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先轸詭謀激子玉 晉楚城濮大交兵
關燈
小
中
大
與晉,即當送君還曹耳。
”曹共公急于求釋,信以為然,遂為書遺得臣雲: 孤懼社稷之隕,死亡不免,不得已即安于晉,不得複事上國。
上國若能驅晉以為孤甯宇,孤敢有二心耶? 文公又使人往襄牛見衛成公,亦以複國許之。
成公大喜。
甯俞谏曰:“此晉國反間之計,不可信之。
”成公不聽,亦緻書得臣,大約如曹伯之語。
時得臣方聞宛春被拘之報,咆哮叫跳,大罵:“晉重耳,你是跑不傷、餓不死的老賊!當初在我國中,是我刀砧上一塊肉,今才得返國為君,辄如此欺負人!自古‘兩國相争,不罪來使。
’如何将我使臣拿住?吾當親往,與他講理。
”正在發怒,帳外小卒報道:“曹、衛二國,各有書劄上達元帥。
”得臣想道:“衛侯、曹伯流離之際,有甚書來通我?必是打探得晉國什麼破綻,私來報我,此乃天助我成功也!”啟書看時,如此恁般,卻是從晉絕楚的話頭,氣得心頭一片無明火,直透上三千丈不止,大叫道:“這兩封書,又是老賊逼他寫的。
老賊,老賊!今日不是你,就是我,定要拚個死活!”吩咐大小三軍,撤了宋圍,且去尋晉重耳做對。
“待我敗了晉軍,怕殘宋走往那裡去!”鬥越椒曰:“吾王曾叮咛‘不可輕戰’。
若元帥要戰之時,還須禀命而行。
況齊、秦二國,曾為宋求情,恨元帥不從,必然遣兵助晉。
我國雖有陳、蔡、鄭、許相幫,恐非齊、秦之敵。
必須入朝請添兵益将,方可赴敵。
”得臣曰:“就煩大夫一行,以速為貴。
” 越椒奉元帥将令,徑到申邑,來見楚王,奏知請兵交戰之意。
楚王怒曰:“寡人戒勿與戰,子玉強要出師,能保必勝乎?”越椒對曰:“得臣有言在前:‘如若不勝,甘當軍令。
’”楚王終不快意,乃使鬥宜申将西廣之兵而往。
──楚兵二廣,東廣在左,西廣在右,凡精兵俱在東廣。
止分西廣之兵,不過千人,又非精卒,乃是楚王疑其兵敗,不肯多發之意。
成得臣之子成大心,聚集宗人之兵,約六百人,自請助戰。
楚王許之。
鬥宜申同越椒領兵至宋,得臣看兵少,心中愈怒,大言曰:“便不添兵,難道我勝不得晉?”即日約會四路諸侯之兵,拔寨都起。
這一去,正中了先轸的機謀了。
髯翁有詩雲: 久困睢陽功未收,勃然一怒戰群侯; 得臣縱有沖天志,怎脫今朝先轸謀! 得臣以西廣戎車,兼成氏本宗之兵,自将中軍。
使鬥宜申率申邑之師,同鄭、許二路兵将為左軍。
使鬥勃率息邑之兵,同陳、蔡二路兵将為右軍。
雨驟風馳,直逼晉侯大寨,做三處屯聚。
晉文公集諸将問計。
先轸曰:“本謀緻楚,欲以挫之。
且楚自伐齊圍宋,以至于今,其師老矣。
必戰楚,毋失敵!”狐偃曰:“主公昔日在楚君面前,曾有一言:‘他日治兵中原,請避君三舍。
’今遂與楚戰,是無信也。
主公向不失信于原人,乃失信于楚君乎?必避楚。
”諸将皆艴然曰:“以君避臣,辱甚矣!不可,不可!”狐偃曰:“子玉雖剛狠,然楚君之惠,不可忘也。
吾避楚,非避子玉。
”諸将又曰:“倘楚兵追至,奈何?”狐偃曰:“若我退,楚亦退,必不能複圍宋矣。
如我退而楚進,則以臣逼君,其曲在彼。
避而不得,人有怒心,彼驕我怒,不勝何為?”文公曰:“子犯之言是也。
”傳令:“三軍俱退!”晉軍退三十裡,軍吏來禀曰:“已退一舍之地矣。
”文公曰:“未也。
”又退三十裡,文公仍不許駐軍。
直退到九十裡之程,地名城濮,恰是三舍之遠,方教安營息馬。
時齊孝公命上卿國懿仲之子國歸父為大将,崔夭副之;秦穆公使其次子小子憗為大将,白乙丙副之;各率大兵,協同晉師戰楚,俱于城濮下寨。
宋圍已解,宋成公亦遣司馬公孫固如晉軍拜謝,就留軍中助戰。
卻說楚軍見晉軍移營退避,各有喜色。
鬥勃曰:“晉侯以君避臣,于我亦有榮名矣。
不如借此旋師,雖無功,亦免于罪。
”得臣怒曰:“吾已請添兵将,若不一戰,何以複命?晉軍既退,其氣已怯,宜疾追之!”傳令:“速進!”楚軍行九十裡,恰與晉軍相遇,得臣相度地勢,憑山阻澤,據險為營。
晉諸将言于先轸曰:“楚若據險,攻之難拔,宜出兵争之。
”先轸曰:“夫據險以固守也。
子玉遠來,志在戰而不在守。
雖據險,安所用之?”時文公亦以戰楚為疑。
狐偃奏曰:“今日對壘,勢在必戰。
戰而勝,可以伯諸侯;即使不勝,我國外河内山,足以自固。
楚其奈我何?”文公意猶未決。
是夜就寝,忽得一夢,夢見如先年出亡之時,身在楚國,與楚王手搏為戲,氣力不加,仰面倒地,楚王伏于身上,擊破其腦,以口喋之。
既覺,大懼。
時狐偃同宿帳中,文公呼而告之,如此恁般:“夢中鬥楚不
”曹共公急于求釋,信以為然,遂為書遺得臣雲: 孤懼社稷之隕,死亡不免,不得已即安于晉,不得複事上國。
上國若能驅晉以為孤甯宇,孤敢有二心耶? 文公又使人往襄牛見衛成公,亦以複國許之。
成公大喜。
甯俞谏曰:“此晉國反間之計,不可信之。
”成公不聽,亦緻書得臣,大約如曹伯之語。
時得臣方聞宛春被拘之報,咆哮叫跳,大罵:“晉重耳,你是跑不傷、餓不死的老賊!當初在我國中,是我刀砧上一塊肉,今才得返國為君,辄如此欺負人!自古‘兩國相争,不罪來使。
’如何将我使臣拿住?吾當親往,與他講理。
”正在發怒,帳外小卒報道:“曹、衛二國,各有書劄上達元帥。
”得臣想道:“衛侯、曹伯流離之際,有甚書來通我?必是打探得晉國什麼破綻,私來報我,此乃天助我成功也!”啟書看時,如此恁般,卻是從晉絕楚的話頭,氣得心頭一片無明火,直透上三千丈不止,大叫道:“這兩封書,又是老賊逼他寫的。
老賊,老賊!今日不是你,就是我,定要拚個死活!”吩咐大小三軍,撤了宋圍,且去尋晉重耳做對。
“待我敗了晉軍,怕殘宋走往那裡去!”鬥越椒曰:“吾王曾叮咛‘不可輕戰’。
若元帥要戰之時,還須禀命而行。
況齊、秦二國,曾為宋求情,恨元帥不從,必然遣兵助晉。
我國雖有陳、蔡、鄭、許相幫,恐非齊、秦之敵。
必須入朝請添兵益将,方可赴敵。
”得臣曰:“就煩大夫一行,以速為貴。
” 越椒奉元帥将令,徑到申邑,來見楚王,奏知請兵交戰之意。
楚王怒曰:“寡人戒勿與戰,子玉強要出師,能保必勝乎?”越椒對曰:“得臣有言在前:‘如若不勝,甘當軍令。
’”楚王終不快意,乃使鬥宜申将西廣之兵而往。
──楚兵二廣,東廣在左,西廣在右,凡精兵俱在東廣。
止分西廣之兵,不過千人,又非精卒,乃是楚王疑其兵敗,不肯多發之意。
成得臣之子成大心,聚集宗人之兵,約六百人,自請助戰。
楚王許之。
鬥宜申同越椒領兵至宋,得臣看兵少,心中愈怒,大言曰:“便不添兵,難道我勝不得晉?”即日約會四路諸侯之兵,拔寨都起。
這一去,正中了先轸的機謀了。
髯翁有詩雲: 久困睢陽功未收,勃然一怒戰群侯; 得臣縱有沖天志,怎脫今朝先轸謀! 得臣以西廣戎車,兼成氏本宗之兵,自将中軍。
使鬥宜申率申邑之師,同鄭、許二路兵将為左軍。
使鬥勃率息邑之兵,同陳、蔡二路兵将為右軍。
雨驟風馳,直逼晉侯大寨,做三處屯聚。
晉文公集諸将問計。
先轸曰:“本謀緻楚,欲以挫之。
且楚自伐齊圍宋,以至于今,其師老矣。
必戰楚,毋失敵!”狐偃曰:“主公昔日在楚君面前,曾有一言:‘他日治兵中原,請避君三舍。
’今遂與楚戰,是無信也。
主公向不失信于原人,乃失信于楚君乎?必避楚。
”諸将皆艴然曰:“以君避臣,辱甚矣!不可,不可!”狐偃曰:“子玉雖剛狠,然楚君之惠,不可忘也。
吾避楚,非避子玉。
”諸将又曰:“倘楚兵追至,奈何?”狐偃曰:“若我退,楚亦退,必不能複圍宋矣。
如我退而楚進,則以臣逼君,其曲在彼。
避而不得,人有怒心,彼驕我怒,不勝何為?”文公曰:“子犯之言是也。
”傳令:“三軍俱退!”晉軍退三十裡,軍吏來禀曰:“已退一舍之地矣。
”文公曰:“未也。
”又退三十裡,文公仍不許駐軍。
直退到九十裡之程,地名城濮,恰是三舍之遠,方教安營息馬。
時齊孝公命上卿國懿仲之子國歸父為大将,崔夭副之;秦穆公使其次子小子憗為大将,白乙丙副之;各率大兵,協同晉師戰楚,俱于城濮下寨。
宋圍已解,宋成公亦遣司馬公孫固如晉軍拜謝,就留軍中助戰。
卻說楚軍見晉軍移營退避,各有喜色。
鬥勃曰:“晉侯以君避臣,于我亦有榮名矣。
不如借此旋師,雖無功,亦免于罪。
”得臣怒曰:“吾已請添兵将,若不一戰,何以複命?晉軍既退,其氣已怯,宜疾追之!”傳令:“速進!”楚軍行九十裡,恰與晉軍相遇,得臣相度地勢,憑山阻澤,據險為營。
晉諸将言于先轸曰:“楚若據險,攻之難拔,宜出兵争之。
”先轸曰:“夫據險以固守也。
子玉遠來,志在戰而不在守。
雖據險,安所用之?”時文公亦以戰楚為疑。
狐偃奏曰:“今日對壘,勢在必戰。
戰而勝,可以伯諸侯;即使不勝,我國外河内山,足以自固。
楚其奈我何?”文公意猶未決。
是夜就寝,忽得一夢,夢見如先年出亡之時,身在楚國,與楚王手搏為戲,氣力不加,仰面倒地,楚王伏于身上,擊破其腦,以口喋之。
既覺,大懼。
時狐偃同宿帳中,文公呼而告之,如此恁般:“夢中鬥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