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宗元饒 司馬申 毛喜 蔡徵
關燈
小
中
大
懷。
可贈侍中、護軍将軍,進爵為侯,增邑為五百戶,谥曰忠。
給朝服一具,衣一襲,克日舉哀,喪事所須,随由資給。
"及葬,後主自制志銘,辭情傷切。
卒章曰:"嗟乎!天不與善,殲我良臣。
"其見幸如此。
申曆事三帝,内掌機密,至于倉卒之間,軍國大事,指麾斷決,無有滞留。
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毛喜,字伯武,荥陽陽武人也。
祖稱,梁散騎侍郎。
父栖忠,梁尚書比部侍郎、中權司馬。
喜少好學,善草隸。
起家梁中衛西昌侯行參軍,尋遷記室參軍。
高祖素知于喜,及鎮京口,命喜與高宗俱往江陵,仍敕高宗曰:"汝至西朝,可谘禀毛喜。
"喜與高宗同谒梁元帝,即以高宗為領直,喜為尚書功論侍郎。
及江陵陷,喜及高宗俱遷關右。
世祖即位,喜自周還,進和好之策,朝廷乃遣周弘正等通聘。
及高宗反國,喜于郢州奉迎。
又遣喜入關,以家屬為請。
周冢宰宇文護執喜手曰:"能結二國之好者,卿也。
"仍迎柳皇後及後主還。
天嘉三年至京師,高宗時為骠騎将軍,仍以喜為府谘議參軍,領中記室。
府朝文翰,皆喜詞也。
世祖嘗謂高宗曰:"我諸子皆以'伯'為名,汝諸兒宜用'叔'為稱。
"高宗以訪于喜,喜即條牒自古名賢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馀人以啟世祖,世祖稱善。
世祖崩,廢帝沖昧,高宗錄尚書輔政,仆射到仲舉等知朝望有歸,乃矯太後令遣高宗還東府,當時疑懼,無敢措言。
喜即馳入,謂高宗曰:"陳有天下日淺,海内未夷,兼國禍并鐘,萬邦危懼。
皇太後深惟社稷至計,令王入省,方當共康庶績,比德伊、周。
今日之言,必非太後之意。
宗社之重,願加三思。
以喜之愚,須更聞奏,無使奸賊得肆其謀。
"竟如其策。
右衛将軍韓子高始與仲舉通謀,其事未發,喜請高宗曰:"宜簡選人馬,配與子高,并賜鐵炭,使修器甲。
"高宗驚曰:"子高謀反,即欲收執,何為更如是邪?"喜答曰:"山陵始畢,邊寇尚多,而子高受委前朝,名為杖順,然甚輕狷,恐不時授首,脫其稽誅,或愆王度。
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圖之一壯士之力耳。
"高宗深然之,卒行其計。
高宗即位,除給事黃門侍郎,兼中書舍人,典軍國機密。
高宗将議北伐,敕喜撰軍制,凡十三條,诏頒天下,文多不載。
尋遷太子右衛率、右衛将軍。
以定策功,封東昌縣侯,邑五百戶。
又以本官行江夏、武陵、桂陽三王府國事。
太建三年,丁母憂去職,诏追贈喜母庾氏東昌國太夫人,賜布五百匹,錢三十萬,官給喪事。
又遣員外散騎常侍杜緬圖其墓田,高宗親與緬案圖指畫,其見重如此。
尋起為明威将軍,右衛、舍人如故。
改授宣遠将軍、義興太守。
尋以本号入為禦史中丞。
服阕,加散騎常侍、五兵尚書,參掌選事。
及衆軍北伐,得淮南地,喜陳安邊之術,高宗納之,即日施行。
又問喜曰:"我欲進兵彭、汴,于卿意如何?"喜對曰:"臣實才非智者,安敢預兆未然。
竊以淮左新平,邊氓未乂,周氏始吞齊國,難與争鋒,豈以弊卒疲兵,複加深入。
且棄舟楫之工,踐車騎之地,去長就短,非吳人所便。
臣愚以為不若安民保境,寝兵複約,然後廣募英奇,順時而動,斯久長之術也。
"高宗不從。
後吳明徹陷周,高宗謂喜曰:"卿之所言,驗于今矣。
" 十二年,加侍中。
十三年,授散騎常侍、丹陽尹。
遷吏部尚書,常侍如故。
及高宗崩,叔陵構逆,敕中庶子陸瓊宣旨,令南北諸軍,皆取喜處分。
賊平,又加侍中,增封并前九百戶。
至德元年,授信威将軍、永嘉内史,加秩中二千石。
初,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納忠,多所匡益,數有谏诤,事并見從,由是十馀年間,江東狹小,遂稱
可贈侍中、護軍将軍,進爵為侯,增邑為五百戶,谥曰忠。
給朝服一具,衣一襲,克日舉哀,喪事所須,随由資給。
"及葬,後主自制志銘,辭情傷切。
卒章曰:"嗟乎!天不與善,殲我良臣。
"其見幸如此。
申曆事三帝,内掌機密,至于倉卒之間,軍國大事,指麾斷決,無有滞留。
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毛喜,字伯武,荥陽陽武人也。
祖稱,梁散騎侍郎。
父栖忠,梁尚書比部侍郎、中權司馬。
喜少好學,善草隸。
起家梁中衛西昌侯行參軍,尋遷記室參軍。
高祖素知于喜,及鎮京口,命喜與高宗俱往江陵,仍敕高宗曰:"汝至西朝,可谘禀毛喜。
"喜與高宗同谒梁元帝,即以高宗為領直,喜為尚書功論侍郎。
及江陵陷,喜及高宗俱遷關右。
世祖即位,喜自周還,進和好之策,朝廷乃遣周弘正等通聘。
及高宗反國,喜于郢州奉迎。
又遣喜入關,以家屬為請。
周冢宰宇文護執喜手曰:"能結二國之好者,卿也。
"仍迎柳皇後及後主還。
天嘉三年至京師,高宗時為骠騎将軍,仍以喜為府谘議參軍,領中記室。
府朝文翰,皆喜詞也。
世祖嘗謂高宗曰:"我諸子皆以'伯'為名,汝諸兒宜用'叔'為稱。
"高宗以訪于喜,喜即條牒自古名賢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馀人以啟世祖,世祖稱善。
世祖崩,廢帝沖昧,高宗錄尚書輔政,仆射到仲舉等知朝望有歸,乃矯太後令遣高宗還東府,當時疑懼,無敢措言。
喜即馳入,謂高宗曰:"陳有天下日淺,海内未夷,兼國禍并鐘,萬邦危懼。
皇太後深惟社稷至計,令王入省,方當共康庶績,比德伊、周。
今日之言,必非太後之意。
宗社之重,願加三思。
以喜之愚,須更聞奏,無使奸賊得肆其謀。
"竟如其策。
右衛将軍韓子高始與仲舉通謀,其事未發,喜請高宗曰:"宜簡選人馬,配與子高,并賜鐵炭,使修器甲。
"高宗驚曰:"子高謀反,即欲收執,何為更如是邪?"喜答曰:"山陵始畢,邊寇尚多,而子高受委前朝,名為杖順,然甚輕狷,恐不時授首,脫其稽誅,或愆王度。
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圖之一壯士之力耳。
"高宗深然之,卒行其計。
高宗即位,除給事黃門侍郎,兼中書舍人,典軍國機密。
高宗将議北伐,敕喜撰軍制,凡十三條,诏頒天下,文多不載。
尋遷太子右衛率、右衛将軍。
以定策功,封東昌縣侯,邑五百戶。
又以本官行江夏、武陵、桂陽三王府國事。
太建三年,丁母憂去職,诏追贈喜母庾氏東昌國太夫人,賜布五百匹,錢三十萬,官給喪事。
又遣員外散騎常侍杜緬圖其墓田,高宗親與緬案圖指畫,其見重如此。
尋起為明威将軍,右衛、舍人如故。
改授宣遠将軍、義興太守。
尋以本号入為禦史中丞。
服阕,加散騎常侍、五兵尚書,參掌選事。
及衆軍北伐,得淮南地,喜陳安邊之術,高宗納之,即日施行。
又問喜曰:"我欲進兵彭、汴,于卿意如何?"喜對曰:"臣實才非智者,安敢預兆未然。
竊以淮左新平,邊氓未乂,周氏始吞齊國,難與争鋒,豈以弊卒疲兵,複加深入。
且棄舟楫之工,踐車騎之地,去長就短,非吳人所便。
臣愚以為不若安民保境,寝兵複約,然後廣募英奇,順時而動,斯久長之術也。
"高宗不從。
後吳明徹陷周,高宗謂喜曰:"卿之所言,驗于今矣。
" 十二年,加侍中。
十三年,授散騎常侍、丹陽尹。
遷吏部尚書,常侍如故。
及高宗崩,叔陵構逆,敕中庶子陸瓊宣旨,令南北諸軍,皆取喜處分。
賊平,又加侍中,增封并前九百戶。
至德元年,授信威将軍、永嘉内史,加秩中二千石。
初,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納忠,多所匡益,數有谏诤,事并見從,由是十馀年間,江東狹小,遂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