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狐功設計害帝堯 責三苗帝堯動怒

關燈
謂亂國的這句話,還是在既亂之後,還是在将亂之先,還是在正亂之時,這三種須要辨清。

     如其在既亂之後,則已經平治,正應該撫綏他們,安輯他們,不應該再用重刑去壓迫他們。

    如果在将亂之先,那麼朕試問汝,何以知道将要亂呢?如果在正亂之時,汝之建國已經十餘年之久了,還不能使國家平定,汝的政績在哪裡?這句話汝恐怕說不出吧。

    九黎敗俗,蠻夷雜處,朕知道他是難治的。

    但是治國之道,應該從根本上着想,用道德教育去感化他,不應該嚴刑峻罰的蠻幹。

    況且九黎的風俗,最不好的是迷信鬼神。

    汝既然知道它不好,應該首先革除它,為什麼朕昨、今兩日經過的地方,淫祠到處都是,人民迷信又非常之深呢?” 三苗道:“臣聽見說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所以用這個方法。

    ” 帝堯道:“汝這個話又不對。

    汝要知道,神道設教的教字是怎樣講?教字的意思是教人為善,教人不為惡,并非教人去祀神求福,祭鬼免禍。

    祀神求福,祭鬼免禍,與善惡二字有什麼相幹!沒有相幹,就不是教了。

    況且古聖人是用神道來設教,并非用神來設教。

    神道來設教,就是教人行善,教人不為惡。

     用神來設教,就是教人祀神求福,祭鬼免禍。

    汝現在一切木石牛蛇,都叫他們去祭拜,簡直是借了鬼神的威勢來恐吓愚民,哪裡配說教!” 三苗道:“那麼聖人所作的種種祭祀之禮,為什麼呢?” 帝堯道:“祭祀之禮,就是一個教字。

    分析起來有三種意義:一種是不忘其本的意思。

    譬如人人皆有祖宗,則人人都應該祭祀。

    不祭祀祖宗就是忘本。

    忘本的人,他的心腸澆薄已極,與禽獸無異。

    第二種是崇尚有德的意思。

    譬如現在有一個聖賢豪傑的人,我遇見他之後,必定要對他表示一種敬意,因為他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是有益于我們的。

    現在的聖賢豪傑,既然要對他表敬意,那麼以前的聖賢豪傑當然要對他表示敬意了。

     如何對他表示敬意?就是祭祀。

    況且對于聖賢豪傑表示敬意,一則固然是崇德,二則亦是教導的一種方法,給百姓看看,果然能夠做聖賢豪傑,自可以受幾千百年的尊崇,豈不是教導的意思嗎!第三種是報功的意思。

    譬如第一個發明飲食的人,發明火化的人,始制衣服的人,始創房屋的人,以及削平大難的人,都是有功于我們人類。

    那麼我們應該發出一個良心,去感激他!謝謝他!如何感謝呢?亦就是祭祀了。

    至于天是覆我們的,地是載我們的,日月星辰是與我們以光明的,山川原隰是與我們以利用的,凡此種種,所以都要去祭祀它,并非是用了祭把去求福免禍呀!禍福二字,與祭祀毫無關系。

    個人倘若存了一個祭祀可以求福、祭祀可以免禍的念頭,那麼就将聖人制作祭祀的深意統統失去了,他的心中也并不知道怎樣是善,怎樣是惡,隻知道如何是福,如何是禍,如何可以得福,如何可以免禍,如此而已。

    但是,假使人人都是如此,聽命于天,而人力一點都不盡,孜孜為利,而善惡一切都不管,還成個世界嗎?”三苗聽到此,亦無話可說,隻得應道:“臣就去改他吧。

    ”帝堯見他願改,亦不再說。

     過了幾日,到了衡山,大會諸侯,舉行黜陟之典。

    三苗當然是考了一個下下,也不必說。

    禮畢之後,諸侯将散,帝堯仍拟南行。

    三苗設宴,大飨帝堯君臣及各路諸侯。

    這個卻是常有的禮節,帝堯不好推辭,然而頗有戒心。

    但見那席次有十幾席,卻是參伍錯綜的。

    三苗陪着帝堯,狐功陪着老将羿,其餘有兩個諸侯陪着羲叔和赤将子輿。

    帝堯君臣本來都想托故一點不嘗的,深恐他酒肴之中或有什麼惡意。

    忽見那三苗立起來說道:“臣聽見說,古禮臣侍君宴,所有的酒肴,應該臣先償之。

    現在某仿照這個典禮,每項先嚐一嚐,想來聖天子和諸位同僚不會說某無禮,拿吃過的東西給君上吃的。

    ”說着,拿起酒壺,斟了滿滿一杯,自己先一飲而荊然後再斟一杯,跪獻帝堯,又拿起筷子,将所有的肴馔項項都嚐過,然後就坐。

     那邊狐功亦站起來說道:“諸位公侯在此,狐功亦得參預末席,榮幸之至。

    但是狐功對于諸位公侯,亦在臣子之例,應該仿照敝主君之例,先将各項酒肴嚐一嚐,以表敬意。

    ”大家聽了都推辭道:“沒有這個道理,那是臣對于君的禮節。

    足下與吾輩是個賓主,萬萬不敢當。

    ”狐功道:“就使是賓主,亦不妨仿行。

    ”說罷,也都先嚐過了。

    飲宴之間,談笑甚歡。

    帝堯總有一點疑心,吃的甚少。

    赤将子輿是素來不吃煙火食的,羲叔正在中暑以後,亦不多食。

    獨有那老将羿,食量向來甚大。

     起初與狐功同席,心中很不舒服,本不願吃,後來看見狐功一杯一杯的飲,大筷大筷的吃,料想無甚要緊,遂不覺多飲多食一點。

    酒闌席散,各自歸寝。

    到了次日,大家安然無事,方始把心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