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詞卻敵 晉文公伐衛破曹

關燈
殡殓死者,以棺,送還吾軍,吾當斂兵而退矣。

    ”曹人覆曰:“既如此,請寬限三日!”先轸應曰:“三日内不送屍棺,難怪我辱汝祖宗也!”曹共公果然收取城上屍骸,計點數目,各備棺木,三日之内,盛斂得停停當當,裝載乘車之上。

    先轸定下計策,預令狐毛、狐偃、栾枝、胥臣整頓兵車,分作四路埋伏,隻等曹人開門出棺,四門一齊攻打進去。

     到第四日,先轸使人于城下大叫:“今日還我屍棺否?”曹人城上應曰:“請解圍退兵五裡,即當交納。

    ”先轸禀知文公,傳令退兵,果退五裡之遠。

    城門開處,棺車分四門推出。

    才出得三分之一,忽聞炮聲大舉,四路伏兵一齊發作,城門被喪車填塞,急切不能關閉,晉兵乘亂攻入。

    曹共公方在城上彈壓,魏犨在城外看見,從車中一躍登城,劈胸揪住,縛做一束。

    于朗越城欲遁,被颠颉獲住斬之。

    晉文公率衆将登城樓受捷。

    魏犨獻曹伯襄,颠颉獻于朗首級,衆将各有擒獲。

    晉文公命取仕籍觀之,乘軒者三百人,各有姓名,按籍拘拿,無一脫者。

    籍中不見僖負羁名字,有人說:“負羁為勸曹君行成,已除籍為民矣。

    ”文公乃面數曹伯之罪曰:“汝國隻有一賢臣,汝不能用,卻任用一班宵小,如小兒嬉戲,不亡何待?”喝教:“幽于大寨,俟勝楚之後,待聽處分。

    ”其乘軒三百人,盡行誅戮,抄沒其家,以賞勞軍士。

    僖負羁有盤飧之惠,家住北門,環北門一帶,傳令:“不許驚動,如有犯僖氏一草一木者,斬首!”晉侯分調諸将,一半守城,一半随駕,出屯大寨。

    胡曾先生詠史詩雲: 曹伯慢賢遭絷虜,負羁行惠免誅夷。

     眼前不肯行方便,到後方知是與非。

     卻說魏犨、颠颉二人,素有挾功驕恣之意,今日見晉侯保全僖氏之令,魏犨忿然曰:“吾等今日擒君斬将,主公并無一言褒獎。

    些須盤飧,所惠幾何,卻如此用情,真個輕重不分了!”颠颉曰:“此人若仕于晉,必當重用,我等被他欺壓,不如一把火燒死了他,免其後患。

    便主公曉得,難道真個斬首不成?”魏犨曰:“言之有理。

    ”二人相與飲酒,候至夜靜,私領軍卒,圍住僖負羁之家,前後門放起火來,火焰沖天。

    魏犨乘醉恃勇,躍上門樓,冒着火勢,在檐溜上奔走如飛,欲尋僖負羁殺之。

    誰知棟榱焚毀,倒塌下來,撲陸一聲,魏犨失腳墜地,跌個仰面朝天。

    隻聽得天崩地裂之聲,一根敗棟刮喇的,正打在魏犨胸脯上。

    魏犨大痛無聲,登時口吐鮮血,前後左右,火球亂滾,隻得掙挫起來,兀自攀着庭柱,仍躍上屋,盤旋而出。

    滿身衣服,俱帶着火,扯得赤條條,方免焚身之禍。

    魏犨雖然勇猛,此時不由不困倒了。

    剛遇颠颉來到,扶到空閑去處,解衣衣之,一同上車,回寓安歇。

     卻說狐偃、胥臣在城内,見北門火起,疑有軍變,慌忙引兵來視。

    見僖負羁家中被火,急教軍士撲滅,已自焚燒得七零八落。

    僖負羁率家人救火,觸煙而倒,比及救起,已中火毒,不省人事。

    其妻曰:“不可使僖氏無後!”乃抱五歲孩兒僖祿奔後園,立污池中得免。

    亂到五更,其火方熄。

    僖氏家丁死者數人,殘毀房舍民居數十馀家。

    狐偃、胥臣訪知是魏犨、颠颉二人放的火,大驚,不敢隐瞞,飛報大寨。

    那大寨離城五裡,是夜雖望見城中火光,不甚明白,直到天明,文公接得申報,方知其故。

    即刻駕車入城,先到北門來看僖負羁,負羁張目一看,遂瞑。

    文公歎息不已。

    負羁妻抱着五歲孩兒僖祿,哭拜于地。

    文公亦為垂淚,謂曰:“賢嫂不必愁煩,寡人為汝育之。

    ”即懷中拜為大夫,厚贈金帛,殡葬負羁,攜其妻子歸晉。

    直待曹伯歸附之後,負羁妻願歸鄉省墓,乃遣人送歸。

    僖祿長成,仍仕于曹為大夫。

    此是後話。

     當日文公命司馬趙衰,議違命放火之罪,欲誅魏犨、颠颉。

    趙衰奏曰:“此二人有十九年從亡奔走之勞,近又立有大功,可以赦之!”文公怒曰:“寡人所以取信于民者,令也。

    臣不遵令,不謂之臣,君不能行令于臣,不謂之君。

    不君不臣,何以立國?諸大夫有勞于寡人者甚衆,若皆可犯令擅行,寡人自今不複能出一令矣!”趙衰複奏曰:“主公之言甚當。

    然魏犨材勇,諸将莫及,殺之誠為可惜!且罪有首從,臣以為借颠颉一人,亦足警衆,何必并誅?”文公曰:“聞魏犨傷胸不能起,何惜此旦暮将死之人,而不以行吾法乎?”趙衰曰:“臣請以君命問之,如其必死,誠如君言。

    倘尚可驅馳,願留此虎将,以備緩急。

    ”文公點頭道:“是。

    ”乃使荀林父往召颠颉,使趙衰視魏犨之病。

     不知魏犨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史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