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關燈
小
中
大
襦絹等,仍雲"表卿稽古之力"。
譏幼喪母,有錯彩經帕,即母之遺制,及有所識,家人具以告之,每歲時辄對帕哽噎,不能自勝。
及丁父憂,居喪過禮。
服阕,召補湘東王國左常侍,轉田曹參軍,遷士林館學士。
簡文在東宮,出士林館發《孝經》題,譏論議往複,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集,必遣使召譏。
及侯景寇逆,于圍城之中,猶侍哀太子于武德後殿講《老》、《莊》。
梁台陷,譏崎岖避難,卒不事景,景平,曆臨安令。
高祖受禅,除太常丞,轉始興王府刑獄參軍。
天嘉中,遷國子助教。
是時周弘正在國學,發《周易》題,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
譏與弘正論議,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厲聲,助其申理。
譏乃正色謂弘直曰:"今日義集,辯正名理,雖知兄弟急難,四公不得有助。
"弘直曰:"仆助君師,何為不可?"舉座以為笑樂。
弘正嘗謂人曰:"吾每登座,見張譏在席,使入懔然。
"高宗世,曆建安王府記室參軍,兼東宮學士,轉武陵王限内記室,學士如故。
後主在東宮,集宮僚置宴,時造玉柄麈尾新成,後主親執之,曰:"當今雖複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獨張譏耳。
"即手授譏。
仍令于溫文殿講《莊》、《老》,高宗幸宮臨聽,賜禦所服衣一襲。
後主嗣位,領南平王府谘議參軍、東宮學士。
尋遷國子博士,學士如故。
後主嘗幸鐘山開善寺,召從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譏豎義。
時索麈尾未至,後主敕取松枝,手以屬譏,曰"可代麈尾"。
顧謂群臣曰"此即是張譏後事"。
祯明三年入隋,終于長安,時年七十六。
譏性恬靜,不求榮利,常慕閑逸,所居宅營山池,植花果,講《周易》、《老》、《莊》而教授焉。
吳郡陸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門法才、法雲寺沙門慧休、至真觀道士姚綏,皆傳其業。
譏所撰《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毛詩義》二十卷,《孝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老子義》十一卷,《莊子内篇義》十二卷,《外篇義》二十卷,《雜篇義》十卷,《玄部通義》十二卷,又撰《遊玄桂林》二十四卷,後主嘗敕人就其家寫入秘閣。
子孝則,官至始安王記室參軍。
顧越,字思南,吳郡鹽官人也。
所居新坡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多儒學焉。
越少孤,以勤苦自立,聰慧有口辯,說《毛氏詩》,傍通異義,梁太子詹事周舍甚賞之。
解褐揚州議曹史,兼太子左率丞。
越于義理精明,尤善持論,與會稽賀文發俱為梁南平王偉所重,引為賓客。
尋補《五經》博士。
紹泰元年,遷國子博士。
世祖即位,除始興王谘議參軍,侍東宮讀。
世祖以越笃老,厚遇之,除給事黃門侍郎,又領國子博士,侍讀如故。
廢帝嗣立,除通直散騎常侍、中書舍人。
華皎之構逆也,越在東陽,或谮之于高宗,言其有異志,诏下獄,因坐免。
太建元年卒于家,時年七十八。
時有東陽龔孟舒者,亦治《毛氏詩》,善談名理。
梁武世,仕至尋陽郡丞,元帝在江州,遇之甚重,躬師事焉。
承聖中,兼中書舍人。
天嘉初,除員外散騎常侍,兼國子助教、太中大夫。
太建中卒。
沈不害,字孝和,吳興武康人也。
祖總,齊尚書祠部郎。
父懿,梁邵陵王參軍。
不害幼孤,而修立好學。
十四召補國子生,舉明經。
累遷梁太學博士。
轉廬陵王府刑獄參軍,長沙王府谘議,帶汝南令。
天嘉初,除衡陽王府中記室參軍,兼嘉德殿學士。
自梁季喪亂,至是國學未立,不害上書曰: 臣聞立人建國,莫尚于尊儒,成俗化民,必崇于教學。
故東膠西序,事隆乎三代,環林璧水,業盛于兩京。
自淳源既遠,澆波已扇,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是以設訓垂範,啟導心靈,譬彼染藍,類諸琢玉,然後人倫以睦,卑高有序,忠孝之理既明,君臣之道攸固。
執禮自基,魯公所以難侮,歌樂已細,鄭伯于是前亡,幹戚舞而有苗至,泮宮成而淮夷服,長想洙、泗之風,載懷淹、稷之盛,有國有家,莫不尚已。
梁太清季年,數鐘否剝,戎狄外侵,奸回内奰,朝聞鼓鼙,夕炤烽火。
洪儒碩學,解散甚于坑夷,《五典》、《九丘》,湮滅逾乎帷蓋。
成均自斯墜業,瞽宗于是不修,裒成之祠弗陳稞享,釋菜之禮無稱俎豆,頌聲寂寞,遂逾一紀。
後生敦悅,不見函杖之儀,晚學鑽仰,徒深倚席之歎。
陛下繼曆升統,握鏡臨宇,道洽寰中,威加無外,濁流已清,重氛載廓,含生熙阜,品庶鹹亨。
宜其弘振禮樂,建立庠序,式稽古典,纡迹儒宮,選公卿門子
譏幼喪母,有錯彩經帕,即母之遺制,及有所識,家人具以告之,每歲時辄對帕哽噎,不能自勝。
及丁父憂,居喪過禮。
服阕,召補湘東王國左常侍,轉田曹參軍,遷士林館學士。
簡文在東宮,出士林館發《孝經》題,譏論議往複,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集,必遣使召譏。
及侯景寇逆,于圍城之中,猶侍哀太子于武德後殿講《老》、《莊》。
梁台陷,譏崎岖避難,卒不事景,景平,曆臨安令。
高祖受禅,除太常丞,轉始興王府刑獄參軍。
天嘉中,遷國子助教。
是時周弘正在國學,發《周易》題,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
譏與弘正論議,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厲聲,助其申理。
譏乃正色謂弘直曰:"今日義集,辯正名理,雖知兄弟急難,四公不得有助。
"弘直曰:"仆助君師,何為不可?"舉座以為笑樂。
弘正嘗謂人曰:"吾每登座,見張譏在席,使入懔然。
"高宗世,曆建安王府記室參軍,兼東宮學士,轉武陵王限内記室,學士如故。
後主在東宮,集宮僚置宴,時造玉柄麈尾新成,後主親執之,曰:"當今雖複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獨張譏耳。
"即手授譏。
仍令于溫文殿講《莊》、《老》,高宗幸宮臨聽,賜禦所服衣一襲。
後主嗣位,領南平王府谘議參軍、東宮學士。
尋遷國子博士,學士如故。
後主嘗幸鐘山開善寺,召從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譏豎義。
時索麈尾未至,後主敕取松枝,手以屬譏,曰"可代麈尾"。
顧謂群臣曰"此即是張譏後事"。
祯明三年入隋,終于長安,時年七十六。
譏性恬靜,不求榮利,常慕閑逸,所居宅營山池,植花果,講《周易》、《老》、《莊》而教授焉。
吳郡陸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門法才、法雲寺沙門慧休、至真觀道士姚綏,皆傳其業。
譏所撰《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毛詩義》二十卷,《孝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老子義》十一卷,《莊子内篇義》十二卷,《外篇義》二十卷,《雜篇義》十卷,《玄部通義》十二卷,又撰《遊玄桂林》二十四卷,後主嘗敕人就其家寫入秘閣。
子孝則,官至始安王記室參軍。
顧越,字思南,吳郡鹽官人也。
所居新坡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多儒學焉。
越少孤,以勤苦自立,聰慧有口辯,說《毛氏詩》,傍通異義,梁太子詹事周舍甚賞之。
解褐揚州議曹史,兼太子左率丞。
越于義理精明,尤善持論,與會稽賀文發俱為梁南平王偉所重,引為賓客。
尋補《五經》博士。
紹泰元年,遷國子博士。
世祖即位,除始興王谘議參軍,侍東宮讀。
世祖以越笃老,厚遇之,除給事黃門侍郎,又領國子博士,侍讀如故。
廢帝嗣立,除通直散騎常侍、中書舍人。
華皎之構逆也,越在東陽,或谮之于高宗,言其有異志,诏下獄,因坐免。
太建元年卒于家,時年七十八。
時有東陽龔孟舒者,亦治《毛氏詩》,善談名理。
梁武世,仕至尋陽郡丞,元帝在江州,遇之甚重,躬師事焉。
承聖中,兼中書舍人。
天嘉初,除員外散騎常侍,兼國子助教、太中大夫。
太建中卒。
沈不害,字孝和,吳興武康人也。
祖總,齊尚書祠部郎。
父懿,梁邵陵王參軍。
不害幼孤,而修立好學。
十四召補國子生,舉明經。
累遷梁太學博士。
轉廬陵王府刑獄參軍,長沙王府谘議,帶汝南令。
天嘉初,除衡陽王府中記室參軍,兼嘉德殿學士。
自梁季喪亂,至是國學未立,不害上書曰: 臣聞立人建國,莫尚于尊儒,成俗化民,必崇于教學。
故東膠西序,事隆乎三代,環林璧水,業盛于兩京。
自淳源既遠,澆波已扇,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是以設訓垂範,啟導心靈,譬彼染藍,類諸琢玉,然後人倫以睦,卑高有序,忠孝之理既明,君臣之道攸固。
執禮自基,魯公所以難侮,歌樂已細,鄭伯于是前亡,幹戚舞而有苗至,泮宮成而淮夷服,長想洙、泗之風,載懷淹、稷之盛,有國有家,莫不尚已。
梁太清季年,數鐘否剝,戎狄外侵,奸回内奰,朝聞鼓鼙,夕炤烽火。
洪儒碩學,解散甚于坑夷,《五典》、《九丘》,湮滅逾乎帷蓋。
成均自斯墜業,瞽宗于是不修,裒成之祠弗陳稞享,釋菜之禮無稱俎豆,頌聲寂寞,遂逾一紀。
後生敦悅,不見函杖之儀,晚學鑽仰,徒深倚席之歎。
陛下繼曆升統,握鏡臨宇,道洽寰中,威加無外,濁流已清,重氛載廓,含生熙阜,品庶鹹亨。
宜其弘振禮樂,建立庠序,式稽古典,纡迹儒宮,選公卿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