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志第三 禮儀三

關燈


    次擇日祈後土、神州、嶽鎮、海渎、源川等。

    乃為坎盟,督将列牲于坎南,北首。

    有司坎前讀盟文,割牲耳,承血。

    皇帝受牲耳,遍授大将,乃置于坎。

      又歃血,歃遍,又以置坎。

    禮畢,埋牲及盟書。

    又蔔日,建牙旗于?單,祭以太牢,及所過名山大川,使有司緻祭。

    将屆戰所,蔔剛日,備玄牲,列軍容,設柴于辰地,為墠而祃祭。

    大司馬奠矢,有司奠毛血,樂奏《大護》之音。

    禮畢,徹牲,柴燎。

     戰前一日,皇帝禱祖,司空禱社。

    戰勝則各報以太牢。

    又以太牢賞用命戰士于祖,引功臣入旌門,即神庭而授版焉。

    又罰不用命于社,即神庭行戮訖,振旅而還。

    格廟詣社訖,擇日行飲至禮,文物充庭。

    有司執簡,紀年号月朔,陳六師凱入格廟之事,飲至策勳之美,因述其功,不替賞典焉。

      隋制,行幸所過名山大川,則有司緻祭。

    嶽渎以太牢,山川以少牢。

    親征及巡狩,則類上帝、宜社、造廟,還禮亦如之,将發轫,則“祭。

    其禮,有司于國門外委土為山象,設埋坎。

    有司刳羊,陳俎豆。

    駕将至,委奠币,薦脯醢,加羊于“西首。

    又奠酒解羊,并馔埋于坎。

    駕至,太仆祭兩轵及軌前,乃飲,授爵,遂轹“上而行。

     大業七年,征遼東,炀帝遣諸将于薊城南桑乾河上築社稷二壇,設方壝,行宜社禮。

    帝齋于臨朔宮懷荒殿,預告官及侍從各齋于其所。

    十二衛士并齋。

    帝衮冕玉辂,備法駕。

    禮畢,禦金辂,服通天冠,還宮。

    又于宮南類上帝,積柴于燎壇,設高祖位于東方。

    帝服大裘以冕,乘玉辂,祭奠玉帛,并如宜社。

    諸軍受胙畢,帝就位,觀燎,乃出。

    又于薊城北設壇,祭馬祖于其上,亦有燎。

    又于其日,使有司并祭先牧及馬步,無鐘鼓之樂。

    衆軍将發,帝禦臨朔宮,親授節度。

    每軍大将、亞将各一人。

    騎兵四十隊。

    隊百人置一纛。

    十隊為團,團有偏将一人。

    第一團,皆青絲連明光甲、鐵具裝、青纓拂,建狻猊旗。

    第二團,绛絲連硃犀甲、獸文具裝、赤纓拂,建貔貅旗。

    第三團,白絲連明光甲、鐵具裝、素纓拂,建辟邪旗。

    第四團,烏絲連玄犀甲、獸文具裝、建纓拂,建六駁旗。

    前部鼓吹一部,大鼓、小鼓及鼙、長鳴、中鳴等各十八具,?鼓、金钲各二具。

    後部铙吹一部,铙二面,歌箫及笳各四具,節鼓一面,吳吹筚篥、橫笛各四具,大角十八具。

    又步卒八十隊,分為四團。

      團有偏将一人。

    第一團,每隊給青隼蕩幡一。

    第二團,每隊黃隼蕩幡一。

    第三團,每隊白隼蕩幡一。

    第四團,每隊蒼隼蕩幡一。

    長槊楯弩及甲毦等,各稱兵數。

    受降使者一人,給二馬轺車一乘,白獸幡及節各一,騎吏三人,車輻白從十二人。

    承诏慰撫,不受大将制。

    戰陣則為監軍。

    軍将發,候大角一通,步卒第一團出營東門,東向陣。

    第二團出營南門,南向陣。

    第三團出營西門,西向陣。

    第四團出營北門,北向陣。

    陣四面團營,然後諸團嚴駕立。

    大角三通,則铙鼓俱振,騎第一團引行。

     隊間相去各十五步。

    次第二團,次前部鼓吹,次弓矢一隊,合二百騎。

    建蹲獸旗,瓟槊二張,大将在其下。

    次誕馬二十匹,次大角,次後部铙,次第三團,次第四團,次受降使者。

    次及辎重戎車散兵等,亦有四團。

    第一辎重出,收東面陣,分為兩道,夾以行。

    第二辎重出,收南面陣,夾以行。

    第三辎重出,收西面陣,夾以行。

    第四辎重出,收北面陣,夾以行。

    亞将領五百騎,建騰豹旗,殿軍後。

    至營,則第一團騎陣于東面,第二團騎陣于南面,鼓吹翊大将居中,駐馬南向。

    第三團騎陣于西面,第四團騎陣于北面,合為方陣。

    四團外向,步卒翊辎重入于陣内,以次安營。

    營定,四面陣者,引騎入營。

    亞将率骁騎遊弈督察。

    其安營之制,以車外布,間設馬槍,次施兵幕,内安雜畜。

    事畢,大将、亞将等,各就牙帳。

    其馬步隊與軍中散兵,交為兩番,五日而代。

    于是每日遣一軍發,相去四十裡,連營漸進。

    二十四日續發而盡。

    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亘九百六十裡。

    天子六軍次發,兩部前後先置,又亘八十裡。

    通諸道合三十軍,亘一千四十裡。

    諸軍各以帛為帶,長尺五寸,闊二寸,題其軍号為記。

    禦營内者,合十二衛、三台、五省、九寺,并分隸内外前後左右六軍,亦各題其軍号,不得自言台省。

    王公已下,至于兵丁厮隸,悉以帛為帶,綴于衣領,名“軍記帶”。

    諸軍并給幡數百,有事,使人交相去來者,執以行。

    不執幡而離本軍者,他軍驗軍記帶,知非部兵,則所在斬之。

    是歲也,行幸望海鎮,于秃黎山為壇,祀黃帝,行祃祭。

    诏太常少卿韋霁、博士褚亮奏定其禮。

    皇帝及諸預祭臣近侍官諸軍将,皆齋一宿。

    有司供帳設位,為埋坎神坐西北,内壝之外。

    建二旗于南門外。

    以熊席設帝軒轅神坐于壝内,置甲胄弓矢于坐側,建槊于坐後。

    皇帝出次入門,群官定位,皆再拜奠。

    禮畢,還宮。

     隋制,常以仲春,用少牢祭馬祖于大澤,諸預祭官,皆于祭所緻齋一日,積柴于燎壇,禮畢,就燎。

    仲夏祭先牧,仲秋祭馬社,仲冬祭馬步,并于大澤,皆以剛日。

    牲用少牢,如祭馬祖,埋而不燎。

      開皇二十年,太慰晉王廣北伐突厥,四月己未,次于河上,祃祭軒轅黃帝,以太牢制币,陳甲兵,行三獻之禮。

      後齊命将出征,則太蔔詣太廟,灼靈龜,授鼓旗于廟。

    皇帝陳法駕,服衮冕,至廟,拜于太祖。

    遍告訖,降就中階,引上将,操钺授柯,曰:“從此上至天,将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