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後主十一子
關燈
小
中
大
王叔純,字子共,高宗第二十八子也。
至德元年,立為新興王。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河北令。
巴東王叔谟,字子軌,高宗第二十九子也。
至德四年,立為巴東王。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岍陽令。
臨江王叔顯,字子明,高宗第三十子也。
至德四年,立為臨江王。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鹑觚令。
新會王叔坦,字子開,高宗第三十一子也。
至德四年,立為新會王。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涉令。
新甯王叔隆,字子遠,高宗第三十二子也。
至德四年,立為新甯王。
祯明三年入關。
卒于長安。
新昌王叔榮,字子徹,高宗第三十三子也。
祯明二年,立為新昌王。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内黃令。
太原王叔匡,字子佐,高宗第三十四子也。
祯明二年,立為太原王。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壽光令。
後主二十二男:張貴妃生皇太子深、會稽王莊,孫姬生吳興王胤,高昭儀生南平王嶷,呂淑媛生永嘉王彥、邵陵王兢,龔貴嫔生南海王虔、錢塘王恬,張叔華生信義王祗,徐淑儀生東陽王恮,孔貴人生吳郡王蕃。
其皇子總、觀、明、綱、統、沖、洽、縚、綽、威、辯十一人,并未及封。
皇太子深,字承源,後主第四子也。
少聰惠,有志操,容止俨然,雖左右近侍,未嘗見其喜愠。
以母張貴妃故,特為後主所愛。
至德元年,封始安王,邑二千戶。
尋為軍師将軍、揚州刺史,置佐史。
祯明二年,皇太子胤廢,後主乃立深為皇太子。
三年,隋師濟江,六軍敗績,隋将韓擒虎自南掖門入,百僚逃散。
深時年十馀歲,閉閣而坐,舍人孔伯魚侍焉。
隋軍排閣而入,深使宣令勞之曰:"軍旅在途,不乃勞也?"軍人鹹敬焉。
其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枹罕太守。
吳興王胤,字承業,後主長子也。
太建五年二月乙醜生于東宮,母孫姬因産卒,沈皇後哀而養之,以為己子。
時後主年長,未有胤嗣,高宗因命以為嫡孫,其日下诏曰:"皇孫初誕,國祚方熙,思與群臣,共同斯慶,内外文武賜帛各有差,為父後者賜爵一級。
"十年,封為永康公。
後主即位,立為皇太子。
胤性聰敏,好學,執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大義,兼善屬文。
至德三年,躬出太學講《孝經》,講畢,又釋奠于先聖先師。
其日設金石之樂于太學,王公卿士及太學生并預宴。
是時張貴妃、孔貴嫔并愛幸,沈皇後無寵,而近侍左右數于東宮往來,太子亦數使人至後所,後主疑其怨望,甚惡之。
而張、孔二貴妃又日夜構成後及太子之短,孔範之徒又于外合成其事,祯明二年,廢為吳興王,仍加侍中、中衛将軍。
三年入關,卒于長安。
南平王嶷,字承嶽,後主第二子也。
方正有器局,年數歲,風采舉動,有若成人。
至德元年,立為南平王。
尋除信武将軍、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置佐史。
遷揚州刺史,進号鎮南将軍。
尋為使持節、都督郢、荊、湘三州諸軍事、征西将軍、郢州刺史。
未行而隋軍濟江。
祯明三年入關,卒于長安。
永嘉王彥,字承懿,後主第三子也。
至德元年,立為永嘉王。
尋為忠武将軍、南徐州刺史,進号安南将軍。
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江、巴、東衡三州諸軍事、平南将軍、江州刺史。
未行,隋師濟江。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襄武令。
南海王虔,字承恪,後主第五子也。
至德元年,立為南海王。
尋為武毅将軍,置佐史,進号軍師将軍。
祯明二年,出為平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涿令。
信義王祗,字承敬,後主第六子也。
至德元年,立為信義王。
尋為壯武将軍,置佐史。
授使持節、都督、智武将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邵陵王兢,字承檢,後主第七子也。
祯明元年,立為邵陵王,邑一千戶。
尋為仁武将軍,置佐史。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國子監丞。
會稽王莊,字承肅,後主第八子也。
容貌蕞陋,性嚴酷,數歲,左右有不如意,辄剟刺其面,或加燒爇。
以母張貴妃有寵,後主甚愛之。
至德四年,立為會稽王。
尋為翊前将軍,置佐史。
除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昌隆令。
東陽王恮,字承厚,後主第九子也。
祯明二年,立為東陽王,邑一千戶。
未拜,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吳郡王蕃,字承廣,後主第十子也。
祯明二年,封吳郡王。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涪城令。
錢塘王恬,字承惔,後主第十一子也。
祯明二年,立為錢塘王,邑一千戶。
三年入關,卒于長安。
江左自西晉相承,諸王開國,并以戶數相差為大小三品。
大國置上、中、下三将軍,又置司馬一人;次國置中、下二将軍;小國置将軍一人。
馀官亦準此為差。
高祖受命,自永定訖于祯明,唯衡陽王昌特加殊寵,至五千戶。
自馀大國不過二千戶,小國即千戶。
而舊史殘缺,不能别知其國戶數,故綴其遺事附于此。
史臣曰:世祖、高宗、後主并建藩屏,以樹懿親,固乃本根,隆斯盤石。
鄱陽王伯山有風采德器,亦一代令藩矣。
嶽陽王叔慎屬社稷傾危,情哀家國,竭誠赴敵,志不圖生。
嗚呼!古之忠烈緻命,斯之謂也。
《陳書》 唐·姚思廉
至德元年,立為新興王。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河北令。
巴東王叔谟,字子軌,高宗第二十九子也。
至德四年,立為巴東王。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岍陽令。
臨江王叔顯,字子明,高宗第三十子也。
至德四年,立為臨江王。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鹑觚令。
新會王叔坦,字子開,高宗第三十一子也。
至德四年,立為新會王。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涉令。
新甯王叔隆,字子遠,高宗第三十二子也。
至德四年,立為新甯王。
祯明三年入關。
卒于長安。
新昌王叔榮,字子徹,高宗第三十三子也。
祯明二年,立為新昌王。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内黃令。
太原王叔匡,字子佐,高宗第三十四子也。
祯明二年,立為太原王。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壽光令。
後主二十二男:張貴妃生皇太子深、會稽王莊,孫姬生吳興王胤,高昭儀生南平王嶷,呂淑媛生永嘉王彥、邵陵王兢,龔貴嫔生南海王虔、錢塘王恬,張叔華生信義王祗,徐淑儀生東陽王恮,孔貴人生吳郡王蕃。
其皇子總、觀、明、綱、統、沖、洽、縚、綽、威、辯十一人,并未及封。
皇太子深,字承源,後主第四子也。
少聰惠,有志操,容止俨然,雖左右近侍,未嘗見其喜愠。
以母張貴妃故,特為後主所愛。
至德元年,封始安王,邑二千戶。
尋為軍師将軍、揚州刺史,置佐史。
祯明二年,皇太子胤廢,後主乃立深為皇太子。
三年,隋師濟江,六軍敗績,隋将韓擒虎自南掖門入,百僚逃散。
深時年十馀歲,閉閣而坐,舍人孔伯魚侍焉。
隋軍排閣而入,深使宣令勞之曰:"軍旅在途,不乃勞也?"軍人鹹敬焉。
其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枹罕太守。
吳興王胤,字承業,後主長子也。
太建五年二月乙醜生于東宮,母孫姬因産卒,沈皇後哀而養之,以為己子。
時後主年長,未有胤嗣,高宗因命以為嫡孫,其日下诏曰:"皇孫初誕,國祚方熙,思與群臣,共同斯慶,内外文武賜帛各有差,為父後者賜爵一級。
"十年,封為永康公。
後主即位,立為皇太子。
胤性聰敏,好學,執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大義,兼善屬文。
至德三年,躬出太學講《孝經》,講畢,又釋奠于先聖先師。
其日設金石之樂于太學,王公卿士及太學生并預宴。
是時張貴妃、孔貴嫔并愛幸,沈皇後無寵,而近侍左右數于東宮往來,太子亦數使人至後所,後主疑其怨望,甚惡之。
而張、孔二貴妃又日夜構成後及太子之短,孔範之徒又于外合成其事,祯明二年,廢為吳興王,仍加侍中、中衛将軍。
三年入關,卒于長安。
南平王嶷,字承嶽,後主第二子也。
方正有器局,年數歲,風采舉動,有若成人。
至德元年,立為南平王。
尋除信武将軍、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置佐史。
遷揚州刺史,進号鎮南将軍。
尋為使持節、都督郢、荊、湘三州諸軍事、征西将軍、郢州刺史。
未行而隋軍濟江。
祯明三年入關,卒于長安。
永嘉王彥,字承懿,後主第三子也。
至德元年,立為永嘉王。
尋為忠武将軍、南徐州刺史,進号安南将軍。
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江、巴、東衡三州諸軍事、平南将軍、江州刺史。
未行,隋師濟江。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襄武令。
南海王虔,字承恪,後主第五子也。
至德元年,立為南海王。
尋為武毅将軍,置佐史,進号軍師将軍。
祯明二年,出為平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涿令。
信義王祗,字承敬,後主第六子也。
至德元年,立為信義王。
尋為壯武将軍,置佐史。
授使持節、都督、智武将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邵陵王兢,字承檢,後主第七子也。
祯明元年,立為邵陵王,邑一千戶。
尋為仁武将軍,置佐史。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國子監丞。
會稽王莊,字承肅,後主第八子也。
容貌蕞陋,性嚴酷,數歲,左右有不如意,辄剟刺其面,或加燒爇。
以母張貴妃有寵,後主甚愛之。
至德四年,立為會稽王。
尋為翊前将軍,置佐史。
除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昌隆令。
東陽王恮,字承厚,後主第九子也。
祯明二年,立為東陽王,邑一千戶。
未拜,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吳郡王蕃,字承廣,後主第十子也。
祯明二年,封吳郡王。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涪城令。
錢塘王恬,字承惔,後主第十一子也。
祯明二年,立為錢塘王,邑一千戶。
三年入關,卒于長安。
江左自西晉相承,諸王開國,并以戶數相差為大小三品。
大國置上、中、下三将軍,又置司馬一人;次國置中、下二将軍;小國置将軍一人。
馀官亦準此為差。
高祖受命,自永定訖于祯明,唯衡陽王昌特加殊寵,至五千戶。
自馀大國不過二千戶,小國即千戶。
而舊史殘缺,不能别知其國戶數,故綴其遺事附于此。
史臣曰:世祖、高宗、後主并建藩屏,以樹懿親,固乃本根,隆斯盤石。
鄱陽王伯山有風采德器,亦一代令藩矣。
嶽陽王叔慎屬社稷傾危,情哀家國,竭誠赴敵,志不圖生。
嗚呼!古之忠烈緻命,斯之謂也。
《陳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