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志第二 禮儀二

關燈
壇上。

      衆官朝服,司空一獻,不燎。

    祠訖,皇帝乃服通天冠、青紗袍、黑介帻,佩蒼玉,黃绶,青帶、襪、舄,備法駕,乘木辂。

    耕官具朝服從。

    殿中監進禦耒于壇南,百官定列。

    帝出便殿,升耕,壇南陛,即禦座。

    應耕者各進于列。

    帝降自南陛,至耕位,釋劍執耒,三推三反,升壇即坐。

    耕官一品五推五反,二品七推七反,三品九推九反。

    藉田令帥其屬以牛耕,終千畝。

    以青箱奉穜“L種,跪呈司農,詣耕所灑之。

    櫌訖,司農省功,奏事畢。

    皇帝降之便殿,更衣飨宴。

    禮畢,班赉而還。

     隋制,于國南十四裡啟夏門外,置地千畝,為壇,孟春吉亥,祭先農于其上,以後稷配。

    牲用一太牢。

    皇帝服衮冕,備法駕,乘金根車。

    禮三獻訖,因耕。

    司農授耒,皇帝三推訖,執事者以授應耕者,各以班五推九推。

    而司徒帥其屬終千畝。

     播殖九谷,納于神倉,以拟粢盛。

    穰稿以饷犧牲雲。

     《周禮》王後蠶于北郊,而漢法皇後蠶于東郊。

    魏遵《周禮》,蠶于北郊。

    吳韋昭制《西蠶頌》,則孫氏亦有其禮矣。

    晉太康六年,武帝楊皇後蠶于西郊,依漢故事。

    江左至宋孝武大明四年,始于台城西白石裡為西蠶,設兆域。

    置大殿七間,又立蠶觀。

    自是有其禮。

     後齊為蠶坊于京城北之西,去皇宮十八裡之外,方千步。

    蠶宮,方九十步,牆高一丈五尺,被以棘。

    其中起蠶室二十七口,别殿一區。

    置蠶宮,令丞佐史,皆宦者為之。

    路西置皇後蠶壇,高四尺,方二丈,四出,階廣八尺。

    置先蠶壇于桑壇東南,大路東,橫路之南。

    壇高五尺,方二丈,四出,階廣五尺。

    外兆方四十步,面開一門。

    有綠衤詹襦、褠衣、黃履,以供蠶母。

    每歲季春,谷雨後吉日,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蠶黃帝軒轅氏于壇上,無配,如祀先農。

    禮訖,皇後因親桑于桑壇。

    備法駕,服鞠衣,乘重翟,帥六宮升桑壇東陛,即禦座。

    女尚書執筐,女主衣執鈎,立壇下。

    皇後降自東陛,執筐者處右,執鈎者居左,蠶母在後。

    乃躬桑三條訖,升壇,即禦座。

    内命婦以次就桑,鞠衣五條,展衣七條,褖衣九條,以授蠶母。

    還蠶室,切之授世婦,灑一簿。

    預桑者并複本位。

    後乃降壇,還便殿,改服,設勞酒,班赉而還。

     後周制,皇後乘翠辂,率三妃、三?弋、禦媛、禦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蠶所,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

    禮畢,降壇,昭化嫔亞獻,淑嫔終獻,因以公桑焉。

     隋制,于宮北三裡為壇,高四尺。

    季春上巳,皇後服鞠衣,乘重翟,率三夫人、九嫔、内外命婦,以一太牢,制币,祭先蠶于壇上,用一獻禮。

    祭訖,就桑位于壇南,東面。

    尚功進金鈎,典制奉筐。

    皇後采三條,反鈎。

    命婦各依班采,五條九條而止。

    世婦亦有蠶母受切桑,灑訖,還依位。

    皇後乃還宮。

    自後齊、後周及隋,其典大抵多依晉儀。

    然亦時有損益矣。

      《禮》:仲春以玄鳥至之日,用太牢祀于高禖。

    漢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為立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因有其祀。

    晉惠帝元康六年,禖壇石中破為二。

      诏問石毀今應複不,博士議:“《禮》無高禖置石之文,未知造設所由;既已毀破,可無改造。

    ”更下西府博議。

    而賊曹屬束皙議:“以石在壇上,蓋主道也。

    祭器弊則埋而置新,今宜埋而更造,不宜遂廢。

    ”時此議不用。

    後得高堂隆故事,魏青龍中,造立此石,诏更镌石,令如舊,置高禖壇上。

    埋破石入地一丈。

    案梁太廟北門内道西有石,文如竹葉,小屋覆之,宋元嘉中修廟所得。

    陸澄以為孝武時郊禖之石。

      然則江左亦有此禮矣。

     後齊高禖,為壇于南郊傍,廣輪二十六尺,高九尺,四陛三壝。

    每歲春分玄鳥至之日,皇帝親帥六宮,祀青帝于壇,以太昊配,而祀高禖之神以祈子。

    其儀,青帝北方南向,配帝東方西向,禖神壇下東陛之南,西向。

    禮用青珪束帛,牲共以一太牢。

    祀日,皇帝服衮冕,乘玉辂。

    皇後服袆衣,乘重翟。

    皇帝初獻,降自東陛,皇後亞獻,降自西陛,并詣便坐。

    夫人終獻,上嫔獻于禖神訖。

    帝及後并詣欑位,乃送神。

    皇帝皇後及群官皆拜。

    乃撤就燎,禮畢而還。

    隋制亦以玄鳥至之日,祀高禖于南郊壇。

    牲用太牢一。

     舊禮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之法,皆随其類而祭之。

    兆風師于西方者,就秋風之勁,而不從箕星之位。

    兆司中、司命于南郊,以天神是陽,故兆于南郊也。

     兆雨師于北郊者,就水位,在北也。

     隋制,于國城西北十裡亥地,為司中、司命、司祿三壇,同壝。

    祀以立冬後亥。

     國城東北七裡通化門外為風師壇,祀以立春後醜。

    國城西南八裡金光門外為雨師壇,祀以立夏後申。

    壇皆三尺,牲以一少牢。

     昔伊耆氏始為蠟。

    蠟者,索也。

    古之君子,使人必報之。

    故周法,以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

    仁之至,義之盡也。

    其祭法,四方各自祭之。

    若不成之方,則阙而不祭。

    後周亦存其典,常以十一月,祭神農氏、伊耆氏、後稷氏、田畯、鱗、羽、臝、毛、介、水、墉、坊、郵、表、畷、獸、貓之神于五郊。

    五方上帝、地祇、五星、列宿、蒼龍、硃雀、白獸、玄武、五人帝、五官之神、嶽鎮海渎、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分其方,合祭之。

    日月,五方皆祭之。

    上帝、地祇、神農、伊耆、人帝于壇上,南郊則以神農,既蠟,無其祀。

    三辰七宿則為小壇于其側,嶽鎮海渎、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則各為坎,餘則于平地。

    皇帝初獻上帝、地祗、神農、伊耆及人帝,冢宰亞獻,宗伯終獻。

    上大夫獻三辰、五官、後稷、田畯、嶽鎮海渎,中大夫獻七宿、山林川澤已下。

    自天帝、人帝、田畯、羽毛之類,牲币玉帛皆從燎;地祇、郵、表、畷之類,皆從埋。

    祭畢,皇帝如南郊便殿緻齋,明日乃蠟祭于南郊,如東郊儀。

    祭訖,又如黃郊便殿緻齋,明日乃祭。

    祭訖,又如西郊便殿,明日乃祭。

      祭訖,又如北郊便殿,明日蠟祭訖,還宮。

    隋初因周制,定令亦以孟冬下亥蠟百神,臘宗廟,祭社稷。

    其方不熟,則阙其方之蠟焉。

     又以仲冬祭名源川澤于北郊,用一太牢。

    祭井于社宮,用一少牢。

    季冬藏冰,仲春開冰,并用黑牡秬黍,于冰室祭司寒神。

    開冰,加以桃弧棘矢。

     開皇四年十一月,诏曰:“古稱臘者,接也。

    取新故交接。

    前周歲首,今之仲冬,建冬之月,稱蠟可也。

    後周用夏後之時,行姬氏之蠟。

    考諸先代,于義有違。

      其十月行蠟者停,可以十二月為臘。

    ”于是始革前制。

     後齊,正月晦日,中書舍人奏祓除。

    年暮上台,東宮奏擇吉日詣殿堂,貴臣與師行事所須,皆移尚書省備設雲。

    後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儛,以事胡天。

     鄴中遂多淫祀,茲風至今不絕。

    後周欲招來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親焉。

    其儀并從夷俗,淫僻不可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