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先轸詭謀激子玉 晉楚城濮大交兵

關燈
妙計,使齊、秦自來戰楚?”先轸對曰:“宋之賂我,可謂厚矣!受賂而救,君何義焉?不如辭之。

    使宋以賂晉之物,分賂齊、秦,求二國向楚宛轉,乞其解圍。

    二國自謂力能得之于楚,必遣使至楚。

    楚若不從,則齊、秦之隙成矣。

    ”文公曰:“倘請之而從,齊、秦将以宋奉楚,與我何利焉?”先轸對曰:“臣又有一策,能使楚必不從齊、秦之請。

    ”文公曰:“卿又有何計,使楚必不從齊秦之請?”先轸曰:“曹、衛,楚所愛也;宋,楚所嫉也。

    我已逐衛侯,執曹伯矣。

    二國土地,在我掌握,與宋連界。

    誠割取二國田土,以畀宋人,則楚之恨宋愈甚。

    齊、秦雖請,其肯從乎?齊、秦憐宋而怒楚,雖欲不與晉合,不可得也。

    ”文公撫掌稱善。

    乃使門尹般以寶玉重器之數,分作二籍,轉獻齊、秦二國。

    門尹般如秦,華秀老如齊,約定一般說話,相見之間,須要極其哀懇。

     秀老至齊,參見了昭公,言:“晉、楚方惡,此難非上國不解,若因上國得保社稷,不惟先朝重器不敢愛,願年年聘好,子孫無間。

    ”齊昭公問曰:“今楚君何在?”華秀老曰:“楚王亦肯解圍,已退師于申矣。

    惟楚令尹成得臣新得楚政,謂敝邑旦暮可下,貪功不退。

    是以乞憐于上國耳!”昭公曰:“楚王前日取我谷邑,近日複歸于我,結好而退,此無貪功之心。

    既令尹成得臣不肯解圍,寡人為宋曲意請之。

    ”乃命崔夭為使,徑至宋地,往見得臣,為宋求釋。

    門尹般到秦,亦如華秀老之言。

    秦穆公亦遣公子絷為使,如楚軍與得臣讨情。

    齊、秦兩不相照,各自遣使。

     門尹般和華秀老俱轉到晉軍回話。

    文公謂之曰:“寡人已滅曹、衛,其田近宋者,不敢自私。

    ”乃命狐偃同門尹般收取衛田,命胥臣同華秀老收取曹田,把兩國守臣,盡行趕逐。

    崔夭、公子絷,正在成得臣幕下,替宋講和,恰好那些被逐的守臣,紛紛來訴,說:“宋大夫門尹般、華秀老倚晉之威,将本國田土,都割據去了。

    ”得臣大怒,謂齊、秦使者曰:“宋人如此欺負曹、衛,豈像個講和的?不敢奉命,休怪,休怪!”崔夭和公子絷一場沒趣,即時辭回。

    晉侯聞得臣不準齊、秦二國之請,預遣人于中途邀迎二國使臣,到于營中,盛席款待,訴以:“楚将驕悍無禮,即日與晉交戰,望二國出兵相助。

    ”崔夭、公子絷領命去了。

     且說得臣誓于衆曰:“不複曹、衛,甯死必不回軍!”楚将宛春獻策曰:“小将有一計,可以不勞兵刃,而複曹、衛之封。

    ”得臣問曰:“子有何計?”宛春曰:“晉之逐衛君,執曹伯,皆為宋也。

    元帥誠遣一使至晉軍,好言講解,要晉複了曹、衛之君,還其田土,我這裡亦解宋圍,大家罷戰休兵,豈不為美?”得臣曰:“倘晉不見聽如何?”宛春曰:“元帥先以解圍之說,明告宋人,姑緩其攻。

    宋人思脫楚禍,如倒懸之望解,若晉侯不允,不惟曹、衛二國怨晉,宋亦怒之。

    聚三怨以敵一晉,我之勝數多矣。

    ”得臣曰:“誰人敢使晉軍?”宛春曰:“元帥若以見委,春不敢辭。

    ”得臣乃緩宋國之攻,命宛春為使,乘單車直造晉軍,謂文公曰:“君之外臣得臣,再拜君侯麾下,楚之有曹、衛,猶晉之有宋也。

    君若複衛封曹,得臣亦願解圍去宋,彼此修睦,各免生靈塗炭之苦。

    ”言猶未畢,隻見狐偃在旁,咬牙怒目罵道:“子玉好沒道理!你釋了一個未亡之宋,卻要我這裡複兩個已亡之國,你直恁便宜!”先轸急蹑狐偃之足,謂宛春曰:“曹、衛罪不至滅亡,寡君亦欲複之。

    且請暫住後營,容我君臣計議施行。

    ”栾枝引宛春歸于後營,狐偃問于先轸曰:“子載真欲聽宛春之請乎?”轸曰:“宛春之請,不可聽,不可不聽。

    ”偃曰:“何謂也?”轸曰:“宛春此來,蓋子玉奸計,欲居德于己,而歸怨于晉也。

    不聽,則棄三國,怨在晉矣;聽之,則複三國,德又在楚矣。

    為今之計,不如私許曹、衛,以離其黨,再拘執宛春,以激其怒,得臣性剛而躁,必移兵索戰于我,是宋圍不求解而自解也。

    倘子玉自與宋通和,則我遂失宋矣。

    ”文公曰:“子載之計甚善!但寡人前受楚君之惠,今拘執其使,恐于報施之理有礙。

    ”栾枝對曰:“楚吞噬小國,淩辱大邦,此皆中原之大恥;君不圖伯則已,如欲圖伯,恥在于君。

    乃懷區區之小惠乎?”文公曰:“微卿言,寡人不知也!”遂命栾枝押送宛春于五鹿,交付守将郤步揚小心看管。

    其原來車騎從人,盡行驅回,教他傳話令尹曰:“宛春無禮,已行囚禁,待拿得令尹,一同誅戮。

    ”從人抱頭鼠竄而去。

     文公打發宛春事畢,使人告曹共公曰:“寡人豈為出亡小忿,求過于君?所以不釋然于君者,以君之附楚故也。

    君若遣一介告絕于楚,以明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