更補他職。
”制曰:“可。
” 後周制,正之二日,皇太子南面,列軒懸,宮官朝賀。
及開皇初,皇太子勇準故事,張樂受朝,宮臣及京官北面稱慶。
高祖诮之。
是後定儀注,西面而坐,唯宮臣稱慶,台官不複總集。
炀帝之為太子,奏降章服,宮官請不稱臣。
诏許之。
後齊立春日,皇帝服通天冠、青介帻、青紗袍,佩蒼玉,青帶、青袴、青襪舄,而受朝于太極殿。
尚書令等坐定,三公郎中詣席,跪讀時令訖,典禦酌酒卮,置郎中前,郎中耑,還席伏飲,禮成而出。
立夏、季夏、立秋讀令,則施禦座于中楹,南向。
立冬如立春,于西廂東向。
各以其時之色服,儀并如春禮。
後齊每策秀孝,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考貢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皇帝常服,乘輿出,坐于朝堂中楹。
秀孝各以班草對。
其有脫誤、書濫、孟浪者,起立席後,飲墨水,脫容刀。
後齊宴宗室禮,皇帝常服,别殿西廂東向。
七廟子孫皆公服,無官者,單衣介帻,集神武門。
宗室尊卑,次于殿庭。
七十者二人扶拜,八十者扶而不拜。
升殿就位,皇帝興,宗室伏。
皇帝坐,乃興拜而坐。
尊者南面,卑者北面,皆以西為上。
八十者一坐。
再至,進絲竹之樂。
三爵畢,宗室避席,待诏而後複位。
乃行無算爵。
正晦泛舟,則皇帝乘輿,鼓吹至行殿。
升禦坐,乘版輿,以與王公登舟,置酒。
非預泛者,坐于便幕。
仲春令辰,陳養老禮。
先一日,三老五更齋于國學。
皇帝進賢冠、玄紗袍,至璧雍,入總章堂。
列宮懸。
王公已下及國老庶老各定位。
司徒以羽儀武贲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國學。
并進賢冠、玄服、黑舄、素帶。
國子生黑介帻、青衿、單衣,乘馬從以至。
皇帝釋劍,執珽,迎于門内。
三老至門,五更去門十步,則降車以入。
皇帝拜,三老五更攝齊答拜。
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升自右階,就筵。
三老坐,五更立。
皇帝升堂,北面。
公卿升自左階,北面。
三公授幾杖,卿正履,國老庶老各就位。
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
不拜五更。
乃坐,皇帝西向,肅拜五更。
進珍羞酒食,親袒割,執醬以饋,執爵以酳。
以次進五更。
又設酒酏于國老庶老。
皇帝升禦坐,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
皇帝虛躬請受,禮畢而還。
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已上,賜鸠杖黃帽。
有敕即給,不為常也。
後周保定三年,陳養老之禮。
以太傅、燕國公于謹為三老。
有司具禮擇日,高祖幸太學以食之。
事見謹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