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列傳第八 衡陽獻王昌 南康愍王昙朗 子方泰 方慶
關燈
小
中
大
方始知之。
世祖诏曰:"夫追遠慎終,抑聞前诰。
南康王昙朗,明哲懋親,蕃維是屬,入質北齊,用纾時難。
皇運兆興,未獲旋反,永言跂予,日夜不忘。
齊使始至,兇問奄及,追懷痛悼,兼倍常情,宜隆寵數,以光恒序。
可贈侍中、安東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曰愍。
"乃遣兼郎中令随聘使江德藻、劉師知迎昙朗喪柩,以三年春至都。
初,昙朗未質于齊,生子方泰、方慶。
及将适齊,以二妾自随,在北又生兩子:方華、方曠,亦同得還。
方泰少粗犷,與諸惡少年群聚,遊逸無度,世祖以南康王故,特寬贳之。
天嘉元年,诏曰:"南康王昙朗,出隔齊庭,反身莫測,國廟方修,奠飨須主,可以長男方泰為南康世子,嗣南康王。
"後聞昙朗薨,于是襲爵南康嗣王。
尋為仁威将軍、丹陽尹,置佐史。
太建四年,遷使持節、都督廣、衡、交、越、成、定、明、新、合、羅、德、宜、黃、利、安、建、石、崖十九州諸軍事、平越中郎将、廣州刺史。
為政殘暴,為有司所奏,免官。
尋起為仁威将軍,置佐史。
六年,授持節、都督豫章郡諸軍事、豫章内史。
在郡不修民事,秩滿之際,屢放部曲為劫,又縱火延燒邑居,因行暴掠,驅錄富人,征求财賄。
代至,又淹留不還。
至都,诏以為宗正卿,将軍、佐史如故。
未拜,為禦史中丞宗元饒所劾,免官,以王還第。
十一年,起為甯遠将軍,直殿省。
尋加散騎常侍,量置佐史。
其年八月,高宗幸大壯觀,因大閱武,命都督任忠領步騎十萬,陳于玄武湖,都督陳景領樓艦五百,出于瓜步江,高宗登玄武門觀,宴群臣以觀之。
因幸樂遊苑,設絲竹會。
仍重幸大壯觀,集衆軍振旅而還。
是時方泰當從,啟稱所生母疾,不行,因與亡命楊鐘期等二十人,微服往民間,淫人妻,為州所錄。
又率人仗抗拒,傷禁司,為有司所奏。
上大怒,下方泰獄。
方泰初但承行淫,不承拒格禁司,上曰不承則上刑,方泰乃投列承引。
于是兼禦史中丞徐君敷奏曰:"臣聞王者之心,匪漏網而私物,至治之本,無屈法而申慈。
謹案南康王陳方泰宗屬雖遠,幸托葭莩,刺舉莫成,共治罕績。
聖上弘以悔往,許其錄用,宮闱寄切,宿衛是屍。
豈有金門旦啟,玉輿曉跸,百司馳骛,千隊騰骧,憚此翼從之勞,亡興晨昏之請?翻以危冠淇上,袨服桑中,臣子之愆,莫斯為大,宜從霜簡,允置秋官。
臣等參議,請依見事,解方泰所居官,下宗正削爵土。
謹以白簡奏聞。
"上可其奏。
尋複本官爵。
祯明初,遷侍中,将軍如故。
三年,隋師濟江,方泰與忠武将軍南豫州刺史樊猛、左衛将軍蔣元遜領水軍于白下,往來斷遏江路。
隋遣行軍元帥、長史高颎領船艦溯流當之,猛及元遜并降,方泰所部将士離散,乃棄船走。
及台城陷,與後主俱入關。
隋大業中為掖令。
方慶少清警,涉獵書傳。
及長,有幹略。
天嘉中,封臨汝縣侯。
尋為給事中、太子洗馬,權兼宗正卿,直殿省。
太建九年,出為輕車将軍、假節、都督定州諸軍事、定州刺史。
秩滿,又為散騎常侍,兼宗正卿。
至德二年,進号智武将軍、武州刺史。
初,廣州刺史馬靖久居嶺表,大得人心,士馬強盛,朝廷疑之。
至是以方慶為仁威将軍、廣州刺史,以兵襲靖。
靖誅,進号宣毅将軍。
方慶性清謹,甚得民和。
四年,進号雲麾将軍。
祯明三年,隋師濟江東衡州刺史王勇遣高州刺史戴智烈将五百騎迎方慶,欲令承制總督征讨諸軍事。
是時隋行軍總管韋洸帥兵度嶺,宣隋文帝敕雲:"若嶺南平定,留勇與豐州刺史鄭萬頃且依舊職。
"方慶聞之,恐勇賣己,乃不從,率兵以拒智烈。
智烈與戰,敗之,斬方慶于廣州,虜其妻子。
王勇,太建中為晉陵太守,在職有能名。
方慶之襲馬靖也,朝廷以勇為超武将軍、東衡州刺史,領始興内史,以為方慶聲勢。
靖誅,以功封龍陽縣子。
及隋軍臨江,诏授勇使持節、光勝将軍、總督衡、廣、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諸軍事、平越中郎将,仍入援。
會京城陷、勇因移檄管内,征兵據守,使其同産弟鄧暠将兵五千,頓于嶺上。
又遣使迎方慶,欲假以為名,而自執兵要。
及方慶敗績,虜其妻子,收其赀産,分賞将帥。
又令其将王仲宣、曾孝武迎西衡州刺史衡陽王伯信,伯信懼,奔于清遠郡,孝武追殺之。
是時韋洸兵已上嶺,豐州刺史鄭萬頃據州不受勇召,而高梁女子洗氏舉兵以應隋軍,攻陷傍郡,勇計無所出,乃以其衆降。
行至荊州,道病卒,隋贈大将軍、宋州刺史,歸仁縣公。
鄭萬頃,荥陽人,梁司州刺史紹叔之族子也。
父旻,梁末入魏。
萬頃通達有材幹,周武帝時為司城大夫,出為溫州刺史。
至德中,與司馬消難來奔。
尋拜散騎常侍、昭武将軍、豐州刺史。
在州甚有惠政,吏民表請立碑,诏許焉。
初,萬頃之在周,深被隋文帝知遇,及隋文踐祚,常思還北。
及王勇之殺方慶,萬頃乃率州兵拒勇,遣使由間道降于隋軍。
拜上儀同,尋卒。
史臣曰:獻、愍二王,聯華霄漢,或壤子之昵,或猶子之寵,而機橋為阻,骖駕無由,有隔于休辰,終之以早世。
悲夫! 《陳書》 唐·姚思廉
世祖诏曰:"夫追遠慎終,抑聞前诰。
南康王昙朗,明哲懋親,蕃維是屬,入質北齊,用纾時難。
皇運兆興,未獲旋反,永言跂予,日夜不忘。
齊使始至,兇問奄及,追懷痛悼,兼倍常情,宜隆寵數,以光恒序。
可贈侍中、安東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曰愍。
"乃遣兼郎中令随聘使江德藻、劉師知迎昙朗喪柩,以三年春至都。
初,昙朗未質于齊,生子方泰、方慶。
及将适齊,以二妾自随,在北又生兩子:方華、方曠,亦同得還。
方泰少粗犷,與諸惡少年群聚,遊逸無度,世祖以南康王故,特寬贳之。
天嘉元年,诏曰:"南康王昙朗,出隔齊庭,反身莫測,國廟方修,奠飨須主,可以長男方泰為南康世子,嗣南康王。
"後聞昙朗薨,于是襲爵南康嗣王。
尋為仁威将軍、丹陽尹,置佐史。
太建四年,遷使持節、都督廣、衡、交、越、成、定、明、新、合、羅、德、宜、黃、利、安、建、石、崖十九州諸軍事、平越中郎将、廣州刺史。
為政殘暴,為有司所奏,免官。
尋起為仁威将軍,置佐史。
六年,授持節、都督豫章郡諸軍事、豫章内史。
在郡不修民事,秩滿之際,屢放部曲為劫,又縱火延燒邑居,因行暴掠,驅錄富人,征求财賄。
代至,又淹留不還。
至都,诏以為宗正卿,将軍、佐史如故。
未拜,為禦史中丞宗元饒所劾,免官,以王還第。
十一年,起為甯遠将軍,直殿省。
尋加散騎常侍,量置佐史。
其年八月,高宗幸大壯觀,因大閱武,命都督任忠領步騎十萬,陳于玄武湖,都督陳景領樓艦五百,出于瓜步江,高宗登玄武門觀,宴群臣以觀之。
因幸樂遊苑,設絲竹會。
仍重幸大壯觀,集衆軍振旅而還。
是時方泰當從,啟稱所生母疾,不行,因與亡命楊鐘期等二十人,微服往民間,淫人妻,為州所錄。
又率人仗抗拒,傷禁司,為有司所奏。
上大怒,下方泰獄。
方泰初但承行淫,不承拒格禁司,上曰不承則上刑,方泰乃投列承引。
于是兼禦史中丞徐君敷奏曰:"臣聞王者之心,匪漏網而私物,至治之本,無屈法而申慈。
謹案南康王陳方泰宗屬雖遠,幸托葭莩,刺舉莫成,共治罕績。
聖上弘以悔往,許其錄用,宮闱寄切,宿衛是屍。
豈有金門旦啟,玉輿曉跸,百司馳骛,千隊騰骧,憚此翼從之勞,亡興晨昏之請?翻以危冠淇上,袨服桑中,臣子之愆,莫斯為大,宜從霜簡,允置秋官。
臣等參議,請依見事,解方泰所居官,下宗正削爵土。
謹以白簡奏聞。
"上可其奏。
尋複本官爵。
祯明初,遷侍中,将軍如故。
三年,隋師濟江,方泰與忠武将軍南豫州刺史樊猛、左衛将軍蔣元遜領水軍于白下,往來斷遏江路。
隋遣行軍元帥、長史高颎領船艦溯流當之,猛及元遜并降,方泰所部将士離散,乃棄船走。
及台城陷,與後主俱入關。
隋大業中為掖令。
方慶少清警,涉獵書傳。
及長,有幹略。
天嘉中,封臨汝縣侯。
尋為給事中、太子洗馬,權兼宗正卿,直殿省。
太建九年,出為輕車将軍、假節、都督定州諸軍事、定州刺史。
秩滿,又為散騎常侍,兼宗正卿。
至德二年,進号智武将軍、武州刺史。
初,廣州刺史馬靖久居嶺表,大得人心,士馬強盛,朝廷疑之。
至是以方慶為仁威将軍、廣州刺史,以兵襲靖。
靖誅,進号宣毅将軍。
方慶性清謹,甚得民和。
四年,進号雲麾将軍。
祯明三年,隋師濟江東衡州刺史王勇遣高州刺史戴智烈将五百騎迎方慶,欲令承制總督征讨諸軍事。
是時隋行軍總管韋洸帥兵度嶺,宣隋文帝敕雲:"若嶺南平定,留勇與豐州刺史鄭萬頃且依舊職。
"方慶聞之,恐勇賣己,乃不從,率兵以拒智烈。
智烈與戰,敗之,斬方慶于廣州,虜其妻子。
王勇,太建中為晉陵太守,在職有能名。
方慶之襲馬靖也,朝廷以勇為超武将軍、東衡州刺史,領始興内史,以為方慶聲勢。
靖誅,以功封龍陽縣子。
及隋軍臨江,诏授勇使持節、光勝将軍、總督衡、廣、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諸軍事、平越中郎将,仍入援。
會京城陷、勇因移檄管内,征兵據守,使其同産弟鄧暠将兵五千,頓于嶺上。
又遣使迎方慶,欲假以為名,而自執兵要。
及方慶敗績,虜其妻子,收其赀産,分賞将帥。
又令其将王仲宣、曾孝武迎西衡州刺史衡陽王伯信,伯信懼,奔于清遠郡,孝武追殺之。
是時韋洸兵已上嶺,豐州刺史鄭萬頃據州不受勇召,而高梁女子洗氏舉兵以應隋軍,攻陷傍郡,勇計無所出,乃以其衆降。
行至荊州,道病卒,隋贈大将軍、宋州刺史,歸仁縣公。
鄭萬頃,荥陽人,梁司州刺史紹叔之族子也。
父旻,梁末入魏。
萬頃通達有材幹,周武帝時為司城大夫,出為溫州刺史。
至德中,與司馬消難來奔。
尋拜散騎常侍、昭武将軍、豐州刺史。
在州甚有惠政,吏民表請立碑,诏許焉。
初,萬頃之在周,深被隋文帝知遇,及隋文踐祚,常思還北。
及王勇之殺方慶,萬頃乃率州兵拒勇,遣使由間道降于隋軍。
拜上儀同,尋卒。
史臣曰:獻、愍二王,聯華霄漢,或壤子之昵,或猶子之寵,而機橋為阻,骖駕無由,有隔于休辰,終之以早世。
悲夫! 《陳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