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晉獻公違蔔立骊姬 楚成王平亂相子文
關燈
小
中
大
益高,骊姬忌之益甚,而謀愈深且毒矣。
此事擱過一邊。
卻說楚熊囏、熊恽兄弟,雖同是文夫人所生,熊恽才智勝于其兄,為文夫人所愛,國人亦推服之。
熊囏既嗣位,心忌其弟,每欲因事誅之,以絕後患。
左右多有為熊恽周旋者,是以因循不決。
熊囏怠于政事,專好遊獵,在位三年,無所施設。
熊恽嫌隙已成,私畜死士,乘其兄出獵,襲而殺之,以病薨告于文夫人,文夫人雖則心疑,不欲明白其事,遂使諸大夫擁立熊恽為君,是為成王。
以熊囏未嘗治國,不成為君,号為“堵敖”,不以王禮葬之。
任其叔王子善為令尹,即子元也。
子元自其兄文王之死,便有篡立之意,兼慕其嫂息妫,天下絕色,欲與私通。
況熊囏、熊恽二子,年齒俱幼,自恃尊行,全不在眼。
隻畏大夫鬥伯比正直無私,且多才智,故此不敢縱肆。
至是,周惠王十一年,鬥伯比病卒。
子元意無忌憚,遂于王宮之旁,大築館舍,每日歌舞奏樂,欲以蠱惑文夫人之意。
文夫人聞之,問侍人曰:“宮外樂舞之聲何來?”侍人曰:“此令尹之新館也。
”文夫人曰:“先君舞幹以習武事,以征諸侯,是以朝貢不絕于庭。
今楚兵不至中國者十年矣。
令尹不圖雪恥,而樂舞于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侍人述其言于子元,子元曰:“婦人尚不忘中原,我反忘之?不伐鄭,非丈夫也。
”遂發兵車六百乘,自為中軍,鬥禦疆、鬥梧建大旆為前隊,王孫遊、王孫嘉為後隊。
浩浩蕩蕩,殺奔鄭國而來。
鄭文公聞楚師大至,急召百官商議。
堵叔曰:“楚兵衆盛,未可敵也,不如請成。
”師叔曰:“吾新與齊盟,齊必來救,且宜堅壁以待之。
”世子華,年少方剛,請背城一戰。
叔詹曰:“三人之言,吾取師叔。
然以臣愚見,楚兵不久自退。
”鄭文公曰:“令尹自将,安肯退乎?”叔詹曰:“自楚加兵人國,未有用六百乘者。
公子元操必勝之心,欲以媚息夫人耳。
夫求勝者,亦必畏敗。
楚兵若來,臣自有計退之。
”正商議間,諜報:“楚師斬桔柣關而進,已破外郭,入純門,将及逵市。
”堵叔曰:“楚兵偪矣,如行成不可,且奔桐邱以避之。
”叔詹曰:“無懼也!”乃使甲士埋伏于城内,大開城門,街市百姓來往如常,并無懼色。
鬥禦疆等前隊先到,見如此模樣,城上絕無動靜,心中疑惑,謂鬥梧曰:“鄭閑暇如此,必有詭計,哄吾入城。
不可輕進,且待令尹來議之。
”遂離城五裡,紮住營寨。
須臾,子元大兵已到,鬥禦疆等禀知城中如此。
子元親自登高阜處以望鄭城。
忽見旌旗整肅,甲士林立,看了一回,歎曰:“鄭有‘三良’在,其謀叵測!萬一失利,何面目見文夫人乎?更探聽虛實,方可攻城也。
”次日,後隊王孫遊遣人來報說:“諜探得齊侯同宋、魯二國諸侯,親率大軍,前來救鄭。
鬥将軍等不敢前進,特候軍令,準備迎敵。
”子元大驚,謂諸将曰:“諸侯若截吾去路,吾腹背受敵,必緻損折。
吾侵鄭及于逵市,可謂全勝矣。
”乃暗傳号令,人銜枚,馬摘鈴,是夜拔寨都起。
猶恐鄭兵追趕,命勿撤軍幕,仍建大旆,以疑鄭人。
大軍潛出鄭界,乃始鳴鐘擊鼓,唱凱歌而還。
先遣報文夫人曰:“令尹全勝而回矣!”夫人謝曰:“令尹若能殲敵成功,宜宣示國人,以彰明罰,告諸太廟,以慰先王之靈。
未亡人何與焉?”子元大慚。
楚王熊恽,聞子元不戰而還,自是有不悅之意。
卻說鄭叔詹親督軍士巡城,徹夜不睡。
至曉,望見楚幕,指曰:“此空營也,楚師遁矣。
”衆猶未信,問:“何以知之?”叔詹曰:“幕乃大将所居,鳴钲設儆,軍聲震動。
今見群鳥栖噪于上,故知其為空幕也。
吾度諸侯救兵必至,楚先聞信,是以遁耳!”未幾,諜報:“諸侯救兵果到,未及鄭境,聞楚師已去,各散回本國去了。
”衆始服叔詹之智。
鄭遣使緻謝齊侯救援之勞。
自此感服齊國,不敢懷貳。
再說楚子元自伐鄭無功,内不自安,篡謀益急。
欲先通文夫人,然後行事。
适文夫人有小恙,子元假稱問安,來至王宮。
遂移卧具,寝處宮中,三日不出。
家甲數百,環列宮外。
大夫鬥廉聞之,闖入宮門,直至卧榻,見子元方對鏡整鬓,讓之曰:“此豈人臣栉沐之所耶?令尹宜速退!”子元曰:“此吾家宮室,與射師何與?”鬥廉曰:“王侯之貴,弟兄不得通屬。
令尹雖介弟,亦人臣也。
人臣過阙則下,過廟則趨,咳唾其地,猶為不敬,況寝處
此事擱過一邊。
卻說楚熊囏、熊恽兄弟,雖同是文夫人所生,熊恽才智勝于其兄,為文夫人所愛,國人亦推服之。
熊囏既嗣位,心忌其弟,每欲因事誅之,以絕後患。
左右多有為熊恽周旋者,是以因循不決。
熊囏怠于政事,專好遊獵,在位三年,無所施設。
熊恽嫌隙已成,私畜死士,乘其兄出獵,襲而殺之,以病薨告于文夫人,文夫人雖則心疑,不欲明白其事,遂使諸大夫擁立熊恽為君,是為成王。
以熊囏未嘗治國,不成為君,号為“堵敖”,不以王禮葬之。
任其叔王子善為令尹,即子元也。
子元自其兄文王之死,便有篡立之意,兼慕其嫂息妫,天下絕色,欲與私通。
況熊囏、熊恽二子,年齒俱幼,自恃尊行,全不在眼。
隻畏大夫鬥伯比正直無私,且多才智,故此不敢縱肆。
至是,周惠王十一年,鬥伯比病卒。
子元意無忌憚,遂于王宮之旁,大築館舍,每日歌舞奏樂,欲以蠱惑文夫人之意。
文夫人聞之,問侍人曰:“宮外樂舞之聲何來?”侍人曰:“此令尹之新館也。
”文夫人曰:“先君舞幹以習武事,以征諸侯,是以朝貢不絕于庭。
今楚兵不至中國者十年矣。
令尹不圖雪恥,而樂舞于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侍人述其言于子元,子元曰:“婦人尚不忘中原,我反忘之?不伐鄭,非丈夫也。
”遂發兵車六百乘,自為中軍,鬥禦疆、鬥梧建大旆為前隊,王孫遊、王孫嘉為後隊。
浩浩蕩蕩,殺奔鄭國而來。
鄭文公聞楚師大至,急召百官商議。
堵叔曰:“楚兵衆盛,未可敵也,不如請成。
”師叔曰:“吾新與齊盟,齊必來救,且宜堅壁以待之。
”世子華,年少方剛,請背城一戰。
叔詹曰:“三人之言,吾取師叔。
然以臣愚見,楚兵不久自退。
”鄭文公曰:“令尹自将,安肯退乎?”叔詹曰:“自楚加兵人國,未有用六百乘者。
公子元操必勝之心,欲以媚息夫人耳。
夫求勝者,亦必畏敗。
楚兵若來,臣自有計退之。
”正商議間,諜報:“楚師斬桔柣關而進,已破外郭,入純門,将及逵市。
”堵叔曰:“楚兵偪矣,如行成不可,且奔桐邱以避之。
”叔詹曰:“無懼也!”乃使甲士埋伏于城内,大開城門,街市百姓來往如常,并無懼色。
鬥禦疆等前隊先到,見如此模樣,城上絕無動靜,心中疑惑,謂鬥梧曰:“鄭閑暇如此,必有詭計,哄吾入城。
不可輕進,且待令尹來議之。
”遂離城五裡,紮住營寨。
須臾,子元大兵已到,鬥禦疆等禀知城中如此。
子元親自登高阜處以望鄭城。
忽見旌旗整肅,甲士林立,看了一回,歎曰:“鄭有‘三良’在,其謀叵測!萬一失利,何面目見文夫人乎?更探聽虛實,方可攻城也。
”次日,後隊王孫遊遣人來報說:“諜探得齊侯同宋、魯二國諸侯,親率大軍,前來救鄭。
鬥将軍等不敢前進,特候軍令,準備迎敵。
”子元大驚,謂諸将曰:“諸侯若截吾去路,吾腹背受敵,必緻損折。
吾侵鄭及于逵市,可謂全勝矣。
”乃暗傳号令,人銜枚,馬摘鈴,是夜拔寨都起。
猶恐鄭兵追趕,命勿撤軍幕,仍建大旆,以疑鄭人。
大軍潛出鄭界,乃始鳴鐘擊鼓,唱凱歌而還。
先遣報文夫人曰:“令尹全勝而回矣!”夫人謝曰:“令尹若能殲敵成功,宜宣示國人,以彰明罰,告諸太廟,以慰先王之靈。
未亡人何與焉?”子元大慚。
楚王熊恽,聞子元不戰而還,自是有不悅之意。
卻說鄭叔詹親督軍士巡城,徹夜不睡。
至曉,望見楚幕,指曰:“此空營也,楚師遁矣。
”衆猶未信,問:“何以知之?”叔詹曰:“幕乃大将所居,鳴钲設儆,軍聲震動。
今見群鳥栖噪于上,故知其為空幕也。
吾度諸侯救兵必至,楚先聞信,是以遁耳!”未幾,諜報:“諸侯救兵果到,未及鄭境,聞楚師已去,各散回本國去了。
”衆始服叔詹之智。
鄭遣使緻謝齊侯救援之勞。
自此感服齊國,不敢懷貳。
再說楚子元自伐鄭無功,内不自安,篡謀益急。
欲先通文夫人,然後行事。
适文夫人有小恙,子元假稱問安,來至王宮。
遂移卧具,寝處宮中,三日不出。
家甲數百,環列宮外。
大夫鬥廉聞之,闖入宮門,直至卧榻,見子元方對鏡整鬓,讓之曰:“此豈人臣栉沐之所耶?令尹宜速退!”子元曰:“此吾家宮室,與射師何與?”鬥廉曰:“王侯之貴,弟兄不得通屬。
令尹雖介弟,亦人臣也。
人臣過阙則下,過廟則趨,咳唾其地,猶為不敬,況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