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志第五 禮儀五

關燈
輿辇之别,蓋先王之所以列等威也。

    然随時而變,代有不同。

    梁初尚遵齊制,其後武帝既議定禮儀,乃漸有變革。

    始永明中,步兵校尉伏曼容奏,宋大明中,尚書左丞荀萬秋議,金玉二辂,并建碧旂,象革木辂,并建赤旂,非時運所上,又非五方之色。

    今五辂五牛及五色幡旗,并請準齊所尚青色。

    時議所駁,不行。

    及天監三年,乃改五辂旗同用赤而旒不異,以從行運所尚也。

    七年,帝曰:“據《禮》‘玉辂以祀,金辂以賓’,而今大祀,并乘金辂。

    ”诏下詳議。

    周舍以為:“金辂以之齋車,本不關于祭祀。

    ”于是改陵廟皆乘玉辂,大駕則太仆卿禦,法駕則奉車郎馭。

    其餘四辂,則使人執辔,以硃絲為之。

    執者武冠、硃衣。

    又齊永明制,玉辂上施重屋,栖寶鳳皇,綴金鈴,鑷珠珰、玉蚌佩。

    四角金龍,銜五彩。

    又畫麒麟頭加于馬首者。

    十二年,帝皆省之。

    初,齊武帝造大小辇,并如轺車,但無輪毂,下橫轅轭。

    梁初,漆畫代之。

    後帝令上可加笨辇,形如犢車,自茲始也。

    中方八尺,左右開四望。

    金為龍首。

    飾其五末,謂轅毂頭及衡端也。

    金鸾栖轭。

    其下施重層,以空青雕镂為龍鳳象。

    漆木橫前,名為望闆。

    其下交施三十六橫。

    小輿形似轺車,金裝漆畫,但施八橫。

    元正大會,乘出上殿。

    西堂舉哀亦乘之。

    行則從後。

    一名輿車。

      羊車一名辇,其上如轺,小兒衣青布袴褶,五辮髻,數人引之。

    時名羊車小史。

     漢氏或以人牽,或駕果下馬。

    梁貴賤通得乘之,名曰牽子。

     畫輪車,一乘,駕牛。

    乘用如齊制,舊史言之詳矣。

      衣書車,十二乘,駕牛。

    漢皁蓋硃裡,過江加綠油幢。

    硃絲絡,青交路,黃金塗五末。

    一曰副車。

    梁朝謂之衣書車。

     皇太子鸾辂,駕三馬,左右騑。

    硃斑輪,倚獸較,伏鹿轼,九旒,畫降龍,青蓋畫幡,文辀,黃金塗五末。

    近代亦謂之鸾辂,即象蓋也。

    梁東宮初建及太子釋奠、元正朝會則乘之。

    以畫輪為副。

    若常乘畫輪,以轺衣書車為副。

    畫輪車,上開四望,綠油幢,硃繩絡,兩箱裡飾以錦,黃金塗五末。

     二千石四品已上及列侯,皆給轺車,駕牛。

    伏兔箱,青油幢,硃絲絡,毂辋皆黑漆。

    天監二年令,三公、開府、尚書令,則給鹿幡轺,施耳,後戶,皁辋。

    尚書仆射、左右光祿大夫、侍中、中書監令、秘書監,則給鳳轄轺,後戶,皁辋。

    領、護、國子祭酒、太子詹事、尚書、侍中、列卿、散騎常侍,給聊泥轺,無後戶,漆輪。

    車騎、骠騎及諸王除刺史、帶将軍,給龍雀轺,以金銀飾。

    禦史中丞給方蓋轺,形如小傘。

      諸王三公有勳德者,皆特加皁輪車,駕牛,形如犢車。

    但烏漆輪毂,黃金雕裝,上加青油幢,硃絲絡,通幰或四望。

    上台,三夫人亦乘之,以拓幢涅幰為副。

    王公加禮者,給油幢絡車,駕牛。

    硃輪華毂。

    天監二年令,上台,六宮、長公主、公主、諸王太妃、妃,皆乘青油輿幢車通幰車,拓幢涅幰為副。

    采女、皇女、諸王嗣子、侯夫人,皆乘赤油拓幢車,以涅幰為副。

    侍女、直乘涅幰之乘。

    諸王三公并乘通幰平乘車,竹箕子壁、仰,?資榆為辋。

    如今犢車,但舉幰通覆上。

    方州刺史,并乘通幰平肩輿,從橫施八橫,亦得金渡裝較。

    天子至于下賤,通乘步輿,方四尺,上施隐膝以及襻,舉之。

    無禁限。

    載輿亦如之,但不施腳,以其就席便也。

    優禮者,人輿以升殿。

    司徒謝朏,以腳疾優之。

     五牛旗,左青赤,右白黑,黃居其中,蓋古之五時副車也。

    舊有五色立車,五色安車,合十乘,名為五時車。

    建旗十二,各如車色。

    立車則正豎其旗,安車則斜注。

    馬亦随五時之色,白馬則硃其鬣尾。

    左右騑骖,金锾镂錫,黃屋左纛,如金根之制。

    行則從後。

    名五時副車。

    晉過江,不恆有事,則權以馬車代之,建旗其上。

     後但以五色木牛象車,豎旗于牛背,使人輿之。

    旗常纏不舒,唯天子親戎,乃舒其旆。

    周遷以為晉武帝平吳後造五牛之旗,非過江始為也。

     指南車,大駕出,為先啟之乘。

    漢初,置俞兒騎,并為先驅。

    左太沖曰:“俞騎騁路,指南司方。

    ”後廢其騎而存其車。

     記裡車,駕牛。

    其中有木人執槌,車行一裡,則打一槌。

     鼓吹車,上施層樓,四角金龍,銜旒蘇羽葆。

    凡鼓吹,陸則樓車,水則樓船,在殿庭則畫筍虡為樓。

    樓上有翔鹭栖烏,或為鹄形。

     陳承梁末,王琳縱火,延燒車府。

    至天嘉元年,敕守都官尚書、寶安侯到仲舉,議造玉金象革木等五辂及五色副車。

    皆金薄交龍,為輿倚較,文貔伏轼,虬首銜轭,左右吉陽筒,鸾雀立衡,?虡文畫轓,綠油蓋,黃絞裡,相思??,金華末。

    斜注旂旗于車之左,各依方色。

    加棨戟于車之右,韬以黻繡之衣。

    獸頭幡,長丈四尺,懸于戟杪。

    玉辂,正副同駕六馬,餘辂皆駕四馬。

    馬并黃金為文髦,插以翟尾,玉為镂錫。

    又以彩畫赤油,長三尺,廣八寸,系兩軸頭,古曰飛軨,改以彩畫蛙蟆幡,綴兩軸頭,即古飛軨遺象也。

    五辂兩箱後,皆用玳瑁為鹍翅,加以金銀雕飾,故俗人謂之金鹍車。

    兩箱之裡,衣以紅錦,金花帖釘,上用紅紫錦為後檐,青絞純帶,夏用簟,冬用绮繡褥。

    此後漸修,具依梁制。

     後魏天興初,诏儀曹郎董谧撰朝飨儀,始制軒冕,未知古式,多違舊章。

    孝文帝時,儀曹令李韶更奏詳定,讨論經籍,議改正之。

    唯備五辂,各依方色,其餘車辇,猶未能具。

    至熙平九年,明帝又诏侍中崔光與安豐王延明、博士崔瓚采其議,大造車服。

    定制,五辂并駕五馬。

    皇太子乘金辂,硃蓋赤質,四馬。

    三公及王,硃屋青表,制同于辂,名曰高車,駕三馬。

    庶姓王、侯及尚書令、仆已下,列卿已上,并給轺車,駕用一馬。

    或乘四望通幰車,駕一牛。

    自斯以後,條章粗備,北齊鹹取用焉。

    其後因而著令,并無增損。

     王、庶姓王、儀同三司已上、親公主,雉尾扇,紫傘。

    皇宗及三品已上官,青傘硃裡。

    其青傘碧裡,達于士人,不禁。

     正從第一品執事官、散官及儀同三司、諸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