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關燈
司義郎。

    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鹹加歎異。

    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

    禦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顔、闵之流,乃應高第。

    "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複有顔、闵邪?"因召入面試,令之敬升講座,敕中書舍人朱異執《孝經》,唱《士孝章》,武帝親自論難。

    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嗟服。

    乃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

    十八,預重雲殿法會,時武帝親行香,熟視之敬曰:"未幾見兮,突而弁兮!"即日除太學限内博士。

    尋為壽光學士、司義郎,又除武陵王安西府刑獄參軍事。

    太清元年,表請試吏,除南沙令。

     侯景之亂,之敬率所部赴援京師。

    至郡境,聞台城陷,乃與衆辭訣,歸鄉裡。

    承聖二年,除晉安王宣惠府中記室參軍。

    是時蕭勃據嶺表,敕之敬宣旨慰喻,會江陵陷,仍留廣州。

    太建初,還朝,授東宮義省學士,太子素聞其名,尤降賞接。

    累遷鄱陽王中衛府記室、鎮北府中錄事參軍、南台治書侍禦史、征南府谘議參軍。

     之敬始以經業進,而博涉文史,雅有詞筆,不為醇儒。

    性廉謹,未嘗以才學矜物,接引後進,恂恂如也。

    每忌日營齋,必躬自灑掃,涕泣終日,士君子以笃行稱之。

    十一年卒,時年六十一。

    太子嗟惜,赙贈甚厚。

    有集十卷行于世。

     子德潤,有父風,官至中軍吳興王記室。

     陸琰,字溫玉,吏部尚書瓊之從父弟也。

    父令公,梁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

    琰幼孤、好學,有志操。

    州舉秀才。

    解褐宣惠始興王行參軍,累遷法曹外兵參軍,直嘉德殿學士。

    世祖聽覽馀暇,頗留心史籍,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

    嘗使制《刀銘》,琰援筆即成,無所點竄,世祖嗟賞久之,賜衣一襲。

    俄兼通直散騎常侍,副琅邪王厚聘齊,及至邺下而厚病卒,琰自為使主。

    時年二十馀,風神韶亮,占對閑敏,齊士大夫甚傾心焉。

    還為雲麾新安王主簿,遷安成王長史,甯遠府記室參軍。

    太建初,為武陵王明威府功曹史,兼東宮管記。

    丁母憂去官。

    五年卒,時年三十四。

    太子甚傷悼之,手令舉哀,加其赙贈,又自制志銘。

    至德二年,追贈司農卿。

     琰寡嗜欲,鮮矜競,遊心經籍,晏如也。

    其所制文筆多不存本,後主求其遺文,撰成二卷。

    有弟瑜。

     瑜字幹玉。

    少笃學,美詞藻。

    州舉秀才。

    解褐骠騎安成王行參軍,轉軍師晉安王外兵參軍、東宮學士。

    兄琰時為管記,并以才學娛侍左右,時人比之二應。

    太建二年,太子釋奠于太學,宮臣并賦詩,命瑜為序,文甚贍麗。

    遷尚書祠部郎中,丁母憂去職。

    服阕,為桂陽王明威将軍功曹史,兼東宮管記。

    累遷永陽王文學、太子洗馬、中舍人。

     瑜幼長讀書,晝夜不廢,聰敏強記,一覽無複遺失。

    嘗受《莊》、《老》于汝南周弘正,學《成實論》于僧滔法師,并通大旨。

    時皇太子好學,欲博覽群書,以子集繁多,命瑜鈔撰,未就而卒,時年四十四。

    太子為之流涕,手令舉哀,官給喪事,并親制祭文,遣使者吊祭。

    仍與詹事江總書曰:"管記陸瑜,奄然殂化,悲傷悼惜,此情何已。

    吾生平愛好,卿等所悉,自以學涉儒雅,不逮古人,欽賢慕士,是情尤笃。

    梁室亂離,天下糜沸,書史殘缺,禮樂崩淪,晚生後學,匪無牆面,卓爾出群,斯人而已。

    吾識覽雖局,未曾以言議假人,至于片善小才,特用嗟賞。

    況複洪識奇士,此故忘言之地。

    論其博綜子史,谙究儒墨,經耳無遺,觸目成誦,一褒一貶,一激一揚,語玄析理,披文摘句,未嘗不聞者心伏,聽者解頤,會意相得,自以為布衣之賞。

    吾監撫之暇,事隙之辰,頗用譚笑娛情,琴樽間作,雅篇豔什,疊互鋒起。

    每清風朗月,美景良辰,對群山之參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時觀落葉,即聽春鳥,又聆秋雁,未嘗不促膝舉觞,連情發藻,且代琢磨,間以嘲谑,俱怡耳目,并留情緻。

    自謂百年為速,朝露可傷,豈謂玉折蘭摧,遽從短運,為悲為恨,當複何言。

    遺迹馀文,觸目增泫,絕弦投筆,恒有酸恨。

    以卿同志,聊複叙懷,涕之無從,言不寫意。

    "其見重如此。

    至德二年,追贈光祿卿。

    有集十卷。

    瑜有從父兄玠,從父弟琛。

     玠字潤玉,梁大匠卿晏子之子。

    弘雅有識度,好學,能屬文。

    舉秀才,對策高第。

    吏部尚書袁樞薦之于世祖,超授衡陽王文學,直天保殿學士。

    太建初,遷長沙王友,領記室。

    後主在東宮,聞其名,徵為管記。

    仍除中舍人,管記如故,甚見親待。

    尋以疾失明,将還鄉裡,太子解衣贈玠,為之流涕。

    八年卒,時年三十七。

    有令舉哀,并加赗贈。

    至德二年,追贈少府卿。

    有集十卷。

     琛字潔玉,宣毅臨川王長史丘公之子。

    少警俊,事後母以孝聞。

    世祖為會稽太守,琛年十八,上《善政頌》,甚有詞采,由此知名,舉秀才。

    起家為衡陽王主簿,兼東宮管記。

    曆豫章王文學,領記室,司徒主簿,直宣明殿學士。

    尋遷尚書三公侍郎,兼通直散騎常侍,聘齊,還為司徒左西掾。

    又掌東宮管記,太子愛琛才辯,深禮遇之。

    後主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