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 周弘正 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憲
關燈
小
中
大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晉光祿大夫顗之九世孫也。
祖颙,齊中書侍郎,領著作。
父寶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讓、弘直,俱為伯父侍中護軍舍所養。
年十歲,通《老子》、《周易》,舍每與談論,辄異之,曰:"觀汝神情穎晤,清理警發,後世知名,當出吾右。
"河東裴子野深相賞納,請以女妻之。
十五,召補國子生,仍于國學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
以季春入學,孟冬應舉,學司以其日淺,弗之許焉。
博士到洽議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實堪師表,無俟策試。
"起家梁太學博士。
晉安王為丹陽尹,引為主簿。
出為邺令,丁母憂去職。
服阕,曆曲阿、安吉令。
普通中,初置司文義郎,直壽光省,以弘正為司義侍郎。
中大通三年,梁昭明太子薨,其嗣華容公不得立,乃以晉安王為皇太子,弘正乃奏記曰: 竊聞捴謙之象,起于羲、軒爻畫,揖讓之源,生于堯、舜禅受,其來尚矣,可得而詳焉。
夫以廟堂、汾水,殊途而同歸,稷、契、巢、許,異名而一貫,出者稱為元首,處者謂之外臣,莫不内外相資,表裡成治,斯蓋萬代同規,百王不易者也。
暨于三王之世,浸以陵夷,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乃至七國争雄,劉項競逐,皇漢扇其俗,有晉揚其波,謙讓之道廢,多曆年所矣。
夫文質遞變,澆淳相革,還樸反古,今也其時。
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将聖,聰明神武,百辟冠冕,四海歸仁。
是以皇上發德音,下明诏,以大王為國之儲副,乃天下之本焉。
雖複夏啟、周誦,漢儲、魏兩,此數君者,安足為大王道哉。
意者願聞殿下抗目夷上仁之義,執子臧大賢之節,逃玉輿而弗乘,棄萬乘如脫屣,庶改澆競之俗,以大吳國之風。
古有其人,今聞其語,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誰?能使無為之化,複興于邃古,讓王之道,不墜于來葉,豈不盛欤!豈不盛欤! 弘正陋學書生,義慚稽古,家自汝、颍,世傳忠烈,先人決曹掾燕抗辭九谏,高節萬乘,正色三府,雖盛德之業将絕,而狂直之風未墜。
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
如使刍言野說,少陳于聽覽,縱複委身烹鼎之下,絕命肺石之上,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其抗直守正,皆此類也。
累遷國子博士。
時于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
弘正啟梁武帝《周易》疑義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系》曰:"臣聞《易》稱立以盡意,系辭以盡言,然後知聖人之情,幾可見矣。
自非含微體極,盡化窮神,豈能通志成務,探赜緻遠。
而宣尼比之桎梏,絕韋編于漆字,軒轅之所聽瑩,遺玄珠于赤水。
伏惟陛下一日萬機,匪勞神于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于天真,聖智無以隐其幾深,明神無以淪其不測。
至若爻畫之苞于《六經》,文辭之窮于《兩系》,名儒劇談以曆載,鴻生抵掌以終年,莫有試遊其藩,未嘗一見其涘。
自制旨降談,裁成《易》道,析至微于秋毫,渙曾冰于幽谷。
臣親承音旨,職司宣授,後進诜诜,不無傳業。
但《乾》、《坤》之蘊未剖,《系》表之妙莫诠,使一經深緻,尚多所惑。
臣不涯庸淺,輕率短陋,謹與受業諸生清河張譏等三百一十二人,于《乾》、《坤》、《二系》、《象》、《爻》未啟,伏願聽覽之閑,曲垂提訓,得使微臣鑽仰,成其笃習,後昆好事,專門有奉。
自惟多幸,歡沐道于堯年,肄業終身,不知老之将至。
天尊不聞,而冒陳請,冰谷置懷,罔識攸厝。
"诏答曰:"設《卦》觀象,事遠文高,作《系》表言,辭深理奧,東魯絕編之思,西伯幽憂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聖,自商瞿禀承,子庸傳授,篇簡湮沒,歲月遼遠。
田生表菑川之譽,梁丘擅琅邪之學,代郡範生,山陽王氏,人藏荊山之寶,各盡玄言之趣,說或去取,意有詳略。
近搢紳之學,鹹有稽疑,随答所問,已具别解。
知與張譏等三百一十二人須釋《乾》、《坤》、《文言》及《二系》,萬機小暇,試當讨論。
"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大同末,嘗謂弟弘讓曰:"國家厄運,數年當有兵起,吾與汝不知何所逃之。
"及梁武帝納侯景,弘正謂弘讓曰:"亂階此矣。
"京城陷,弘直為衡陽内史,元帝在江陵,遺弘直書曰:"适有都信,賢兄博士平安。
但京師搢紳,無不附逆,王克已為家臣,陸緬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确乎不拔。
言及西軍,潺湲掩淚,恒思吾至,如望歲焉,松柏後凋,一人而已。
"王僧辯之讨侯景也,弘正與弘讓自拔迎軍,僧辯得之甚喜,即日啟元帝,元
祖颙,齊中書侍郎,領著作。
父寶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讓、弘直,俱為伯父侍中護軍舍所養。
年十歲,通《老子》、《周易》,舍每與談論,辄異之,曰:"觀汝神情穎晤,清理警發,後世知名,當出吾右。
"河東裴子野深相賞納,請以女妻之。
十五,召補國子生,仍于國學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
以季春入學,孟冬應舉,學司以其日淺,弗之許焉。
博士到洽議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實堪師表,無俟策試。
"起家梁太學博士。
晉安王為丹陽尹,引為主簿。
出為邺令,丁母憂去職。
服阕,曆曲阿、安吉令。
普通中,初置司文義郎,直壽光省,以弘正為司義侍郎。
中大通三年,梁昭明太子薨,其嗣華容公不得立,乃以晉安王為皇太子,弘正乃奏記曰: 竊聞捴謙之象,起于羲、軒爻畫,揖讓之源,生于堯、舜禅受,其來尚矣,可得而詳焉。
夫以廟堂、汾水,殊途而同歸,稷、契、巢、許,異名而一貫,出者稱為元首,處者謂之外臣,莫不内外相資,表裡成治,斯蓋萬代同規,百王不易者也。
暨于三王之世,浸以陵夷,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乃至七國争雄,劉項競逐,皇漢扇其俗,有晉揚其波,謙讓之道廢,多曆年所矣。
夫文質遞變,澆淳相革,還樸反古,今也其時。
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将聖,聰明神武,百辟冠冕,四海歸仁。
是以皇上發德音,下明诏,以大王為國之儲副,乃天下之本焉。
雖複夏啟、周誦,漢儲、魏兩,此數君者,安足為大王道哉。
意者願聞殿下抗目夷上仁之義,執子臧大賢之節,逃玉輿而弗乘,棄萬乘如脫屣,庶改澆競之俗,以大吳國之風。
古有其人,今聞其語,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誰?能使無為之化,複興于邃古,讓王之道,不墜于來葉,豈不盛欤!豈不盛欤! 弘正陋學書生,義慚稽古,家自汝、颍,世傳忠烈,先人決曹掾燕抗辭九谏,高節萬乘,正色三府,雖盛德之業将絕,而狂直之風未墜。
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
如使刍言野說,少陳于聽覽,縱複委身烹鼎之下,絕命肺石之上,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其抗直守正,皆此類也。
累遷國子博士。
時于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
弘正啟梁武帝《周易》疑義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系》曰:"臣聞《易》稱立以盡意,系辭以盡言,然後知聖人之情,幾可見矣。
自非含微體極,盡化窮神,豈能通志成務,探赜緻遠。
而宣尼比之桎梏,絕韋編于漆字,軒轅之所聽瑩,遺玄珠于赤水。
伏惟陛下一日萬機,匪勞神于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于天真,聖智無以隐其幾深,明神無以淪其不測。
至若爻畫之苞于《六經》,文辭之窮于《兩系》,名儒劇談以曆載,鴻生抵掌以終年,莫有試遊其藩,未嘗一見其涘。
自制旨降談,裁成《易》道,析至微于秋毫,渙曾冰于幽谷。
臣親承音旨,職司宣授,後進诜诜,不無傳業。
但《乾》、《坤》之蘊未剖,《系》表之妙莫诠,使一經深緻,尚多所惑。
臣不涯庸淺,輕率短陋,謹與受業諸生清河張譏等三百一十二人,于《乾》、《坤》、《二系》、《象》、《爻》未啟,伏願聽覽之閑,曲垂提訓,得使微臣鑽仰,成其笃習,後昆好事,專門有奉。
自惟多幸,歡沐道于堯年,肄業終身,不知老之将至。
天尊不聞,而冒陳請,冰谷置懷,罔識攸厝。
"诏答曰:"設《卦》觀象,事遠文高,作《系》表言,辭深理奧,東魯絕編之思,西伯幽憂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聖,自商瞿禀承,子庸傳授,篇簡湮沒,歲月遼遠。
田生表菑川之譽,梁丘擅琅邪之學,代郡範生,山陽王氏,人藏荊山之寶,各盡玄言之趣,說或去取,意有詳略。
近搢紳之學,鹹有稽疑,随答所問,已具别解。
知與張譏等三百一十二人須釋《乾》、《坤》、《文言》及《二系》,萬機小暇,試當讨論。
"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大同末,嘗謂弟弘讓曰:"國家厄運,數年當有兵起,吾與汝不知何所逃之。
"及梁武帝納侯景,弘正謂弘讓曰:"亂階此矣。
"京城陷,弘直為衡陽内史,元帝在江陵,遺弘直書曰:"适有都信,賢兄博士平安。
但京師搢紳,無不附逆,王克已為家臣,陸緬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确乎不拔。
言及西軍,潺湲掩淚,恒思吾至,如望歲焉,松柏後凋,一人而已。
"王僧辯之讨侯景也,弘正與弘讓自拔迎軍,僧辯得之甚喜,即日啟元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