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一 江總 姚察

關燈
爾道業标峻,寓量弘深,勝範清規,風流以為準的,辭宗學府,衣冠以為領袖。

    故能師長六官,具瞻允塞,明府八座,儀形載遠,其端朝握揆,朕所望焉。

    往欽哉,懋建爾徽猷,亮采我邦國,可不慎欤!"祯明二年,進号中權将軍。

    京城陷,入隋,為上開府。

    開皇十四年,卒于江都,時年七十六。

     總嘗自叙其略曰: 曆升清顯,備位朝列,不邀世利,不涉權幸。

    嘗撫躬仰天太息曰:莊青翟位至丞相,無迹可紀;趙元叔為上計吏,光乎列傳。

    官陳以來,未嘗逢迎一物,幹預一事。

    悠悠風塵,流俗之士,頗緻怨憎,榮枯寵辱,不以介意。

    太建之世,權移群小,谄嫉作威,屢被摧黜,奈何命也。

    後主昔在東朝,留意文藝,夙荷昭晉,恩紀契闊。

    嗣位之日,時寄謬隆,儀形天府,厘正庶績,八法六典,無所不統。

    昔晉武帝策荀公曾曰"周之冢宰,今之尚書令也"。

    況複才未半古,屍素若茲。

    晉太尉陸玩雲"以我為三公,知天下無人矣"。

    軒冕傥來之一物,豈是預要乎?弱歲歸心釋教,年二十馀,入鐘山就靈曜寺則法師受菩薩戒。

    暮齒官陳,與攝山布上人遊款,深悟苦空,更複練戒,運善于心,行慈于物,頗知自勵,而不能蔬菲,尚染塵勞,以此負愧平生耳。

     總之自叙,時人謂之實錄。

     總笃行義,寬和溫裕。

    好學,能屬文,于五言七言尤善;然傷于浮豔,故為後主所愛幸。

    多有側篇,好事者相傳諷玩,于今不絕。

    後主之世,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共陳暄、孔範、王瑳等十馀人,當時謂之狎客。

    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有言之者,辄以罪斥之,君臣昏亂,以至于滅。

    有文集三十卷,并行于世焉。

     長子溢,字深源,頗有文辭。

    性傲誕,恃勢驕物,雖近屬故友,不免诋欺。

    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洗馬、中書黃門侍郎、太子中庶子。

    入隋,為秦王文學。

     第七子漼,驸馬都尉、秘書郎、隋給事郎,直秘書省學士。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也。

    九世祖信,吳太常卿,有名江左。

    察幼有至性,事親以孝聞。

    六歲,誦書萬馀言。

    弱不好弄,博弈雜戲,初不經心。

    勤苦厲精,以夜繼日。

    年十二,便能屬文。

    父上開府僧垣,知名梁武代,二宮禮遇優厚,每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為遊學之資,察并用聚蓄圖書,由是聞見日博。

    年十三,梁簡文帝時在東宮,盛修文義,即引于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

    及簡文嗣位,尤加禮接。

    起家南海王國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除南郡王行參軍,兼尚書駕部郎。

     值梁室喪亂,于金陵随二親還鄉裡。

    時東土兵荒,人饑相食,告籴無處,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給。

    察每崎岖艱阻,求請供養之資,糧粒恒得相繼。

    又常以己分減推諸弟妹,乃至故舊乏絕者皆相分恤,自甘唯藜藿而已。

    在亂離之間,笃學不廢。

     元帝于荊州即位,父随朝士例往赴西台,元帝授察原鄉令。

    時邑境蕭條,流亡不反,察輕其賦役,勸以耕種,于是戶口殷盛,民至今稱焉。

     中書侍郎領著作杜之偉與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

    永定初,拜始興王府功曹參軍,尋補嘉德殿學士,轉中衛、儀同始興王府記室參軍。

    吏部尚書徐陵時領著作,複引為史佐,及陵讓官緻仕等表,并請察制焉,陵見歎曰:"吾弗逮也。

    "太建初,補宣明殿學士,除散騎侍郎、左通直。

    尋兼通直散騎常侍,報聘于周。

    江左耆舊先在關右者,鹹相傾慕。

    沛國劉臻竊于公館訪《漢書》疑事十馀條,并為剖析,皆有經據。

    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

    "著《西聘道裡記》,所叙事甚詳。

     使還,補東宮學士。

    于時濟陽江總、吳國顧野王、陸瓊、從弟瑜、河南褚玠、北地傅縡等,皆以才學之美,晨夕娛侍。

    察每言論制述,鹹為諸人宗重。

    儲君深加禮異,情越群僚,宮内所須方幅手筆,皆付察立草。

    又數令共野王遞相策問,恒蒙賞激。

     遷尚書祠部侍郎。

    此曹職司郊廟,昔魏王肅奏祀天地,設宮縣之樂,八佾之舞,爾後因循不革。

    梁武帝以為事人禮缛,事神禮簡,古無宮縣之文。

    陳初承用,莫有損益。

    高宗欲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