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關燈
◎杜之偉顔晃江德藻庾持許亨褚玠岑之敬陸琰弟瑜 何之元徐伯陽張正見蔡凝阮卓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曰"煥乎其有文章"也。

    自楚、漢以降,辭人世出,洛汭、江左,其流彌暢。

    莫不思侔造化,明并日月,大則憲章典谟,裨贊王道,小則文理清正,申纾性靈。

    至于經禮樂,綜人倫,通古今,述美惡,莫尚乎此。

    後主嗣業,雅尚文詞,傍求學藝,煥乎俱集。

    每臣下表疏及獻上賦頌者,躬自省覽,其有辭工,則神筆賞激,加其爵位,是以搢紳之徒,鹹知自勵矣。

    若名位文學晃著者,别以功迹論。

    今綴杜之偉等學既兼文,備于此篇雲爾。

     杜之偉,字子大,吳郡錢塘人也。

    家世儒學,以《三禮》專門。

    父規,梁奉朝請,與光祿大夫濟陽江革、都官尚書會稽孔休源友善。

     之偉幼精敏,有逸才。

    七歲,受《尚書》,稍習《詩》、《禮》,略通其學。

    十五,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時輩稱其早成。

    仆射徐勉嘗見其文,重其有筆力。

    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儀注,勉以台閣先無此禮,召之偉草具其儀。

    乃啟補東宮學士,與學士劉陟等鈔撰群書,各為題目。

    所撰《富教》、《政道》二篇,皆之偉為序。

    及湘陰侯蕭昂為江州刺史,以之偉掌記室。

    昂卒,廬陵王續代之,又手教招引,之偉固辭不應命,乃送昂喪柩還京。

    仍侍臨城公讀。

    尋除揚州議曹從事、南康嗣王墨曹參軍,兼太學限内博士。

    大同七年,梁皇太子釋奠于國學,時樂府無孔子、顔子登歌詞,尚書參議令之偉制其文,伶人傳習,以為故事。

    轉補安前邵陵王田曹參軍,又轉刑獄參軍。

    之偉年位甚卑,特以強識俊才,頗有名當世,吏部尚書張缵深知之,以為廊廟器也。

     侯景反,之偉逃竄山澤。

    及高祖為丞相,素聞其名,召補記室參軍。

    遷中書侍郎,領大著作。

    高祖受禅,除鴻胪卿,馀并如故。

    之偉啟求解著作,曰:"臣以紹泰元年,忝中書侍郎,掌國史,于今四載。

    臣本庸賤,謬蒙盼識,思報恩獎,不敢廢官。

    皇曆惟新,驅馭軒、昊,記言記事,未易其人,著作之材,更宜選衆。

    禦史中丞沈炯、尚書左丞徐陵、梁前兼大著作虞荔、梁前黃門侍郎孔奂,或清文贍筆,或強識稽古,遷、董之任,允屬群才,臣無容遽變市朝,再妨賢路。

    堯朝皆讓,誠不可追,陳力就列,庶幾知免。

    "優敕不許。

    尋轉大匠卿,遷太中大夫,仍敕撰梁史。

    永定三年卒,時年五十二。

    高祖甚悼惜之,诏贈通直散騎常侍,赙錢五萬,布五十匹,棺一具,克日舉哀。

     之偉為文,不尚浮華,而溫雅博贍。

    所制多遺失,存者十七卷。

     顔晃,字元明,琅邪臨沂人也。

    少孤貧,好學,有辭采。

    解褐梁邵陵王兼記室參軍。

    時東宮學士庾信嘗使于府中,王使晃接對,信輕其尚少,曰:"此府兼記室幾人?"晃答曰:"猶當少于宮中學士。

    "當時以為善對。

     侯景之亂,西奔荊州。

    承聖初,除中書侍郎。

    時杜龛為吳興太守,專好勇力,其所部多輕險少年,元帝患之,乃使晃管其書翰。

    仍敕龛曰:"卿年時尚少,習讀未晚,顔晃文學之士,使相毗佐,造次之間,必宜谘禀。

    "及龛誅,晃歸世祖,世祖委以書記,親遇甚笃。

    除宣毅府中錄事,兼記室參軍。

     永定二年,高祖幸大莊嚴寺,其夜甘露降,晃獻《甘露頌》,詞義該典,高祖甚奇之。

    天嘉初,遷員外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掌诏诰。

    三年卒,時年五十三。

    诏贈司農卿,谥曰貞子,并賜墓地。

     晃家世單門,傍無戚援,而介然修立,為當世所知。

    其表奏诏诰,下筆立成,便得事理,而雅有氣質。

    有集二十卷。

     江德藻,字德藻,濟陽考城人也。

    祖柔之,齊尚書倉部郎中。

    父革,梁度支尚書、光祿大夫。

    德藻好學,善屬文。

    美風儀,身長七尺四寸。

    性至孝,事親盡禮。

    與異産昆弟居,恩惠甚笃。

    起家梁南中郎武陵王行參軍。

    大司馬南平王蕭偉聞其才,召為東閣祭酒。

    遷安西湘東王府外兵參軍,尋除尚書比部郎,以父憂去職。

    服阕之後,容貌毀瘠,如居喪時。

    除安西武陵王記室,不就。

    久之,授廬陵王記室參軍。

    除廷尉正,尋出為南兖州治中。

    及高祖為司空、征北将軍,引德藻為府谘議。

    轉中書侍郎,遷雲麾臨海王長史。

    陳台建,拜尚書吏部侍郎。

     高祖受禅,授秘書監,兼尚書左丞。

    尋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天嘉四年,兼散騎常侍,與中書郎劉師知使齊,著《北征道理記》三卷。

    還拜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

    頃之遷禦史中丞,坐公事免。

    尋拜振遠将軍、以通直散騎常侍。

    自求宰縣,出補新喻令,政尚恩惠,頗有異績。

    六年,卒于官,時年五十七。

    世祖甚悼惜之,诏贈散騎常侍。

    所著文筆十五卷。

     子椿,亦善屬文,曆太子庶子、尚書左丞。

     庾持,字允德,颍川鄢陵人也。

    祖佩玉,宋長沙内史。

    父沙彌,梁長城令。

    持少孤,性至孝,居父憂過禮。

    笃志好學,尤善書記,以才藝聞。

    解褐梁南平王國左常侍、輕車河東王府行參軍,兼尚書郎,尋而為真。

    出為安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