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本紀第三 世祖

關燈
軍将軍周鐵虎配食高祖廟庭。

    夏四月庚子,周遣使來聘。

    五月庚午,罷南丹陽郡。

    是月,周、齊并遣使來聘。

    六月丁未,夜,有白氣兩道,出于北鬥東南,屬地。

    秋七月丁醜,诏曰:"朕以寡昧,屬當負重,星籥亟改,冕旒弗曠,不能仰協璇衡,用調玉燭,傍慰蒼生,以安黔首。

    兵無甯歲,民乏有年,移風之道未弘,習俗之患猶在,緻令氓多觸網,吏繁筆削,獄犴滋章,雖由物犯,囹圄淹滞,亦或有冤。

    念俾納隍,載勞負扆,加以膚湊不适,攝衛有虧,比獲微痊,思覃寬惠,可曲赦京師。

    "九月,城西城。

    冬十一月丁亥,以左衛将軍程靈洗為中護軍。

    己醜,章昭達破陳寶應于建安,擒寶應、留異,送京師,晉安郡平。

    甲辰,以護軍将軍章昭達為鎮前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十二月甲子,曲赦建安、晉安二郡。

    讨陳寶應将士死王事者,并給棺槥,送還本鄉,并複其家。

    瘡痍未瘳者,給其醫藥。

    癸未,齊遣使來聘。

     六年春正月甲午,皇太子加元服,王公以下賜帛各有差,孝悌力田為父後者賜爵一級,鳏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

    庚戌,以領軍将軍杜棱為翊左将軍、丹陽尹,丹陽尹袁樞為吏部尚書,衛尉卿沈欽為中領軍。

    三月乙未,诏侯景以來遭亂移在建安、晉安、義安郡者,并許還本土,其被略為奴婢者,釋為良民。

    夏四月甲寅,以侍中、中書監、中衛将軍、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安成王顼為司空。

    辛酉,有彗星見。

    周遣使來聘。

    秋七月癸未,大風至自西南,廣百馀步,激壞靈台候樓。

    甲申,儀賢堂無故自壞。

    丙戌,臨川太守駱文牙斬周迪,傳首京師,枭于朱雀航。

    丁酉,太白晝見。

    八月丁醜,诏曰:"梁室多故,禍亂相尋,兵甲紛纭,十年不解,不逞之徒虐流生氣,無賴之屬暴及徂魂。

    江左肇基,王者攸宅,金行水位之主,木運火德之君,時更四代,歲逾二百。

    若其經綸王業,缙紳民望,忠臣孝子,何世無才,而零落山丘,變移陵谷,或皆剪伐,莫不侵殘。

    玉杯得于民間,漆簡傳于世載,無複五株之樹,罕見千年之表。

    自大祚光啟,恭惟揖讓,爰暨朕躬,聿修祖武,雖複旂旗服色,猶行杞、宋之邦,每車駕巡遊,眇瞻河、雒之路,故喬山之祀,蘋藻弗虧,骊山之墳,松柏恒守。

    唯戚藩舊壟,士子故茔,掩殣未周,樵牧猶衆。

    或親屬流隸,負土無期,子孫冥滅,手植何寄。

    漢高留連于無忌,宋祖惆怅于子房,丘墓生哀,性靈共恻者也。

    朕所以興言永日,思慰幽泉。

    維前代王侯,自古忠烈,墳冢被發絕無後者,可檢行修治,墓中樹木,勿得樵采,庶幽顯鹹暢,稱朕意焉。

    "己卯,立皇子伯固為新安郡王,伯恭為晉安王,伯仁為廬陵王,伯義為江夏王。

    九月癸未,罷豫章郡。

    是月,新作大航。

    冬十月辛亥,齊遣使來聘。

    十二月乙卯,立皇子伯禮為武陵王。

    丁巳,以鎮前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章昭達為鎮南将軍、江州刺史,鎮南大将軍、江州刺史黃法抃為中衛大将軍,中護軍程靈洗為宣毅将軍、郢州刺史,軍師将軍、郢州刺史沈恪為中護軍,鎮東将軍、吳興太守吳明徹為中領軍。

    戊午,以東中郎将、吳郡太守鄱陽王伯山為平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癸亥,诏曰:"朕自居民牧之重,托在王公之上,顧其寡昧,郁于治道。

    加以屢虧聽覽,事多壅積,冤滞靡申,幽枉弗鑒。

    念茲罪隸,有甚納隍。

    而惠澤未流,愆陽累月,今歲序雲暮,元正向肇,欲使幽圄之内,同被時和,可曲赦京師。

    " 天康元年春二月丙子,诏曰:"朕以寡德,纂承洪緒,日昃劬勞,思弘景業,而政道多昧,黎庶未康,兼疹患淹時,亢陽累月,百姓何咎,實由朕躬,念茲在茲,痛如疾首。

    可大赦天下,改天嘉七年為天康元年。

    三月己卯,以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司空安成王顼為尚書令。

    夏四月乙卯,皇孫至澤生,在位文武賜絹帛各有差,為父後者賜爵一級。

    癸酉,世祖疾甚。

    是日,崩于有覺殿。

    遺诏曰:"朕疾苦彌留,遂至不救,修短有命,夫複何言。

    但王業艱難,頻歲軍旅,生民多弊,無忘愧惕。

    今方隅乃定,俗教未弘,便及大漸,以為遺恨。

    社稷任重,太子可即君臨,王侯将相,善相輔翊,内外協和,勿違朕意!山陵務存儉速。

    大斂竟,群臣三日一臨,公除之制,率依舊典。

    "六月甲子,群臣上谥曰文皇帝,廟号世祖。

    丙寅,葬永甯陵。

     世祖起自艱難,知百姓疾苦。

    國家資用,務從儉約。

    常所調斂,事不獲已者,必咨嗟改色,若在諸身。

    主者奏決,妙識真僞,下不容奸,人知自勵矣。

    一夜内刺閨取外事分判者,前後相續。

    每雞人伺漏,傳更簽于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簽于階石之上,令槍然有聲,雲"吾雖眠,亦令驚覺也"。

    始終梗概,若此者多焉。

     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世稱繼體守文,宗枝承統,得失之間,蓋亦祥矣。

    大抵以奉而勿墜為賢能,撓而易之為不肖;其有光揚前軌,克荷曾構,固以少焉。

    世祖自初發迹,功庸顯著,甯亂靜寇,首佐大業。

    及國禍奄臻,入承寶祚,兢兢業業,其若馭朽,加以崇尚儒術,愛悅文義,見善如弗及,用人如由己,恭儉以禦身,勤勞以濟物,自昔允文允武之君,東征西怨之後,賓實之迹,可為聯類。

    至于杖聰明,用鑒識,斯則永平之政,前史其論諸。

     《陳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