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後主十一子
關燈
小
中
大
世祖十三男:沈皇後生廢帝、始興王伯茂,嚴淑媛生鄱陽王伯山、晉安王伯恭,潘容華生新安王伯固,劉昭華生衡陽王伯信,王充華生廬陵王伯仁,張修容生江夏王伯義,韓修華生武陵王伯禮,江貴妃生永陽王伯智,孔貴妃生桂陽王伯謀。
其伯固犯逆别有傳。
二男早卒,本書無名。
始興王伯茂,字郁之,世祖第二子也。
初,高祖兄始興昭烈王道談仕于梁世,為東宮直閣将軍,侯景之亂,領弩手二千援台,于城中中流矢卒。
太平二年,追贈侍中、使持節、都督南兖州諸軍事、南兖州刺史,封長城縣公,谥曰昭烈。
高祖受禅,重贈骠騎大将軍、太傅、揚州牧,改封始興郡王,邑二千戶。
王生世祖及高宗。
高宗以梁承聖末遷于關右,至是高祖遙以高宗襲封始興嗣王,以奉昭烈王祀。
永定三年六月,高祖崩,是月世祖入纂帝位。
時高宗在周未還,世祖以本宗乏飨,其年十月下诏曰:"日者皇基肇建,封樹枝戚,朕親地攸在,特啟大邦。
弟顼嗣承門祀,雖土宇開建,薦飨莫由。
重以遭家不造,闵兇夙遘,儲貳遐隔,轊車未返。
猥以眇身,膺茲景命,式循龜鼎,冰谷載懷。
今既入奉大宗,事絕藩裸,始興國廟蒸嘗無主,瞻言霜露,感尋恸絕。
其徙封嗣王顼為安成王,封第二子伯茂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
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
庶申罔極之情,永保山河之祚。
" 舊制諸王受封,未加戎号者,不置佐史,于是尚書八座奏曰:"夫增崇徽号,飾表車服,所以闡彰厥德,下變民望。
第二皇子新除始興王伯茂,體自尊極,神姿明穎,玉暎觿辰,蘭芬绮歲,清晖美譽,日茂月升,道郁平、河,聲超衮、植。
皇情追感,聖性天深,以本宗阙緒,纂承藩嗣,雖圭社是膺,而戎章未襲,豈所以光崇睿哲,寵樹皇枝。
臣等參議,宜加甯遠将軍,置佐史。
"诏曰"可"。
尋除使持節、都督南琅邪彭城二郡諸軍事、彭城太守。
天嘉二年,進号宣惠将軍、揚州刺史。
伯茂性聰敏,好學,謙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世祖深愛重之。
是時征北軍人于丹徒盜發晉郗昙墓,大獲晉右将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迹。
事覺,其書并沒縣官,藏于秘府,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賜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隸,甚得右軍之法。
三年,除鎮東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
廢帝即位,時伯茂在都,劉師知等矯诏出高宗也,伯茂勸成之。
師知等誅後,高宗恐伯茂扇動朝廷,光大元年,乃進号中衛将軍,令入居禁中,專與廢帝遊處。
是時四海之望,鹹歸高宗,伯茂深不平,日夕憤怨,數肆惡言,高宗以其無能,不以為意。
及建安人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并陰豫其事。
二年十一月,皇太後令黜廢帝為臨海王,其日又下令曰:"伯茂輕薄,爰自弱齡,辜負嚴訓,彌肆兇狡。
常以次居介弟,宜秉國權,不涯年德,逾逞狂躁,圖為禍亂,扇動宮闱,要招粗險,觖望台閣,嗣君喪道,由此亂階,是諸兇德,鹹作謀主。
允宜罄彼司甸,刑斯蠙人。
言念皇支,尚懷悲懑,可特降為溫麻侯,宜加禁止,别遣就第。
不意如此,言增泫歎。
"時六門之外有别館,以為諸王冠婚之所,名為婚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
于路遇盜,殒于車中,時年十八。
鄱陽王伯山,字靜之,世祖第三子也。
偉容儀,舉止閑雅,喜愠不形于色,世祖深器之。
初高祖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阙,及伯山受封,世祖欲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書八座奏曰:"臣聞本枝惟允,宗周之業以弘,盤石既建,皇漢之基斯遠,故能協宣五運,規範百王,式固靈根,克隆蔔世。
第三皇子伯山,發睿德于龆年,表歧姿于丱日,光昭丹掖,晖暎青闱,而玉圭未秉,金錫靡駕,豈所以敦序維翰,建樹藩戚。
臣等參議,宜封鄱陽郡王。
"诏曰"可"。
乃遣散騎常侍、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于太廟;又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于太社。
其年十月,上臨軒策命之曰:"於戲!夫建樹藩屏,翼獎王室,欽若前典,鹹必由之。
惟爾夙挺圭璋,生知孝敬,令德茂親,佥譽所集,啟建大邦,實惟倫序,是用敬遵民瞻,錫此圭瑞。
往欽哉!其勉樹聲業,永保宗社,可不慎欤!"策訖,敕令王公已下并宴于王第。
仍授東中郎将、吳郡太守。
六年,為緣江都督、平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天康元年,進号鎮北将軍。
高宗輔政,不欲令伯山處邊,光大元年,徙為鎮東将軍、東揚州刺史。
太建元年,征為中衛将軍、中領軍。
六年,又為征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尋為征南将軍、江州刺史。
十一年,入為護軍将軍,加開府儀同三司,仍給鼓吹并扶。
後主即位,進号中權大将軍。
至德四年,出為持節、都督東揚、豐二州諸軍事、東揚州刺史,加侍中,馀并如故。
祯明元年,丁所生母憂,去職。
明年,起為鎮衛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給班劍十人。
三年正月薨,時年四十。
伯山性寬厚,美風儀,又于諸王最長,後主深敬重之,每朝廷有冠婚飨宴之事,恒使伯山為主。
及丁所生母憂,居喪以孝聞。
後主嘗幸吏部尚書蔡徵宅,因往吊之,伯山号恸殆絕,因起為鎮衛将軍,仍謂群臣曰:"鄱陽王至性可嘉,又是西第之長,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須遷太尉。
"未及發诏而伯山薨,尋值陳亡,遂無贈谥。
長子君範,太建
其伯固犯逆别有傳。
二男早卒,本書無名。
始興王伯茂,字郁之,世祖第二子也。
初,高祖兄始興昭烈王道談仕于梁世,為東宮直閣将軍,侯景之亂,領弩手二千援台,于城中中流矢卒。
太平二年,追贈侍中、使持節、都督南兖州諸軍事、南兖州刺史,封長城縣公,谥曰昭烈。
高祖受禅,重贈骠騎大将軍、太傅、揚州牧,改封始興郡王,邑二千戶。
王生世祖及高宗。
高宗以梁承聖末遷于關右,至是高祖遙以高宗襲封始興嗣王,以奉昭烈王祀。
永定三年六月,高祖崩,是月世祖入纂帝位。
時高宗在周未還,世祖以本宗乏飨,其年十月下诏曰:"日者皇基肇建,封樹枝戚,朕親地攸在,特啟大邦。
弟顼嗣承門祀,雖土宇開建,薦飨莫由。
重以遭家不造,闵兇夙遘,儲貳遐隔,轊車未返。
猥以眇身,膺茲景命,式循龜鼎,冰谷載懷。
今既入奉大宗,事絕藩裸,始興國廟蒸嘗無主,瞻言霜露,感尋恸絕。
其徙封嗣王顼為安成王,封第二子伯茂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
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
庶申罔極之情,永保山河之祚。
" 舊制諸王受封,未加戎号者,不置佐史,于是尚書八座奏曰:"夫增崇徽号,飾表車服,所以闡彰厥德,下變民望。
第二皇子新除始興王伯茂,體自尊極,神姿明穎,玉暎觿辰,蘭芬绮歲,清晖美譽,日茂月升,道郁平、河,聲超衮、植。
皇情追感,聖性天深,以本宗阙緒,纂承藩嗣,雖圭社是膺,而戎章未襲,豈所以光崇睿哲,寵樹皇枝。
臣等參議,宜加甯遠将軍,置佐史。
"诏曰"可"。
尋除使持節、都督南琅邪彭城二郡諸軍事、彭城太守。
天嘉二年,進号宣惠将軍、揚州刺史。
伯茂性聰敏,好學,謙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世祖深愛重之。
是時征北軍人于丹徒盜發晉郗昙墓,大獲晉右将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迹。
事覺,其書并沒縣官,藏于秘府,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賜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隸,甚得右軍之法。
三年,除鎮東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
廢帝即位,時伯茂在都,劉師知等矯诏出高宗也,伯茂勸成之。
師知等誅後,高宗恐伯茂扇動朝廷,光大元年,乃進号中衛将軍,令入居禁中,專與廢帝遊處。
是時四海之望,鹹歸高宗,伯茂深不平,日夕憤怨,數肆惡言,高宗以其無能,不以為意。
及建安人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并陰豫其事。
二年十一月,皇太後令黜廢帝為臨海王,其日又下令曰:"伯茂輕薄,爰自弱齡,辜負嚴訓,彌肆兇狡。
常以次居介弟,宜秉國權,不涯年德,逾逞狂躁,圖為禍亂,扇動宮闱,要招粗險,觖望台閣,嗣君喪道,由此亂階,是諸兇德,鹹作謀主。
允宜罄彼司甸,刑斯蠙人。
言念皇支,尚懷悲懑,可特降為溫麻侯,宜加禁止,别遣就第。
不意如此,言增泫歎。
"時六門之外有别館,以為諸王冠婚之所,名為婚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
于路遇盜,殒于車中,時年十八。
鄱陽王伯山,字靜之,世祖第三子也。
偉容儀,舉止閑雅,喜愠不形于色,世祖深器之。
初高祖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阙,及伯山受封,世祖欲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書八座奏曰:"臣聞本枝惟允,宗周之業以弘,盤石既建,皇漢之基斯遠,故能協宣五運,規範百王,式固靈根,克隆蔔世。
第三皇子伯山,發睿德于龆年,表歧姿于丱日,光昭丹掖,晖暎青闱,而玉圭未秉,金錫靡駕,豈所以敦序維翰,建樹藩戚。
臣等參議,宜封鄱陽郡王。
"诏曰"可"。
乃遣散騎常侍、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于太廟;又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于太社。
其年十月,上臨軒策命之曰:"於戲!夫建樹藩屏,翼獎王室,欽若前典,鹹必由之。
惟爾夙挺圭璋,生知孝敬,令德茂親,佥譽所集,啟建大邦,實惟倫序,是用敬遵民瞻,錫此圭瑞。
往欽哉!其勉樹聲業,永保宗社,可不慎欤!"策訖,敕令王公已下并宴于王第。
仍授東中郎将、吳郡太守。
六年,為緣江都督、平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天康元年,進号鎮北将軍。
高宗輔政,不欲令伯山處邊,光大元年,徙為鎮東将軍、東揚州刺史。
太建元年,征為中衛将軍、中領軍。
六年,又為征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尋為征南将軍、江州刺史。
十一年,入為護軍将軍,加開府儀同三司,仍給鼓吹并扶。
後主即位,進号中權大将軍。
至德四年,出為持節、都督東揚、豐二州諸軍事、東揚州刺史,加侍中,馀并如故。
祯明元年,丁所生母憂,去職。
明年,起為鎮衛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給班劍十人。
三年正月薨,時年四十。
伯山性寬厚,美風儀,又于諸王最長,後主深敬重之,每朝廷有冠婚飨宴之事,恒使伯山為主。
及丁所生母憂,居喪以孝聞。
後主嘗幸吏部尚書蔡徵宅,因往吊之,伯山号恸殆絕,因起為鎮衛将軍,仍謂群臣曰:"鄱陽王至性可嘉,又是西第之長,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須遷太尉。
"未及發诏而伯山薨,尋值陳亡,遂無贈谥。
長子君範,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