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關燈
小
中
大
,皆入于學,助教博士,朝夕講肄,使擔簦負笈,锵锵接衽,方領矩步,濟濟成林。
如切如磋,聞《詩》聞《禮》,一年可以功倍,三冬于是足用。
故能擢秀雄州,揚庭觀國,入仕登朝,資優學以自輔,莅官從政,有經業以治身,轖駕列庭,青紫拾地。
古者王世子之貴,猶與國子齒,降及漢儲,茲禮不墜,暨乎兩晉,斯事彌隆,所以見師嚴而道尊者也。
皇太子天縱生知,無待審喻,猶宜晦迹俯同,專經請業,奠爵前師,肅若舊典。
昔阙裡之堂,草萊自辟,舊宅之内,絲竹流音,前聖遺烈,深以炯戒。
況複江表無虞,海外有截,豈得不開闡大猷,恢弘至道?甯可使玄教儒風,弗興聖世,盛德大業,遂蘊堯年?臣末學小生,詞無足算,輕獻瞽言,伏增悚惕。
诏答曰:"省表聞之。
自舊章弛廢,微言将絕,朕嗣膺寶業,念在緝熙,而兵革未息,軍國草創,常恐前王令典,一朝泯滅。
卿才思優洽,文理可求,弘惜大體,殷勤名教,付外詳議,依事施行。
"又表改定樂章,诏使制三朝樂歌八首,合二十八曲,行之樂府。
五年,除贛令。
入為尚書儀曹郎,遷國子博士,領羽林監,敕治五禮,掌策文谥議。
太建中,除仁武南康嗣王府長史,行丹陽郡事。
轉員外散騎常侍、光祿卿。
尋為戎昭将軍、明威武陵王長史,行吳興郡事。
俄入為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
十二年卒,時年六十三。
不害治經術,善屬文,雖博綜墳典,而家無卷軸。
每制文,操筆立成,曾無尋檢。
仆射汝南周弘正常稱之曰:"沈生可謂意聖人乎!"著治《五禮儀》一百卷,《文集》十四卷。
子志道,字崇基,少知名。
解褐揚州主簿,尋兼文林著士,曆安東新蔡王記室參軍。
祯明三年入隋。
王元規,字正範,太原晉陽人也。
祖道寶,齊員外散騎常侍、晉安郡守。
父玮,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
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
郡土豪劉瑱者,資财巨萬,以女妻之。
元規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元規泣請曰:"姻不失親,古人所重。
豈得苟安異壤,辄婚非類!"母感其言而止。
元規性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
梁時山陰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并孤侄入船,元規自執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于樹杪,及水退獲全,時人皆稱其至行。
元規少好學,從吳興沈文阿受業,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喪服》。
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舉高第,時名儒鹹稱賞之。
起家湘東王國左常侍,轉員外散騎侍郎。
簡文之在東宮,引為賓客,每令講論,甚見優禮。
除中軍宣城王府記室參軍。
及侯景寇亂,攜家屬還會稽。
天嘉中,除始興王府功曹參軍,領國子助教,轉鎮東鄱陽王府記室參軍,領助教如故。
後主在東宮,引為學士,親受《禮記》、《左傳》、《喪服》等義,賞賜優厚。
遷國子祭酒。
新安王伯固嘗因入宮,适會元規将講,乃啟請執經,時論以為榮。
俄除尚書祠部郎。
自梁代諸儒相傳為《左氏》學者,皆以賈逵、服虔之義難駁杜預,凡一百八十條,元規引證通析,無複疑滞。
每國家議吉兇大禮,常參預焉。
丁母憂去職,服阕,除鄱陽王府中錄事參軍,俄轉散騎侍郎,遷南平王府限内參軍。
王為江州,元規随府之鎮,四方學徒,不遠千裡來請道者,常數十百人。
祯明三年入隋,為秦王府東閣祭酒。
年七十四,卒于廣陵。
元規著《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記》兩卷,《左傳音》三卷,《禮記音》兩卷。
子大業,聰敏知名。
時有吳郡陸慶,少好學,遍知《五經》,尤明《春秋左氏傳》,節操甚高。
釋褐梁武陵王國右常侍,曆征西府墨曹行參軍,除婁令。
值梁季喪亂,乃覃心釋典,經論靡不該究。
天嘉初,征為通直散騎侍郎,不就。
永陽王為吳郡太守,聞其名,欲與相見,慶固辭以疾。
時宗人陸榮為郡五官掾,慶嘗詣焉,王乃微服往榮第,穿壁以觀之。
王謂榮曰:"觀陸慶風神凝峻,殆不可測,嚴君平、鄭子真何以尚茲。
"鄱陽、晉安王俱以記室征,并不就。
乃築室屏居,以禅誦為事,由是傳經受業者蓋鮮焉。
史臣曰:夫砥身勵行,必先經術,樹國崇家,率由茲道,故王政因之而至治,人倫得之而攸序。
若沈文阿之徒,各專經授業,亦一代之鴻儒焉。
文阿加複草創禮儀,蓋叔孫通之流亞矣。
《陳書》 唐·姚思廉
如切如磋,聞《詩》聞《禮》,一年可以功倍,三冬于是足用。
故能擢秀雄州,揚庭觀國,入仕登朝,資優學以自輔,莅官從政,有經業以治身,轖駕列庭,青紫拾地。
古者王世子之貴,猶與國子齒,降及漢儲,茲禮不墜,暨乎兩晉,斯事彌隆,所以見師嚴而道尊者也。
皇太子天縱生知,無待審喻,猶宜晦迹俯同,專經請業,奠爵前師,肅若舊典。
昔阙裡之堂,草萊自辟,舊宅之内,絲竹流音,前聖遺烈,深以炯戒。
況複江表無虞,海外有截,豈得不開闡大猷,恢弘至道?甯可使玄教儒風,弗興聖世,盛德大業,遂蘊堯年?臣末學小生,詞無足算,輕獻瞽言,伏增悚惕。
诏答曰:"省表聞之。
自舊章弛廢,微言将絕,朕嗣膺寶業,念在緝熙,而兵革未息,軍國草創,常恐前王令典,一朝泯滅。
卿才思優洽,文理可求,弘惜大體,殷勤名教,付外詳議,依事施行。
"又表改定樂章,诏使制三朝樂歌八首,合二十八曲,行之樂府。
五年,除贛令。
入為尚書儀曹郎,遷國子博士,領羽林監,敕治五禮,掌策文谥議。
太建中,除仁武南康嗣王府長史,行丹陽郡事。
轉員外散騎常侍、光祿卿。
尋為戎昭将軍、明威武陵王長史,行吳興郡事。
俄入為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
十二年卒,時年六十三。
不害治經術,善屬文,雖博綜墳典,而家無卷軸。
每制文,操筆立成,曾無尋檢。
仆射汝南周弘正常稱之曰:"沈生可謂意聖人乎!"著治《五禮儀》一百卷,《文集》十四卷。
子志道,字崇基,少知名。
解褐揚州主簿,尋兼文林著士,曆安東新蔡王記室參軍。
祯明三年入隋。
王元規,字正範,太原晉陽人也。
祖道寶,齊員外散騎常侍、晉安郡守。
父玮,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
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
郡土豪劉瑱者,資财巨萬,以女妻之。
元規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元規泣請曰:"姻不失親,古人所重。
豈得苟安異壤,辄婚非類!"母感其言而止。
元規性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
梁時山陰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并孤侄入船,元規自執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于樹杪,及水退獲全,時人皆稱其至行。
元規少好學,從吳興沈文阿受業,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喪服》。
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舉高第,時名儒鹹稱賞之。
起家湘東王國左常侍,轉員外散騎侍郎。
簡文之在東宮,引為賓客,每令講論,甚見優禮。
除中軍宣城王府記室參軍。
及侯景寇亂,攜家屬還會稽。
天嘉中,除始興王府功曹參軍,領國子助教,轉鎮東鄱陽王府記室參軍,領助教如故。
後主在東宮,引為學士,親受《禮記》、《左傳》、《喪服》等義,賞賜優厚。
遷國子祭酒。
新安王伯固嘗因入宮,适會元規将講,乃啟請執經,時論以為榮。
俄除尚書祠部郎。
自梁代諸儒相傳為《左氏》學者,皆以賈逵、服虔之義難駁杜預,凡一百八十條,元規引證通析,無複疑滞。
每國家議吉兇大禮,常參預焉。
丁母憂去職,服阕,除鄱陽王府中錄事參軍,俄轉散騎侍郎,遷南平王府限内參軍。
王為江州,元規随府之鎮,四方學徒,不遠千裡來請道者,常數十百人。
祯明三年入隋,為秦王府東閣祭酒。
年七十四,卒于廣陵。
元規著《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記》兩卷,《左傳音》三卷,《禮記音》兩卷。
子大業,聰敏知名。
時有吳郡陸慶,少好學,遍知《五經》,尤明《春秋左氏傳》,節操甚高。
釋褐梁武陵王國右常侍,曆征西府墨曹行參軍,除婁令。
值梁季喪亂,乃覃心釋典,經論靡不該究。
天嘉初,征為通直散騎侍郎,不就。
永陽王為吳郡太守,聞其名,欲與相見,慶固辭以疾。
時宗人陸榮為郡五官掾,慶嘗詣焉,王乃微服往榮第,穿壁以觀之。
王謂榮曰:"觀陸慶風神凝峻,殆不可測,嚴君平、鄭子真何以尚茲。
"鄱陽、晉安王俱以記室征,并不就。
乃築室屏居,以禅誦為事,由是傳經受業者蓋鮮焉。
史臣曰:夫砥身勵行,必先經術,樹國崇家,率由茲道,故王政因之而至治,人倫得之而攸序。
若沈文阿之徒,各專經授業,亦一代之鴻儒焉。
文阿加複草創禮儀,蓋叔孫通之流亞矣。
《陳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