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回 蘇峻謀反抗庾亮
關燈
小
中
大
。
今當先以其弟蘇逸任曆陽守,代領其兵,征彼歸京為官,方可免禍。
”舉朝皆言不可。
鐘雅又曰:“前番峻不奉命,彼懼抗诏之罪,延今必未能釋。
再複去召,他安肯來?若苦逼之,是速其亂耳。
且自置之,待其謀起,合外鎮共征之未遲。
王敦統荊襄九郡,尚亦終敗,峻一曆陽,能勝朝廷乎?”庾亮執言曰:“兄用事于朝,弟掌兵于外,彼何不來?”竟拂衆勸,堅要行之。
溫峤在江州聞知此事,使人以書阻止庾亮。
亮又不聽,奏帝複頒诏命前去。
蘇峻見朝旨又到,懼不肯從,乃遣其承事何仍、劉仁入京面見庾亮,言:“如是征讨寇盜,外任調遣,不拘遠近,悉皆聽命,在所不辭。
至于内輔朝政,才所不堪,實怕受職。
且慮一旦離此,恐部衆内多亡命,倘有為亂,反歸罪于己。
望乞諒之。
”亮亦不聽,遣使持憑以蘇逸為曆陽内史,诏蘇峻為大司農。
峻無奈,拘留使者,不發複命。
何仍上表固辭,又奉書于亮,乞守外郡。
亮作色曰:“朝廷以為大司農,豈不如一刺守也?且以弟仍掌鎮兵,何所不可,尚欲抗違帝命乎?”蘇峻見庾亮苦苦要動其入朝,乃召集各下縣輔将等大議其事,于是韓晃、劉仁、路永、賈甯、任護、匡術、匡孝、管商、弘徽、張健、張謹、何仍、徐會、徐健、馬雄等皆至。
峻置酒共議曰:“我昨又上書哀求朝廷,明言不容在此近京内地,當于青州界上乞一荒郡居守,以備外寇,庾亮又作色不允。
吾知其必欲置我等于死地也。
諸君有何高見教我?”任護曰:“若此求免,彼必要取主帥去京者,彼意已決,将無望于生。
進退皆不能矣,何為而甘受其無辜之戮?以作者智之士,隻有整肅兵馬,相機而行。
大丈夫亦與人為。
”蘇峻聽其言,乃決意叛晉,即具箋緻意于卞壸曰:“往者國都遭王敦之過,危如壘卵,非我幾不能濟。
今狡兔豺狼獲而鷹犬理該烹矣,但當以死報其造此謀者。
”壸以書示朝官,複送至江州與溫峤并徐州郄鑒知會。
溫峤見書,且怒且驚,即欲率兵歸京以護社稷,遣使先報入朝。
庾亮恐峤一入,蘇峻反無外懼之憂,反變愈速,乃回書報峤,使之勿可輕動,言:“西陲之急,過于曆陽。
今京中與浔陽江,相隔雷地一步耳,若有緩急,庶可相全者。
”峤見之乃止。
庾亮又使人持書至曆陽,安慰蘇峻言:“丈夫既立功勳,何生異議,自損盛名?”峻以書回亮曰:“人本不反而謂之反,人本不忠而謂之忠,是所以旁觀有不平也。
台下既雲我反,我又豈得苟活也?以此不肯。
再四思之,隻可甯向山頭看牢獄,不肯牢獄望山頭也。
”庾亮見其書言如此,乃始大懼,以兵馬托卞壸掌管,下令各鎮用心提備。
蘇峻與朝廷止隔數百馀裡,知亮分付嚴防,又且書與卞壸、庾亮,皆露反情,不得不為矣。
但愁兵少無助,不能逞志,乃尋思祖約前曾以書勸阻,莫奉诏命,必是怨亮有異者。
密遣參軍徐會往說祖約,邀其将兵共入建康,掃除君側之惡。
會至壽陽,祖約接見,即有協從之心。
約嫂,祖逖之夫人柳氏,固勸,以為不可從賊作亂,緻壞先公之德,以累宗祖之祀。
約從子祖智、祖述并皆性質傾險,知柳阻父,乃極口贊激父曰:“淮南太守任台,有何大功而進侯職?吾斬敦将任怡,誅其兵衆,王敦勢阻,羽翼摧毀,故能平亂,而乃毫無分賞。
石趙前使石聰來寇壽陽,吾等死守,求救官兵不至,告急文書棄如故紙,幸他糧盡退去。
父欲求為行府以威寇盜,庾亮阻遏不計,反又議作滁塘,以塞胡馬,是欲棄絕我人耳。
正當乘此入朝,誅殺庾亮,以雪忿恨耳。
大丈夫可且作守株之徒乎?”祖約聽其所言,立意蘇峻,密使逖子祖渙、祖沛、女婿許柳将兵二萬,先同徐會赴曆陽合峻。
蘇峻得祖約從謀,心中大喜,即令其子蘇碩同祖沛等共攻于湖。
于湖令陶馥,一時不知蘇峻造反,倉卒無備。
祖沛、蘇碩等驟至城下攻打,馥慌無持,隻得點集民兵據城拒守。
曆陽之兵慣戰膽壯,直逼城下放箭,民兵着之便走,遂被打下于湖,擒陶馥斬之。
祖約探知初戰得城,以為事可有成,乃自率兵來合蘇峻。
部下有颍川人陳光,素性忠諒,怒祖約為人反背,因與其親随等攻入中軍,欲斬祖約。
值夜天色昏黑,辨認不真。
約見兵動,同行軍司馬閻秃首先沖走,光逼至,誤看閻秃貌類祖約,即便執住殺之。
約獲逃轉,逾牆走脫。
次日,帥兵捕捉陳光。
光知兵少難敵,走投石勒而去。
有谯郡内史桓宣知約起兵,以書勸谏祖約曰: 蘇峻以掖縣無賴流徒,初為盜賊,與黨夥不睦,殺其魁首,聚兵自衛。
因救劉遐,偶得小功,得授臨淮内史。
後奉诏入京,共平沈充、錢鳳,雖曰有功,皆出周光、吳儒之力。
平敦之後,即封廣陵縣公,食邑一千八百戶,報賞亦不為薄。
何當造反以叛朝廷?公為巨鎮刺史,正好仗義除賊以見世代忠良,而乃從峻為叛臣,可乎?且昔王敦以荊襄上流九郡之衆,甲兵五十馀萬,尚不能為,況一曆陽小逆?其奈天下人心何?明公若能為國返戈,則威名自振,世爵可保,久永不替。
否則吾恐祖氏不能血食矣。
伏惟鑒納為幸。
祖約見書,不聽其勸,桓宣乃移兵至襄陽,遣人報入朝中。
晉帝聞說蘇峻與祖約合謀為亂,心中大懼,召集諸大臣于朝堂會議
今當先以其弟蘇逸任曆陽守,代領其兵,征彼歸京為官,方可免禍。
”舉朝皆言不可。
鐘雅又曰:“前番峻不奉命,彼懼抗诏之罪,延今必未能釋。
再複去召,他安肯來?若苦逼之,是速其亂耳。
且自置之,待其謀起,合外鎮共征之未遲。
王敦統荊襄九郡,尚亦終敗,峻一曆陽,能勝朝廷乎?”庾亮執言曰:“兄用事于朝,弟掌兵于外,彼何不來?”竟拂衆勸,堅要行之。
溫峤在江州聞知此事,使人以書阻止庾亮。
亮又不聽,奏帝複頒诏命前去。
蘇峻見朝旨又到,懼不肯從,乃遣其承事何仍、劉仁入京面見庾亮,言:“如是征讨寇盜,外任調遣,不拘遠近,悉皆聽命,在所不辭。
至于内輔朝政,才所不堪,實怕受職。
且慮一旦離此,恐部衆内多亡命,倘有為亂,反歸罪于己。
望乞諒之。
”亮亦不聽,遣使持憑以蘇逸為曆陽内史,诏蘇峻為大司農。
峻無奈,拘留使者,不發複命。
何仍上表固辭,又奉書于亮,乞守外郡。
亮作色曰:“朝廷以為大司農,豈不如一刺守也?且以弟仍掌鎮兵,何所不可,尚欲抗違帝命乎?”蘇峻見庾亮苦苦要動其入朝,乃召集各下縣輔将等大議其事,于是韓晃、劉仁、路永、賈甯、任護、匡術、匡孝、管商、弘徽、張健、張謹、何仍、徐會、徐健、馬雄等皆至。
峻置酒共議曰:“我昨又上書哀求朝廷,明言不容在此近京内地,當于青州界上乞一荒郡居守,以備外寇,庾亮又作色不允。
吾知其必欲置我等于死地也。
諸君有何高見教我?”任護曰:“若此求免,彼必要取主帥去京者,彼意已決,将無望于生。
進退皆不能矣,何為而甘受其無辜之戮?以作者智之士,隻有整肅兵馬,相機而行。
大丈夫亦與人為。
”蘇峻聽其言,乃決意叛晉,即具箋緻意于卞壸曰:“往者國都遭王敦之過,危如壘卵,非我幾不能濟。
今狡兔豺狼獲而鷹犬理該烹矣,但當以死報其造此謀者。
”壸以書示朝官,複送至江州與溫峤并徐州郄鑒知會。
溫峤見書,且怒且驚,即欲率兵歸京以護社稷,遣使先報入朝。
庾亮恐峤一入,蘇峻反無外懼之憂,反變愈速,乃回書報峤,使之勿可輕動,言:“西陲之急,過于曆陽。
今京中與浔陽江,相隔雷地一步耳,若有緩急,庶可相全者。
”峤見之乃止。
庾亮又使人持書至曆陽,安慰蘇峻言:“丈夫既立功勳,何生異議,自損盛名?”峻以書回亮曰:“人本不反而謂之反,人本不忠而謂之忠,是所以旁觀有不平也。
台下既雲我反,我又豈得苟活也?以此不肯。
再四思之,隻可甯向山頭看牢獄,不肯牢獄望山頭也。
”庾亮見其書言如此,乃始大懼,以兵馬托卞壸掌管,下令各鎮用心提備。
蘇峻與朝廷止隔數百馀裡,知亮分付嚴防,又且書與卞壸、庾亮,皆露反情,不得不為矣。
但愁兵少無助,不能逞志,乃尋思祖約前曾以書勸阻,莫奉诏命,必是怨亮有異者。
密遣參軍徐會往說祖約,邀其将兵共入建康,掃除君側之惡。
會至壽陽,祖約接見,即有協從之心。
約嫂,祖逖之夫人柳氏,固勸,以為不可從賊作亂,緻壞先公之德,以累宗祖之祀。
約從子祖智、祖述并皆性質傾險,知柳阻父,乃極口贊激父曰:“淮南太守任台,有何大功而進侯職?吾斬敦将任怡,誅其兵衆,王敦勢阻,羽翼摧毀,故能平亂,而乃毫無分賞。
石趙前使石聰來寇壽陽,吾等死守,求救官兵不至,告急文書棄如故紙,幸他糧盡退去。
父欲求為行府以威寇盜,庾亮阻遏不計,反又議作滁塘,以塞胡馬,是欲棄絕我人耳。
正當乘此入朝,誅殺庾亮,以雪忿恨耳。
大丈夫可且作守株之徒乎?”祖約聽其所言,立意蘇峻,密使逖子祖渙、祖沛、女婿許柳将兵二萬,先同徐會赴曆陽合峻。
蘇峻得祖約從謀,心中大喜,即令其子蘇碩同祖沛等共攻于湖。
于湖令陶馥,一時不知蘇峻造反,倉卒無備。
祖沛、蘇碩等驟至城下攻打,馥慌無持,隻得點集民兵據城拒守。
曆陽之兵慣戰膽壯,直逼城下放箭,民兵着之便走,遂被打下于湖,擒陶馥斬之。
祖約探知初戰得城,以為事可有成,乃自率兵來合蘇峻。
部下有颍川人陳光,素性忠諒,怒祖約為人反背,因與其親随等攻入中軍,欲斬祖約。
值夜天色昏黑,辨認不真。
約見兵動,同行軍司馬閻秃首先沖走,光逼至,誤看閻秃貌類祖約,即便執住殺之。
約獲逃轉,逾牆走脫。
次日,帥兵捕捉陳光。
光知兵少難敵,走投石勒而去。
有谯郡内史桓宣知約起兵,以書勸谏祖約曰: 蘇峻以掖縣無賴流徒,初為盜賊,與黨夥不睦,殺其魁首,聚兵自衛。
因救劉遐,偶得小功,得授臨淮内史。
後奉诏入京,共平沈充、錢鳳,雖曰有功,皆出周光、吳儒之力。
平敦之後,即封廣陵縣公,食邑一千八百戶,報賞亦不為薄。
何當造反以叛朝廷?公為巨鎮刺史,正好仗義除賊以見世代忠良,而乃從峻為叛臣,可乎?且昔王敦以荊襄上流九郡之衆,甲兵五十馀萬,尚不能為,況一曆陽小逆?其奈天下人心何?明公若能為國返戈,則威名自振,世爵可保,久永不替。
否則吾恐祖氏不能血食矣。
伏惟鑒納為幸。
祖約見書,不聽其勸,桓宣乃移兵至襄陽,遣人報入朝中。
晉帝聞說蘇峻與祖約合謀為亂,心中大懼,召集諸大臣于朝堂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