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晉獻公違蔔立骊姬 楚成王平亂相子文

關燈
乎?且寡夫人密迩于此,男女别嫌,令尹豈未聞耶?”子元大怒曰:“楚國之政,在吾掌握。

    汝何敢多言!”命左右梏其手,拘于庑下,不放出宮。

    文夫人使侍人告急于鬥伯比之子鬥谷於菟,使其入宮靖難。

    鬥谷於菟密奏楚王,約會鬥梧、鬥禦疆及其子鬥班,半夜率甲以圍王宮,将家甲亂砍,衆俱驚散。

    子元方擁宮人醉寝,夢中驚起,仗劍而出,恰遇鬥班,亦仗劍而入,子元喝曰:“作亂乃孺子耶!”鬥班曰:“我非作亂,特來誅亂者耳。

    ”兩下就在宮中争戰。

    不數合,鬥禦疆、鬥梧齊到。

    子元度不能勝,奪門欲走,被鬥班一劍,砍下頭來。

    鬥谷於菟将鬥廉開梏放出,一齊至文夫人寝室之外,稽首問安而退。

     次早,楚成王熊恽禦殿,百官朝見已畢,楚王命滅子元之家,榜其罪狀于通衢。

    髯翁論公子元欲蠱文夫人之事,有詩曰: 堪嗟色膽大于身,不論尊兮不論親。

     莫怪狂且輕動念,楚夫人是息夫人。

     卻說鬥谷於菟之祖曰鬥若敖,娶鄖子之女,生鬥伯比。

    若敖卒,伯比尚幼,随母居于鄖國,往來宮中,鄖夫人愛之如子。

    鄖夫人有女,與伯比為表兄妹之親,自小宮中作伴遊耍,長亦不禁,遂成私情。

    鄖女有孕,鄖夫人方才知覺,乃禁絕伯比,不許入宮。

    使其女詐稱有病,屏居一室。

    及誕期已滿,産下一子,鄖夫人潛使侍人用衣服包裹,将出宮外,棄于夢澤之中。

    意欲瞞過鄖子,且不欲揚其女之醜名也。

    伯比羞慚,與其母歸于楚國去訖。

    其時鄖子适往夢澤田獵,見澤中有猛虎蹲踞,使左右放箭,箭從旁落,一矢不中,其虎全不動撣。

    鄖子心疑,使人至澤察之。

    回報:“虎方抱一嬰兒,喂之以乳,見人亦不畏避。

    ”鄖子曰:“是神物,不可驚之。

    ”獵畢而歸,謂夫人曰:“适至夢澤,見一奇事。

    ”夫人問曰:“何事?”鄖子遂将猛虎乳兒之事,述了一遍。

    夫人曰:“夫君不知,此兒乃妾所棄也!”鄖子駭然曰:“夫人安得此兒而棄之?”夫人曰:“夫君勿罪。

    此兒實吾女與鬥甥所生。

    妾恐污吾女之名,故命侍者棄于夢澤。

    妾聞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子,棄之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嫄以為神,收養成人,名之曰棄,官為後稷,遂為周代之祖。

    此兒既有虎乳之異,必是大貴人也。

    ”鄖子從之,使人收回,命其女撫養。

     踰年,送其女于楚,與鬥伯比成親。

    楚人鄉談,呼乳曰“谷”,呼虎曰“於菟”。

    取乳虎為義,名其子曰谷於菟,表字子文。

    今雲夢縣有於菟鄉,即子文生處也。

    谷於菟既長,有安民治國之才,經文緯武之略。

    父伯比,仕楚為大夫。

    伯比死,谷於菟嗣為大夫。

    及子元之死,令尹官缺。

    楚王欲用鬥廉,鬥廉辭曰:“方今與楚為敵者,齊也。

    齊用管仲、甯戚,國富兵強。

    臣才非管、甯之流明矣。

    王欲改紀楚政,與中原抗衡,非鬥谷於菟不可。

    ”百官齊聲保奏:“必須此人,方稱其職。

    ”楚王準奏,遂拜鬥谷於菟為令尹。

    楚王曰:“齊用管仲,号為仲父。

    今谷於菟尊顯于楚,亦當字之。

    ”乃呼為子文而不名。

    周惠王之十三年也。

    子文既為令尹,倡言曰:“國家之禍,皆由君弱臣強所緻。

    凡百官采邑,皆以半納還公家。

    ”子文先于鬥氏行之,諸人不敢不從。

    又以郢城南極湘潭,北據漢江,形勝之地,自丹陽徙都之,号曰郢都。

    治兵訓武,進賢任能,以公族屈完為賢,使為大夫,族人鬥章才而有智,使與諸鬥同治軍旅。

    以其子鬥班為申公。

    楚國大治。

     齊桓公聞楚王任賢圖治,恐其争勝中原,欲起諸侯之兵伐楚。

    問管仲,管仲對曰:“楚稱王南海,地大兵強,周天子不能制。

    今又任子文為政,四境安堵,非可以兵威得志也。

    且君新得諸侯,非有存亡興滅之德,深入人心,恐諸侯之兵,不為我用。

    今當益廣威德,待時而動,方保萬全。

    ”桓公曰:“自我先君報九世之仇,剪滅紀國,奄有其地。

    鄣為紀附庸,至今未服,寡人欲并滅之,何如?”管仲曰:“鄣雖小國,其先乃太公之支孫,為齊同姓。

    滅同姓,非義也。

    君可命王子成父率大軍巡視紀城,示以欲伐之狀。

    鄣必畏而來降。

    是無滅親之名,而有得地之實矣。

    ”桓公用其策,鄣君果畏懼求降。

    桓公曰:“仲父之謀,百不失一!”君臣正計議國事,忽近臣來報:“燕國被山戎用兵侵伐,特遣人求救。

    ”管仲曰:“君欲伐楚,必先定戎。

    戎患既熄,乃可專事于南方矣。

    ” 畢竟桓公如何服戎,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