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 晉文公守信降原

關燈
養後母。

    ”襄王歎曰:“汝農家兄弟,如此和睦,朕貴為天子,反受母弟之害,朕不如此農民多矣!”因凄然淚下。

    大夫左鄢父進曰:“周公大聖,尚有骨肉之變。

    吾主不必自傷,作速告難于諸侯,料諸侯必不坐視。

    ”襄王乃親作書稿,使人分告齊、宋、陳、鄭、衛諸國。

    略曰: 不谷不德,得罪于母之寵子弟帶,越在鄭地汜。

    敢告。

     簡師父奏曰:“今日諸侯有志圖伯者,惟秦與晉。

    秦有蹇叔、百裡奚、公孫枝諸賢為政;晉有趙衰、狐偃、胥臣諸賢為政。

    必能勸其君以勤王之義,他國非所望也。

    ”襄王乃命簡師父告于晉;使左鄢父告于秦。

     且說鄭文公聞襄王居汜,笑曰:“天子今日方知翟之不如鄭也。

    ”即日使工師往汜地創立廬舍,親往起居,省視器具,一切供應,不敢菲薄。

    襄王見鄭文公頗有慚色。

    魯、宋諸國,亦遣使問安,各有饋獻。

    惟衛文公不至。

    魯大夫臧孫辰字文仲,聞之歎曰:“衛侯将死矣!諸侯之有王,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

    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不死何為?”時襄王十八年之冬十月也。

    至明年春,衛文公薨。

    世子鄭立,是為成公。

    果應臧文仲之言。

    此是後話。

     再說簡師父奉命告晉。

    晉文公詢于狐偃,偃對曰:“昔齊桓之能合諸侯,惟尊王也。

    況晉數易其君,民以為常,不知有君臣之大義。

    君盍納王而讨太叔之罪,使民知君之不可貳乎?繼文侯輔周之勳,光武公啟晉之烈,皆在于此,若晉不納,秦必納之,則伯業獨歸于秦矣。

    ”文公使太史郭偃蔔之。

    偃曰:“大吉!此黃帝戰于阪泉之兆。

    ”文公曰:“寡人何敢當此!”偃對曰:“周室雖衰,天命未改。

    今之王,古之帝也,其克叔帶必矣。

    ”文公曰:“更為我筮之。

    ”得《乾》下《離》上《大有》之卦第三爻,動變為《兌》下《離》上《睽》卦。

    偃斷之曰:“大有之九三雲:‘公用享于天子。

    ’戰克而王享,吉莫大焉!《乾》為天,《離》為日。

    日麗于天,昭明之象。

    《乾》變而《兌》,《兌》為《澤》,《澤》在下,以當《離》日之炤。

    是天子之恩光炤臨晉國,又何疑焉?”文公大悅,乃大閱車徒,分左右二軍,使趙衰将左軍,魏犨佐之;郤溱将右軍,颠颉佐之。

    文公引狐偃、栾枝等,左右策應。

    臨發時,河東守臣報稱:“秦伯親統大兵勤王,已在河上,不日渡河矣。

    ”狐偃進曰:“秦公志在勤王,所以頓兵河上者,為東道之不通故也。

    如草中之戎,麗土之狄,皆車馬必由之路,秦素未與通,恐其不順,是以懷疑不進。

    君誠行賂于二夷。

    谕以假道勤王之意,二夷必聽。

    更使人謝秦君,言晉師已發,秦必退矣。

    ”文公然其言。

    一面使狐偃之子狐射姑,赍金帛之類,行賂于戎狄;一面使胥臣往河上辭秦。

    胥臣谒見穆公,緻晉侯之命曰:“天子蒙塵在外,君之憂,即寡君之憂也。

    寡君已掃境内,興師代君之勞,已有成算,毋敢煩大軍遠涉。

    ”穆公曰:“寡人恐晉君新立,軍師未集,是以奔走在此,以禦天子之難。

    既晉君克舉大義,寡人當靜聽捷音。

    ”蹇叔、百裡奚皆曰:“晉侯欲專大義,以服諸侯,恐主公分其功業,故遣人止我之師。

    不如乘勢而下,共迎天子,豈不美哉?”穆公曰:“寡人非不知勤王美事,但東道未通,恐戎、狄為梗。

    晉初為政,無大功何以定國?不如讓之。

    ”乃遣公子絷随左鄢父至汜,問勞襄王。

    穆公班師而回。

     卻說胥臣以秦君退師回報,晉兵遂進屯陽樊,守臣蒼葛出郊外勞軍。

    文公使右軍将軍郤溱等圍溫,左軍将軍趙衰等迎襄王于汜。

    襄王以夏四月丁巳日,複至王城,周、召二公迎之入朝。

    不在話下。

     溫人聞周王複位,乃群聚攻頹叔、桃子,殺之,大開城門以納晉師。

    太叔帶忙攜隗後登車,欲奪門出走翟國。

    守門軍士,閉門不容其去。

    太叔仗劍砍倒數人。

    卻得魏犨追到,大喝:“逆賊走那裡去?”太叔曰:“汝放孤出城,異日厚報。

    ”魏犨曰:“問天子肯放你時,魏犨就做人情。

    ”太叔大怒,挺劍刺來,被魏犨躍上其車,一刀斬之。

    軍士擒隗氏來見,犨曰:“此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