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後主十一子

關燈
中拜鄱陽國世子,尋為貞威将軍、晉陵太守,未襲爵而隋師至。

    是時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馀人,後主恐其為變,乃并召入,令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總督之,而又陰為之備。

    及六軍敗績,相率出降,因從後主入關。

    至長安,隋文帝并配于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

    初,君範與尚書仆射江總友善,至是總贈君範書五言詩,以叙他鄉離别之意,辭甚酸切,當世文士鹹諷誦之。

    大業二年,隋炀帝以後主第六女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随才叙用,由是并為守宰,遍于天下。

    其年君範為溫令。

     晉安王伯恭字肅之,世祖第六子也。

    天嘉六年,立為晉安王。

    尋為平東将軍、吳郡太守,置佐史。

    時伯恭年十馀歲,便留心政事,官曹治理。

    太建元年,入為安前将軍、中護軍,遷中領軍。

    尋為中衛将軍、揚州刺史,以公事免。

    四年,起為安左将軍,尋為鎮右将軍、特進,給扶。

    六年,出為安南将軍、南豫州刺史。

    九年,入為安前将軍、祠部尚書。

    十一年,進号軍師将軍、尚書右仆射。

    十二年,遷仆射。

    十三年,遷左仆射。

    十四年,出為安南将軍、湘州刺史,未拜。

    至德元年,為侍中、中衛将軍、光祿大夫,丁所生母憂,去職。

    祯明元年,起為中衛将軍、右光祿大夫,置佐史、扶并如故。

    三年入關。

    隋大業初,為成州刺史、太常卿。

     衡陽王伯信,字孚之,世祖第七子也。

    天嘉元年,衡陽獻王昌自周還朝,于道薨,其年世祖立伯信為衡陽王,奉獻王祀。

    尋為宣惠将軍、丹陽尹,置佐史。

    太建四年,為中護軍。

    六年,為宣毅将軍、揚州刺史。

    尋加侍中、散騎常侍。

    十一年,進号鎮前将軍,太子詹事,馀并如故。

    祯明元年,出為鎮南将軍、西衡州刺史。

    三年,隋軍濟江,與臨汝侯方慶并為東衡州刺史王勇所害,事在方慶傳。

     廬陵王伯仁,字壽之,世祖第八子也。

    天嘉六年,立為廬陵王。

    太建初,為輕車将軍,置佐史。

    七年,遷冠軍将軍、中領軍。

    尋為平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十二年,為翊左将軍、中領軍。

    貞明元年,加侍中、國子祭酒,領太子中庶子。

    三年入關,卒于長安。

     長子番,先封湘濱侯,隋大業中,不資陽令。

     江夏王伯義,字堅之,世祖第九子也。

    天嘉六年,立為江夏王。

    太建初,為宣惠将軍、東揚州刺史,置佐史。

    尋為宣毅将軍、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合、霍二州諸軍事、合州刺史。

    十四年,征為侍中、忠武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祯明三年入關,遷于瓜州,于道卒。

     長子元基,先封湘潭侯,隋大業中為谷熟縣令。

     武陵王伯禮,字用之,世祖第十子也。

    天嘉六年,立為武陵王。

    太建初,為雲旗将軍、持節、都督吳興諸軍事、吳興太守。

    在郡恣行暴掠,驅錄民下,逼奪财貨,前後委積,百姓患之。

    太建九年,為有司所劾,上曰:"王年少,未達治道,皆由佐史不能匡弼所緻,特降軍号,後若更犯,必緻之以法,有司不言與同罪。

    "十一年春,被代征還,伯禮遂遷延不發。

    其年十月,散騎常侍、禦史中丞徐君敷奏曰:"臣聞車屦不俟,君命之通規,夙夜匪懈,臣子之恒節。

    謹案雲旗将軍、持節、都督吳興諸軍事、吳興太守武陵王伯禮,早擅英猷,久馳令問,惟良寄重,枌鄉是屬。

    聖上愛育黔黎,留情政本,共化求瘼,早赴皇心,遂複稽緩歸骖,取移涼燠,遲回去鹢,空淹載路,淑慎未彰,違惰斯在,繩愆檢迹,以為懲誡。

    臣等參議以見事免伯禮所居官,以王還第,謹以白簡奏聞。

    "诏曰:"可"。

    祯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散騎侍郎、臨洮太守。

     永陽王伯智,字策之,世祖第十二子也。

    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經史。

    太建中,立為永陽王。

    尋為侍中,加明威将軍,置佐史。

    尋加散騎常侍,累遷尚書左仆射,出為使持節、都督東揚、豐二州諸軍事、平東将軍,領會稽内史。

    至德二年,入為侍中、翊左将軍,加特進。

    祯明三年入關。

    隋大業中,為岐州司馬,遷國子司業。

     桂陽王伯謀,字深之,世祖第十三子也。

    太建中,立為桂陽王。

    七年,為明威将軍,置佐史。

    尋為信威将軍、丹陽尹。

    十年,加侍中。

    出為持節、都督吳興諸軍事、東中郎将、吳興太守。

    十一年,加散騎常侍。

    至德元年薨。

     子豐嗣,大業中,為番禾令。

     高宗四十二男:柳皇後生後主,彭貴人生始興王叔陵,曹淑華生豫章王叔英,何淑儀生長沙王叔堅、宜都王叔明,魏昭容生建安王叔卿,錢貴妃生河東王叔獻,劉昭儀生新蔡王叔齊,袁昭容生晉熙王叔文、義陽王叔達、新會王叔坦,王姬生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吳姬生始興王叔重,徐姬生尋陽王叔俨,淳于姬生嶽陽王叔慎,王修華生武昌王叔虞,韋修容生湘東王叔平,施姬生臨賀王叔敖、沅陵王叔興,曾姬生陽山王叔宣,楊姬生西陽王叔穆,申婕妤生南安王叔儉、南郡王叔澄、嶽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袁姬生新興王叔純,吳姬生巴東王叔谟,劉姬生臨江王叔顯,秦姬生新甯王叔隆、新昌王叔榮。

    其皇子叔叡、叔忠、叔弘、叔毅、叔訓、叔武、叔處、叔封等八人,并未及封。

    叔陵犯逆,别有傳。

    三子早卒,本書無名。

     豫章王叔英,字子烈,高宗第三子也。

    少寬厚仁愛。

    天嘉元年,封建安侯。

    太建元年,改封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