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志第一 禮儀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十有二節。
在國陽七裡之郊。
圓壝徑三百步,内壝半之。
方一成,下崇一丈,徑六丈八尺,上崇五尺,方四丈,八方,方一階,階十級,級一尺。
方丘在國陰六裡之郊。
丘一成,八方,下崇一丈,方六丈八尺,上崇五尺,方四丈。
方一階,尺一級。
其壝八面,徑百二十步,内壝半之。
南郊為方壇于國南五裡。
其崇一丈二尺,其廣四丈。
其壝方百二十步,内壝半之。
神州之壇,崇一丈,方四丈,在北郊方丘之右。
其壝如方丘。
其祭圓丘及南郊,并正月上辛。
圓丘則以其先炎帝神農氏配昊天上帝于其上。
五方上帝、日月、内官、中官、外官、衆星,并從祀。
皇帝乘蒼辂,載玄冕,備大駕而行。
預祭者皆蒼服。
南郊,以始祖獻侯莫那配所感帝靈威仰于其上。
北郊方丘,則以神農配後地之祇。
神州則以獻侯莫那配焉。
其用牲之制,祀昊天上帝,祭皇地祇及五帝、日月、五星、十二辰、四望、五官,各以其方色毛。
宗廟以黃,社稷以黝,散祭祀用純,表貉磔禳用龐。
高祖受命,欲新制度。
乃命國子祭酒辛彥之議定祀典。
為圓丘于國之南,太陽門外道東二裡。
其丘四成,各高八尺一寸。
下成廣二十丈,再成廣十五丈,又三成廣十丈,四成廣五丈。
再歲冬至之日,祀昊天上帝于其上,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五方上帝、日月、五星、内官四十二座、次官一百三十六座、外官一百一十一座、衆星三百六十座,并皆從祀。
上帝、日月在丘之第二等,北鬥五星、十二辰、河漢、内官在丘第三等,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外官在内壝之内,衆星在内壝之外。
其牲,上帝、配帝用蒼犢二,五帝、日月用方色犢各一,五星已下用羊豕各九。
為方丘于宮城之北十四裡。
其丘再成,成高五尺,下成方十丈,上成方五丈。
夏至之日,祭皇地祇于其上,以太祖配。
神州、迎州、冀州、戎州、拾州、柱州、營州、鹹州、陽州九州山、海、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并皆從祀。
地祇及配帝在壇上,用黃犢二。
神州九州神座于第二等八陛之間:神州東南方,迎州南方,冀州、戎州西南方,拾州西方,柱州西北方,營州北方,鹹州東北方,陽州東方,各用方色犢一。
九州山海已下,各依方面八陛之間。
其冀州山林川澤,丘陵墳衍,于壇之南少西,加羊豕各九。
南郊為壇于國之南,太陽門外道西一裡,去宮十裡。
壇高七尺,廣四丈。
孟春上辛,祠所感帝赤熛怒于其上,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其禮四圭有邸,牲用骍犢二。
北郊孟冬祭神州之神,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牲用犢二。
凡大祀,齋官皆于其晨集尚書省,受誓戒。
散齋四日,緻齋三日。
祭前一日,晝漏上水五刻,到祀所,沐浴,著明衣,鹹不得聞見衰绖哭泣。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
大祀養性,在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
其牲方色難備者,聽以純色代。
告祈之牲者不養。
祭祀犧牲,不得捶撲。
其死則埋之。
初,帝既受周禅,恐黎元未惬,多說符瑞以耀之。
其或造作而進者,不可勝計。
仁壽元年冬至祠南郊,置昊天上帝及五方天帝位,并于壇上,如封禅禮。
闆曰:維仁壽元年,歲次作噩,嗣天子臣堅,敢昭告于昊天上帝:璇玑運行,大明南至。
臣蒙上天恩造,群靈降福,撫臨率土,安養兆人。
顧惟虛薄,德化未暢,夙夜憂懼,不敢荒怠。
天地靈祇,降錫休瑞,鏡發區宇,昭彰耳目。
爰始登極,蒙授龜圖,遷都定鼎,醴泉出地,平陳之歲,龍引舟師。
省俗巡方,展禮東嶽,盲者得視,喑者得言,複有蹙人,忽然能步。
自開皇已來,日近北極,行于上道,晷度延長。
天啟太平,獸見一角,改元仁壽,楊樹生松。
石魚彰合符之征,玉兔顯永昌之慶,山圖石瑞,前後繼出,皆載臣姓名,褒紀國祚。
經典諸緯,爰及玉龜,文字義理,遞相符會。
宮城之内,及在山谷,石變為玉,不可勝數。
桃區一嶺,盡是琉璃,黃銀出于神山,碧玉生于瑞?獻。
多楊山響,三稱國興,連雲山聲,萬年臨國。
野鵝降天,仍住池沼,神鹿入苑,頻賜引導。
驺虞見質,遊驎在野,鹿角生于楊樹,龍湫出于荊谷。
慶雲發彩,壽星垂耀。
宮殿樓閣,鹹出靈芝,山澤川原,多生寶物。
威香散馥,零露凝甘。
敦煌烏山,黑石變白,弘祿岩嶺,石華遠照。
玄狐玄豹,白兔白狼,赤雀蒼烏,野蠶天豆,嘉禾合穗,珍木連理。
神瑞休征,洪恩景福,降賜無疆,不可具紀。
此皆昊天上帝,爰降明靈,矜愍蒼生,甯靜海内,故錫茲嘉慶,鹹使安樂,豈臣微誠所能上感。
虔心奉謝,敬薦玉帛犧齊,粢盛庶品,燔祀于昊天上帝。
皇考太祖武元皇帝,配神作主。
大業元年,孟春祀感帝,孟冬祀神州,改以高祖文帝配。
其餘并用舊禮。
十年,冬至祀圓丘,帝不齋于次。
诘朝,備法駕,至便行禮。
是日大風,帝獨獻上帝,三公分獻五帝。
禮畢,禦馬疾驅而歸。
明堂在國之陽。
梁初,依宋、齊,其祀之法,猶依齊制。
禮有不通者,武帝更與
在國陽七裡之郊。
圓壝徑三百步,内壝半之。
方一成,下崇一丈,徑六丈八尺,上崇五尺,方四丈,八方,方一階,階十級,級一尺。
方丘在國陰六裡之郊。
丘一成,八方,下崇一丈,方六丈八尺,上崇五尺,方四丈。
方一階,尺一級。
其壝八面,徑百二十步,内壝半之。
南郊為方壇于國南五裡。
其崇一丈二尺,其廣四丈。
其壝方百二十步,内壝半之。
神州之壇,崇一丈,方四丈,在北郊方丘之右。
其壝如方丘。
其祭圓丘及南郊,并正月上辛。
圓丘則以其先炎帝神農氏配昊天上帝于其上。
五方上帝、日月、内官、中官、外官、衆星,并從祀。
皇帝乘蒼辂,載玄冕,備大駕而行。
預祭者皆蒼服。
南郊,以始祖獻侯莫那配所感帝靈威仰于其上。
北郊方丘,則以神農配後地之祇。
神州則以獻侯莫那配焉。
其用牲之制,祀昊天上帝,祭皇地祇及五帝、日月、五星、十二辰、四望、五官,各以其方色毛。
宗廟以黃,社稷以黝,散祭祀用純,表貉磔禳用龐。
高祖受命,欲新制度。
乃命國子祭酒辛彥之議定祀典。
為圓丘于國之南,太陽門外道東二裡。
其丘四成,各高八尺一寸。
下成廣二十丈,再成廣十五丈,又三成廣十丈,四成廣五丈。
再歲冬至之日,祀昊天上帝于其上,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五方上帝、日月、五星、内官四十二座、次官一百三十六座、外官一百一十一座、衆星三百六十座,并皆從祀。
上帝、日月在丘之第二等,北鬥五星、十二辰、河漢、内官在丘第三等,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外官在内壝之内,衆星在内壝之外。
其牲,上帝、配帝用蒼犢二,五帝、日月用方色犢各一,五星已下用羊豕各九。
為方丘于宮城之北十四裡。
其丘再成,成高五尺,下成方十丈,上成方五丈。
夏至之日,祭皇地祇于其上,以太祖配。
神州、迎州、冀州、戎州、拾州、柱州、營州、鹹州、陽州九州山、海、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并皆從祀。
地祇及配帝在壇上,用黃犢二。
神州九州神座于第二等八陛之間:神州東南方,迎州南方,冀州、戎州西南方,拾州西方,柱州西北方,營州北方,鹹州東北方,陽州東方,各用方色犢一。
九州山海已下,各依方面八陛之間。
其冀州山林川澤,丘陵墳衍,于壇之南少西,加羊豕各九。
南郊為壇于國之南,太陽門外道西一裡,去宮十裡。
壇高七尺,廣四丈。
孟春上辛,祠所感帝赤熛怒于其上,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其禮四圭有邸,牲用骍犢二。
北郊孟冬祭神州之神,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牲用犢二。
凡大祀,齋官皆于其晨集尚書省,受誓戒。
散齋四日,緻齋三日。
祭前一日,晝漏上水五刻,到祀所,沐浴,著明衣,鹹不得聞見衰绖哭泣。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
大祀養性,在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
其牲方色難備者,聽以純色代。
告祈之牲者不養。
祭祀犧牲,不得捶撲。
其死則埋之。
初,帝既受周禅,恐黎元未惬,多說符瑞以耀之。
其或造作而進者,不可勝計。
仁壽元年冬至祠南郊,置昊天上帝及五方天帝位,并于壇上,如封禅禮。
闆曰:維仁壽元年,歲次作噩,嗣天子臣堅,敢昭告于昊天上帝:璇玑運行,大明南至。
臣蒙上天恩造,群靈降福,撫臨率土,安養兆人。
顧惟虛薄,德化未暢,夙夜憂懼,不敢荒怠。
天地靈祇,降錫休瑞,鏡發區宇,昭彰耳目。
爰始登極,蒙授龜圖,遷都定鼎,醴泉出地,平陳之歲,龍引舟師。
省俗巡方,展禮東嶽,盲者得視,喑者得言,複有蹙人,忽然能步。
自開皇已來,日近北極,行于上道,晷度延長。
天啟太平,獸見一角,改元仁壽,楊樹生松。
石魚彰合符之征,玉兔顯永昌之慶,山圖石瑞,前後繼出,皆載臣姓名,褒紀國祚。
經典諸緯,爰及玉龜,文字義理,遞相符會。
宮城之内,及在山谷,石變為玉,不可勝數。
桃區一嶺,盡是琉璃,黃銀出于神山,碧玉生于瑞?獻。
多楊山響,三稱國興,連雲山聲,萬年臨國。
野鵝降天,仍住池沼,神鹿入苑,頻賜引導。
驺虞見質,遊驎在野,鹿角生于楊樹,龍湫出于荊谷。
慶雲發彩,壽星垂耀。
宮殿樓閣,鹹出靈芝,山澤川原,多生寶物。
威香散馥,零露凝甘。
敦煌烏山,黑石變白,弘祿岩嶺,石華遠照。
玄狐玄豹,白兔白狼,赤雀蒼烏,野蠶天豆,嘉禾合穗,珍木連理。
神瑞休征,洪恩景福,降賜無疆,不可具紀。
此皆昊天上帝,爰降明靈,矜愍蒼生,甯靜海内,故錫茲嘉慶,鹹使安樂,豈臣微誠所能上感。
虔心奉謝,敬薦玉帛犧齊,粢盛庶品,燔祀于昊天上帝。
皇考太祖武元皇帝,配神作主。
大業元年,孟春祀感帝,孟冬祀神州,改以高祖文帝配。
其餘并用舊禮。
十年,冬至祀圓丘,帝不齋于次。
诘朝,備法駕,至便行禮。
是日大風,帝獨獻上帝,三公分獻五帝。
禮畢,禦馬疾驅而歸。
明堂在國之陽。
梁初,依宋、齊,其祀之法,猶依齊制。
禮有不通者,武帝更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