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一 江總 姚察
關燈
小
中
大
江總,字總持,濟陽考城人也,晉散騎常侍統之十世孫。
五世祖湛,宋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忠簡公。
祖蒨,梁光祿大夫,有名當代。
父紑,本州迎主簿,少居父憂,以毀卒,在《梁書孝行傳》。
總七歲而孤,依于外氏。
幼聰敏,有至性。
舅吳平光侯蕭劢,名重當時,特所鐘愛,嘗謂總曰:"爾操行殊異,神采英拔,後之知名,當出吾右。
"及長,笃學有辭采,家傳賜書數千卷,總晝夜尋讀,未嘗辍手。
年十八,解褐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
中權将軍、丹陽尹何敬容開府,置佐史,并以貴胄充之,仍除敬容府主簿。
遷尚書殿中郎。
梁武帝撰《正言》始畢,制《述懷詩》,總預同此作,帝覽總詩,深降嗟賞。
仍轉侍郎。
尚書仆射範陽張缵,度支尚書琅邪王筠,都官尚書南陽劉之遴,并高才碩學,總時年少有名,缵等雅相推重,為忘年友會。
之遴嘗酬總詩,其略曰:"上位居崇禮,寺署鄰栖息。
忌聞曉驺唱,每畏晨光赩。
高談意未窮,晤對賞無極。
探急共遨遊,休沐忘退食。
曷用銷鄙吝,枉趾覯顔色。
下上數千載,揚搉吐胸臆。
"其為通人所欽挹如此。
遷太子洗馬,又出為臨安令,還為中軍宣城王府限内錄事參軍,轉太子中舍人。
及魏國通好,敕以總及徐陵攝官報聘,總以疾不行。
侯景寇京都,诏以總權兼太常卿,守小廟。
台城陷,總避難崎岖,累年,至會稽郡,憩于龍華寺,乃制《修心賦》,略序時事。
其辭曰: 太清四年秋七月,避地于會稽龍華寺。
此伽藍者,餘六世祖宋尚書右仆射州陵侯元嘉二十四年之所構也。
侯之王父晉護軍将軍虨,昔莅此邦,蔔居山陰都陽裡,贻厥子孫,有終焉之志。
寺域則宅之舊基,左江右湖,面山背豁,東西連跨,南北纡萦,聊與苦節名僧,同銷日用,曉修經戒,夕覽圖書,寝處風雲,憑栖水月。
不意華戎莫辨,朝市傾淪,以此傷情,情可知矣。
啜泣濡翰,豈摅郁結,庶後生君子,憫餘此概焉。
嘉南鬥之分次,肇東越之靈秘。
表《桧風》于韓什,著鎮山于周記。
蘊大禹之金書,镌暴秦之石字。
太史來而探穴,鐘離去而開笥。
信竹箭之為珍,何珷玞之罕值。
奉盛德之鴻祀,寓安禅之古寺。
實豫章之舊圃,成黃金之勝地。
遂寂默之幽心,若鏡中而遠尋。
面曾阜之超忽,迩平湖之迥深。
山條偃蹇,水葉侵淫。
挂猿朝落,饑鼯夜吟。
果叢藥苑,桃蹊橘林。
梢雲拂日,結暗生陰。
保自然之雅趣,鄙人間之荒雜。
望島嶼之邅回,面江源之重沓。
泛流月之夜迥,曳光煙之曉匝。
風引蜩而嘶噪,雨鳴林而修飒,鳥稍狎而知來,雲無情而自合。
爾乃野開靈塔,地築禅居,喜園迢遰,樂樹扶疏。
經行籍草,宴坐臨渠,持戒振錫,度影甘蔬。
堅固之林可喻,寂滅之場{斬足}如。
異曲終而悲起,非木落而悲始。
豈降志而辱身,不露才而揚己。
鐘風雨之如晦,倦雞鳴之聒耳。
幸避地而高栖,憑調禦之遺旨。
折四辯之微言,悟三乘之妙理。
遣十纏之系縛,祛五惑之塵滓。
久遺榮于勢利,庶忘累于妻子。
感意氣于疇日,寄知音于來祀。
何遠客之可悲,知自憐其何已。
總第九舅蕭勃先據廣州,總又自會稽往依焉。
梁元帝平侯景,征總為明威将軍、始興内史,以郡秩米八百斛給總行裝。
會江陵陷,遂不行,總自此流寓嶺南積歲。
天嘉四年,以中書侍郎征還朝,直侍中省。
累遷司徒右長史,掌東宮管記,給事黃門侍郎,領南徐州大中正。
授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騎常侍,東宮、中正如故。
遷左民尚書,轉太子詹事,中正如故。
以與太子為長夜之飲,養良娣陳氏為女,太子微行總舍,上怒免之。
尋為侍中,領左骁騎将軍。
複為左民尚書領左軍将軍,未拜,又以公事免。
尋起為散騎常侍、明烈将軍、司徒左長史,遷太常卿。
後主即位,除祠部尚書,又領左骁騎将軍,參掌選事。
轉散騎常侍、吏部尚書。
尋遷尚書仆射,參掌如故。
至德四年,加宣惠将軍,量置佐史。
尋授尚書令,給鼓吹一部,加扶,馀并如故。
策曰:"於戲,夫文昌政本,司會治經,韋彪謂之樞機,李固方之鬥極。
況其五曹斯綜,百揆是諧,同冢宰之司,專台閣之任。
惟
五世祖湛,宋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忠簡公。
祖蒨,梁光祿大夫,有名當代。
父紑,本州迎主簿,少居父憂,以毀卒,在《梁書孝行傳》。
總七歲而孤,依于外氏。
幼聰敏,有至性。
舅吳平光侯蕭劢,名重當時,特所鐘愛,嘗謂總曰:"爾操行殊異,神采英拔,後之知名,當出吾右。
"及長,笃學有辭采,家傳賜書數千卷,總晝夜尋讀,未嘗辍手。
年十八,解褐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
中權将軍、丹陽尹何敬容開府,置佐史,并以貴胄充之,仍除敬容府主簿。
遷尚書殿中郎。
梁武帝撰《正言》始畢,制《述懷詩》,總預同此作,帝覽總詩,深降嗟賞。
仍轉侍郎。
尚書仆射範陽張缵,度支尚書琅邪王筠,都官尚書南陽劉之遴,并高才碩學,總時年少有名,缵等雅相推重,為忘年友會。
之遴嘗酬總詩,其略曰:"上位居崇禮,寺署鄰栖息。
忌聞曉驺唱,每畏晨光赩。
高談意未窮,晤對賞無極。
探急共遨遊,休沐忘退食。
曷用銷鄙吝,枉趾覯顔色。
下上數千載,揚搉吐胸臆。
"其為通人所欽挹如此。
遷太子洗馬,又出為臨安令,還為中軍宣城王府限内錄事參軍,轉太子中舍人。
及魏國通好,敕以總及徐陵攝官報聘,總以疾不行。
侯景寇京都,诏以總權兼太常卿,守小廟。
台城陷,總避難崎岖,累年,至會稽郡,憩于龍華寺,乃制《修心賦》,略序時事。
其辭曰: 太清四年秋七月,避地于會稽龍華寺。
此伽藍者,餘六世祖宋尚書右仆射州陵侯元嘉二十四年之所構也。
侯之王父晉護軍将軍虨,昔莅此邦,蔔居山陰都陽裡,贻厥子孫,有終焉之志。
寺域則宅之舊基,左江右湖,面山背豁,東西連跨,南北纡萦,聊與苦節名僧,同銷日用,曉修經戒,夕覽圖書,寝處風雲,憑栖水月。
不意華戎莫辨,朝市傾淪,以此傷情,情可知矣。
啜泣濡翰,豈摅郁結,庶後生君子,憫餘此概焉。
嘉南鬥之分次,肇東越之靈秘。
表《桧風》于韓什,著鎮山于周記。
蘊大禹之金書,镌暴秦之石字。
太史來而探穴,鐘離去而開笥。
信竹箭之為珍,何珷玞之罕值。
奉盛德之鴻祀,寓安禅之古寺。
實豫章之舊圃,成黃金之勝地。
遂寂默之幽心,若鏡中而遠尋。
面曾阜之超忽,迩平湖之迥深。
山條偃蹇,水葉侵淫。
挂猿朝落,饑鼯夜吟。
果叢藥苑,桃蹊橘林。
梢雲拂日,結暗生陰。
保自然之雅趣,鄙人間之荒雜。
望島嶼之邅回,面江源之重沓。
泛流月之夜迥,曳光煙之曉匝。
風引蜩而嘶噪,雨鳴林而修飒,鳥稍狎而知來,雲無情而自合。
爾乃野開靈塔,地築禅居,喜園迢遰,樂樹扶疏。
經行籍草,宴坐臨渠,持戒振錫,度影甘蔬。
堅固之林可喻,寂滅之場{斬足}如。
異曲終而悲起,非木落而悲始。
豈降志而辱身,不露才而揚己。
鐘風雨之如晦,倦雞鳴之聒耳。
幸避地而高栖,憑調禦之遺旨。
折四辯之微言,悟三乘之妙理。
遣十纏之系縛,祛五惑之塵滓。
久遺榮于勢利,庶忘累于妻子。
感意氣于疇日,寄知音于來祀。
何遠客之可悲,知自憐其何已。
總第九舅蕭勃先據廣州,總又自會稽往依焉。
梁元帝平侯景,征總為明威将軍、始興内史,以郡秩米八百斛給總行裝。
會江陵陷,遂不行,總自此流寓嶺南積歲。
天嘉四年,以中書侍郎征還朝,直侍中省。
累遷司徒右長史,掌東宮管記,給事黃門侍郎,領南徐州大中正。
授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騎常侍,東宮、中正如故。
遷左民尚書,轉太子詹事,中正如故。
以與太子為長夜之飲,養良娣陳氏為女,太子微行總舍,上怒免之。
尋為侍中,領左骁騎将軍。
複為左民尚書領左軍将軍,未拜,又以公事免。
尋起為散騎常侍、明烈将軍、司徒左長史,遷太常卿。
後主即位,除祠部尚書,又領左骁騎将軍,參掌選事。
轉散騎常侍、吏部尚書。
尋遷尚書仆射,參掌如故。
至德四年,加宣惠将軍,量置佐史。
尋授尚書令,給鼓吹一部,加扶,馀并如故。
策曰:"於戲,夫文昌政本,司會治經,韋彪謂之樞機,李固方之鬥極。
況其五曹斯綜,百揆是諧,同冢宰之司,專台閣之任。
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