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關燈
,遷給事黃門侍郎、中書舍人,參掌機密。

    琛性頗疏,坐漏洩禁中語,诏賜死,時年四十二。

     何之元,廬江灊人也。

    祖僧達,齊南台治書侍禦史。

    父法勝,以行業聞。

    之元幼好學,有才思,居喪過禮,為梁司空袁昂所重。

    天監末,昂表薦之,因得召見。

    解褐梁太尉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尋轉主簿。

    及昂為丹陽尹,辟為丹陽五官掾,總戶曹事。

    尋除信義令。

    之元宗人敬容者,勢位隆重,頻相顧訪,之元終不造焉。

    或問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寵于觀起,有馬者皆亡。

    夫德薄任隆,必近覆敗,吾恐不獲其利而招其禍。

    "識者以是稱之。

     會安西武陵王為益州刺史,以之元為安西刑獄參軍。

    侯景之亂,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

    武陵王自成都舉兵東下,之元與蜀中民庶抗表請無行,王以為沮衆,囚之元于艦中。

    及武陵兵敗,之元從邵陵太守劉恭之郡。

    俄而江陵陷,劉恭卒,王琳召為記室參軍。

    梁敬帝冊琳為司空,之元除司空府谘議參軍,領記室。

     王琳之立蕭莊也,署為中書侍郎。

    會齊文宣帝薨,令之元赴吊,還至壽春,而王琳敗,齊主以為揚州别駕,所治即壽春也。

    及在軍北伐,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興王叔陵遣功曹史柳鹹赍書召之元。

    之元始與朝庭有隙,及書至,大惶恐,讀書至"孔璋無罪,左車見用",之元仰而歎曰:"辭約若此,豈欺我哉!"遂随鹹至湘州。

    太建八年,除中衛府功曹參軍事,尋遷谘議參軍。

     及叔陵誅,之元乃屏絕人事,銳精著述。

    以為梁氏肇自武皇,終于敬帝,其興亡之運,盛衰之迹,足以垂鑒戒,定褒貶。

    究其始終,起齊永元元年,迄于王琳遇獲,七十五年行事,草創為三十卷,号曰《梁典》。

    其序曰: 記事之史,其流不一,編年之作,無若《春秋》,則魯史之書,非帝皇之籍也。

    案三皇之簡為《三墳》,五帝之策為《五典》,此典義所由生也。

    至乃《尚書》述唐帝為《堯典》,虞帝為《舜典》,斯又經文明據。

    是以典之為義久矣哉。

    若夫《馬史》、《班漢》,述帝稱紀,自茲厥後,因相祖習。

    及陳壽所撰,名之曰志,總其三國,分路揚镳。

    唯何法盛《晉書》變帝紀為帝典,既雲師古,在理為優。

    故今之所作,稱為《梁典》。

     梁有天下,自中大同以前,區宇甯晏,太清以後,寇盜交侵,首尾而言,未為盡美,故開此一書,分為六意。

    以高祖創基,因乎齊末,尋宗讨本,起自永元,今以前如幹卷為《追述》。

    高祖生自布衣,長于弊俗,知風教之臧否,識民黎之情僞。

    爰逮君臨,弘斯政術,四紀之内,實雲殷阜。

    今以如幹卷為《太平》。

    世不常夷,時無恒治,非自我後,仍屬橫流,今以如幹卷為《叙亂》。

    洎高祖晏駕之年,太宗幽辱之歲,讴歌獄訟,向西陝不向東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伐禮樂,歸世祖不歸太宗。

    撥亂反正,厥庸斯在,治定功成,其勳有屬。

    今以如幹卷為《世祖》。

    至于四海困窮,五德升替,則敬皇紹立,仍以禅陳,今以如幹卷為《敬帝》。

    骠騎王琳,崇立後嗣,雖不達天命,然是其忠節,今以如幹卷為《後嗣主》。

    至在太宗,雖加美谥,而大寶之号,世所不遵,蓋以拘于賊景故也。

    承聖紀曆,自接太清,神筆诏書,非宜辄改,詳之後論,蓋有理焉。

     夫事有始終,人有業行,本末之間,頗宜诠叙。

    案臧榮緒稱史無裁斷,猶起居注耳,由此而言,實資詳悉。

     又編年而舉其歲次者,蓋取分明而易尋也。

    若夫猃狁孔熾,鲠我中原,始自一君,終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

    今以未分之前為北魏,既分之後高氏所輔為東魏,宇文所挾為西魏,所以相分别也。

    重以蓋彰殊體,繁省異文,其間損益,頗有凡例。

     祯明三年,京城陷,乃移居常州之晉陵縣。

    隋開皇十三年,卒于家。

     徐伯陽,字隐忍,東海人也。

    祖度之,齊南徐州議曹從事史。

    父僧權,梁東宮通事舍人,領秘書,以善書知名。

    伯陽敏而好學,善色養,進止有節。

    年十五,以文筆稱。

    學《春秋左氏》。

    家有史書,所讀者近三千馀卷。

    試策高第,尚書闆補梁河東王國右常侍、東宮學士、臨川嗣王府墨曹參軍。

    大同中,出為候官令,甚得民和。

    侯景之亂,伯陽浮海南至廣州,依于蕭勃,勃平還朝,仍将家屬之吳郡。

     天嘉二年,诏侍晉安王讀。

    尋除司空侯安都府記室參軍事,安都素聞其名,見之,降席為禮。

    甘露降樂遊苑,诏賜安都,令伯陽為謝表,世祖覽而奇之。

    太建初,中記室李爽、記室張正見、左民郎賀徹、學士阮卓、黃門郎蕭诠、三公郎王由禮、處士馬樞、記室祖孫登、比部賀循、長史劉删等為文會之友,後有蔡凝、劉助、陳暄、孔範亦預焉。

    皆一時之士也。

    遊宴賦詩,勒成卷軸,伯陽為其集序,盛傳于世。

     及新安王為南徐州刺史,除鎮北新安王府中記室參軍,兼南徐州别駕,帶東海郡丞。

    鄱陽王為江州刺史,伯陽嘗奉使造焉,王率府僚與伯陽登匡嶺,置宴,酒酣,命筆賦劇韻二十,伯陽與祖孫登前成,王賜以奴婢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