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志第三 禮儀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
”又操斧授柯,曰:“從此下至泉,将軍制之。
”将軍既受斧钺,對曰:“國不可從外理,軍不可從中制。
臣既受命,有鼓旗斧钺之威,願假一言之命于臣。
” 帝曰:“苟利社稷,将軍裁之。
”将軍就車,載斧钺而出。
皇帝推毂度阃,曰:“從此以外,将軍制之。
” 周大将出征,遣太祝,以羊一,祭所過名山大川。
明帝武成元年,吐谷渾寇邊。
帝常服乘馬,遣大司馬賀蘭祥于太祖之廟,司憲奉钺,進授大将。
大将拜受,以授從者。
禮畢,出受甲兵。
隋制,皇太子親戎,及大将出師,則以豭肫一釁鼓,皆告社廟。
受斧钺訖,不得反宿于家。
開皇八年,晉王廣将伐陳,内史令李德林攝太尉,告于太祖廟。
禮畢,又命有司宜于太社。
古者三年練兵,入而振旅,至于春秋蒐浯,亦以講其事焉。
梁、陳時,依宋元嘉二十五年蒐宣武場。
其法,置行軍殿于幕府山南岡,并設王公百官幕。
先獵一日,遣馬騎布圍。
右領軍将軍督右,左領軍将軍督左,大司馬董正諸軍。
獵日,侍中三奏,一奏搥一鼓為嚴,三嚴訖,引仗為小駕鹵簿。
皇帝乘馬戎服,從者悉绛衫帻,黃麾警跸,鼓吹如常儀。
獵訖,宴會享勞,比校多少。
戮一人以懲亂法。
會畢,還宮。
後齊常以季秋,皇帝講武于都外。
有司先萊野為場,為二軍進止之節。
又别墠于北場,輿駕停觀。
遂命将簡士,教衆為戰陣之法。
凡為陣,少者在前,長者在後。
其還,則長者在前,少者在後。
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旌旗。
勇者持钲鼓刀楯,為前行,戰士次之,槊者次之,弓箭為後行。
将帥先教士目,使習見旌旗指麾之蹤,發起之意,旗卧則跪。
教士耳,使習金鼓動止之節,聲鼓則進,鳴金則止。
教士心,使知刑罰之苦,賞賜之利。
教士手,使習持五兵之便,戰鬥之備。
教士足,使習跪及行列嶮泥之塗。
前五日,皆請兵嚴于場所,依方色建旗為和門。
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
應講武者,各集于其軍。
戒鼓一通,軍士皆嚴備。
二通,将士貫甲。
三通,步軍各為直陣以相俟。
大将各處軍中,立旗鼓下。
有司陳小駕鹵簿,皇帝武弁,乘革辂,大司馬介胄乘,奉引入行殿。
百司陪列。
位定,二軍疊為客主。
先舉為客,後舉為主。
從五行相勝法,為陣以應之。
後齊春蒐禮,有司規大防,建獲旗,以表獲車。
蒐前一日,命布圍。
領軍将軍一人,督左甄,獲軍将軍一人,督右甄。
大司馬一人,居中,節制諸軍。
天子陳小駕,服通天冠,乘木辂,詣行宮。
将親禽,服戎服,钑戟者皆嚴。
武衛張甄圍,旗鼓相望,銜枚而進。
甄常開一方,以令三驅。
圍合,吏奔騎令曰:“鳥獸之肉,不登于俎者不射。
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者不射。
”甄合,大司馬鳴鼓促圍,衆軍鼓噪鳴角,至期處而止。
大司馬屯北旌門,二甄帥屯左右旌門。
天子乘馬,從南旌門入,親射禽。
谒者以護車收禽,載還,陳于護旗之北。
王公已下以次射禽,皆送旗下。
事畢,大司馬鳴鼓解圍,複屯。
殿中郎中率其屬收禽,以實護車。
天子還行宮。
命有司每禽擇取三十,一曰幹豆,二曰賓客,三曰充君之疱。
其餘即于圍下量饣高将士。
禮畢,改服,钑者韬刃而還。
夏苗、秋狝、冬狩,禮皆同。
河清中定令,每歲十二月半後講武,至晦逐除。
二軍兵馬,右入千秋門,左入萬歲門,并至永巷南下,至昭陽殿北,二軍交。
一軍從西上閣,一軍從東上閣,并從端門南,出阊阖門前橋南,戲射并訖,送至城南郭外罷。
後齊三月三日,皇帝常服乘輿,詣射所,升堂即坐,皇太子及群官坐定,登歌,進酒行爵。
皇帝入便殿,更衣以出,骅骝令進禦馬,有司進弓矢。
帝射訖,還禦坐,射懸侯,又畢,群官乃射五埒。
一品二品三十發,一發調馬,十發射下,十發射上,三發射麞,三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三品二十五發,一發調馬,五發射下,十發射上,三發射麞,三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四品二十發一發調馬,五發射下,八發射上,二發射麞,二發射帖,二發射獸頭。
五品十五發一發調馬,四發射下,五發射上,二發射麞,二發射帖,一發射獸頭。
侍官禦仗已上十發一發調馬,四發射下,五發射上。
季秋大射,皇帝備大駕,常服,禦七寶辇,射七埒。
正三品已上,第一埒,一品五十發,一發調馬,十五發射下,二十五發射上,三發射麞,三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二品四十六發一發調馬,十五發射下,二十二發射上,二發射麞,三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從三品四品第二埒,三品四十二發一發調馬,十二發射下,二十二發射上,二發射麞,二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四品三十七發一發調馬,十一發射下,十九發射上,一發射麞,二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五品第三埒,三十二發一發調馬,九發射下,十七發射上,一發射麞,二發射帖,二發射獸頭。
六品第四埒,二十七發。
一發調馬,八發射下,十六發射上,一發射麞,一發射帖。
七品第五埒,二十一發一發調馬,六發射下,十二發射上,一發射麞,一發射帖。
八品第六埒,十六發一發調馬,四發射下,九發射上,一發射麞,一發射帖。
九品第七埒,十發。
一發調馬,三發射下,四發射上,一發射麞,一發射帖。
大射置大将太尉公為之。
射司馬各一人,錄事二人。
七埒各置埒将、射正參軍各一人,埒士四人,威儀一人,乘白馬以導,的别參軍一人,懸
”又操斧授柯,曰:“從此下至泉,将軍制之。
”将軍既受斧钺,對曰:“國不可從外理,軍不可從中制。
臣既受命,有鼓旗斧钺之威,願假一言之命于臣。
” 帝曰:“苟利社稷,将軍裁之。
”将軍就車,載斧钺而出。
皇帝推毂度阃,曰:“從此以外,将軍制之。
” 周大将出征,遣太祝,以羊一,祭所過名山大川。
明帝武成元年,吐谷渾寇邊。
帝常服乘馬,遣大司馬賀蘭祥于太祖之廟,司憲奉钺,進授大将。
大将拜受,以授從者。
禮畢,出受甲兵。
隋制,皇太子親戎,及大将出師,則以豭肫一釁鼓,皆告社廟。
受斧钺訖,不得反宿于家。
開皇八年,晉王廣将伐陳,内史令李德林攝太尉,告于太祖廟。
禮畢,又命有司宜于太社。
古者三年練兵,入而振旅,至于春秋蒐浯,亦以講其事焉。
梁、陳時,依宋元嘉二十五年蒐宣武場。
其法,置行軍殿于幕府山南岡,并設王公百官幕。
先獵一日,遣馬騎布圍。
右領軍将軍督右,左領軍将軍督左,大司馬董正諸軍。
獵日,侍中三奏,一奏搥一鼓為嚴,三嚴訖,引仗為小駕鹵簿。
皇帝乘馬戎服,從者悉绛衫帻,黃麾警跸,鼓吹如常儀。
獵訖,宴會享勞,比校多少。
戮一人以懲亂法。
會畢,還宮。
後齊常以季秋,皇帝講武于都外。
有司先萊野為場,為二軍進止之節。
又别墠于北場,輿駕停觀。
遂命将簡士,教衆為戰陣之法。
凡為陣,少者在前,長者在後。
其還,則長者在前,少者在後。
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旌旗。
勇者持钲鼓刀楯,為前行,戰士次之,槊者次之,弓箭為後行。
将帥先教士目,使習見旌旗指麾之蹤,發起之意,旗卧則跪。
教士耳,使習金鼓動止之節,聲鼓則進,鳴金則止。
教士心,使知刑罰之苦,賞賜之利。
教士手,使習持五兵之便,戰鬥之備。
教士足,使習跪及行列嶮泥之塗。
前五日,皆請兵嚴于場所,依方色建旗為和門。
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
應講武者,各集于其軍。
戒鼓一通,軍士皆嚴備。
二通,将士貫甲。
三通,步軍各為直陣以相俟。
大将各處軍中,立旗鼓下。
有司陳小駕鹵簿,皇帝武弁,乘革辂,大司馬介胄乘,奉引入行殿。
百司陪列。
位定,二軍疊為客主。
先舉為客,後舉為主。
從五行相勝法,為陣以應之。
後齊春蒐禮,有司規大防,建獲旗,以表獲車。
蒐前一日,命布圍。
領軍将軍一人,督左甄,獲軍将軍一人,督右甄。
大司馬一人,居中,節制諸軍。
天子陳小駕,服通天冠,乘木辂,詣行宮。
将親禽,服戎服,钑戟者皆嚴。
武衛張甄圍,旗鼓相望,銜枚而進。
甄常開一方,以令三驅。
圍合,吏奔騎令曰:“鳥獸之肉,不登于俎者不射。
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者不射。
”甄合,大司馬鳴鼓促圍,衆軍鼓噪鳴角,至期處而止。
大司馬屯北旌門,二甄帥屯左右旌門。
天子乘馬,從南旌門入,親射禽。
谒者以護車收禽,載還,陳于護旗之北。
王公已下以次射禽,皆送旗下。
事畢,大司馬鳴鼓解圍,複屯。
殿中郎中率其屬收禽,以實護車。
天子還行宮。
命有司每禽擇取三十,一曰幹豆,二曰賓客,三曰充君之疱。
其餘即于圍下量饣高将士。
禮畢,改服,钑者韬刃而還。
夏苗、秋狝、冬狩,禮皆同。
河清中定令,每歲十二月半後講武,至晦逐除。
二軍兵馬,右入千秋門,左入萬歲門,并至永巷南下,至昭陽殿北,二軍交。
一軍從西上閣,一軍從東上閣,并從端門南,出阊阖門前橋南,戲射并訖,送至城南郭外罷。
後齊三月三日,皇帝常服乘輿,詣射所,升堂即坐,皇太子及群官坐定,登歌,進酒行爵。
皇帝入便殿,更衣以出,骅骝令進禦馬,有司進弓矢。
帝射訖,還禦坐,射懸侯,又畢,群官乃射五埒。
一品二品三十發,一發調馬,十發射下,十發射上,三發射麞,三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三品二十五發,一發調馬,五發射下,十發射上,三發射麞,三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四品二十發一發調馬,五發射下,八發射上,二發射麞,二發射帖,二發射獸頭。
五品十五發一發調馬,四發射下,五發射上,二發射麞,二發射帖,一發射獸頭。
侍官禦仗已上十發一發調馬,四發射下,五發射上。
季秋大射,皇帝備大駕,常服,禦七寶辇,射七埒。
正三品已上,第一埒,一品五十發,一發調馬,十五發射下,二十五發射上,三發射麞,三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二品四十六發一發調馬,十五發射下,二十二發射上,二發射麞,三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從三品四品第二埒,三品四十二發一發調馬,十二發射下,二十二發射上,二發射麞,二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四品三十七發一發調馬,十一發射下,十九發射上,一發射麞,二發射帖,三發射獸頭。
五品第三埒,三十二發一發調馬,九發射下,十七發射上,一發射麞,二發射帖,二發射獸頭。
六品第四埒,二十七發。
一發調馬,八發射下,十六發射上,一發射麞,一發射帖。
七品第五埒,二十一發一發調馬,六發射下,十二發射上,一發射麞,一發射帖。
八品第六埒,十六發一發調馬,四發射下,九發射上,一發射麞,一發射帖。
九品第七埒,十發。
一發調馬,三發射下,四發射上,一發射麞,一發射帖。
大射置大将太尉公為之。
射司馬各一人,錄事二人。
七埒各置埒将、射正參軍各一人,埒士四人,威儀一人,乘白馬以導,的别參軍一人,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