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回 蘇峻謀反抗庾亮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劉曜大破石虎,複奪河南數郡,兵勢甚盛,又再服張駿。
石勒患之,乃遣使通好于晉,言:“劉氏不道,殺戮懷、愍二帝,毀伐諸陵,皆曜之暴。
今又占奪荥陽平涼隴陝,尋肆無厭,乞賜合師以平狂劇,杜其後患。
”時乃鹹和二年,晉顯宗年在沖幼,凡國家大事,皆憑國母之舅庾亮行移。
庾亮自行相事,任法裁物,殊失人心,惟太師王導以寬和得衆,人皆悅導而厭亮。
卞壸睹此,常勸亮宜假寬和以收衆心,亮不能用。
壸廉潔直切,不肯苟同,時族故為名士無悅者。
少與阮孚善。
孚謂壸曰:“君常口無閑泰,如齧瓦石,不亦勞乎?”壸對曰:“諸君子以道德恢宏風流相尚,執鄙吝者,非壸而誰?”及渡江以來,其貴宦子弟猶不能改,先宗王澄,後效謝鲲,競為放達之行。
壸複厲色于朝曰:“悖禮傷教,罪莫大焉。
往者中朝傾覆,實由于此。
”欲排奏之,王導不從而止。
導以庾亮亦在斯列故也。
亮以五總管之侪,以國戚竟兼相事,秉政執軸,人多不怿。
有臨淮守備蘇峻因王敦反亂,入衛京邑,大破沈充、錢鳳,除王含、王敦之功稱首。
亮等拟爵,使其出守曆陽。
明帝崩,不得同受顧命,心甚恨之。
自思建康單弱,不能敵一王敦。
若非己來,險失京邑矣。
因恃破王敦之勢,辄生異志,招納亡命,采訪豪傑,兵衆日盛。
下縣漕運糧米,稍不奉命者,即加譴責。
威聲傳入建康,庾亮恐其後為禍患,欲下诏征之。
問于王導,導曰:“今蘇峻擁兵握衆,恃強自恣,決不肯善即歸朝,必若執迫之,慮其心中變生,為患反大,姑宜稍緩,待後相時而行。
”亮以為曆陽密迩畿甸,易于犯阙,倉卒難備,乃不從導言,竟下诏征峻,擢為大司農,釋兵入朝輔政。
蘇峻見朝廷有召,集衆議曰:“今晉帝授吾為大臣,歸朝輔政。
吾思我等外任鎮使,豈有驟幹朝廷内政之理?此必庾亮怪吾兵盛,而欲抑遏以奪之耳。
汝等将為何如?”部下徐健曰:“主帥所以能服衆人者,不過此兵威而已。
若一入朝,則兵權必解。
輔政多崇文教,恐非主帥之所長。
縱然為卿相,亦難服人。
思保永遠,還是不去的是。
”峻從之,乃對使官以薦祖約。
庾亮原非真為缺官輔政,又不擢祖約。
約怪之,密以書遺蘇峻曰: 壽陽祖約拜書曆陽内史蘇将軍麾下:向日奉诏勤王,不肖自斬任怡,恐敦嗔怪,斂兵與王廙遙拒,故不獲一同赴阙。
後将軍建莫大之功,愚以為朝廷當以将軍代敦,作上流關鎖。
不意郄鑒等薦陶士行為之,惟以将軍任曆陽内史。
詢知其詳,皆庾亮專主,非出帝意。
且仆雖無效用,吾兄多有功于國家,論名列職,亦不當在郄鑒、卞敦、卞枦之後者。
今先帝晏駕,而乃不預顧命,又不得受遺诏,聊無褒進,是皆庾亮擅權,以緻然也。
迩聞诏征将軍入朝,第恐由于奸謀,切不可去兵徼祿,以自毀羽翼耶。
其鑒諒之。
蘇峻見約之書,遂決意不奉诏命,通好于約,以求為助,深恨庾亮。
亮又以峻抗拒朝旨,謀于僚屬,欲以制峻。
衆僚屬曰:“蘇峻出身寇類,性疑而忌,姑宜置之以诏慰谕,使其移兵備此,然後遣能将代守此地,以制其勢可也。
”亮又以咨于王導,導亦曰:“吾知蘇峻出身微賤,其性猜險,必不奉诏。
今既征之不至,其心已疑。
設再強逼,将不勝其慮矣。
宜以計安他方可,否則朝中兵弱,主幼事艱,非用兵之際,勿行草率。
”亮又不聽,惟隻暗裡提防,備峻不測,乃奏帝以溫峤都督江西諸軍事,鎮江州,與荊州陶侃相為表裡;以郄鑒都督滁邊諸軍,鎮徐州;以王舒為會稽内史,使遏廣德之路,增修石頭城等要。
丹陽尹阮孚見亮若此所行,知迫峻亂,乃私謂親友曰:“江東基業尚淺,主君幼稚,強胡在北,時艱兵敝,宜當籠羅鎮臣,使各傾心衛國,方保無危。
今庾亮專政,年輕才躁,德信不孚,所為偏執。
觀其行徑,亂将作矣。
吾當避而遠之,免蹈累中。
”次早入朝,奏稱:“鄧嶽以寇發改遷西陽太守,使剿山苗。
廣州缺人守把,其地蠻夷出沒,恐民不得安業,甚為大害。
臣請往守此處,免緻廣州交崖等處,東西糧道阻絕。
”成帝從之。
阮孚得命,乃挈其子弟家眷,南行避難而去。
冬十月,南頓王司馬宗見亮所為,知峻必亂,乃以書安慰蘇峻。
庾亮以為宗怪其執鎖鑰之時,曾劾宗、胤,疑宗是暗結蘇峻抗犯,思要害宗而無其罪,未敢即行,潛使人核宗過失。
司馬宗亦陰謀亮,思欲黜之而自執政。
亮之心腹人鐘惟覺其事,劾宗謀反,亮遂乘機使人收司馬宗勘問,故不審究,少時殺之。
降其兄西陽王司馬羕為弋陽王。
羕乃東興勳首,明帝師保,宗亦禁衛之臣,而庾亮一旦誅剪之,失人心甚矣。
成帝不知司馬宗被害之事,因問于庾亮曰:“當日白頭公何所在也?”亮對曰:“宗為謀反,人劾其實,已伏誅矣。
”帝泣曰:“舅聽人言,道人作賊,即便殺之。
若有人言舅作賊,當如何處之?”亮乃大懼失色,無可以答,唯唯而退。
越數日,有差使從曆陽至,言蘇峻招亡納叛,廣貿積糧,有得重罪者皆逃投于峻,峻即匿之,近添死士數萬,兵勢甚盛。
庾亮曰:“此人為亂,終必不久,何以處之?”乃與衆官等議曰:“蘇峻在外,朝廷必不得甯。
前者诏彼入朝,賊慮失兵,故不應命
石勒患之,乃遣使通好于晉,言:“劉氏不道,殺戮懷、愍二帝,毀伐諸陵,皆曜之暴。
今又占奪荥陽平涼隴陝,尋肆無厭,乞賜合師以平狂劇,杜其後患。
”時乃鹹和二年,晉顯宗年在沖幼,凡國家大事,皆憑國母之舅庾亮行移。
庾亮自行相事,任法裁物,殊失人心,惟太師王導以寬和得衆,人皆悅導而厭亮。
卞壸睹此,常勸亮宜假寬和以收衆心,亮不能用。
壸廉潔直切,不肯苟同,時族故為名士無悅者。
少與阮孚善。
孚謂壸曰:“君常口無閑泰,如齧瓦石,不亦勞乎?”壸對曰:“諸君子以道德恢宏風流相尚,執鄙吝者,非壸而誰?”及渡江以來,其貴宦子弟猶不能改,先宗王澄,後效謝鲲,競為放達之行。
壸複厲色于朝曰:“悖禮傷教,罪莫大焉。
往者中朝傾覆,實由于此。
”欲排奏之,王導不從而止。
導以庾亮亦在斯列故也。
亮以五總管之侪,以國戚竟兼相事,秉政執軸,人多不怿。
有臨淮守備蘇峻因王敦反亂,入衛京邑,大破沈充、錢鳳,除王含、王敦之功稱首。
亮等拟爵,使其出守曆陽。
明帝崩,不得同受顧命,心甚恨之。
自思建康單弱,不能敵一王敦。
若非己來,險失京邑矣。
因恃破王敦之勢,辄生異志,招納亡命,采訪豪傑,兵衆日盛。
下縣漕運糧米,稍不奉命者,即加譴責。
威聲傳入建康,庾亮恐其後為禍患,欲下诏征之。
問于王導,導曰:“今蘇峻擁兵握衆,恃強自恣,決不肯善即歸朝,必若執迫之,慮其心中變生,為患反大,姑宜稍緩,待後相時而行。
”亮以為曆陽密迩畿甸,易于犯阙,倉卒難備,乃不從導言,竟下诏征峻,擢為大司農,釋兵入朝輔政。
蘇峻見朝廷有召,集衆議曰:“今晉帝授吾為大臣,歸朝輔政。
吾思我等外任鎮使,豈有驟幹朝廷内政之理?此必庾亮怪吾兵盛,而欲抑遏以奪之耳。
汝等将為何如?”部下徐健曰:“主帥所以能服衆人者,不過此兵威而已。
若一入朝,則兵權必解。
輔政多崇文教,恐非主帥之所長。
縱然為卿相,亦難服人。
思保永遠,還是不去的是。
”峻從之,乃對使官以薦祖約。
庾亮原非真為缺官輔政,又不擢祖約。
約怪之,密以書遺蘇峻曰: 壽陽祖約拜書曆陽内史蘇将軍麾下:向日奉诏勤王,不肖自斬任怡,恐敦嗔怪,斂兵與王廙遙拒,故不獲一同赴阙。
後将軍建莫大之功,愚以為朝廷當以将軍代敦,作上流關鎖。
不意郄鑒等薦陶士行為之,惟以将軍任曆陽内史。
詢知其詳,皆庾亮專主,非出帝意。
且仆雖無效用,吾兄多有功于國家,論名列職,亦不當在郄鑒、卞敦、卞枦之後者。
今先帝晏駕,而乃不預顧命,又不得受遺诏,聊無褒進,是皆庾亮擅權,以緻然也。
迩聞诏征将軍入朝,第恐由于奸謀,切不可去兵徼祿,以自毀羽翼耶。
其鑒諒之。
蘇峻見約之書,遂決意不奉诏命,通好于約,以求為助,深恨庾亮。
亮又以峻抗拒朝旨,謀于僚屬,欲以制峻。
衆僚屬曰:“蘇峻出身寇類,性疑而忌,姑宜置之以诏慰谕,使其移兵備此,然後遣能将代守此地,以制其勢可也。
”亮又以咨于王導,導亦曰:“吾知蘇峻出身微賤,其性猜險,必不奉诏。
今既征之不至,其心已疑。
設再強逼,将不勝其慮矣。
宜以計安他方可,否則朝中兵弱,主幼事艱,非用兵之際,勿行草率。
”亮又不聽,惟隻暗裡提防,備峻不測,乃奏帝以溫峤都督江西諸軍事,鎮江州,與荊州陶侃相為表裡;以郄鑒都督滁邊諸軍,鎮徐州;以王舒為會稽内史,使遏廣德之路,增修石頭城等要。
丹陽尹阮孚見亮若此所行,知迫峻亂,乃私謂親友曰:“江東基業尚淺,主君幼稚,強胡在北,時艱兵敝,宜當籠羅鎮臣,使各傾心衛國,方保無危。
今庾亮專政,年輕才躁,德信不孚,所為偏執。
觀其行徑,亂将作矣。
吾當避而遠之,免蹈累中。
”次早入朝,奏稱:“鄧嶽以寇發改遷西陽太守,使剿山苗。
廣州缺人守把,其地蠻夷出沒,恐民不得安業,甚為大害。
臣請往守此處,免緻廣州交崖等處,東西糧道阻絕。
”成帝從之。
阮孚得命,乃挈其子弟家眷,南行避難而去。
冬十月,南頓王司馬宗見亮所為,知峻必亂,乃以書安慰蘇峻。
庾亮以為宗怪其執鎖鑰之時,曾劾宗、胤,疑宗是暗結蘇峻抗犯,思要害宗而無其罪,未敢即行,潛使人核宗過失。
司馬宗亦陰謀亮,思欲黜之而自執政。
亮之心腹人鐘惟覺其事,劾宗謀反,亮遂乘機使人收司馬宗勘問,故不審究,少時殺之。
降其兄西陽王司馬羕為弋陽王。
羕乃東興勳首,明帝師保,宗亦禁衛之臣,而庾亮一旦誅剪之,失人心甚矣。
成帝不知司馬宗被害之事,因問于庾亮曰:“當日白頭公何所在也?”亮對曰:“宗為謀反,人劾其實,已伏誅矣。
”帝泣曰:“舅聽人言,道人作賊,即便殺之。
若有人言舅作賊,當如何處之?”亮乃大懼失色,無可以答,唯唯而退。
越數日,有差使從曆陽至,言蘇峻招亡納叛,廣貿積糧,有得重罪者皆逃投于峻,峻即匿之,近添死士數萬,兵勢甚盛。
庾亮曰:“此人為亂,終必不久,何以處之?”乃與衆官等議曰:“蘇峻在外,朝廷必不得甯。
前者诏彼入朝,賊慮失兵,故不應命