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蕭濟 陸瓊 子從典 顧野王 傅縡 章華
關燈
小
中
大
主賜仆射江總并其父瓊詩,總命從典為謝啟,俄頃便就,文華理暢,總甚異焉。
尋授信義王文學,轉太子洗馬。
又遷司徒左西掾,兼東宮學士。
丁父憂去職。
尋起為德教學士,固辭不就,後主敕留一員,以待從典。
俄屬金陵淪沒,随例遷關右。
仕隋為給事郎,兼東宮學士。
又除著作佐郎。
右仆射楊素奏從典續司馬遷《史記》迄于隋,其書未就。
值隋末喪亂,寓居南陽郡,以疾卒,時年五十七。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吳人也。
祖子喬,梁東中郎武陵王府參軍事。
父烜,信威臨賀王記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術知名。
野王幼好學。
七歲,讀《五經》,略知大旨。
九歲能屬文,嘗制《日賦》,領軍朱異見而奇之。
年十二,随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
長而遍觀經史,精記嘿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
梁大同四年,除太學博士。
遷中領軍臨賀王府記室參軍。
宣城王為揚州刺史,野王及琅邪王褒并為賓客,王甚愛其才。
野王又好丹青,善圖寫,王于東府起齋,乃令野王畫古賢,命王褒書贊,時人稱為二絕。
及侯景之亂,野王丁父憂,歸本郡,乃召募鄉黨數百人,随義軍援京邑。
野王體素清羸,裁長六尺,又居喪過毀,殆不勝衣,及杖戈被甲,陳君臣之義,逆順之理,抗辭作色,見者莫不壯之。
京城陷,野王逃會稽,尋往東陽,與劉歸義合軍據城拒賊。
侯景平,太尉王僧辯深嘉之,使監海鹽縣。
高祖作宰,為金威将軍、安東臨川王府記室參軍,尋轉府谘議參軍。
天嘉元年,敕補撰史學士,尋加招遠将軍。
光大元年,除鎮東鄱陽王谘議參軍。
太建二年,遷國子博士。
後主在東宮,野王兼東宮管記,本官如故。
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尋領大著作,掌國史,知梁史事,兼東宮通事舍人。
時宮僚有濟陽江總,吳國陸瓊,北地傅縡,吳興姚察,并以才學顯著,論者推重焉。
遷黃門侍郎,光祿卿,知五禮事,馀官并如故。
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
诏贈秘書監。
至德二年,又贈右衛将軍。
野王少以笃學至性知名,在物無過辭失色,觀其容貌,似不能言,及其勵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第三弟充國早卒,野王撫養孤幼,恩義甚厚。
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輿地志》三十卷,《符瑞圖》十卷,《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一卷,《續洞冥紀》一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
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國史紀傳》二百卷,未就而卒。
有文集二十卷。
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也。
父彜,梁臨沂令。
縡幼聰敏,七歲誦古詩賦至十馀萬言。
長好學,能屬文。
梁太清末,攜母南奔避難,俄丁母憂,在兵亂之中,居喪盡禮,哀毀骨立,士友以此稱之。
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墳籍,縡肆志尋閱,因博通群書。
王琳聞其名,引為府記室。
琳敗,随琳将孫玚還都。
時世祖使顔晃賜玚雜物,玚托縡啟謝,詞理優洽,文無加點,晃還言之世祖,尋召為撰史學士。
除司空府記室參軍,遷骠騎安成王中記室,撰史如故。
縡笃信佛教,從興皇惠朗法師受《三論》,盡通其學。
時有大心暠法師著《無诤論》以诋之,縡乃為《明道論》,用釋其難。
其略曰: 《無诤論》言:比有弘《三論》者,雷同诃诋,恣言罪狀,曆毀諸師,非斥衆學,論中道而執偏心,語忘懷而競獨勝,方學數論,更為仇敵,仇敵既構,诤鬥大生,以此之心,而成罪業,罪業不止,豈不重增生死,大苦聚集?答曰:《三論》之興,為日久矣。
龍樹創其源,除内學之偏見,提婆揚其旨,蕩外道之邪執。
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闡而無墜。
其言曠,其意遠,其道博,其流深。
斯固龍象之騰骧,鲲鵬之抟運。
蹇乘決羽,豈能觖望其間哉?頃代澆薄,時無曠士,苟習小學,以化蒙心,漸染成俗,遂迷正路,唯競穿鑿,各肆營造,枝葉徒繁,本源日翳,一師解釋,複異一師,更改舊宗,各立新意,同學之中,取寤複别,如是展轉,添糅倍多。
總而用之,心無的準;擇而行之,何者為正?豈不渾沌傷竅,嘉樹弊牙?雖複人
尋授信義王文學,轉太子洗馬。
又遷司徒左西掾,兼東宮學士。
丁父憂去職。
尋起為德教學士,固辭不就,後主敕留一員,以待從典。
俄屬金陵淪沒,随例遷關右。
仕隋為給事郎,兼東宮學士。
又除著作佐郎。
右仆射楊素奏從典續司馬遷《史記》迄于隋,其書未就。
值隋末喪亂,寓居南陽郡,以疾卒,時年五十七。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吳人也。
祖子喬,梁東中郎武陵王府參軍事。
父烜,信威臨賀王記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術知名。
野王幼好學。
七歲,讀《五經》,略知大旨。
九歲能屬文,嘗制《日賦》,領軍朱異見而奇之。
年十二,随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
長而遍觀經史,精記嘿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
梁大同四年,除太學博士。
遷中領軍臨賀王府記室參軍。
宣城王為揚州刺史,野王及琅邪王褒并為賓客,王甚愛其才。
野王又好丹青,善圖寫,王于東府起齋,乃令野王畫古賢,命王褒書贊,時人稱為二絕。
及侯景之亂,野王丁父憂,歸本郡,乃召募鄉黨數百人,随義軍援京邑。
野王體素清羸,裁長六尺,又居喪過毀,殆不勝衣,及杖戈被甲,陳君臣之義,逆順之理,抗辭作色,見者莫不壯之。
京城陷,野王逃會稽,尋往東陽,與劉歸義合軍據城拒賊。
侯景平,太尉王僧辯深嘉之,使監海鹽縣。
高祖作宰,為金威将軍、安東臨川王府記室參軍,尋轉府谘議參軍。
天嘉元年,敕補撰史學士,尋加招遠将軍。
光大元年,除鎮東鄱陽王谘議參軍。
太建二年,遷國子博士。
後主在東宮,野王兼東宮管記,本官如故。
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尋領大著作,掌國史,知梁史事,兼東宮通事舍人。
時宮僚有濟陽江總,吳國陸瓊,北地傅縡,吳興姚察,并以才學顯著,論者推重焉。
遷黃門侍郎,光祿卿,知五禮事,馀官并如故。
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
诏贈秘書監。
至德二年,又贈右衛将軍。
野王少以笃學至性知名,在物無過辭失色,觀其容貌,似不能言,及其勵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第三弟充國早卒,野王撫養孤幼,恩義甚厚。
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輿地志》三十卷,《符瑞圖》十卷,《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一卷,《續洞冥紀》一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
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國史紀傳》二百卷,未就而卒。
有文集二十卷。
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也。
父彜,梁臨沂令。
縡幼聰敏,七歲誦古詩賦至十馀萬言。
長好學,能屬文。
梁太清末,攜母南奔避難,俄丁母憂,在兵亂之中,居喪盡禮,哀毀骨立,士友以此稱之。
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墳籍,縡肆志尋閱,因博通群書。
王琳聞其名,引為府記室。
琳敗,随琳将孫玚還都。
時世祖使顔晃賜玚雜物,玚托縡啟謝,詞理優洽,文無加點,晃還言之世祖,尋召為撰史學士。
除司空府記室參軍,遷骠騎安成王中記室,撰史如故。
縡笃信佛教,從興皇惠朗法師受《三論》,盡通其學。
時有大心暠法師著《無诤論》以诋之,縡乃為《明道論》,用釋其難。
其略曰: 《無诤論》言:比有弘《三論》者,雷同诃诋,恣言罪狀,曆毀諸師,非斥衆學,論中道而執偏心,語忘懷而競獨勝,方學數論,更為仇敵,仇敵既構,诤鬥大生,以此之心,而成罪業,罪業不止,豈不重增生死,大苦聚集?答曰:《三論》之興,為日久矣。
龍樹創其源,除内學之偏見,提婆揚其旨,蕩外道之邪執。
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闡而無墜。
其言曠,其意遠,其道博,其流深。
斯固龍象之騰骧,鲲鵬之抟運。
蹇乘決羽,豈能觖望其間哉?頃代澆薄,時無曠士,苟習小學,以化蒙心,漸染成俗,遂迷正路,唯競穿鑿,各肆營造,枝葉徒繁,本源日翳,一師解釋,複異一師,更改舊宗,各立新意,同學之中,取寤複别,如是展轉,添糅倍多。
總而用之,心無的準;擇而行之,何者為正?豈不渾沌傷竅,嘉樹弊牙?雖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