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 晉文公守信降原

關燈
脫的軍士,回營報知毛衛。

    毛衛隻教堅守,一面遣人馳奏周王,求其添兵助将。

    不在話下。

     頹叔将原伯貫綁縛獻功于太叔。

    太叔命囚之于營。

    頹叔曰:“今伯貫被擒,毛衛必然喪膽。

    若夜半往劫其營,以火攻之,衛可擒也。

    ”太叔以為然,言于赤丁。

    赤丁用其策,暗傳号令。

    是夜三鼓之後,赤丁自引步軍千馀,俱用利斧,劈開索鍊,劫入大營,就各車上,将蘆葦放起火來。

    頃刻延燒,遍營中火球亂滾,軍士大亂。

    頹叔桃子各引精騎,乘勢殺入,銳不可當。

    毛衛急乘小車,從營後而遁。

    正遇着步卒一隊,為首乃是太叔帶,大喝:“毛衛那裡走?”毛衛着忙,被太叔一槍刺于車下。

    翟軍大獲全勝,遂圍王城。

     周襄王聞二将被擒,謂富辰曰:“早不從卿言,緻有此禍。

    ”富辰曰:“翟勢甚狂,吾王暫爾出巡,諸侯必有倡議納王者。

    ”周公孔奏曰:“王師雖敗,若悉起百官家屬,尚可背城一戰。

    奈何輕棄社稷,委命于諸侯乎?”召公過奏曰:“言戰者,乃危計也。

    以臣愚見,此禍皆本于叔隗,吾王先正其誅,然後堅守以待諸侯之救,可以萬全。

    ”襄王歎曰:“朕之不明,自取其禍!今太後病危,朕暫當避位,以慰其意。

    若人心不忘朕,聽諸侯自圖之可也。

    ”因謂周、召二公曰:“太叔此來,為隗後耳。

    若取隗氏,必懼國人之謗,不敢居于王城。

    二卿為朕繕兵固守,以待朕之歸,可也。

    ”周、召二公頓首受命。

    襄王問于富辰曰:“周之接壤,惟鄭、衛、陳三國,朕将安适?”富辰對曰:“陳、衛弱,不如适鄭。

    ”襄王曰:“朕曾用翟伐鄭,鄭得無怨乎?”富辰曰:“臣之勸王适鄭者,正為此也。

    鄭之先世,有功于周,其嗣必不忘。

    王以翟伐鄭,鄭心不平,固日夜望翟之背周,以自明其順也。

    今王适鄭,彼必喜于奉迎,又何怨焉?”襄王意乃決。

    富辰又請曰:“王犯翟鋒而出,恐翟人悉衆與王為難,奈何?臣願率家屬與翟決戰,王乘機出避,可也。

    ”乃盡召子弟親黨,約數百人,勉以忠義,開門直犯翟營,牽住翟兵。

    襄王同簡師父、左鄢父等十馀人,出城望鄭國而去。

    富辰與赤丁大戰,所殺傷翟兵甚衆,辰亦身被重傷,遇頹叔、桃子,慰之曰:“子之忠谏,天下所知也,今日可以無死。

    ”富辰曰:“昔吾屢谏王,王不聽,以及此。

    若我不死戰,王必以我為怼矣。

    ”複力戰多時,力盡而死。

    子弟親黨,同死者三百馀人。

    史官有詩贊曰: 用夷淩夏豈良謀?納女宣淫禍自求。

     驟谏不從仍死戰,富辰忠義播《春秋》。

     富辰死後,翟人方知襄王已出王城。

    時城門複閉,太叔命釋原伯貫之囚,使于門外呼之。

    周、召二公立于城樓之上,謂太叔曰:“本欲開門奉迎,恐翟兵入城剽掠,是以不敢。

    ”太叔請于赤丁,求其屯兵城外,當出府庫之藏為犒,赤丁許之。

    太叔遂入王城,先至冷宮,放出隗後,然後往谒惠太後。

    太後見了太叔,喜之不勝,一笑而絕。

    太叔且不治喪,先與隗後宮中聚闊。

    欲尋小東殺之,小東懼罪,先已投井自盡矣。

    嗚呼哀哉! 次日,太叔假傳太後遺命,自立為王,以叔隗為王後,臨朝受賀。

    發府藏大犒翟軍,然後為太後發喪。

    國人為之歌曰: 暮喪母,旦娶婦,婦得嫂,臣娶後。

    為不慚,言可醜!誰其逐之?我與爾左右! 太叔聞國人之歌,自知衆論不服,恐生他變。

    乃與隗氏移駐于溫,大治宮室,日夜取樂。

    王城内國事,悉委周、召二公料理,名雖為王,實未嘗與臣民相接也。

    原伯貫逃往原城去了。

    此段話且擱過不提。

     且說周襄王避出王城,雖然望鄭國而行,心中未知鄭意好歹。

    行至汜地,其地多竹而無公館,一名竹川。

    襄王詢土人,知入鄭界,即命停車,借宿于農民封氏草堂之内。

    封氏問:“官居何職?”襄王言曰:“我周天子也。

    為國中有難,避而到此。

    ”封氏大驚,叩頭謝罪曰:“吾家二郎,夜來夢紅日照于草堂。

    果有貴人下降。

    ”即命二郎殺雞為黍。

    襄王問:“二郎何人?”對曰:“民之後母弟也。

    與民同居于此,共爨同耕,以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