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志第一 禮儀一
關燈
小
中
大
“若郊設星位,任即除之。
”享又奏曰:“《梁儀注》曰:‘一獻為質,三獻為文。
事天之事,故不三獻。
’臣案《周禮》司樽所言,三獻施于宗祧,而鄭注‘一獻施于群小祀’。
今用小祀之禮施于天神大帝,梁武此義為不通矣。
且樽俎之物,依于質文,拜獻之禮,主于虔敬。
今請凡郊丘祀事,準于宗祧,三獻為允。
”制曰:“依議。
”廢帝光大中,又以昭後配北郊。
及宣帝即位,以南北二郊卑下,更議增廣。
久而不決。
至太建十一年,尚書祠部郎王元規議曰:案前漢《黃圖》,上帝壇徑五丈,高九尺;後土壇方五丈,高六尺。
梁南郊壇上徑十一丈,下徑十八丈,高二丈七尺,北郊壇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
即日南郊壇廣十丈,高二丈二尺五寸,北郊壇廣九丈三尺,高一丈五寸。
今議增南郊壇上徑十二丈,則天大數,下徑十八丈,取于三分益一,高二丈七尺,取三倍九尺之堂。
北郊壇上方十丈,以則地義,下至十五丈,亦取二分益一,高一丈二尺,亦取二倍漢家之數。
《禮記》雲:“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飨帝于郊。
”《周官》雲:“冬日至,祠天于地上之圓丘。
夏日至,祭地于澤中之方丘。
”《祭法》雲:“燔柴于泰壇,祭天也。
瘗埋于泰折,祭地也。
” 《記》雲:“至敬不壇,掃地而祭。
”于其質也,以報覆焘持載之功。
《爾雅》亦雲:“丘,言非人所造為。
”古圓方兩丘,并因見有而祭。
本無高廣之數。
後世随事遷都,而建立郊禮。
或有地吉而未必有丘,或有見丘而不必廣潔。
故有築建之法,而制丈尺之儀。
愚謂郊祀事重,圓方二丘,高下廣狹,既無明文,但五帝不相沿,三王不相襲。
今謹述漢、梁并即日三代壇不同,及更增修丈尺如前。
聽旨。
尚書仆射臣繕,左戶尚書臣元饒、左丞臣周确、舍人臣蕭淳、儀曹郎臣沈客卿同元規議。
诏遂依用。
後主嗣立,無意曲禮之事,加舊儒碩學,漸以凋喪,至于朝亡,竟無改作。
後齊制,圓丘方澤,并三年一祭,謂之帝祀。
圓丘在國南郊。
丘下廣輪二百七十尺,上廣輪四十六尺,高四十五尺。
三成,成高十五尺,上中二級,四面各一陛,下級方維八陛。
周以三壝,去丘五十步。
中壝去内壝,外壝去中壝,各二十五步。
皆通八門。
又為大營于外壝之外,輪廣三百七十步。
其營塹廣一十二尺,深一丈,四面各通一門。
又為燎壇,于中壝之外,當丘之丙地。
廣輪三十六尺,高三尺,四面各有陛。
方澤為壇在國北郊。
廣輪四十尺,高四尺,面各一陛。
其外為三壝,相去廣狹同圓丘。
壝外大營,廣輪三百二十步。
營塹廣一十二尺,深一丈,四面各通一門。
又為瘗坎于壇之壬地,中壝之外,廣深一丈二尺。
圓丘則以蒼璧束帛,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其上,以高祖神武皇帝配。
五精之帝,從祀于其中丘。
面皆内向。
日月、五星、北鬥、二十八宿、司中、司命、司人、司祿、風師、雨師、靈星于下丘,為衆星之位,遷于内壝之中。
合用蒼牲九。
夕牲之旦,太尉告廟,陳币于神武廟訖,埋于兩楹間焉。
皇帝初獻,太尉亞獻,光祿終獻。
司徒獻五帝,司空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太常丞已下薦衆星。
方澤則以黃琮束帛,夏至之日,禘昆侖皇地祇于其上,以武明皇後配。
其神州之神、社稷、岱嶽、沂鎮、會稽鎮、雲雲山、亭亭山、蒙山、羽山、峄山、崧嶽、霍嶽、衡鎮、荊山、内方山、大别山、敷淺原山、桐柏山、陪尾山、華嶽、太嶽鎮、積石山、龍門山、江山、岐山、荊山、嶓冢山、壺口山、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西傾硃圉山、鳥鼠同穴山、熊耳山、敦物山、蔡蒙山、梁山、岷山、武功山、太白山、恆嶽,醫無闾山鎮、陰山、白登山、碣石山、太行山、狼山、封龍山、漳山、宣務山、阏山、方山、苟山、狹龍山、淮水、東海、泗水、沂水、淄水、濰水、江水、南海、漢水、谷水、洛水、伊水、漾水、沔水、河水、西海、黑水、澇水、渭水、泾水、酆水、濟水、北海、松水、京水、桑乾水、漳水、呼沲水、衛水、洹水、延水,并從祀。
其神州位在青陛之北甲寅地,社位赤陛之西未地,稷位白陛之南庚地;自餘并内壝之内,内向,各如其方。
合用牲十二,儀同圓丘。
其後諸儒定禮,圓丘改以冬至雲。
其南北郊則歲一祀,皆以正月上辛。
南郊為壇于國南,廣輪三十六尺,高九尺,四面各一陛。
為三壝,内壝去壇二十五步,中壝、外壝相去如内壝。
四面各通一門。
又為大營于外壝之外,廣輪二百七十步。
營塹廣一丈,深八尺,四面各一門。
又為燎壇于中壝之外丙地,廣輪二十七尺,高一尺八寸,四面各一陛。
祀所感帝靈威仰于壇,以高祖神武皇帝配。
禮用四圭有邸,币各如方色。
其上帝及配帝,各用骍特牲一,儀燎同圓丘。
其北郊則為壇如南郊壇,為瘗坎如方澤坎,祀神州神于其上,以武明皇後配。
禮用兩圭有邸,各用黃牲一,儀瘗如北郊。
後周憲章姬周,祭祀之式,多依《儀禮》。
司量掌為壇之制,圓丘三成,成崇一丈二尺,深二丈。
上徑六丈,十有二階,每等
”享又奏曰:“《梁儀注》曰:‘一獻為質,三獻為文。
事天之事,故不三獻。
’臣案《周禮》司樽所言,三獻施于宗祧,而鄭注‘一獻施于群小祀’。
今用小祀之禮施于天神大帝,梁武此義為不通矣。
且樽俎之物,依于質文,拜獻之禮,主于虔敬。
今請凡郊丘祀事,準于宗祧,三獻為允。
”制曰:“依議。
”廢帝光大中,又以昭後配北郊。
及宣帝即位,以南北二郊卑下,更議增廣。
久而不決。
至太建十一年,尚書祠部郎王元規議曰:案前漢《黃圖》,上帝壇徑五丈,高九尺;後土壇方五丈,高六尺。
梁南郊壇上徑十一丈,下徑十八丈,高二丈七尺,北郊壇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
即日南郊壇廣十丈,高二丈二尺五寸,北郊壇廣九丈三尺,高一丈五寸。
今議增南郊壇上徑十二丈,則天大數,下徑十八丈,取于三分益一,高二丈七尺,取三倍九尺之堂。
北郊壇上方十丈,以則地義,下至十五丈,亦取二分益一,高一丈二尺,亦取二倍漢家之數。
《禮記》雲:“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飨帝于郊。
”《周官》雲:“冬日至,祠天于地上之圓丘。
夏日至,祭地于澤中之方丘。
”《祭法》雲:“燔柴于泰壇,祭天也。
瘗埋于泰折,祭地也。
” 《記》雲:“至敬不壇,掃地而祭。
”于其質也,以報覆焘持載之功。
《爾雅》亦雲:“丘,言非人所造為。
”古圓方兩丘,并因見有而祭。
本無高廣之數。
後世随事遷都,而建立郊禮。
或有地吉而未必有丘,或有見丘而不必廣潔。
故有築建之法,而制丈尺之儀。
愚謂郊祀事重,圓方二丘,高下廣狹,既無明文,但五帝不相沿,三王不相襲。
今謹述漢、梁并即日三代壇不同,及更增修丈尺如前。
聽旨。
尚書仆射臣繕,左戶尚書臣元饒、左丞臣周确、舍人臣蕭淳、儀曹郎臣沈客卿同元規議。
诏遂依用。
後主嗣立,無意曲禮之事,加舊儒碩學,漸以凋喪,至于朝亡,竟無改作。
後齊制,圓丘方澤,并三年一祭,謂之帝祀。
圓丘在國南郊。
丘下廣輪二百七十尺,上廣輪四十六尺,高四十五尺。
三成,成高十五尺,上中二級,四面各一陛,下級方維八陛。
周以三壝,去丘五十步。
中壝去内壝,外壝去中壝,各二十五步。
皆通八門。
又為大營于外壝之外,輪廣三百七十步。
其營塹廣一十二尺,深一丈,四面各通一門。
又為燎壇,于中壝之外,當丘之丙地。
廣輪三十六尺,高三尺,四面各有陛。
方澤為壇在國北郊。
廣輪四十尺,高四尺,面各一陛。
其外為三壝,相去廣狹同圓丘。
壝外大營,廣輪三百二十步。
營塹廣一十二尺,深一丈,四面各通一門。
又為瘗坎于壇之壬地,中壝之外,廣深一丈二尺。
圓丘則以蒼璧束帛,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其上,以高祖神武皇帝配。
五精之帝,從祀于其中丘。
面皆内向。
日月、五星、北鬥、二十八宿、司中、司命、司人、司祿、風師、雨師、靈星于下丘,為衆星之位,遷于内壝之中。
合用蒼牲九。
夕牲之旦,太尉告廟,陳币于神武廟訖,埋于兩楹間焉。
皇帝初獻,太尉亞獻,光祿終獻。
司徒獻五帝,司空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太常丞已下薦衆星。
方澤則以黃琮束帛,夏至之日,禘昆侖皇地祇于其上,以武明皇後配。
其神州之神、社稷、岱嶽、沂鎮、會稽鎮、雲雲山、亭亭山、蒙山、羽山、峄山、崧嶽、霍嶽、衡鎮、荊山、内方山、大别山、敷淺原山、桐柏山、陪尾山、華嶽、太嶽鎮、積石山、龍門山、江山、岐山、荊山、嶓冢山、壺口山、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西傾硃圉山、鳥鼠同穴山、熊耳山、敦物山、蔡蒙山、梁山、岷山、武功山、太白山、恆嶽,醫無闾山鎮、陰山、白登山、碣石山、太行山、狼山、封龍山、漳山、宣務山、阏山、方山、苟山、狹龍山、淮水、東海、泗水、沂水、淄水、濰水、江水、南海、漢水、谷水、洛水、伊水、漾水、沔水、河水、西海、黑水、澇水、渭水、泾水、酆水、濟水、北海、松水、京水、桑乾水、漳水、呼沲水、衛水、洹水、延水,并從祀。
其神州位在青陛之北甲寅地,社位赤陛之西未地,稷位白陛之南庚地;自餘并内壝之内,内向,各如其方。
合用牲十二,儀同圓丘。
其後諸儒定禮,圓丘改以冬至雲。
其南北郊則歲一祀,皆以正月上辛。
南郊為壇于國南,廣輪三十六尺,高九尺,四面各一陛。
為三壝,内壝去壇二十五步,中壝、外壝相去如内壝。
四面各通一門。
又為大營于外壝之外,廣輪二百七十步。
營塹廣一丈,深八尺,四面各一門。
又為燎壇于中壝之外丙地,廣輪二十七尺,高一尺八寸,四面各一陛。
祀所感帝靈威仰于壇,以高祖神武皇帝配。
禮用四圭有邸,币各如方色。
其上帝及配帝,各用骍特牲一,儀燎同圓丘。
其北郊則為壇如南郊壇,為瘗坎如方澤坎,祀神州神于其上,以武明皇後配。
禮用兩圭有邸,各用黃牲一,儀瘗如北郊。
後周憲章姬周,祭祀之式,多依《儀禮》。
司量掌為壇之制,圓丘三成,成崇一丈二尺,深二丈。
上徑六丈,十有二階,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