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 周弘正 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憲
關燈
小
中
大
帝手書與弘正曰:"獯醜逆亂,寒暑亟離,海内相識,零落略盡。
韓非之智,不免秦獄,劉歆之學,猶弊亡新,音塵不嗣,每以耿灼。
常欲訪山東而尋子雲,問關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聞,遲比來郵,慰其延伫。
"仍遣使迎之,謂朝士曰:"晉氏平吳,喜獲二陸,今我破賊,亦得兩周,今古一時,足為連類。
"及弘正至,禮數甚優,朝臣無與比者。
授黃門侍郎,直侍中省。
俄遷左民尚書,尋加散騎常侍。
元帝嘗著《金樓子》,曰:"餘于諸僧重招提琰法師,隐士重華陽陶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義理,清轉無窮,亦一時之名士也。
"及侯景平,僧辯啟送秘書圖籍,敕弘正雠校。
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仆射王裒言于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
至如黔首萬姓,若未見輿駕入建邺,謂是列國諸王,未名天子。
今宜赴百姓之心,從四海之望。
"時荊陝人士鹹雲王、周皆是東人,志願東下,恐非良計。
弘正面折之曰:"若東人勸東,謂為非計,君等西人欲西,豈成良策?"元帝乃大笑之,竟不還都。
及江陵陷,弘正遁圍而出,歸于京師,敬帝以為大司馬王僧辯長史,行揚州事。
太平元年,授侍中,領國子祭酒,遷太常卿、都官尚書。
高祖受禅,授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遷侍中、國子祭酒,往長安迎高宗。
三年,自周還,诏授金紫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領慈訓太仆。
廢帝嗣位,領都官尚書,總知五禮事。
仍授太傅長史,加明威将軍。
高宗即位,遷特進,重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
太建五年,授尚書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
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
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疑滞。
六年,卒于官,時年七十九。
诏曰:"追遠褒德,抑有恒規。
故尚書右仆射、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弘正,識宇凝深,藝業通備,辭林義府,國老民宗,道映庠門,望高禮閣,卒然殂殒,朕用恻然。
可贈侍中、中書監,喪事所須,量加資給。
"便出臨哭。
谥曰簡子。
所著《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莊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經疏》兩卷,《集》二十卷,行于世。
子墳,官至吏部郎。
弘正二弟:弘讓,弘直。
弘讓性簡素,博學多通,天嘉初,以白衣領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弘直字思方,幼而聰敏。
解褐梁太學博士,稍遷西中郎湘東王外兵記室參軍,與東海鮑泉、南陽宗懔、平原劉緩、沛郡劉瑴同掌書記。
入為尚書儀曹郎。
湘東王出鎮江、荊二州,累除錄事咨議參軍,帶柴桑、當陽二縣令。
及梁元帝承制,授假節、英果将軍、世子長史。
尋除智武将軍、衡陽内史。
遷貞毅将軍、平南長史、長沙内史,行湘州府州事,湘濱縣侯,邑六百戶。
曆邵陵、零陵太守、雲麾将軍、昌州刺史。
王琳之舉兵也,弘直在湘州,琳敗,乃還朝。
天嘉中,曆國子博士、廬陵王長史、尚書左丞、領羽林監、中散大夫、秘書監,掌國史。
遷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太建七年,遇疾且卒,乃遺疏敕其家曰:"吾今年已來,筋力減耗,可謂衰矣,而好生之情,曾不自覺,唯務行樂,不知老之将至。
今時制雲及,将同朝露,七十馀年,頗經稱足,啟手告全,差無遺恨。
氣絕已後,便買市中見材,材必須小形者,使易提挈。
斂以時服,古人通制,但下見先人,必須備禮,可著單衣裙衫故履。
既應侍養,宜備紛帨,或逢善友,又須香煙,棺内唯安白布手巾、粗香爐而已,其外一無所用。
"卒于家,時年七十六。
有集二十卷。
子确。
确字士潛,美容儀,寬大有行檢,博涉經史,笃好玄言,世父弘正特所鐘愛。
解褐梁太學博士、司徒祭酒、晉安王主簿。
高祖受禅,除尚書殿中郎,累遷安成王限内記室。
高宗即位,授東宮通事舍人,丁母憂,去職。
及歐陽纥平,起為中書舍人,命于廣州慰勞,服阕,為太常卿。
曆太子中庶子、尚書左丞、太子家令,以父憂去職。
尋起為貞威将軍、吳令,确固辭不之官。
至德元年,授太子左衛率、中書舍人,遷散騎常侍,加貞威将軍、信州南平王府長史,行揚州事,為政平允,稱為良吏。
遷都官尚書。
祯明初,遘疾、卒于官,時年五十九。
诏贈散騎常侍、太常卿,官給喪事。
袁憲,字德章,尚書左仆射樞之弟
韓非之智,不免秦獄,劉歆之學,猶弊亡新,音塵不嗣,每以耿灼。
常欲訪山東而尋子雲,問關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聞,遲比來郵,慰其延伫。
"仍遣使迎之,謂朝士曰:"晉氏平吳,喜獲二陸,今我破賊,亦得兩周,今古一時,足為連類。
"及弘正至,禮數甚優,朝臣無與比者。
授黃門侍郎,直侍中省。
俄遷左民尚書,尋加散騎常侍。
元帝嘗著《金樓子》,曰:"餘于諸僧重招提琰法師,隐士重華陽陶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義理,清轉無窮,亦一時之名士也。
"及侯景平,僧辯啟送秘書圖籍,敕弘正雠校。
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仆射王裒言于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
至如黔首萬姓,若未見輿駕入建邺,謂是列國諸王,未名天子。
今宜赴百姓之心,從四海之望。
"時荊陝人士鹹雲王、周皆是東人,志願東下,恐非良計。
弘正面折之曰:"若東人勸東,謂為非計,君等西人欲西,豈成良策?"元帝乃大笑之,竟不還都。
及江陵陷,弘正遁圍而出,歸于京師,敬帝以為大司馬王僧辯長史,行揚州事。
太平元年,授侍中,領國子祭酒,遷太常卿、都官尚書。
高祖受禅,授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遷侍中、國子祭酒,往長安迎高宗。
三年,自周還,诏授金紫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領慈訓太仆。
廢帝嗣位,領都官尚書,總知五禮事。
仍授太傅長史,加明威将軍。
高宗即位,遷特進,重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
太建五年,授尚書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
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
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疑滞。
六年,卒于官,時年七十九。
诏曰:"追遠褒德,抑有恒規。
故尚書右仆射、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弘正,識宇凝深,藝業通備,辭林義府,國老民宗,道映庠門,望高禮閣,卒然殂殒,朕用恻然。
可贈侍中、中書監,喪事所須,量加資給。
"便出臨哭。
谥曰簡子。
所著《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莊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經疏》兩卷,《集》二十卷,行于世。
子墳,官至吏部郎。
弘正二弟:弘讓,弘直。
弘讓性簡素,博學多通,天嘉初,以白衣領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弘直字思方,幼而聰敏。
解褐梁太學博士,稍遷西中郎湘東王外兵記室參軍,與東海鮑泉、南陽宗懔、平原劉緩、沛郡劉瑴同掌書記。
入為尚書儀曹郎。
湘東王出鎮江、荊二州,累除錄事咨議參軍,帶柴桑、當陽二縣令。
及梁元帝承制,授假節、英果将軍、世子長史。
尋除智武将軍、衡陽内史。
遷貞毅将軍、平南長史、長沙内史,行湘州府州事,湘濱縣侯,邑六百戶。
曆邵陵、零陵太守、雲麾将軍、昌州刺史。
王琳之舉兵也,弘直在湘州,琳敗,乃還朝。
天嘉中,曆國子博士、廬陵王長史、尚書左丞、領羽林監、中散大夫、秘書監,掌國史。
遷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太建七年,遇疾且卒,乃遺疏敕其家曰:"吾今年已來,筋力減耗,可謂衰矣,而好生之情,曾不自覺,唯務行樂,不知老之将至。
今時制雲及,将同朝露,七十馀年,頗經稱足,啟手告全,差無遺恨。
氣絕已後,便買市中見材,材必須小形者,使易提挈。
斂以時服,古人通制,但下見先人,必須備禮,可著單衣裙衫故履。
既應侍養,宜備紛帨,或逢善友,又須香煙,棺内唯安白布手巾、粗香爐而已,其外一無所用。
"卒于家,時年七十六。
有集二十卷。
子确。
确字士潛,美容儀,寬大有行檢,博涉經史,笃好玄言,世父弘正特所鐘愛。
解褐梁太學博士、司徒祭酒、晉安王主簿。
高祖受禅,除尚書殿中郎,累遷安成王限内記室。
高宗即位,授東宮通事舍人,丁母憂,去職。
及歐陽纥平,起為中書舍人,命于廣州慰勞,服阕,為太常卿。
曆太子中庶子、尚書左丞、太子家令,以父憂去職。
尋起為貞威将軍、吳令,确固辭不之官。
至德元年,授太子左衛率、中書舍人,遷散騎常侍,加貞威将軍、信州南平王府長史,行揚州事,為政平允,稱為良吏。
遷都官尚書。
祯明初,遘疾、卒于官,時年五十九。
诏贈散騎常侍、太常卿,官給喪事。
袁憲,字德章,尚書左仆射樞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