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列傳第八 衡陽獻王昌 南康愍王昙朗 子方泰 方慶

關燈
衡陽獻王昌,字敬業,高祖第六子也。

    梁太清末,高祖南征李贲,命昌與宣後随沈恪還吳興。

    及高祖東讨侯景,昌與宣後、世祖并為景所囚。

    景平,拜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時年十六。

     昌容貌偉麗,神情秀朗,雅性聰辯,明習政事。

    高祖遣陳郡謝哲、濟陽蔡景曆輔昌為郡,又遣吳郡杜之偉授昌以經書。

    昌讀書一覽便誦,明于義理,剖析如流。

    尋與高宗俱往荊州,梁元帝除員外散騎常侍。

    荊州陷,又與高宗俱遷關右,西魏以高祖故,甚禮之。

     高祖即位,頻遣使請高宗及昌,周人許之而未遣,及高祖崩,乃遣之。

    是時王琳梗于中流,昌未得還,居于安陸。

    王琳平後,天嘉元年二月,昌發自安陸,由魯山濟江,而巴陵王蕭沇等率百僚上表曰: 臣聞宗子維城,隆周之懋軌,封建藩屏,有漢之弘規,是以蔔世斯永,式資邢、衛,鼎命靈長,實賴河、楚。

    伏惟陛下神猷光大,聖德欽明,道高日月,德侔造化。

    往者王業惟始,天步方艱,參奉權谟,匡合義烈,威略外舉,神武内定,故以再康禹迹,大庇生民者矣。

    及聖武升遐,王師遠次,皇嗣敻隔,繼業靡歸,宗祧危殆,綴旒非喻。

    既而傳車言反,公卿定策,纂我洪基,光昭景運,民心有奉,園寝克甯,後來其蘇,複在茲日,物情天意,皎然可求。

    王琳逆命,逋誅歲久,今者連結犬羊,乘流縱釁,舟旗野陣,綿江蔽陸,兵疲民弊,杼軸用空,中外騷然,蕃籬罔固。

    乃旰食當朝,憑流授律,蒼兕既馳,長蛇自翦,廓清四表,澄滌八纮,雄圖遐舉,仁聲遠暢,德化所覃,風行草偃,故以功深于微禹,道大于惟堯,豈直社稷用甯,斯乃黔黎是賴。

     第六皇弟昌,近以妙年出質,提契寇手,偏隔關徼,旋踵末由。

    陛下天倫之愛既深,克讓之懷常切。

    伏以大德無私,至公有在,豈得徇匹夫之恒情,忘王業之大計。

    憲章故實,式遵典禮,欽若姬、漢,建樹賢戚。

    湘中地維形勝,控帶川阜,捍城之寄,匪親勿居,宜啟服衡、疑,兼崇徽飾。

    臣等參議,以昌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湘州諸軍事、骠騎将軍、湘州牧,封衡陽郡王,邑五千戶,加給皂輪三望車,後部鼓吹一部,班劍二十人。

    啟可奉行。

     诏曰"可"。

    三月入境,诏令主書舍人緣道迎接。

    丙子,濟江,于中流船壞,以溺薨。

     四月庚寅,喪柩至京師,上親出臨哭。

    乃下诏曰:"夫寵章所以嘉德,禮數所以崇親,乃曆代之通規,固前王之令典。

    新除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湘州諸軍事、骠騎将軍、湘州牧衡陽王昌,明哲在躬,珪璋早秀,孝敬内湛,聰睿外宣。

    梁季艱虞,宗社颠墜,西京淪覆,陷身關隴。

    及鼎業初基,外蕃逆命,聘問斯阻,音介莫通,睠彼機橋,将鄰烏白。

    今者群公戮力,多難廓清,輕傳入郛,無勞假道。

    周朝敦其繼好,骖駕歸來,欣此朝聞,庶歡昏定。

    報施徒語,曾莫輔仁,人之雲亡,殄悴斯在,奄焉薨殒,倍增傷悼。

    津門之恸空在,恒岫之切不追,靜言念之,心焉如割。

    宜隆懋典,以協徽猷。

    可贈侍中、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揚州牧。

    給東園溫明秘器,九旒銮辂,黃屋左纛,武贲班劍百人,辒辌車,前後部羽葆鼓吹。

    葬送之儀,一依漢東平憲王、齊豫章文獻王故事。

    仍遣大司空持節迎護喪事,大鴻胪副其羽衛,殡送所須,随由備辦。

    "谥曰獻。

    無子,世祖以第七皇子伯信為嗣。

     南康愍王昙朗,高祖母弟忠壯王休先之子也。

    休先少倜傥有大志,梁簡文之在東宮,深被知遇。

    太清中既納侯景,有事北方,乃使休先召募得千馀人,授文德主帥,頃之卒。

    高祖之有天下也,每稱休先曰:"此弟若存,河、洛不足定也。

    "梁敬帝即位,追贈侍中、使持節、骠騎将軍、南徐州刺史,封武康縣公,邑一千戶。

    高祖受禅,追贈侍中、車騎大将軍、司徒,封南康郡王,邑二千戶,谥曰忠壯。

     昙朗少孤,尤為高祖所愛,寵逾諸子。

    有膽力,善綏禦。

    侯景平後,起家為著作佐郎。

    高祖北濟江,圍廣陵,宿預人東方光據鄉建義,乃遣昙朗與杜僧明自淮入泗應赴之。

    齊援大至,昙朗與僧明築壘抗禦。

    尋奉命班師,以宿預義軍三萬家濟江。

    高祖誅王僧辯,留昙朗鎮京口,知留府事。

    紹泰元年,除中書侍郎,監南徐州。

     二年,徐嗣徽、任約引齊寇攻逼京邑,尋而請和,求高祖子侄為質。

    時四方州郡并多未賓,京都虛弱,糧運不斷,在朝文武鹹願與齊和親,高祖難之,而重違衆議,乃言于朝曰:"孤謬輔王室,而使蠻夷猾夏,不能戡殄,何所逃責。

    今在位諸賢,且欲息肩偃武,與齊和好,以靜邊疆,若違衆議,必謂孤惜子侄,今決遣昙朗,棄之寇庭。

    且齊人無信,窺窬不已,謂我浸弱,必當背盟。

    齊寇若來,諸君須為孤力鬥也。

    "高祖慮昙朗憚行,或奔竄東道,乃自率步騎往京口迎之,以昙朗還京師,仍使為質于齊。

     齊果背約,複遣蕭軌等随嗣徽渡江,高祖與戰,大破之,虜蕭軌、東方老等。

    齊人請割地并入馬牛以贖之,高祖不許。

    及軌等誅,齊人亦害昙朗于晉陽,時年二十八。

    是時既與齊絕,弗之知也。

    高祖踐祚,猶以昙朗襲封南康郡王,奉忠壯王祀,禮秩一同皇子。

    天嘉二年,齊人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