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帝堯寶露賜群臣 大司農籌備蠟祭

關燈
将子輿在旁邊,哈哈大笑道:“甘露的滋味,野人在軒轅氏的時候,嘗過不止一次,不但滋味好,香氣好,而聽見異人說,它還是個靈物,盛在器皿之中,存貯起來,可以測驗時世之治亂。

    時世大治,它就大滿;時世衰亂,它就幹涸;時世再治起來,它又會得涸而複滿。

    帝摯之世,不能說它是治世,或者因而涸了,亦未可知。

     現在聖天子在上,四海又安,如果真的是那個寶甕,甕内甘露,一定仍舊會滿的,且待開了之後,再看如何。

    ” 衆人聽了這話,都有點不甚相信,孔壬尤其着急,正要分辯,那時鑰匙已取到了,隻好将鎖一開,打開廚門,大衆一看,隻見這甕足有八尺高,舉手去移它,卻是很重,費了三人之力,才将它移在地上,揭開蓋之後,但覺得清香撲鼻,原來竟是滿滿一甕的甘露。

    衆人至此,都覺詫異,又是歡喜。

    孔壬更是滿臉得意之色,對着赤将子輿說道:“幸得你老神仙說明在前,不然我孔壬偷盜的名聲,跳在海水裡也洗不清了。

    ”衆人聽了他這樣說,恐怕羿要慚愧,正想拿話來岔開,隻聽見帝堯說道:“剛才赤将先生說,甘露這項東西,世治則滿,世亂則涸,現在居然又滿起來,朕自問薄德鮮仁,哪裡敢當治世這兩字,想來還是先皇考的遺澤罷了。

    當初皇考既然與諸大臣同嘗,今日朕亦當和汝等分甘。

    ”說罷,便叫人取了杯勺來,每人一杯,帝堯自己也飲了一杯,覺得味甘氣芳,竟有說不出的美處,真正是異物了。

     衆人嘗過甘露味之後,無不歡欣得意,向帝堯緻謝。

    帝堯道:“可惜還有許多大臣,留在平陽,不能普及,且俟異日,再分給他們吧。

    ”孔壬道:“帝何妨饬人将這甕運到平陽去呢?”帝堯道:“這甕是先帝遺物,非朕一人所敢私有,況且朕素來不貴異物,這次出巡,而取這異寶歸去,于心不安。

    ” 孔壬道:“陪臣的意思,帝現在承紹大統,先帝之物,當然應該歸帝保守。

     況且據赤将子輿說,這個甘露的盈涸,可以占驗世道的治亂,那麼尤其應該置在京都之中,令後世子孫在位的,可以時常考察,以為修省之助,豈不是好嗎?” 當下衆人聽孔壬這番措詞,甚為巧妙合理,無不竭力慫恿,帝堯也就答應了,又遊玩了一時,方才回行宮。

     忽報平陽留守大司徒契,有奏章傳到,帝堯拆開一看,原來去歲,帝堯曾和群臣商議,籌備一種祭祀,名叫蠟祭,其時間定在每歲十二月,現在時間已将到了,所以請帝作速回都。

     帝堯看了,便和諸臣說道:“既然如此,朕就歸去吧。

    ”孔壬等本想留帝多住幾日,以獻殷勤,知道此事,料想留亦無益,隻得預備送行。

    這時玄元與帝堯,已漸漸相熟,不大怕陌生了。

     帝堯叫了他過來,懇切的教導他一番,大約叫他總要求學問,養才能,修道德等語,玄元一一答應。

    帝堯看他似乎尚可造就,将來或能幹父之盅,遂又獎賞了他幾句。

    到了次日,帝堯等動身,玄元和驩兜、孔壬,直送至三十裡以外,帝堯止住他,方才回去。

     這裡帝堯等渡過洛水,向王屋山而來。

    其時正是十一月間,滿山林樹,或紅或黃,點綴沿路,景色尚不寂寞。

    正走之間,忽聽有讀書之聲,隐約出于林間,驩沨沨可聽。

    帝堯向大司農道:“如此山林之中,居然有人讀書,真是難得。

    ” 大司農道:“像是幼兒的聲音。

    ”帝堯道:“或者是個學校,朕等過去看看吧。

    ” 說罷,即命停車,與大司農下車,尋聲訪之。

    隻見林内三間草屋,向着太陽,那書聲是從這屋裡出來的,帝堯和大司農走到屋前一看,隻見裡面陳設得甚是精雅,三面圖書,堆積不少,一個童子,年約十歲左右,豐頤大耳,相貌不凡,在那裡讀書。

    帝堯等走過來,他仿佛沒有看見,兀自誦讀不辏帝堯走近前,看他所讀的書,卻是一部說道德的經典。

    帝堯忍不住,就問他道:“汝小小年紀,讀這種深奧的書,能夠了解嗎?” 那童子見帝堯問他,他才不讀了,放下書,慢慢地站起來,向帝堯和大司農子細看了一看,便答道:“本來不甚了解,經師傅講授之後,已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