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志第四 禮儀四
關燈
小
中
大
周大定元年,靜帝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大宗伯、大将軍、金城公煚,奉皇帝玺绂策書,禅位于隋。
司錄虞慶則白,請設壇于東第。
博士何妥議,以為受禅登壇,以告天也,故魏受漢禅,設壇于繁昌,為在行旅,郊壇乃阙。
至如漢高在汜,光武在鄗,盡非京邑所築壇。
自晉、宋揖讓,皆在都下,莫不并就南郊,更無别築之義。
又後魏即位,登硃雀觀,周帝初立,受朝于路門,雖自我作古,皆非禮也。
今即府為壇,恐招後诮。
議者從之。
二月甲子,椿等乘象辂,備鹵簿,持節,率百官至門下,奉策入次。
百官文武,朝服立于門南,北面。
高祖冠遠遊冠,府僚陪列。
記室入白,禮曹導高祖,府僚從,出大門東廂西向。
椿奉策書,煚奉玺绂,出次,節導而進。
高祖揖之,入門而左,椿等入門而右。
百官随入庭中。
椿南向,讀冊書畢,進授高祖。
高祖北面再拜,辭不奉诏。
上柱國李穆進喻朝旨,又與百官勸進,高祖不納。
椿等又奉策書進而敦勸,高祖再拜,俯受策,以授高颎;受玺,以授虞慶則。
退就東階位。
使者與百官皆北面再拜,搢笏,三稱萬歲。
有司請備法駕,高祖不許,改服紗帽、黃袍,入幸臨光殿。
就閣内服衮冕,乘小輿,出自西序,如元會儀。
禮部尚書以案承符命及祥瑞牒,進東階下。
納言跪禦前以聞。
内史令奉宣诏大赦,改元曰開皇。
是日,命有司奉冊祀于南郊。
後齊将崇皇太後,則太尉以玉帛告圓丘方澤,以币告廟。
皇帝乃臨軒,命太保持節,太尉副之。
設九傧,命使者受玺绶冊及節,詣西上閤。
其日,昭陽殿文物具陳,臨軒訖,使者就位,持節及玺绶稱诏。
二侍中拜進,受節及冊玺绶,以付小黃門。
黃門以詣閤。
皇太後服袆衣,處昭陽殿,公主及命婦陪列于殿,皆拜。
小黃門以節绶入,女侍中受,以進皇太後。
皇太後興,受,以授左右。
複坐,反節于使者。
使者受節出。
冊皇後,如太後之禮。
後齊冊皇太子,則皇帝臨軒,司待為使,司空副之。
太子服遠遊冠,入至位。
使者入,奉冊讀訖,皇太子跪受冊于使,以授中庶子。
又受玺绶于尚書,以授庶子。
稽首以出。
就冊,則使者持節至東宮,宮臣内外官定列。
皇太子階東,西面。
若幼,則太師抱之,主衣二人奉空頂帻服從,以受冊。
明日,拜章表于東宮殿庭,中庶子、中舍人乘轺車,奉章詣朝堂謝。
擇日齋于崇正殿,服冕,乘石山安車谒廟。
擇日群臣上禮,又擇日會。
明日,三品以上箋賀。
冊諸王,以臨軒日上水一刻,吏部令史乘馬,赍召版,詣王第。
王乘高車,鹵簿至東掖門止,乘轺車。
既入,至席。
尚書讀冊訖,以授王,又授章绶。
事畢,乘轺車,入鹵簿,乘高車,詣阊阖門,伏阙表謝。
報訖,拜廟還第。
就第,則鴻胪卿持節,吏部尚書授冊,侍禦史授節。
使者受而出,乘轺車,持節,詣王第。
入就西階,東面。
王入,立于東階,西面。
使者讀冊,博士讀版,王俯伏。
興,進受冊章绶茅土,俯伏三稽首,還本位,謝如上儀。
在州鎮,則使者受節冊,乘轺車至州,如王第。
諸王、三公、儀同、尚書令、五等開國、太妃、妃、公主恭拜冊,軸一枚,長二尺,以白練衣之。
用竹簡十二枚,六枚與軸等,六枚長尺二寸。
文出集書,書皆篆字。
哀冊、贈冊亦同。
諸王、五等開國及鄉男恭拜,以其封國所在方,取社壇方面土,包以白茅,内青箱中。
函方五寸,以青塗飾,封授之,以為社。
隋臨軒冊命三師、諸王、三公,并陳車辂。
馀則否。
百司定列,内史令讀冊訖,受冊者拜受出。
又引次受冊者,如上儀。
若冊開國,郊社令奉茅土,立于仗南,西面。
每受冊訖,授茅土焉。
後齊皇帝加元服,以玉帛告圓丘方澤,以币告廟,擇日臨軒。
中嚴,群官位定,皇帝著空頂介帻以出。
太尉盥訖,升,脫空頂帻,以黑介帻奉加訖,太尉進太保之右,北面讀祝訖,太保加冕,侍中系玄绂,脫绛紗袍,加衮服,事畢,太保上壽,群官三稱萬歲。
皇帝入溫室,移禦坐,會而不上壽。
後日,文武群官朝服,上禮酒十二鐘,米十二囊,牛十二頭。
又擇日親拜圓丘方澤,谒廟。
皇太子冠,則太尉以制币告七廟,擇日臨軒。
有司供帳于崇正殿。
中嚴,皇太子空頂帻公服出,立東階之南,西面,使者入,立西階之南,東面。
皇太子受诏訖,入室盥栉,出,南面。
使者進揖,詣冠席,西面坐。
光祿卿盥訖,詣太子前疏栉。
使者又盥,奉進賢三梁冠,至太子前,東面祝,脫空頂帻,加冠。
太子興,入室更衣,出,又南面就席。
光祿卿盥栉。
使者又盥祝,脫三梁冠,加遠遊冠。
太子又入室更衣。
設席中楹之西,使者揖就
司錄虞慶則白,請設壇于東第。
博士何妥議,以為受禅登壇,以告天也,故魏受漢禅,設壇于繁昌,為在行旅,郊壇乃阙。
至如漢高在汜,光武在鄗,盡非京邑所築壇。
自晉、宋揖讓,皆在都下,莫不并就南郊,更無别築之義。
又後魏即位,登硃雀觀,周帝初立,受朝于路門,雖自我作古,皆非禮也。
今即府為壇,恐招後诮。
議者從之。
二月甲子,椿等乘象辂,備鹵簿,持節,率百官至門下,奉策入次。
百官文武,朝服立于門南,北面。
高祖冠遠遊冠,府僚陪列。
記室入白,禮曹導高祖,府僚從,出大門東廂西向。
椿奉策書,煚奉玺绂,出次,節導而進。
高祖揖之,入門而左,椿等入門而右。
百官随入庭中。
椿南向,讀冊書畢,進授高祖。
高祖北面再拜,辭不奉诏。
上柱國李穆進喻朝旨,又與百官勸進,高祖不納。
椿等又奉策書進而敦勸,高祖再拜,俯受策,以授高颎;受玺,以授虞慶則。
退就東階位。
使者與百官皆北面再拜,搢笏,三稱萬歲。
有司請備法駕,高祖不許,改服紗帽、黃袍,入幸臨光殿。
就閣内服衮冕,乘小輿,出自西序,如元會儀。
禮部尚書以案承符命及祥瑞牒,進東階下。
納言跪禦前以聞。
内史令奉宣诏大赦,改元曰開皇。
是日,命有司奉冊祀于南郊。
後齊将崇皇太後,則太尉以玉帛告圓丘方澤,以币告廟。
皇帝乃臨軒,命太保持節,太尉副之。
設九傧,命使者受玺绶冊及節,詣西上閤。
其日,昭陽殿文物具陳,臨軒訖,使者就位,持節及玺绶稱诏。
二侍中拜進,受節及冊玺绶,以付小黃門。
黃門以詣閤。
皇太後服袆衣,處昭陽殿,公主及命婦陪列于殿,皆拜。
小黃門以節绶入,女侍中受,以進皇太後。
皇太後興,受,以授左右。
複坐,反節于使者。
使者受節出。
冊皇後,如太後之禮。
後齊冊皇太子,則皇帝臨軒,司待為使,司空副之。
太子服遠遊冠,入至位。
使者入,奉冊讀訖,皇太子跪受冊于使,以授中庶子。
又受玺绶于尚書,以授庶子。
稽首以出。
就冊,則使者持節至東宮,宮臣内外官定列。
皇太子階東,西面。
若幼,則太師抱之,主衣二人奉空頂帻服從,以受冊。
明日,拜章表于東宮殿庭,中庶子、中舍人乘轺車,奉章詣朝堂謝。
擇日齋于崇正殿,服冕,乘石山安車谒廟。
擇日群臣上禮,又擇日會。
明日,三品以上箋賀。
冊諸王,以臨軒日上水一刻,吏部令史乘馬,赍召版,詣王第。
王乘高車,鹵簿至東掖門止,乘轺車。
既入,至席。
尚書讀冊訖,以授王,又授章绶。
事畢,乘轺車,入鹵簿,乘高車,詣阊阖門,伏阙表謝。
報訖,拜廟還第。
就第,則鴻胪卿持節,吏部尚書授冊,侍禦史授節。
使者受而出,乘轺車,持節,詣王第。
入就西階,東面。
王入,立于東階,西面。
使者讀冊,博士讀版,王俯伏。
興,進受冊章绶茅土,俯伏三稽首,還本位,謝如上儀。
在州鎮,則使者受節冊,乘轺車至州,如王第。
諸王、三公、儀同、尚書令、五等開國、太妃、妃、公主恭拜冊,軸一枚,長二尺,以白練衣之。
用竹簡十二枚,六枚與軸等,六枚長尺二寸。
文出集書,書皆篆字。
哀冊、贈冊亦同。
諸王、五等開國及鄉男恭拜,以其封國所在方,取社壇方面土,包以白茅,内青箱中。
函方五寸,以青塗飾,封授之,以為社。
隋臨軒冊命三師、諸王、三公,并陳車辂。
馀則否。
百司定列,内史令讀冊訖,受冊者拜受出。
又引次受冊者,如上儀。
若冊開國,郊社令奉茅土,立于仗南,西面。
每受冊訖,授茅土焉。
後齊皇帝加元服,以玉帛告圓丘方澤,以币告廟,擇日臨軒。
中嚴,群官位定,皇帝著空頂介帻以出。
太尉盥訖,升,脫空頂帻,以黑介帻奉加訖,太尉進太保之右,北面讀祝訖,太保加冕,侍中系玄绂,脫绛紗袍,加衮服,事畢,太保上壽,群官三稱萬歲。
皇帝入溫室,移禦坐,會而不上壽。
後日,文武群官朝服,上禮酒十二鐘,米十二囊,牛十二頭。
又擇日親拜圓丘方澤,谒廟。
皇太子冠,則太尉以制币告七廟,擇日臨軒。
有司供帳于崇正殿。
中嚴,皇太子空頂帻公服出,立東階之南,西面,使者入,立西階之南,東面。
皇太子受诏訖,入室盥栉,出,南面。
使者進揖,詣冠席,西面坐。
光祿卿盥訖,詣太子前疏栉。
使者又盥,奉進賢三梁冠,至太子前,東面祝,脫空頂帻,加冠。
太子興,入室更衣,出,又南面就席。
光祿卿盥栉。
使者又盥祝,脫三梁冠,加遠遊冠。
太子又入室更衣。
設席中楹之西,使者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