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蕭濟 陸瓊 子從典 顧野王 傅縡 章華
關燈
小
中
大
說非馬,家握靈蛇,以無當之卮,同畫地之餅矣。
其于失道,不亦宜乎?攝山之學,則不如是。
守一遵本,無改作之過;約文申意,杜臆斷之情。
言無預說,理非宿構。
睹緣爾乃應,見敵然後動。
縱橫絡驿,忽恍杳冥。
或彌綸而不窮。
或消散而無所。
煥乎有文章,蹤朕不可得;深乎不可量,即事而非遠。
凡相酬對,随理詳核。
有何嫉詐,幹犯諸師?且諸師所說,為是可毀?為不可毀?若可毀者,毀故為衰;若不可毀,毀自不及。
法師何獨蔽護不聽毀乎?且教有大小,備在聖诰,大乘之文,則指斥小道。
今弘大法,甯得不言大乘之意耶?斯則褒貶之事,從弘放學;與奪之辭,依經議論。
何得見佛說而信順,在我語而忤逆?無诤平等心如是耶?且忿恚煩惱,凡夫恒性,失理之徒,率皆有此。
豈可以三修未惬,六師懷恨,而蘊涅槃妙法,永不宣揚?但冀其忿憤之心既極,恬淡之寤自成耳。
人面不同,其心亦異,或有辭意相反,或有心口相符。
豈得必謂他人說中道而心偏執,己行無诤,外不違而内平等?仇敵鬥訟,豈我事焉;罪業聚集,鬥诤者所畏耳。
《無诤論》言:攝山大師誘進化導,則不如此,即習行于無诤者也。
導悟之德既往,淳一之風已澆,競勝之心,阿毀之曲,盛于茲矣。
吾願息诤以通道,讓勝以忘德。
何必排拂異家,生其恚怒者乎?若以中道之心行于《成實》,亦能不诤;若以偏著之心說于《中論》,亦得有诤。
固知诤與不诤,偏在一法。
答曰:攝山大師實無诤矣,但法師所賞,未衷其節。
彼靜守幽谷,寂爾無為,凡有訓勉,莫匪同志,從容語嘿,物無間然,故其意雖深,其言甚約。
今之敷暢,地勢不然。
處王城之隅,居聚落之内,呼吸顧望之客,唇吻縱橫之士,奮鋒穎,勵羽翼,明目張膽,被堅執銳,聘異家,衒别解,窺伺間隙,邀冀長短,與相酬對,捔其輕重,豈得默默無言,唯唯應命?必須掎摭同異,發擿玼瑕,忘身而弘道,忤俗而通教,以此為病,益知未達。
若令大師當此之地,亦何必默己,而為法師所貴耶?法師又言:"吾願息诤以通道,讓勝以忘德。
"道德之事,不止在诤與不诤,讓與不讓也。
此語直是人間所重,法師慕而言之,竟未知勝若為可讓也。
若他人道高,則自勝不勞讓矣;他人道劣,則雖讓而無益矣。
欲讓之辭,将非虛設?中道之心,無處不可。
《成實三論》,何事緻乖?但須息守株之解,除膠柱之意,是事皆中也。
來旨言"诤與不诤,偏在一法"。
何為獨褒無诤耶?讵非矛盾? 《無诤論》言:邪正得失,勝負是非,必生于心矣,非謂所說之法,而有定相論勝劣也。
若異論是非,以偏著為失言,無是無非,消彼得失,以此論為勝妙者,他論所不及,此亦為失也。
何者?凡心所破,豈無心于能破,則勝負之心不忘,甯不存勝者乎?斯則矜我為得,棄他之失,即有取舍,大生是非,便是增诤。
答曰:言為心使,心受言诠;和合根塵,鼓動風氣,故成語也。
事必由心,實如來說。
至于心造僞以使口,口行詐以應心,外和而内險,言随而意逆,求利養,引聲名,入道之人,在家之士,斯輩非一。
聖人所以曲陳教誡,深緻防杜,說見在之殃咎,叙将來之患害,此文明著,甚于日月,猶有忘愛軀,冒峻制,蹈湯炭,甘齑粉,必行而不顧也。
豈能悅無诤之作,而回首革音耶?若弘道之人,宣化之士,心知勝也,口言勝也,心知劣也,口言劣也,亦無所苞藏,亦無所忌禅,但直心而行之耳。
他道雖劣,聖人之教也;己德雖優,亦聖人之教也。
我勝則聖人勝,他劣則聖人劣。
聖人之優劣,蓋根緣所宜爾。
于彼于此,何所厚薄哉?雖複終日按劍,極夜擊柝,瞋目以争得失,作氣以求勝負,在誰處乎?有心之與無心,徒欲分别虛空耳。
何意不許我論說,而使我謙退?此謂鹪褷已翔于寥廓,而虞者猶窺薮澤而求之。
嗟乎!丈夫當弘斯道矣。
《無诤論》言:無诤之道,通于内外。
子所言須诤者,此用末而救本,失本而營末者也。
今為子言之。
何則?若依外典,尋書契之前,至淳之世,樸質其心,行不言
其于失道,不亦宜乎?攝山之學,則不如是。
守一遵本,無改作之過;約文申意,杜臆斷之情。
言無預說,理非宿構。
睹緣爾乃應,見敵然後動。
縱橫絡驿,忽恍杳冥。
或彌綸而不窮。
或消散而無所。
煥乎有文章,蹤朕不可得;深乎不可量,即事而非遠。
凡相酬對,随理詳核。
有何嫉詐,幹犯諸師?且諸師所說,為是可毀?為不可毀?若可毀者,毀故為衰;若不可毀,毀自不及。
法師何獨蔽護不聽毀乎?且教有大小,備在聖诰,大乘之文,則指斥小道。
今弘大法,甯得不言大乘之意耶?斯則褒貶之事,從弘放學;與奪之辭,依經議論。
何得見佛說而信順,在我語而忤逆?無诤平等心如是耶?且忿恚煩惱,凡夫恒性,失理之徒,率皆有此。
豈可以三修未惬,六師懷恨,而蘊涅槃妙法,永不宣揚?但冀其忿憤之心既極,恬淡之寤自成耳。
人面不同,其心亦異,或有辭意相反,或有心口相符。
豈得必謂他人說中道而心偏執,己行無诤,外不違而内平等?仇敵鬥訟,豈我事焉;罪業聚集,鬥诤者所畏耳。
《無诤論》言:攝山大師誘進化導,則不如此,即習行于無诤者也。
導悟之德既往,淳一之風已澆,競勝之心,阿毀之曲,盛于茲矣。
吾願息诤以通道,讓勝以忘德。
何必排拂異家,生其恚怒者乎?若以中道之心行于《成實》,亦能不诤;若以偏著之心說于《中論》,亦得有诤。
固知诤與不诤,偏在一法。
答曰:攝山大師實無诤矣,但法師所賞,未衷其節。
彼靜守幽谷,寂爾無為,凡有訓勉,莫匪同志,從容語嘿,物無間然,故其意雖深,其言甚約。
今之敷暢,地勢不然。
處王城之隅,居聚落之内,呼吸顧望之客,唇吻縱橫之士,奮鋒穎,勵羽翼,明目張膽,被堅執銳,聘異家,衒别解,窺伺間隙,邀冀長短,與相酬對,捔其輕重,豈得默默無言,唯唯應命?必須掎摭同異,發擿玼瑕,忘身而弘道,忤俗而通教,以此為病,益知未達。
若令大師當此之地,亦何必默己,而為法師所貴耶?法師又言:"吾願息诤以通道,讓勝以忘德。
"道德之事,不止在诤與不诤,讓與不讓也。
此語直是人間所重,法師慕而言之,竟未知勝若為可讓也。
若他人道高,則自勝不勞讓矣;他人道劣,則雖讓而無益矣。
欲讓之辭,将非虛設?中道之心,無處不可。
《成實三論》,何事緻乖?但須息守株之解,除膠柱之意,是事皆中也。
來旨言"诤與不诤,偏在一法"。
何為獨褒無诤耶?讵非矛盾? 《無诤論》言:邪正得失,勝負是非,必生于心矣,非謂所說之法,而有定相論勝劣也。
若異論是非,以偏著為失言,無是無非,消彼得失,以此論為勝妙者,他論所不及,此亦為失也。
何者?凡心所破,豈無心于能破,則勝負之心不忘,甯不存勝者乎?斯則矜我為得,棄他之失,即有取舍,大生是非,便是增诤。
答曰:言為心使,心受言诠;和合根塵,鼓動風氣,故成語也。
事必由心,實如來說。
至于心造僞以使口,口行詐以應心,外和而内險,言随而意逆,求利養,引聲名,入道之人,在家之士,斯輩非一。
聖人所以曲陳教誡,深緻防杜,說見在之殃咎,叙将來之患害,此文明著,甚于日月,猶有忘愛軀,冒峻制,蹈湯炭,甘齑粉,必行而不顧也。
豈能悅無诤之作,而回首革音耶?若弘道之人,宣化之士,心知勝也,口言勝也,心知劣也,口言劣也,亦無所苞藏,亦無所忌禅,但直心而行之耳。
他道雖劣,聖人之教也;己德雖優,亦聖人之教也。
我勝則聖人勝,他劣則聖人劣。
聖人之優劣,蓋根緣所宜爾。
于彼于此,何所厚薄哉?雖複終日按劍,極夜擊柝,瞋目以争得失,作氣以求勝負,在誰處乎?有心之與無心,徒欲分别虛空耳。
何意不許我論說,而使我謙退?此謂鹪褷已翔于寥廓,而虞者猶窺薮澤而求之。
嗟乎!丈夫當弘斯道矣。
《無诤論》言:無诤之道,通于内外。
子所言須诤者,此用末而救本,失本而營末者也。
今為子言之。
何則?若依外典,尋書契之前,至淳之世,樸質其心,行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