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後主十一子

關燈
王,仍為宣惠将軍、都督東揚州諸軍事、東揚州刺史。

    五年,進号平北将軍、南豫州刺史。

    十一年,為鎮前将軍、江州刺史。

    後主即位,進号征南将軍,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中衛大将軍,馀并如故。

    四年,進号骠騎大将軍。

    祯明元年,給鼓吹一部,班劍十人。

    其年,遷司空。

    三年,隋師濟江,叔英知石頭軍戍事。

    尋令入屯朝堂。

    及六軍敗績,降于隋将韓擒虎。

    其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涪陵太守。

     長子弘,至德元年,拜豫章國世子。

     長沙王叔堅,字子成,高宗第四子也。

    母本吳中酒家隸,高宗微時,嘗往飲,遂與通,及貴,召拜淑儀。

    叔堅少傑黠,兇虐使酒,尤好數術、蔔筮、祝禁,钅容金琢玉,并究其妙。

    天嘉中,封豐城侯。

    太建元年,立為長沙王,仍為東中郎将、吳郡太守。

    四年,為宣毅将軍、江州刺史,置佐史。

    七年,進号雲麾将軍、郢州刺史,未拜,轉為平越中郎将、廣州刺史。

    尋為平北将軍、合州刺史。

    八年,複為平西将軍、郢州刺史。

    十一年,入為翊左将軍、丹陽尹。

     初,叔堅與始興王叔陵并招聚賓客,各争權寵,甚不平。

    每朝會鹵簿,不肯為先後,必分道而趨,左右或争道而鬥,至有死者。

    及高宗弗豫,叔堅、叔陵等并從後主侍疾。

    叔陵陰有異志,乃命典藥吏曰:"切藥刀甚鈍,可砺之。

    "及高宗崩,倉卒之際,又命其左右于外取劍,左右弗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叔陵怒。

    叔堅在側聞之,疑有變,伺其所為。

    及翌日小斂,叔陵袖锉藥刀趨進,斫後主,中項,後主悶絕于地,皇太後與後主乳母樂安君吳氏俱以身捍之,獲免。

    叔堅自後扼叔陵,擒之,并奪其刀,将殺之,問後主曰:"即盡之,為待也?"後主不能應。

    叔陵舊多力,須臾,自奮得脫,出雲龍門,入于東府城,召左右斷青溪橋道,放東城囚以充戰士。

    又遣人往新林,追其所部兵馬,仍自被甲,著白布帽,登城西門,招募百姓。

    是時衆軍并緣江防守,台内空虛,叔堅乃白太後使太子舍人司馬申以後主命召蕭摩诃,令讨之。

    即日擒其将戴溫、譚骐驎等,送台,斬于尚書閣下,持其首徇于東城。

    叔陵恇擾不知所為,乃盡殺其妻妾,率左右數百人走趨新林。

    摩诃追之,斬于丹陽郡,馀黨悉擒。

    其年,以功進号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

    尋遷司空,将軍、刺史如故。

     是時後主患創,不能視事,政無小大,悉委叔堅決之,于是勢傾朝廷。

    叔堅因肆驕縱,事多不法,後主由是疏而忌之。

    孔範、管斌、施文慶之徒,并東宮舊臣,日夜陰持其短。

    至德元年,乃诏令即本号用三司之儀,出為江州刺史。

    未發,尋有诏又以為骠騎将軍,重為司空,實欲去其權勢。

    叔堅不自安,稍怨望,乃為左道厭魅以求福助,刻木為偶人,衣以道士之服,施機關,能拜跪,晝夜于日月下醮之,祝詛于上。

    其年冬,有人上書告其事,案驗并實,後主召叔堅囚于西省,将殺之。

    其夜,令近侍宣敕,數之以罪,叔堅對曰:"臣之本心,非有他故,但欲求親媚耳。

    臣既犯天憲,罪當萬死,臣死之日,必見叔陵,願宣明诏,責于九泉之下。

    "後主感其前功,乃赦之,特免所居官,以王還第。

    尋起為侍中、鎮左将軍。

    二年,又給鼓吹,油幢車。

    三年,出為征西将軍、荊州刺史。

    四年,進号中軍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祯明二年,秩滿還都。

     三年入關,遷于瓜州,更名叔賢。

    叔賢素貴,不知家人生産,至是與妃沈氏酤酒,以傭保為事。

    隋大業中,為遂甯郡太守。

     建安王叔卿,字子弼,高宗第五子也。

    性質直有材器,容貌甚偉。

    太建四年,立為建安王,授東中郎将、東揚州刺史。

    七年,為雲麾将軍、郢州刺史,置佐史。

    九年,進号平南将軍、湘州刺史。

    後主即位,進号安南将軍。

    又為侍中、鎮右将軍、中書令。

    遷中書監。

    祯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都官郎、上黨通守。

     宜都王叔明,字子昭,高宗第六子也。

    儀容美麗,舉止和弱,狀似婦人。

    太建五年,立為宜都王,尋授宣惠将軍,置佐史。

    七年,授東中郎将、東揚州刺史,尋為輕車将軍、衛尉卿。

    十三年,出為使持節、雲麾将軍、南徐州刺史。

    又為侍中、翊右将軍。

    至德四年,進号安右将軍。

    祯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鴻胪少卿。

     河東王叔獻,字子恭,高宗第九子也。

    性恭謹,聰敏好學。

    太建五年,立為河東王。

    七年,授宣毅将軍,置佐史。

    尋為散騎常侍、軍師将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

    十二年薨,年十三。

    贈侍中、中撫将軍、司空,谥曰康簡。

    子孝寬嗣。

    孝寬以至德元年,襲爵河東王。

    祯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汶城令。

     新蔡王叔齊,字子肅,高宗第十一子也。

    風彩明贍,博涉經史,善屬文。

    太建七年,立為新蔡王,尋為智武将軍,置佐史。

    出為東中郎将、東揚州刺史。

    至德二年,入為侍中,将軍、佐史如故。

    祯明元年,除國子祭酒,侍中、将軍、佐史如故。

    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尚書主客郎。

     晉熙王叔文,字子才,高宗第十二子也。

    性輕險,好虛譽,頗涉書史。

    太建七年,立為晉熙王。

    尋為侍中、散騎常侍、宣惠将軍,置佐史。

    進号輕車将軍、揚州刺史。

    至德元年,授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二年,遷信威将軍、督湘、衡、武、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