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帝紀第一 高祖上
關燈
小
中
大
與事革。
昔堯臣太尉,舜佐司空,姬旦相周,霍光輔漢,不居籓國,唯在天朝。
其以相國總百揆,去衆号焉。
上所假節、大丞相、大冢宰印绶。
又加九錫,其敬聽朕後命:以公執律修德,慎獄恤刑,為其訓範,人無異志,是用錫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
公勤心地利,所寶人天,崇本務農,公私殷阜,是用錫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公樂以移風,雅以變俗,遐迩胥悅,天地鹹和,是用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
公仁風德教,覃及海隅,荒忽幽遐,回首内向,是用錫公硃戶以居。
公水鏡人倫,铨衡庶職,能官流詠,遺賢必舉,是用錫公納陛以登。
公執鈞于内,正性率下,犯義無禮,罔不屏黜,是用錫公武贲之士三百人。
公元本阙。
是用錫公鈇钺各一。
公威嚴夏日,精厲秋霜,猾夏必誅,顧眄天壤,掃清奸宄,折沖無外,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
惟公孝通神明,肅恭祀典,尊嚴如在,情切幽明,是用錫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
隋國置丞相以下,一遵舊式。
往欽哉!其敬循往策,祗服大典,簡恤爾庶功,對揚我太祖之休命。
于是建台置官。
丙辰,诏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蒨,樂舞八佾,設鐘虡宮懸。
王妃為王後,長子為太子。
前後三讓,乃受。
俄而周帝以衆望有歸,乃下诏曰:“元氣肇辟,樹之以君,有命不恆,所輔惟德。
天心人事,選賢與能,盡四海而樂推,非一人而獨有。
周德将盡,妖孽遞生,骨肉多虞,籓維構釁,影響同惡,過半區宇,或小或大,圖帝圖王,則我祖宗之業,不絕如線。
相國隋王,睿聖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
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憂。
手運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蕩氛昆,化通冠帶,威震幽遐。
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之合位三五,豈可足論。
況木行已謝,火運既興,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
煙雲改色,笙簧變音,獄訟鹹歸,讴歌盡至。
且天地合德,日月貞明,故以稱大為王,照臨下土。
朕雖寡昧,未達變通,幽顯之情,皎然易識。
今便祗順天命,出遜别宮,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漢魏故事。
”高祖三讓,不許。
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奉冊曰:咨爾相國隋王:粵若上古之初,爰啟清濁,降符授聖,為天下君。
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靈而利萬物,非以區宇之富,未以宸極為尊。
大庭、軒轅以前,骊連、赫胥之日,鹹以無為無欲,不将不迎。
遐哉其詳不可聞已,厥有載籍,遺文可觀。
聖莫逾于堯,美未過于舜。
堯得太尉,已作運衡之篇,舜遇司空,便叙精華之竭。
彼褰裳脫屣,貳宮設飨,百辟歸禹,若帝之初。
斯蓋上則天時,不敢不授,下祗天命,不可不受。
湯代于夏,武革于殷,幹戈揖讓,雖複異揆,應天順人,其道靡異。
自漢迄晉,有魏至周,天曆逐獄訟之歸,神鼎随讴歌之去。
道高者稱帝,錄盡者不王,與夫文祖、神宗,無以别也。
周德将盡,禍難頻興,宗戚奸回,鹹将竊發。
顧瞻宮阙,将圖宗社,籓維連率,逆亂相尋。
搖蕩三方,不合如砺,蛇行鳥攫,投足無所。
王受天明命,叡德在躬,救頹運之艱,匡墜地之業,拯大川之溺,撲燎原之火,除群兇于城社,廓妖氛于遠服,至德合于造化,神用洽于天壤。
八極九野,萬方四裔,圓首方足,罔不樂推。
往歲長星夜掃,經天晝見,八風比夏後之作,五緯同漢帝之聚,除舊之征,昭然在上。
近者赤雀降祉,玄龜效靈,鐘石變音,蛟魚出穴,布新之贶,煥焉在下。
九區歸往,百靈協贊,人神屬望,我不獨知。
仰祗皇靈,俯順人願,今敬以帝位禅于爾躬。
天祚告窮,天祿永終。
於戲!王宜允執厥和,儀刑典訓,升圓丘而敬蒼昊,禦皇極而撫黔黎,副率土之心,恢無疆之祚,可不盛欤! 遣大宗伯、大将軍、金城公趙煚奉皇帝玺绂,百官勸進。
高祖乃受焉。
開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
設壇于南郊,遣使柴燎告天。
是日,告廟,大赦,改元。
京師慶雲見。
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
以柱國、相國司馬、渤海郡公高颎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相國司錄、沁源縣公虞慶則為内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内郎、鹹安縣男李德林為内史令,上開府、漢安縣公韋世康為禮部尚書,上開府、義甯縣公元晖為都官尚書,開府、民部尚書、昌國縣公元岩為兵部尚書,上儀同、司宗長孫毗為工部尚書,上儀同、司會楊尚希為度支尚書,上柱國、雍州牧、邗國公楊惠為左衛大将軍。
乙醜,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廟号太祖,皇妣為元明皇後。
遣八使巡省風俗。
丙寅,修廟社。
立王後獨孤氏為皇後,王太子勇為皇太子。
丁卯,以大将軍、金城郡公趙煚為尚書右仆射,上開府、濟陽侯伊婁彥恭為左武候大将軍。
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賓。
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
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诏。
周氏諸王,盡降為公。
辛未,以皇弟同安郡公爽為雍州牧。
乙亥,封皇弟邵國公慧為滕王,同安公爽為衛王;皇子雁門公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
以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國公李穆為太師,上柱國、鄧國公窦熾為太傅,上柱國、幽州總管、任國公于翼為太尉,觀國公田仁恭為太子太師,武德郡公柳敏為太子太保,濟南郡公孫恕為太子少傅,開府蘇威為太子少保。
丁醜,以晉王廣為并州總管,以陳留郡公楊智積為蔡王,興城郡公楊靜為道王。
戊寅,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
三月辛巳,高平獲赤雀,太原獲蒼烏,長安獲白雀,各一。
宣仁門槐樹連理,衆枝内附。
壬午,白狼國獻方物。
甲申,太白晝見。
乙酉,又晝見。
以上柱國元景山為安州總管。
丁亥,诏犬馬器玩口味不得獻上。
戊子,弛山澤之禁。
以上開府、當亭縣公賀若弼為楚州總管,和州刺史、新義縣公韓擒虎為廬州總管。
己醜,盩厔縣獻連理樹,植之宮庭。
辛卯,以上柱國、神武郡公窦毅為定州總管。
戊戌,以太子少保蘇威兼納言、吏部尚書,餘官如故。
庚子,诏曰:“自古帝王受終革代,建侯錫爵,多與運遷。
朕應箓受圖,君臨海内,載懷沿革,事有不同。
然則前帝後王,俱在兼濟,立功立事,爵賞仍行。
苟利于時,其緻一揆,何謂物我之異,無計今古之殊。
其前代品爵,悉可依舊。
”丁未,梁主蕭巋使其太宰蕭岩、司空劉義來賀。
四月辛巳,大赦。
壬午,太白、歲星晝見。
戊戌,太常散樂并放為百姓。
禁雜樂百戲。
辛醜,陳散騎
昔堯臣太尉,舜佐司空,姬旦相周,霍光輔漢,不居籓國,唯在天朝。
其以相國總百揆,去衆号焉。
上所假節、大丞相、大冢宰印绶。
又加九錫,其敬聽朕後命:以公執律修德,慎獄恤刑,為其訓範,人無異志,是用錫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
公勤心地利,所寶人天,崇本務農,公私殷阜,是用錫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公樂以移風,雅以變俗,遐迩胥悅,天地鹹和,是用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
公仁風德教,覃及海隅,荒忽幽遐,回首内向,是用錫公硃戶以居。
公水鏡人倫,铨衡庶職,能官流詠,遺賢必舉,是用錫公納陛以登。
公執鈞于内,正性率下,犯義無禮,罔不屏黜,是用錫公武贲之士三百人。
公元本阙。
是用錫公鈇钺各一。
公威嚴夏日,精厲秋霜,猾夏必誅,顧眄天壤,掃清奸宄,折沖無外,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
惟公孝通神明,肅恭祀典,尊嚴如在,情切幽明,是用錫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
隋國置丞相以下,一遵舊式。
往欽哉!其敬循往策,祗服大典,簡恤爾庶功,對揚我太祖之休命。
于是建台置官。
丙辰,诏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蒨,樂舞八佾,設鐘虡宮懸。
王妃為王後,長子為太子。
前後三讓,乃受。
俄而周帝以衆望有歸,乃下诏曰:“元氣肇辟,樹之以君,有命不恆,所輔惟德。
天心人事,選賢與能,盡四海而樂推,非一人而獨有。
周德将盡,妖孽遞生,骨肉多虞,籓維構釁,影響同惡,過半區宇,或小或大,圖帝圖王,則我祖宗之業,不絕如線。
相國隋王,睿聖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
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憂。
手運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蕩氛昆,化通冠帶,威震幽遐。
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之合位三五,豈可足論。
況木行已謝,火運既興,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
煙雲改色,笙簧變音,獄訟鹹歸,讴歌盡至。
且天地合德,日月貞明,故以稱大為王,照臨下土。
朕雖寡昧,未達變通,幽顯之情,皎然易識。
今便祗順天命,出遜别宮,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漢魏故事。
”高祖三讓,不許。
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奉冊曰:咨爾相國隋王:粵若上古之初,爰啟清濁,降符授聖,為天下君。
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靈而利萬物,非以區宇之富,未以宸極為尊。
大庭、軒轅以前,骊連、赫胥之日,鹹以無為無欲,不将不迎。
遐哉其詳不可聞已,厥有載籍,遺文可觀。
聖莫逾于堯,美未過于舜。
堯得太尉,已作運衡之篇,舜遇司空,便叙精華之竭。
彼褰裳脫屣,貳宮設飨,百辟歸禹,若帝之初。
斯蓋上則天時,不敢不授,下祗天命,不可不受。
湯代于夏,武革于殷,幹戈揖讓,雖複異揆,應天順人,其道靡異。
自漢迄晉,有魏至周,天曆逐獄訟之歸,神鼎随讴歌之去。
道高者稱帝,錄盡者不王,與夫文祖、神宗,無以别也。
周德将盡,禍難頻興,宗戚奸回,鹹将竊發。
顧瞻宮阙,将圖宗社,籓維連率,逆亂相尋。
搖蕩三方,不合如砺,蛇行鳥攫,投足無所。
王受天明命,叡德在躬,救頹運之艱,匡墜地之業,拯大川之溺,撲燎原之火,除群兇于城社,廓妖氛于遠服,至德合于造化,神用洽于天壤。
八極九野,萬方四裔,圓首方足,罔不樂推。
往歲長星夜掃,經天晝見,八風比夏後之作,五緯同漢帝之聚,除舊之征,昭然在上。
近者赤雀降祉,玄龜效靈,鐘石變音,蛟魚出穴,布新之贶,煥焉在下。
九區歸往,百靈協贊,人神屬望,我不獨知。
仰祗皇靈,俯順人願,今敬以帝位禅于爾躬。
天祚告窮,天祿永終。
於戲!王宜允執厥和,儀刑典訓,升圓丘而敬蒼昊,禦皇極而撫黔黎,副率土之心,恢無疆之祚,可不盛欤! 遣大宗伯、大将軍、金城公趙煚奉皇帝玺绂,百官勸進。
高祖乃受焉。
開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
設壇于南郊,遣使柴燎告天。
是日,告廟,大赦,改元。
京師慶雲見。
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
以柱國、相國司馬、渤海郡公高颎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相國司錄、沁源縣公虞慶則為内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内郎、鹹安縣男李德林為内史令,上開府、漢安縣公韋世康為禮部尚書,上開府、義甯縣公元晖為都官尚書,開府、民部尚書、昌國縣公元岩為兵部尚書,上儀同、司宗長孫毗為工部尚書,上儀同、司會楊尚希為度支尚書,上柱國、雍州牧、邗國公楊惠為左衛大将軍。
乙醜,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廟号太祖,皇妣為元明皇後。
遣八使巡省風俗。
丙寅,修廟社。
立王後獨孤氏為皇後,王太子勇為皇太子。
丁卯,以大将軍、金城郡公趙煚為尚書右仆射,上開府、濟陽侯伊婁彥恭為左武候大将軍。
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賓。
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
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诏。
周氏諸王,盡降為公。
辛未,以皇弟同安郡公爽為雍州牧。
乙亥,封皇弟邵國公慧為滕王,同安公爽為衛王;皇子雁門公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
以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國公李穆為太師,上柱國、鄧國公窦熾為太傅,上柱國、幽州總管、任國公于翼為太尉,觀國公田仁恭為太子太師,武德郡公柳敏為太子太保,濟南郡公孫恕為太子少傅,開府蘇威為太子少保。
丁醜,以晉王廣為并州總管,以陳留郡公楊智積為蔡王,興城郡公楊靜為道王。
戊寅,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
三月辛巳,高平獲赤雀,太原獲蒼烏,長安獲白雀,各一。
宣仁門槐樹連理,衆枝内附。
壬午,白狼國獻方物。
甲申,太白晝見。
乙酉,又晝見。
以上柱國元景山為安州總管。
丁亥,诏犬馬器玩口味不得獻上。
戊子,弛山澤之禁。
以上開府、當亭縣公賀若弼為楚州總管,和州刺史、新義縣公韓擒虎為廬州總管。
己醜,盩厔縣獻連理樹,植之宮庭。
辛卯,以上柱國、神武郡公窦毅為定州總管。
戊戌,以太子少保蘇威兼納言、吏部尚書,餘官如故。
庚子,诏曰:“自古帝王受終革代,建侯錫爵,多與運遷。
朕應箓受圖,君臨海内,載懷沿革,事有不同。
然則前帝後王,俱在兼濟,立功立事,爵賞仍行。
苟利于時,其緻一揆,何謂物我之異,無計今古之殊。
其前代品爵,悉可依舊。
”丁未,梁主蕭巋使其太宰蕭岩、司空劉義來賀。
四月辛巳,大赦。
壬午,太白、歲星晝見。
戊戌,太常散樂并放為百姓。
禁雜樂百戲。
辛醜,陳散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