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蕭摩诃 子世廉 任忠 樊毅 弟猛 魯廣達
關燈
小
中
大
外有表啟,皆由其呈奏。
文慶心悅湘州重鎮,冀欲早行,遂與客卿共為表裡,抑而不言,後主弗之知也,遂以無備,至乎敗國,實二人之罪。
隋軍既入,并戮之于前阙。
樊毅,字智烈,南陽湖陽人也。
祖方興,梁散騎常侍、仁威将軍、司州刺史,魚複縣侯。
父文熾,梁散騎常侍、信武将軍、益州刺史,新蔡縣侯。
毅累葉将門,少習武善射。
侯景之亂,毅率部曲随叔父文皎援台。
文皎于青溪戰殁,毅将宗族子弟赴江陵,仍隸王僧辯,讨河東王蕭譽,以功除假節、威戎将軍、右中郎将。
代兄俊為梁興太守,領三州遊軍,随宜豐侯蕭循讨陸納于湘州。
軍次巴陵,營頓未立,納潛軍夜至,薄營大噪,營中将士皆驚擾,毅獨與左右數十人,當營門力戰,斬十馀級,擊鼓申命,衆乃定焉。
以功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貞威将軍,封夷道縣伯,食邑三百戶。
尋除天門太守,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一千戶。
及西魏圍江陵,毅率兵赴援,會江陵陷,為嶽陽王所執,久之遁歸。
高祖受禅,毅與弟猛舉兵應王琳,琳敗奔齊,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還朝。
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騎常侍,仍随侯瑱進讨巴、湘。
累遷武州刺史。
太建初,轉豐州刺史,封高昌縣侯,邑一千戶。
入為左衛将軍。
五年,衆軍北伐,毅率衆攻廣陵楚子城,拔之,擊走齊軍于颍口,齊援滄陵,又破之。
七年,進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
及呂梁喪師,诏以毅為大都督,進号平北将軍,率衆渡淮,對清口築城,與周人相抗,霖雨城壞,毅全軍自拔。
尋遷中領軍。
十一年,周将梁士彥将兵圍壽陽,诏以毅為都督北讨前軍事,率水軍入焦湖。
尋授鎮西将軍、都督荊、郢、巴、武四州水陸諸軍事。
十二年,進督沔、漢諸軍事,以公事免。
十三年,征授中護軍。
尋遷護軍将軍、荊州刺史。
後主即位,進号征西将軍,改封逍遙郡公,邑三千戶,馀并如故。
入為侍中、護軍将軍。
及隋兵濟江,毅謂仆射袁憲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須銳卒數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
如其不然,大事去矣。
"諸将鹹從其議。
會施文慶等寝隋兵消息,毅計不行。
京城陷,随例入關,頃之卒。
猛字智武,毅之弟也。
幼倜傥,有幹略。
既壯,便弓馬,膽氣過人。
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虜短兵接,殺傷甚衆。
台城陷,随兄毅西上京,累戰功為威戎将軍。
梁南安侯蕭方矩為湘州刺史,以猛為司馬。
會武陵王蕭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率湘、郢之卒,随都督陸法和進軍以拒之。
時紀已下,樓船戰艦據巴江,争峽口,相持久之,不能決。
法和揣紀師老卒堕,因令猛率骁勇三千,輕舸百馀乘,沖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薄之。
紀衆倉卒驚駭,不及整列,皆棄艦登岸,赴水死者以千數。
時紀心膂數百人,猶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橫戈,直登紀舟,瞋目大呼,紀侍衛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動。
猛手擒紀父子三人,斬于絺中,盡收其船艦器械。
以功授遊騎将軍,封安山縣伯,邑一千戶。
仍進軍撫定梁、益,蜀境悉平。
軍還,遷持節、散騎常侍、輕車将軍、司州刺史,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二千戶。
永定元年,周文育等敗于沌口,為王琳所獲。
琳乘勝将略南中諸郡,遣猛與李孝欽等将兵攻豫章,進逼周迪,軍敗,為迪斬執。
尋遁歸王琳。
王琳敗,還朝。
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騎常侍、永陽太守。
遷安成王府司馬。
光大元年,授壯武将軍、廬陵内史。
太建初,遷武毅将軍、始興平南府長史,領長沙内史。
尋隸章昭達西讨江陵,潛軍入峽,焚周軍船艦,以功封富川縣侯,邑五百戶。
曆散騎常侍,遷使持節、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宣遠将軍、荊州刺史。
入為左衛将軍。
後主即位,增邑并前一千戶,馀并如故。
至德四年,授使持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忠武将軍、南豫州刺史。
隋将韓擒虎之濟江也,猛在京師,第六子巡攝行州事,擒虎進軍攻陷之,巡及家口并見執。
時猛與左衛将軍蔣元遜領青龍八十艘為水軍,于白下遊弈,以禦隋六合兵,後主知猛妻子在隋軍,懼其有異志,欲
文慶心悅湘州重鎮,冀欲早行,遂與客卿共為表裡,抑而不言,後主弗之知也,遂以無備,至乎敗國,實二人之罪。
隋軍既入,并戮之于前阙。
樊毅,字智烈,南陽湖陽人也。
祖方興,梁散騎常侍、仁威将軍、司州刺史,魚複縣侯。
父文熾,梁散騎常侍、信武将軍、益州刺史,新蔡縣侯。
毅累葉将門,少習武善射。
侯景之亂,毅率部曲随叔父文皎援台。
文皎于青溪戰殁,毅将宗族子弟赴江陵,仍隸王僧辯,讨河東王蕭譽,以功除假節、威戎将軍、右中郎将。
代兄俊為梁興太守,領三州遊軍,随宜豐侯蕭循讨陸納于湘州。
軍次巴陵,營頓未立,納潛軍夜至,薄營大噪,營中将士皆驚擾,毅獨與左右數十人,當營門力戰,斬十馀級,擊鼓申命,衆乃定焉。
以功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貞威将軍,封夷道縣伯,食邑三百戶。
尋除天門太守,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一千戶。
及西魏圍江陵,毅率兵赴援,會江陵陷,為嶽陽王所執,久之遁歸。
高祖受禅,毅與弟猛舉兵應王琳,琳敗奔齊,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還朝。
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騎常侍,仍随侯瑱進讨巴、湘。
累遷武州刺史。
太建初,轉豐州刺史,封高昌縣侯,邑一千戶。
入為左衛将軍。
五年,衆軍北伐,毅率衆攻廣陵楚子城,拔之,擊走齊軍于颍口,齊援滄陵,又破之。
七年,進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
及呂梁喪師,诏以毅為大都督,進号平北将軍,率衆渡淮,對清口築城,與周人相抗,霖雨城壞,毅全軍自拔。
尋遷中領軍。
十一年,周将梁士彥将兵圍壽陽,诏以毅為都督北讨前軍事,率水軍入焦湖。
尋授鎮西将軍、都督荊、郢、巴、武四州水陸諸軍事。
十二年,進督沔、漢諸軍事,以公事免。
十三年,征授中護軍。
尋遷護軍将軍、荊州刺史。
後主即位,進号征西将軍,改封逍遙郡公,邑三千戶,馀并如故。
入為侍中、護軍将軍。
及隋兵濟江,毅謂仆射袁憲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須銳卒數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
如其不然,大事去矣。
"諸将鹹從其議。
會施文慶等寝隋兵消息,毅計不行。
京城陷,随例入關,頃之卒。
猛字智武,毅之弟也。
幼倜傥,有幹略。
既壯,便弓馬,膽氣過人。
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虜短兵接,殺傷甚衆。
台城陷,随兄毅西上京,累戰功為威戎将軍。
梁南安侯蕭方矩為湘州刺史,以猛為司馬。
會武陵王蕭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率湘、郢之卒,随都督陸法和進軍以拒之。
時紀已下,樓船戰艦據巴江,争峽口,相持久之,不能決。
法和揣紀師老卒堕,因令猛率骁勇三千,輕舸百馀乘,沖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薄之。
紀衆倉卒驚駭,不及整列,皆棄艦登岸,赴水死者以千數。
時紀心膂數百人,猶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橫戈,直登紀舟,瞋目大呼,紀侍衛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動。
猛手擒紀父子三人,斬于絺中,盡收其船艦器械。
以功授遊騎将軍,封安山縣伯,邑一千戶。
仍進軍撫定梁、益,蜀境悉平。
軍還,遷持節、散騎常侍、輕車将軍、司州刺史,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二千戶。
永定元年,周文育等敗于沌口,為王琳所獲。
琳乘勝将略南中諸郡,遣猛與李孝欽等将兵攻豫章,進逼周迪,軍敗,為迪斬執。
尋遁歸王琳。
王琳敗,還朝。
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騎常侍、永陽太守。
遷安成王府司馬。
光大元年,授壯武将軍、廬陵内史。
太建初,遷武毅将軍、始興平南府長史,領長沙内史。
尋隸章昭達西讨江陵,潛軍入峽,焚周軍船艦,以功封富川縣侯,邑五百戶。
曆散騎常侍,遷使持節、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宣遠将軍、荊州刺史。
入為左衛将軍。
後主即位,增邑并前一千戶,馀并如故。
至德四年,授使持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忠武将軍、南豫州刺史。
隋将韓擒虎之濟江也,猛在京師,第六子巡攝行州事,擒虎進軍攻陷之,巡及家口并見執。
時猛與左衛将軍蔣元遜領青龍八十艘為水軍,于白下遊弈,以禦隋六合兵,後主知猛妻子在隋軍,懼其有異志,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