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宗元饒 司馬申 毛喜 蔡徵
關燈
小
中
大
全盛。
唯略地淮北,不納喜謀,而吳明徹竟敗,高宗深悔之,謂袁憲曰:"不用毛喜計,遂令至此,朕之過也。
"喜既益親,乃言無回避,而皇太子好酒德,每共幸人為長夜之宴,喜嘗為言,高宗以誡太子,太子陰患之,至是稍見疏遠。
初,後主為始興王所傷,及瘡愈而自慶,置酒于後殿,引江總以下,展樂賦詩,醉而命喜。
于時山陵初畢,未及逾年,喜見之不怿,欲谏而後主已醉,喜升階,佯為心疾,仆于階下,移出省中。
後主醒,乃疑之,謂江總曰:"我悔召毛喜,知其無疾,但欲阻我歡宴,非我所為,故奸詐耳。
"乃與司馬申謀曰:"此人負氣,吾欲将乞鄱陽兄弟聽其報仇,可乎?"對曰:"終不為官用,願如聖旨。
"傅縡争之曰:"不然。
若許報仇,欲置先皇何地?"後主曰:"當乞一小郡,勿令見人事也。
"乃以喜為永嘉内史。
喜至郡,不受俸秩,政弘清靜,民吏便之。
遇豐州刺史章大寶舉兵反,郡與豐州相接,而素無備禦,喜乃修治城隍,嚴飾器械。
又遣所部松陽令周磻領千兵援建安。
賊平,授南安内史。
祯明元年,征為光祿大夫,領左骁騎将軍。
喜在郡有惠政,乃征入朝,道路追送者數百裡。
其年道病卒,時年七十二。
有集十卷。
子處沖嗣,官至儀同從事中郎、中書侍郎。
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撫軍将軍景曆子也。
幼聰敏,精識強記。
年六歲,詣梁吏部尚書河南褚翔,翔字仲舉,嗟其穎悟。
七歲,丁母憂,居喪如成人禮。
繼母劉氏性悍忌,視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謹,初無怨色。
徵本名覽,景曆以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
梁承聖初,高祖為南徐州刺史,召補迎主簿。
尋授太學博士。
天嘉初,遷始興王府法曹行參軍,曆外兵參軍事、尚書主客郎,所居以幹理稱。
太建初,遷太子少傅丞、新安王主簿、通直散騎侍郎、晉安王功曹史、太子中舍人,兼東宮領直,中舍人如故。
丁父憂去職,服阕,襲封新豐縣侯,授戎昭将軍、鎮右新安王谘議參軍。
至德二年,遷廷尉卿,尋為吏部郎。
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掌诏诰。
尋授左民尚書,與仆射江總知撰五禮事。
尋加甯遠将軍。
後主器其材幹,任寄日重,遷吏部尚書、安右将軍,每十日一往東宮,于太子前論述古今得喪及當時政務。
又敕以廷尉寺獄,事無大小,取徵議決。
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為部曲,徵善撫恤,得物情,旬月之間,衆近一萬。
徵位望既重,兼聲勢熏灼,物議鹹忌憚之。
尋徙為中書令,将軍如故。
中令清簡無事,或雲徵有怨言,事聞後主,後主大怒,收奪人馬,将誅之,有固谏者獲免。
祯明三年,隋軍濟江,後主以徵有幹用,權知中領軍。
徵日夜勤苦,備盡心力,後主嘉焉,謂曰"事甯有以相報"。
及決戰于鐘山南崗,敕徵守宮城西北大營,尋令督衆軍戰事。
城陷,随例入關。
徵美容儀,有口辯,多所詳究。
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屬,及當朝制度,憲章儀軌,戶口風俗,山川土地,問無不對。
然性頗便佞進取,不能以退素自業。
初拜吏部尚書,啟後主借鼓吹,後主謂所司曰:"鼓吹軍樂,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
然其父景曆既有締構之功,宜且如所啟,拜訖即追還。
"徵不修廉隅,皆此類也。
隋文帝聞其敏贍,召見顧問,言辄會旨,然累年不調,久之,除太常丞。
曆尚書民部儀曹郎,轉給事郎,卒,時年六十七。
子翼,治《尚書》,官至司徒屬、德教學士。
入隋,為東宮學士。
史臣曰:宗元饒夙夜匪懈,濟務益時。
司馬申清恪在朝,攻苦立行,加之以忠節,美矣。
毛喜深達事機,匡贊時主。
蔡徵聰敏才贍,而擅權自踬,惜哉! 《陳書》 唐·姚思廉
唯略地淮北,不納喜謀,而吳明徹竟敗,高宗深悔之,謂袁憲曰:"不用毛喜計,遂令至此,朕之過也。
"喜既益親,乃言無回避,而皇太子好酒德,每共幸人為長夜之宴,喜嘗為言,高宗以誡太子,太子陰患之,至是稍見疏遠。
初,後主為始興王所傷,及瘡愈而自慶,置酒于後殿,引江總以下,展樂賦詩,醉而命喜。
于時山陵初畢,未及逾年,喜見之不怿,欲谏而後主已醉,喜升階,佯為心疾,仆于階下,移出省中。
後主醒,乃疑之,謂江總曰:"我悔召毛喜,知其無疾,但欲阻我歡宴,非我所為,故奸詐耳。
"乃與司馬申謀曰:"此人負氣,吾欲将乞鄱陽兄弟聽其報仇,可乎?"對曰:"終不為官用,願如聖旨。
"傅縡争之曰:"不然。
若許報仇,欲置先皇何地?"後主曰:"當乞一小郡,勿令見人事也。
"乃以喜為永嘉内史。
喜至郡,不受俸秩,政弘清靜,民吏便之。
遇豐州刺史章大寶舉兵反,郡與豐州相接,而素無備禦,喜乃修治城隍,嚴飾器械。
又遣所部松陽令周磻領千兵援建安。
賊平,授南安内史。
祯明元年,征為光祿大夫,領左骁騎将軍。
喜在郡有惠政,乃征入朝,道路追送者數百裡。
其年道病卒,時年七十二。
有集十卷。
子處沖嗣,官至儀同從事中郎、中書侍郎。
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撫軍将軍景曆子也。
幼聰敏,精識強記。
年六歲,詣梁吏部尚書河南褚翔,翔字仲舉,嗟其穎悟。
七歲,丁母憂,居喪如成人禮。
繼母劉氏性悍忌,視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謹,初無怨色。
徵本名覽,景曆以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
梁承聖初,高祖為南徐州刺史,召補迎主簿。
尋授太學博士。
天嘉初,遷始興王府法曹行參軍,曆外兵參軍事、尚書主客郎,所居以幹理稱。
太建初,遷太子少傅丞、新安王主簿、通直散騎侍郎、晉安王功曹史、太子中舍人,兼東宮領直,中舍人如故。
丁父憂去職,服阕,襲封新豐縣侯,授戎昭将軍、鎮右新安王谘議參軍。
至德二年,遷廷尉卿,尋為吏部郎。
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掌诏诰。
尋授左民尚書,與仆射江總知撰五禮事。
尋加甯遠将軍。
後主器其材幹,任寄日重,遷吏部尚書、安右将軍,每十日一往東宮,于太子前論述古今得喪及當時政務。
又敕以廷尉寺獄,事無大小,取徵議決。
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為部曲,徵善撫恤,得物情,旬月之間,衆近一萬。
徵位望既重,兼聲勢熏灼,物議鹹忌憚之。
尋徙為中書令,将軍如故。
中令清簡無事,或雲徵有怨言,事聞後主,後主大怒,收奪人馬,将誅之,有固谏者獲免。
祯明三年,隋軍濟江,後主以徵有幹用,權知中領軍。
徵日夜勤苦,備盡心力,後主嘉焉,謂曰"事甯有以相報"。
及決戰于鐘山南崗,敕徵守宮城西北大營,尋令督衆軍戰事。
城陷,随例入關。
徵美容儀,有口辯,多所詳究。
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屬,及當朝制度,憲章儀軌,戶口風俗,山川土地,問無不對。
然性頗便佞進取,不能以退素自業。
初拜吏部尚書,啟後主借鼓吹,後主謂所司曰:"鼓吹軍樂,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
然其父景曆既有締構之功,宜且如所啟,拜訖即追還。
"徵不修廉隅,皆此類也。
隋文帝聞其敏贍,召見顧問,言辄會旨,然累年不調,久之,除太常丞。
曆尚書民部儀曹郎,轉給事郎,卒,時年六十七。
子翼,治《尚書》,官至司徒屬、德教學士。
入隋,為東宮學士。
史臣曰:宗元饒夙夜匪懈,濟務益時。
司馬申清恪在朝,攻苦立行,加之以忠節,美矣。
毛喜深達事機,匡贊時主。
蔡徵聰敏才贍,而擅權自踬,惜哉! 《陳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